<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本文目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章 故事簡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p style="text-align: left;">01惶恐時代;02考試失手;03初二學生;</h3><p style="text-align: left;">04幫派紛爭;05結怨滑頭;06結識小明;</h3><p style="text-align: left;">07仇家合作;08小馬相救;09哈尼之死;</h3><p style="text-align: left;">10雨夜仇殺;11張父受審;12少年早戀;</h3><p style="text-align: left;">13被令退學;14失控殺人</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章 影片賞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一、合符“人性”特質(zhì)的人物塑造</div><p style="text-align: left;">二、寫實而藝術的敘事</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三、寫實的語言,自然的臺詞</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四、定點攝錄、音像互補的拍攝風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五、利用物件串聯(lián)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六、采用前后呼應點題</div><p style="text-align: left;">七、對社會的洞察與批判</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章 臺灣新電影運動與</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章 故事簡介</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 惶恐時代</b></h3><h3><b><br></b></h3><h3>民國三十八年前后,數(shù)百萬的中國人隨著國民政府遷居臺灣。絕大多數(shù)的這些人,只是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為了下一代的一個安定的成長環(huán)境。然而,在這下一代成長的過程里,卻發(fā)現(xiàn)父母正生活在對前途的未知與惶恐之中。對這些少年,在這種不安定的氣氛里,往往以組織幫派,來壯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渍Z</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 考試失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1959年夏天,平時表現(xiàn)不錯的小四考試成績不理想,國文只有50多分。父親懷疑是閱卷問題,通過大學同學汪狗聯(lián)系到聯(lián)招會,希望能查閱試卷,但還是被拒絕。根據(jù)成績,小四只能就讀建國中學夜間部,父親一直希望小四能轉(zhuǎn)到教學質(zhì)量較好的日間部,只是到了初二還沒有著落。</h3> <h5>考試失手,入讀夜校</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 初二學生</b></h3><h3><b><br></b></h3><h3>小四是別人眼中的好學生。同班同學小貓王、飛機和三角褲是他的玩伴,小四跟小貓王最為友好,愛唱英文歌的小貓王經(jīng)常找小四的大姐幫忙翻譯歌詞。</h3> <h5>同學玩伴,形影不離</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 幫派紛爭</b></h3><h3><b><br></b></h3><h3>小公園太保幫老大哈尼因為女朋友小明,與眷村的217(讀“兩幺拐”)太保幫老大紅毛決斗,殺死對方后遠逃臺南。小公園群龍無首,滑頭和二條(哈尼弟)都想當老大;217老大則換成彈子房老板山東,兩幫從此勢不兩立。</h3> <h5>老大南逃,幫內(nèi)爭位</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 結怨滑頭</b></h3><h3><b><br></b></h3><h3>某個晚上,滑頭在國校被217圍堵,二條率領幫眾解救。湊熱鬧的小四偶然發(fā)現(xiàn)滑頭是跟某女生一起。沒過幾天,外面盛傳那位女生是小明?;^懷疑是小四說的,故意找小四麻煩。某次考試,滑頭威脅小四給他抄襲,課后還推撞小四,更害得小四要賠飛機球棒。不久,老師發(fā)現(xiàn)兩人抄襲,不分青紅皂白就給小四記過,將滑頭退學。小四和滑頭自此結怨。</h3> <h5>被人欺負,反遭不公</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 結識小明</b></h3><h3><b><br></b></h3><h3>小四經(jīng)常去學校醫(yī)務室打針預防近視。一次,他在醫(yī)務室偶遇跟小虎打球受傷的小明。兩人翹課去電影片場和靶場玩,相談甚歡。兩人離開靶場時,被217的光頭等人刁難,憤怒的小四膝撞光頭下檔,嚇退余眾,順利脫圍。</h3> <h5>初識小明,一起翹課</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7 仇家合作</b></h3><h3><b><br></b></h3><h3>二條跟葉子合作籌辦中山堂演唱會,滑頭見有利可圖也插足進來。二條怒不可遏,與滑頭大打出手,無奈滑頭的老頭是中山堂的主任,負責場地租借事宜,他只好接受。山東知道演唱會之事,企圖也參股賺一把。于是要挾賭彈子輸錢的葉子幫忙聯(lián)系滑頭。</h3><h3><br></h3><h3>原來,滑頭國校被堵當晚是跟小明約會,但因害怕哈尼日后找他算賬,硬要另一女生小翠承認是跟他約會的人。山東早知內(nèi)情,便以此要挾?;^一來把柄被抓,二來也想借217當上小公園老大,兩個仇家就這樣走到一起。</h3> <h5>各懷鬼胎,沆瀣一氣</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8 小馬相救</b></h3><h3><b><br></b></h3><h3>滑頭和小虎都在泡小明,滑頭警告小虎,卻被打得鼻青臉腫。與山東合作后,滑頭第一時間要求217去堵小虎,為自己出這口氣。小虎察覺217的人趕來教室,嚇得跳窗飛逃,光頭借機把小四抓了出去。緊急關頭,小馬解救了小四。</h3><h3><br></h3><h3>小馬是司令的兒子,因為在板中砍人被轉(zhuǎn)學到建中。他到教室的第一晚就背著老師吹口哨開小差。面對老師的審問,小四寧愿被罰站也沒有說出。小馬因此對小四產(chǎn)生好感,后來更將小四視為哥們,經(jīng)常帶他到家里玩,信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他甚至還帶小四去泡miss(女生)。</h3> <h5>緊急關頭,兄弟相救</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 哈尼之死</b></h3><h3><b><br></b></h3><h3>此時,哈尼回來,但風光不再:滑頭另立山頭,小公園分裂;除了萬華市場的流氓,以往的友好幫派再也不買他的賬。他知道小明喜歡小四,非但沒有刁難小四,反而跟他促膝詳談,還把萬華市場流氓骨干馬車介紹給他認識。演唱會當晚,他獨闖中山堂與山東“和談”,最終被山東暗算,死在車輪之下。</h3> <h5>獨闖會堂,慘遭暗算</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 雨夜仇殺</b></h3><h3><b><br></b></h3><h3>萬華市場的流氓決意為哈尼報仇,馬車把小四也叫上。臺風夜,眾人攜刀血洗彈子房,山東、卡五等慘死刀下。萬華流氓隨后趕往小公園冰店追砍滑頭等人,滑頭倉皇逃跑。</h3> <h5>攜刀赴會,雨夜復仇</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 張父受審</b></h3><h3><b><br></b></h3><h3>就在同一個晚上,依靠汪狗運作晉升不久的張父在風雨中被警備總部的人帶走接受審訊,折騰了好幾天才放出來,原來在局里負責的工作也被轉(zhuǎn)給他人。張父備受打擊,變得誠惶誠恐、疑神疑鬼。他接受妻子的建議,嘗試離開公家單位,另謀出路。</h3> <h5>無辜受審,白色恐怖</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 少年早戀</b></h3><h3><b><br></b></h3><h3>哈尼死后,小四向小明表白,希望自己能像哈尼一樣保護她。小明開始拒絕,但血洗彈子房后,她大概知道小四參與其中,于是主動接受了小四的追求,兩人確立戀愛關系。小四希望小明不要理會其他追求者,小明并不同意。</h3><h3><br></h3><h3>其實,小明對小四并不是真感情,她只是尋求一種保護。她和母親隨親戚來到臺灣后,一直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漂泊艱辛。于是,她每搬一處都找一個新戶頭做依靠。對于有一定實力的追求者,她來者不拒,先是哈尼、然后是滑頭和小虎,再后來是小四。她甚至主動向小醫(yī)生有意無意的示好,希望小醫(yī)生能看上自己。</h3> <h5>尋求保護,接受追求</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3 被令退學</b></h3><h3><b><br></b></h3><h3>小醫(yī)生是建中畢業(yè)的校友,經(jīng)常回校義務坐診。他知道小四和小明在談戀愛,教育小四要以學為重。小四被小明誤導,以為小醫(yī)生也喜歡小明。他一臉不屑,根本聽不見進去,更與在場的護士發(fā)生激烈口角,結果再次被記過。張父低聲下氣的請求學校給小四一次機會。聽著訓導主任對父親的挖苦譏諷,忍無可忍的小四拿起球棒打碎燈泡。小四就此被勒令退學。</h3> <h5>辱罵護士,被令退學</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 失控殺人</b></h3><h3><b><br></b></h3><h3>退學后,小四立志考上日間部,努力復習功課。小明卻搭上更有實力的小馬。面對兄弟奪愛、女友背叛,小四備受打擊,再無心思學習。他偷母親的手表當了換錢,與小翠約會,像小馬那樣花錢泡miss,希望能得到一絲安慰,換來的卻是小翠的嘲諷怨罵,更讓為他頂罪偷表之過的老二遭受父親的痛打。</h3><h3><br></h3><h3>小四絕望了,他痛罵小馬,警告他不要跟小明在一起,往昔哥們兄弟決裂。當晚,小四拿上短刀去學校堵小馬,不其然被小明碰上。就在牯嶺街上,兩人爭執(zhí),失去理智的小四連捅小明數(shù)刀......小四入獄,成為國民政府入臺以來第一個少年殺人犯。</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備受打擊,失控殺人</h5> <h5>人物關系圖</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章 影片賞析</b></h1><h3><br></h3><h3>1961年6月15日,臺北建國中學日間部初二學生茅武在牯嶺街殺死女友,這是國民黨遷臺后第一宗少年殺人案。三十年后,與茅武同屆不同班的楊德昌(1965年畢業(yè))據(jù)此改編拍攝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再現(xiàn)上世紀60年代前后臺灣校園和社會生態(tài)。<b>影片無論在人物塑造、故事構建,還是在語言表達、臺詞提煉方面均精雕細琢、周密嚴謹、真實自然。極致寫實、細致嚴謹?shù)木帉?,定點攝錄、音像互補的拍攝技巧,以及對時代的冷峻批判,令整部影片的歷史感、藝術性與批判性完美結合。<font color="#ed230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僅是楊德昌的巔峰之作,更是世界級的電影、華語電影的驕傲。</font></b></h3><h3><br></h3><h3><b>一、合符“人性”特質(zhì)的人物塑造</b></h3><h3><b><br></b></h3><h3>人的言行受性格習慣支配,而性格習慣往往是穩(wěn)定一貫的,若發(fā)生轉(zhuǎn)變必定是有所經(jīng)歷、事出有因。影片正是遵循上述“人性”特質(zhì)塑造人物,于是,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顯得鮮活立體、真實可信。</h3><h3><br></h3><h3>(一)性格的一貫性</h3><h3><br></h3><h3>以三角褲為例,他是小四的同班同學,在影片中是個不起眼的配角。三角褲的出場主要有六次:</h3><h3><br></h3><h3>1、試后好奇提問。小四片場偷手電筒當晚,班里歷史考試。試后,大伙聚集在一起,三角褲一個勁的提問相關試題。在擺攤女孩紅豆冰經(jīng)過時,他就跟同學打賭紅豆冰底褲的顏色。小貓王還未開口叫他一起去打架,他已害怕得立即拒絕,其他同學取笑他只愛看小本本(猜測是色情書)。</h3><h3><br></h3><h3>2、合伙作弄他人。三角褲、小貓王和飛機合伙掀起紅豆冰的裙子,他這樣做是因為跟別人打賭紅豆冰底褲的顏色。</h3> <h5>打賭底褲顏色,合伙作弄他人</h5> <h3>3、街頭偶遇小四。某個晚上,他在牯嶺街書攤遇見小四和小明,因害怕被小四發(fā)現(xiàn)自己買小本本,他急急忙忙、慌慌張張的跑開。基于好奇,他回頭扮作與小四不期而遇,等小四和小明走遠,他又悄悄的問老板要小本本。</h3><h3><br></h3><h3>4、好奇離座察看。217的人替滑頭出頭,來教室堵小虎,小虎發(fā)現(xiàn)前來的人群,迅速跳窗而逃。三角褲見狀好奇的離開座位準備去看個究竟。</h3> <h5>看見小虎逃遁,好奇離座察看</h5> <h3>5、追問哈尼死因。哈尼死后,好奇的三角褲一個勁的向小貓王等追問哈尼真正的死因。</h3> <h5>因跟他人打賭,一直追問死因</h5> <h3>6、遇堵慌張?zhí)优堋P∝埻踉隗w育課拿球砸小虎。當晚,小四等四人值日后回家,結果在大樓通道被小虎等人攔堵。三角褲見狀嚇得掉頭就跑。</h3><h3><br></h3><h3>由上可以見,影片在三角褲一出場便將其性格特質(zhì)勾勒,而其后的每一次出現(xiàn)都一以貫之的符合之前的性格設定:好奇愛八卦、愛看小本本、喜歡打賭、膽小怕事。</h3><h3><br></h3><h3>(二)習慣的一貫性</h3><h3><br></h3><h3>1、語言習慣。</h3><h3>(1)小明多次跟小四說“這個世界是不會(被你)改變的”;</h3> <h3>(2)小貓王勸架時常說“大家哥們、不要這樣、給個面子”</h3> <h3>(3)小馬常說“為了miss惹麻煩是最土的”;</h3> <h3>(4)汪狗:(以前上海讀書時的那一套)老早該丟掉了。</h3> <h3>2、生活習慣</h3><h3><br></h3><h3>(1)二姐張瓊每天都是家里最早出門的;(2)張父愛抽煙;(3)老二愛打彈子;(4)胖叔愛喝酒;(5)小貓王、二條愛唱歌。</h3> <h5>好學二姐</h5> <h5>酗酒胖叔</h5> <h5>唱歌搭檔</h5> <h3>3、動作習慣</h3><h3><br></h3><h3>(1)兩人共抽一根煙。中山堂演唱會開場前,山東在大堂質(zhì)問葉子,靠墻的兩位幫眾同抽一根煙。演唱會期間,小馬見哈尼被押著離開,連忙嘗試聯(lián)系飛機等人,被上述兩位幫眾阻攔。從后臺出來的幫眾再次順手就拿過同伴的煙來抽。</h3> <h5>開場前夕</h5> <h5>演唱期間</h5> <h3>(2)小四愛用腳打節(jié)拍。</h3> <h5>腳打節(jié)拍</h5> <h3>(3)小貓王愛吹口哨打招呼。</h3> <h5>口哨招呼</h5> <h3>(三)性格轉(zhuǎn)變必有所經(jīng)歷</h3><h3><br></h3><h3>1、張父。(1)他戒煙是為了給小四買眼鏡;(2)他原是個忠厚老實、做事講原則的人,但經(jīng)歷審訊事件后變得患得患失、誠惶誠恐。</h3><h3><br></h3><h3>2、滑頭。以前無心向?qū)W、胡作非為、狡詐兇狠、惹是生非的滑頭經(jīng)歷冰店砍殺事件后,變得平靜有禮、用功讀書;</h3><h3><br></h3><h3>3、小虎。他是小虎幫的一個重要骨干,學?;@球隊的主力,平時沉默寡言,若有所思。在被迫向小貓王等人道歉后,備受打擊,在籃球賽場上毫無斗志、萎靡不振;</h3><h3><br></h3><h3>4、胖叔。被小四搭救后,對小四家人的態(tài)度變得非常友好。</h3> <h5>張父:受審過后,誠惶誠恐</h5> <h5>小虎:被迫道歉,變得沮喪</h5> <h5>滑頭:經(jīng)歷追砍,性情大變</h5> <h5>胖叔:病發(fā)被救,態(tài)度轉(zhuǎn)變</h5> <h3>(四)匠心獨運的人名</h3><h3><br></h3><h3>1、演員在戲中使用本名或相近的名字。影片中的父親、老二、小四分別由張國柱、張翰、張震三父子飾演,這種真實父子演父子的精巧安排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演員安排的另一特色是小四一家使用演員的本名或全名(張震、張翰),如下表:</h3> <h3>楊德昌應是希望借此來強化真實感,增強演員對角色的投入、令情感更真切自然。</h3><h3><br></h3><h3>2、符合人物特質(zhì)的外號。</h3><h3><br></h3><h3>(1)葉子。影片中,葉子一直是西裝革履的,而在眷村土話中,“葉子”的意思就是西裝;</h3><h3>(2)小貓王。小貓王的姓名是王茂,倒過來念諧音就是“貓王”,而他又喜歡貓王、愛唱英文歌,于是“小貓王”的外號不僅合符其姓名諧音更與其愛好高度關聯(lián);</h3><h3>(3)汪狗。汪狗本名汪國正,汪姓諧音狗叫聲,且汪狗處事圓滑“有彈性”、不得罪人,像喜歡搖尾示好的哈巴狗。</h3> <h5>喜愛貓王的小貓王</h5> <h3><b>二、大巧若拙、渾然天成的敘事</b></h3><h3><b><br></b></h3><h3>(一)故事龐雜不亂,敘事主次分明</h3><h3><br></h3><h3><b>影片眾多故事并行敘述,各個故事相對獨立完整、主次清晰分明、進展先后有序,故事之間相互交織、緊密聯(lián)系、互為因果,形成龐雜不亂、構思嚴密的故事體系。一些事件甚至是同時同地、在同一個畫面呈現(xiàn)不同的進展。這種巧妙高超的敘事方式,突顯了畫面的立體感、豐富了情節(jié)內(nèi)容、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感,不但令故事節(jié)奏更為緊湊,更將故事的戲劇性得以掩藏、渾然天成,使觀眾猶如觀看蘊含戲劇性的紀錄片,初看平實平淡,細看回味無窮。楊德昌構建和駕馭龐雜故事體系可以說是精雕細琢、鬼斧神工、大巧若拙、高超至極。</b>列舉三個情節(jié)為例:</h3><h3><br></h3><h3>1、歸家的公交車上。參加完汪狗的宴請,張家全體坐公交車回家。車上,張父張母在前排交談,張母抱著熟睡的小妹;大姐、二姐坐第二排;老二坐在第三排靠窗位,旁邊坐著其他乘客;小四坐在另一側(cè)。當父親責怪二姐在車上看書時,大姐為二姐圓場;車輛中途靠站,老二旁邊的乘客下車,小四走過老二那里,探出車外觀看迎面駛來的坦克車隊?!捌谕粋€鏡頭分了三個層次呈現(xiàn)人物的活動,畫面相當立體,且每一個層次各有其活動與功能:父母的交談交代了張家來臺的背景和現(xiàn)狀;二姐看書展現(xiàn)她一貫的勤奮,大姐的圓場舉動透露她對弟妹的愛護;小四靠窗探望既表達了少年的好奇,也借此將鏡頭引回前方,帶出時代特色物件——在街頭行駛的坦克車隊,由此配合張父張母的交談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h3> <h5>層次豐富的畫面</h5> <h3>2、彈子房眾生相。葉子帶老二去彈子房賭彈子,這是主要事件,與此同時,彈子房內(nèi)外還發(fā)生其他事:(1)輸球的人牢騷滿腹的離開彈子房,站在門外抽悶煙,神經(jīng)得意洋洋的調(diào)侃落敗者;(2)卡五坐在一邊與記分小妹閑聊;(3)被小四撞傷下檔的光頭從靶場歸來;(4)山東在剝花生;(5)士兵打靶回營經(jīng)過彈子房。各色人物依據(jù)角色設定次第登場,其中光頭受傷歸來、士兵經(jīng)過門口的情節(jié)正好將靶場爭執(zhí)與彈子房事件在時間上做了銜接。</h3> <h5>多事交集的場景</h5> <h3>3、哈尼外套的遭遇與小馬小翠的約會。影片將兩件事糅合到一起并述:(1)哈尼在與217的幫眾打斗時外套丟在地上;(2)小馬走出會場準備與小翠約會,看到哈尼被帶走,此時,大堂工作人員在小馬身后打掃衛(wèi)生;(3)小翠到大堂外到處張望找小馬,另一邊廂,工作人員拾獲哈尼的外套;(4)殺人歸來的山東拉小翠回會場,同一刻,工作人員把外套穿上身。</h3> <h5>前見狀況,后在打掃</h5> <h5>她在張望,他有收獲</h5> <h5>你回會場,我穿大衣</h5> <h3>(二)行為事出有因,處處注重鋪墊</h3><h3><b><br></b></h3><h3>影片敘事注重情節(jié)與情感的鋪墊,做到情有所源、事出有因,尤其前半段,基本上是在做鋪墊的工作,以澆筑情感基礎與交代行事動機。</h3><h3><br></h3><h3>1、以張家人員第一個清晨活動為例:</h3><h3><br></h3><h3>(1)二姐最早出場,她一邊很專注的看書,一邊慢慢的走出家門。——此情節(jié)交代了二姐的早起習慣與勤奮好學。</h3><h3>(2)屋里,小妹跟張母匆匆忙出門去趕公交車,但小妹衣服扣子丟了,張母讓她先用別針別著?!饲楣?jié)交代了小妹與張母是同行去小學的,一個是上學,一個是上班;更為重要的是,小妹丟扣子的衣服為后來張母與受審歸來的張父在胖叔店鋪相遇作出鋪墊。</h3> <h5>丟扣子的衣服勾連后來的故事</h5> <h3>(3)張父帶著嚴肅的語氣問“老二呢?怎么還不起來?”待老二起床,他又責罵“我不早起,你就每次都要人叫!”但見到小妹回臥室找別針時,張父則溫柔的問“怎么啦,衣服又不能穿啦?”——張父對待老二與小妹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對老二很嚴厲,這為他后來痛打老二做了鋪墊;對小妹很溫柔,且一直都是以此語氣來與小女兒交流,在家庭晚餐場景,張父更夾菜給小妹。諸多細節(jié)都流露出張父對小妹的溺愛,這也把小妹給寵壞了。</h3> <h3>2、再舉小四刀捅小明情節(jié)為例。小四殺死小明初看是偶然,再看會覺得是自然而然,又或者說,是偶然中的必然。影片對各種因素都做了極為細致與充分的鋪墊:</h3><h3><br></h3><h3>(1)兇器(日本短刀)的來歷非常清晰。</h3><h3>(2)小四持刀事出有因。那是因為他通過小貓王知道小馬帶了長刀,所以也帶上短刀。至于小馬為什么會持刀上學,影片同樣提前作出交代:他有過砍人的經(jīng)歷。影片甚至連小四握刀都作鋪墊,讓別在腰間的短刀跌地兩次。</h3> <h5>第一次跌刀為第二次跌刀鋪墊</h5> <h3>(3)小明遇上小四的偶然性。案發(fā)當晚,小明見到小四,主動跟想避開的小四打招呼并追上。影片巧妙的讓類似情節(jié)在兩人初相識時發(fā)生一次。</h3> <h5>初相識時,小明主動叫住小四</h5> <h3>(4)小四殺人的直接原因是小明的言語刺激,實際動機是小明的情感背叛。原來立志發(fā)奮讀書的小四,因兄弟奪愛、小明移情一下子變得無心向?qū)W,繼而偷母親的手表換錢泡小翠。而小馬的陳述和小翠的嘲諷不但讓小四傷心沮喪,更讓他認清小明。當回到家見到二哥因為自己遭受父親痛打時,小四情緒已是幾近絕望與奔潰。當小明言語上否定和拒絕他時,小四最終失控。</h3> <h5>通過背影想象人物內(nèi)心的掙扎</h5> <h3>(5)小四殺人的另一個原因是一念之差。案發(fā)時,小四是受到小明言語的刺激,一時失去理智。為了令這“一念之差”更為自然可信,影片在案發(fā)前安排了小四由企圖偷襲胖叔轉(zhuǎn)為主動搭救的橋段,這是影片對小四“一念之差”殺人的情感鋪墊,更是楊德昌對人性善惡的精準洞察。——善惡共存人心,兩者會因“一念之差”發(fā)生意想不到的轉(zhuǎn)變。</h3> <h5>偷襲與施救的一念之差</h5> <h3>(6)小四由最初別人眼中的好學生到殺人犯的性格轉(zhuǎn)變,這是影片最為重要和關鍵的情節(jié)。影片做出了極為細膩的描繪,讓小四的心境隨著經(jīng)歷漸進的發(fā)生變化。</h3><h3><br></h3><h3>1)好學生因考試失手(或者聯(lián)招會閱卷出錯)入讀教學質(zhì)量較差的夜間部——好學生入讀差學校,接受耳聞目染的影響;</h3><h3>2)入學一年多,結識有幫派背景的伙伴(小貓王、飛機),翹課、撒謊、偷東西——染上陋習;</h3><h3>3)偶然得罪滑頭,被欺負時非但得不到老師的幫助,更被沒收球棒,老師完全不值得信任——遭遇不公,感到無助;</h3><h3>4)被光頭欺負,以暴易暴,得以解脫;被217的人欺負,通過司令兒子小馬脫險——不被欺負的方式是:要么以暴易暴,要么找到靠山;</h3><h3>5)結識公子哥兒小馬。有錢的小馬泡miss如魚得水,當兩人決裂后,這種貧富對比令小四產(chǎn)生更大的心理落差;</h3><h3>6)結識小公園老大哈尼,對殺人逃亡的太保非但沒有遠離,反而順從且接受了哈尼的一些思想,尤其是哈尼對“武俠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的解讀?!邮芎驼J同暴力;</h3><h3>7)參與報復行動,血洗彈子房。——不知不覺加入幫派,成為其中一員;</h3><h3>8)成功追到小明,且得到其他女生的認同——對自己的行為(參與械斗、成為太保、早戀)產(chǎn)生認同與虛榮。</h3> <h5>被他人肯定的虛榮</h5> <h3>其他注重鋪墊的情節(jié)還有很多,例如經(jīng)常停電的眷村彈子房、張母手表第一次丟失時大姐對小貓王的懷疑、胖叔的心臟病、愛打小報告的小妹等。</h3><h3><br></h3><h3>(三)細節(jié)精致細膩,呈現(xiàn)近乎完美</h3><h3><br></h3><h3>前面已說,影片眾多故事并行敘述,在講述主要故事時同樣通過畫面對次要故事作出交代,相對于“主要故事”,這些“次要故事”是可有可無的,但正是這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筆帶過、輕描淡寫的交代,令影片更為精致細膩、嚴謹嚴密、錦上添花。</h3><h3><br></h3><h3>1、張父對半根煙的處理。父子倆在胖叔的店里吃紅豆冰,張父把沒抽完的半根煙放回煙盒,這細節(jié)透露出他的節(jié)儉與張家經(jīng)濟的緊張。</h3> <h3>2、胖叔女兒的沮喪失落。影片初段,胖叔女兒不發(fā)一言的給張氏父子遞送紅豆冰,然后癱坐在一旁,雙眼有氣無力的瞄了一下身旁的收音機,極為失落與沮喪,而收音機則一直播放著高校放榜信息。從后來的情節(jié)可知,她再次落榜了。而此刻的人物舉動,則將落榜學子失魂落魄、行尸走肉般的傷心失落表露無遺。</h3> <h3>3、小四的近視。由于近視,小四遇光會瞇眼,這動作貫穿影片的始終。</h3> <h3>4、先跑的小太保。二條帶著幫眾去國校救滑頭,當217的幫眾從教學樓走出來的時候,一個小太保突然就往回跑。這種眾人遇險反應有先后的細節(jié)更合符常情。另外,這小太保后來給滑頭打丟牙,此人在往后的情節(jié)中都缺牙。</h3> <h3>5、小妹的折紙。小四家準備晚飯時,小妹在飯桌上折紙,她到底在折什么呢?其后的一些情節(jié)場景隱約可見飯廳里掛著千紙鶴,這應是小妹的“作品”。</h3> <h5>飯前折紙</h5> <h5>廳有紙鶴</h5> <h3>6、張父夾菜給小妹。張父對小妹講話的語氣很溫柔,他甚至在吃飯時夾菜給小妹,這些細節(jié)透露出他對小女兒的溺愛。</h3> <h3>7、路經(jīng)彈子房的途人。彈子房由里往外取景時,可見外面往來的途人,影片前期分別安排士兵和三輪車經(jīng)過。其中,士兵是與受傷歸來的光頭一起暗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而三輪車則為萬華流氓雨夜騎車到彈子房作鋪墊。為什么要作這樣的處理呢?那是因為小明母女投靠親戚經(jīng)過彈子房時,可見彈子房一側(cè)是上坡臺階,對三輪車來說便是盡頭,一般應極少經(jīng)過此地。事先安排三輪車經(jīng)過,可以理解為這里平時是會有三輪車駛?cè)氲?,甚至可以理解為臺階靠近彈子房一側(cè)有一條鏡頭未呈現(xiàn)的轉(zhuǎn)彎路。萬華流氓應是精心策劃選擇臺風下雨天氣騎三輪車去彈子房的,以掩人耳目。</h3> <h3>8、小明的腳傷。小明與小虎打球時受傷,她在醫(yī)務室時是一拐一拐的,看起來傷得不輕。但之后從片場悄悄離開時,腳傷明顯不重;到后來離開靶場時,她健步如常;最后,回到家門口準備入屋時,她把膝蓋上的膠布撕了。從先前醫(yī)務室的護士提醒學生不要騙病假,結合小明的表現(xiàn),她應是故意夸大傷勢以便取得病假翹課的。由此可見小明善于隱藏真實情感、表里不一、機心很重、城府很深。</h3> <h5>入家門前撕掉紗布</h5> <h3>9、不同人物、不同心情,使用開關的不同方式。(1)小妹為把老二從廁所趕出來,不停的關燈開燈;(2)大姐參加舞會歸來,邊唱邊跳心情愉悅,她上洗手間時熟悉而輕快的撥打開關。</h3><h3><br></h3><h3>10、演唱會的音箱。這不起眼的物件從飛機家搬到小公園冰室,最后在演唱會上出現(xiàn)。</h3> <h5>音箱的遭遇(一):飛機家</h5> <h5>音箱的遭遇(二):冰室外</h5> <h5>音箱的遭遇(三):舞臺上</h5> <h3>11、加裝的木板。小四和小貓王在片場上方的棚架上偷看拍戲,無意間看女演員換衣服被發(fā)現(xiàn)。后來,小四與小明再次去片場玩時,小四拿手電往上照,發(fā)現(xiàn)當時他和小貓王所處的方框被加裝了一圈木板。這顯然是片場工作人員在事后做的防護措施。</h3> <h5>加裝護板的框架</h5> <h3>12、張父兌獎。這說明張父有買彩票的習慣,透露出張家生活的拮據(jù)以及張父的忠厚老實:他只想著靠彩票改善生活,而不是公事上的有彈性與靈活處理。</h3> <h5>手持彩票兌獎</h5> <h3>13、卡五的木屐。哈尼獨闖中山堂,卡五在與哈尼的推撞中木屐飛脫,他赤腳押走哈尼。回來時,腳上已穿上木屐,這可理解為中途取回。</h3> <h5>赤腳的卡五與哈尼對峙,木屐掉在一邊</h5> <h3>14、小翠的翻白眼。小翠和小馬等四人看電影,當小馬用手指在她的大腿上踱步時,小翠微笑著翻了一下白眼,這細微的動作表明她對小馬的挑逗很受落。</h3> <h5>一閃而過的翻眼</h5> <h3>15、小貓王兩次借小四名義找人幫忙。第一次是借口小四要找小馬,實際是他希望小四找小馬幫忙對付小虎;第二次是直接搭小四的朵去找馬車幫忙。這些舉動反映出小貓王有找人幫忙的習慣。</h3><h3><br></h3><h3>16、貓王送的戒指。小貓王給獄中的小四帶去錄音帶,背景響起錄音帶里的歌曲和他想跟小四說的話,其中提及貓王送了一枚戒指給他,而他右手中指就戴著一枚戒指。</h3> <h5>把弄手中戒指</h5> <h3>17、張母晾曬衣物。片末,小四家大掃除,張母拿起一件衣服揚塵、準備晾曬時突然停了下來,呆呆看著,慢慢收入懷中??梢韵胂螅瑥埬改闷鸬?,正是屬于獄中兒子的、編號“建夜86089”的校服。此情此景多了一份傷感與凝重。</h3> <h5>睹物思人</h5> <h3><b>三、寫實的語言,自然的臺詞</b></h3><h3><b><br></b></h3><h3>(一)寫實的語言。來自五湖四海的遷臺中國人各說各的家鄉(xiāng)話,國語、臺語、粵語、上海話等相互交集,尤其大量眷村黑話(土話)的出現(xiàn),真實還原當時遷臺各省人員雜居的語言景象。影片中出現(xiàn)的部分眷村黑話(土話)如下表:</h3> <h3>(二)自然的臺詞。影片臺詞切合語境、符合人物性格又交代故事情節(jié),其提煉可以說是已入化境,自然無痕。例:</h3><h3><br></h3><h3>1、張母與師母的交談。由小妹的回家要求引起張母看手表,而手表則讓師母睹物思人、勾起回憶,說了一句“送你這個表的時候。。。。。。”,影片就此打住,直接轉(zhuǎn)入乘車歸家環(huán)節(jié),由張父責備張母的一句“你不要老是在師母面前提夏老師嘛!”承接上一情節(jié)、引出后來的車廂對話。</h3> <h5>對話承接上一情節(jié)</h5> <h3>2、張父第一次到學校與訓導主任理論時,訓導主任邊聽張父的質(zhì)問邊接過同事老范遞過來的熱茶,他喝了一口,立即不滿的說“什么意思?老范”然后再說“什么玩意?”這話明里埋怨新口味的茶,實質(zhì)暗罵張父,表達對張父的厭煩與不滿。</h3> <h5>訓導主任指桑罵槐</h5> <h3>3、三角褲追問哈尼死因。他的提問既符合其好奇的性格,又將事后相關報道巧妙的作出交代,相當自然。</h3><h3><br></h3><h3>4、滑頭第二次欺負小四時說過兩句話,一句是“聽說你們兩個(和小明)最近很甜蜜啊!”,另一句是“這地方已經(jīng)不痛了,是不是?”前一句是想掩藏自己泡小明的事,轉(zhuǎn)移哈尼的視線,嫁禍小四,;后一句則是對第一次推撞小四,令其臉受傷的記憶?;^的狡詐與囂張表露無遺。</h3> <h5>臺詞連接之前事件</h5> <h3><b>四、定點攝錄、音像互補的拍攝風格</b></h3><h3><b><br></b></h3><h3>這是楊德昌獨特的拍攝風格:固定攝影機,通過轉(zhuǎn)動鏡頭實現(xiàn)場景的延續(xù)與切換;甚至連鏡頭也固定,只取固定畫面,讓人物自然的出鏡入鏡。若鏡頭只取到局部,則利用人物的交流互動反映畫面外的;若所有人物都離開畫面出現(xiàn)空鏡,則通過人物對話來實現(xiàn)情節(jié)的推進。以小四到小馬家了解小馬與小明關系的場景為例:攝影機固定在過道一角,鏡頭跟隨小馬的出屋路線轉(zhuǎn)動,最后固定對準門口過道,全程只見小馬不見門外的小四,當小馬也離開鏡頭時,則通過兩人對話呈現(xiàn)鏡頭外的情事。<b>這種以靜立不動的旁觀者的視聽角度呈現(xiàn)畫面的技巧,通過“視”與“聽”的互補,不但令畫面更有真實感與現(xiàn)場感,更能調(diào)動觀眾的感官轉(zhuǎn)換與聯(lián)想,從而實現(xiàn)情節(jié)的“全景展示”。</b></h3> <h5>攝影機固定一角</h5> <h5>鏡頭隨人物行走路徑轉(zhuǎn)動</h5> <h5>固定鏡頭</h5> <h5>出現(xiàn)空境時以對話補充畫面</h5> <h3>除了上述攝錄風格,影片還做了“快進”處理:(一)張家第一個清晨早起情節(jié),鏡頭開始對著剛起床的小四,然后順時針轉(zhuǎn)動到飯廳位置,沒過幾秒,小四已經(jīng)穿好衣服、拿著飯碗到飯廳,把飯桌上的碟子拿回廚房。預示他吃完早飯準備出門。(二)老二初到彈子房打的第一盤球,其完成速度相當快速。</h3><h3><br></h3><h3>這種悄無聲色的快進處理加快了故事的推進,令情節(jié)更為緊湊。</h3> <h5>悄無聲色的快進球局</h5> <h3><b>五、利用物件串聯(lián)故事</b></h3><h3><b><br></b></h3><h3>例如收音機、母親的手表、片場的手電筒、小妹丟了扣子的裙子等,這里詳舉《戰(zhàn)爭與和平》為例:</h3><h3><br></h3><h3>影片在三處提及《戰(zhàn)爭與和平》,第一次是哈尼向小四介紹這本“武俠小說”,說起書里一個老包無所畏懼的去堵拿破侖,最后哈尼也像那老包一樣獨闖中山堂;第二次,小四去小貓王家玩時,錄音機旁放有一本《戰(zhàn)爭與和平》,但小四只留意到書旁的郵票;第三次是小四問二姐有無看過此書。小四錯過了自己了解《戰(zhàn)爭與和平》的機會,簡單盲目的接受了哈尼的解讀,當他問二姐有沒有看過此書時,已預示著他也將和書中老包及死去的哈尼一樣,一個人去堵小馬。</h3> <h5>哈尼提及世界名著</h5> <h5>小四只留意到書旁的郵票</h5> <h3><b>六、采用呼應前后點題</b></h3><h3><b><br></b></h3><h3>(一)在影片開端和結尾都展示錄音機播放高校錄取名單場景。</h3><h3><br></h3><h3>(二)滑頭在國校拿磚砸217的小太保;后來,他在冰室被小四以相似的動作掌摑。</h3><h3><br></h3><h3>(三)卡五在彈子房欺負老二,把老二的頭壓進裝著臟水的臉盆里;卡五被殺后,最初身體靠墻坐著,后來失去重心傾倒一側(cè),頭跌進臉盆里。</h3> <h5>最初:壓老二的頭進臉盆</h5> <h5>最后:倒斃時頭掉進臉盆</h5> <h3><b>七、對社會的洞察與批判</b></h3><h3><b><br></b></h3><h3>(一)對臺灣教育的批判。影片中學校并不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育不似教育而更像是“管理”。老師對學生的行為判斷只看表象,不問因由與是非曲直,其判斷與處理簡單粗暴,誤人子弟。</h3><h3><br></h3><h3>(二)對時代體制的批判。(1)憑借關系辦事的社會風氣。查閱成績前先打招呼,轉(zhuǎn)日間部、補辦教師專任聘書須托關系,晉升官職靠他人運作幫忙。。。。。。無關系寸步難行,有關系未必能行。(2)堅持原則遭打壓,圓滑世故保平安。忠厚老實的張父實事求是堅持原則,不同意購買新辦公臺,結果被借“夏老師事件”審查打壓。同樣是夏老師的學生,圓滑世故的汪狗則平安無事;(3)政治宣傳的虛假。政府的宣傳口號連體制內(nèi)的人都不相信(汪狗對時政的研判與當局不同);宣傳部門亂彈琴,對政治事件的研判與解讀失準(美國當選總統(tǒng)的錯誤預測);(4)政治審查的肆意妄為。張父被帶走隨意審訊,審訊人員濫用刑罰(坐冰受審);(5)新聞媒體只顧八卦獵奇,缺少社會責任。</h3><h3><br></h3><h3>(三)對傳統(tǒng)電影的批判。楊德昌在影片中穿插了一個電影片場故事,對臺灣傳統(tǒng)電影進行辛辣諷刺。故事當中,女主角矯揉做作、恃寵生嬌;導演曲意逢迎、委曲求全,雖有創(chuàng)作理念,無奈受制于投資人;女老板中性打扮,投資電影只為獵艷賺錢,不問寫實與藝術。小四離開片場時對導演的憤怒斥責(自然?你連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還拍什么電影?你知不知道你在拍什么玩意?),實在是一語三關的表達,它是小四對導演分不清小明自然與做作的厲聲斥責,是小四對自己分不清小明真情與假意的自我挖苦,更是楊德昌對傳統(tǒng)臺灣電影毫無藝術追求的無情嘲諷。</h3> <h5>處理簡單粗暴,不管事件因由</h5> <h5>辦事要靠關系,否則寸步難行</h5> <h5>白色恐怖籠罩,審訊隨意用刑</h5> <h5>媒體八卦獵奇,缺少社會責任</h5> <h5>傳統(tǒng)電影弊病,虛實真假不分</h5> <h3><b>八、吹毛求疵:穿幫</b></h3><h3><b><br></b></h3><h3>(一)大姐參加舞會當晚,小四拿著唱機和唱片回家。唱機在白天損壞,小貓王后來拿去飛機家,猜測是維修。當晚放學回家時,小四只拿著書包,但到家時,他還帶回唱機和唱片。這可理解為小四回家途中到飛機家拿回修好的唱機,影片把此情節(jié)省略了。個人認為,與卡五脫腳的木屐相比,此處若適度補充交代一下小四取唱機的過程,情節(jié)將更為完整與連貫。</h3><h3><br></h3><h3>(二)掛歷的日期排列有誤。影片在多處出現(xiàn)掛歷,無論是片場傳達室、萬華市場、中山堂還是張家飯廳的掛歷,都在細微處透露各個情節(jié)發(fā)生的大概年月。片場傳達室出現(xiàn)的掛歷顯示的月份看不清,按照情節(jié)初期交代的“民國四十九年九月”和掛歷的星期排列,推測是1960年8月,這可理解為未及時翻頁,應算合理;小四從滑頭處得知小馬和小明在一起時,張家飯廳掛歷為“1961年6月”,日期排列正確。除上述兩處外,其余各處掛歷上顯示的年月,其對應的日期排列都是錯誤的。</h3> <h5>1960年9月1日應為周四,錯誤排列為周一</h5> <h3>(三)人物在學校的行走路徑前后矛盾。根據(jù)影片,推測紅豆冰擺攤所在的教學樓周邊布局大概如下圖:</h3> <h5>學校平面圖(局部)</h5> <h3>1、三角褲追問哈尼死因時,五人聚集在H處臺階,上課鈴響,小四追上小明表白后,下一個情節(jié)是小四班和小明班一起在籃球館上體育課。五人上課行走的路徑是:H—I--J;小明上課行走的路徑則是:I—B—D—G;</h3><h3><br></h3><h3>2、四人在教室值日完畢放學回家,在D處被堵,放學的路徑是:F—D;</h3><h3><br></h3><h3>如果把上述五人上課路徑理解為是去籃球館上體育課,那么,一起同場上課的小明為什么走相反方向?如果把五人上課路徑理解為是回教室上課,那又該如何理解后來四人的放學路徑?為此,個人覺得這是穿幫,應是寫實描繪與取景美感在細節(jié)上的平衡或“妥協(xi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 臺灣新電影運動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b></h1><h3><br></h3><h3>20世紀60、70代,臺灣經(jīng)濟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到80年代更是飛速發(fā)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1987年7月,臺灣解除實行長達38年的誡嚴,隨后更進一步開放讜襟及報襟。實際上,80年代初至誡嚴令解除前,臺灣電影的“解嚴”已露端倪,電影審查制度已出現(xiàn)松動,中央電影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中影)總經(jīng)理明驥啟用一大批具有新思維的電影工作者。以楊德昌、侯孝賢為代表的年輕新導演,勇敢的觸動審查制度的敏感神經(jīng),全面否定以往的“健康寫實主義”,致力追求和拓展自由獨立的創(chuàng)作空間,以求“寫實”中的真。從1982年雜錦電影《光陰的故事》開始,至1987年1月楊德昌等公開發(fā)表《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新導演以清新寫實的風格與樸素干凈的拍攝手法創(chuàng)作了多部反映社會現(xiàn)實景象的優(yōu)秀電影?!@場“自覺與不自覺”的臺灣電影改良運動便是臺灣新電影運動(或稱“臺灣新電影浪潮)。</h3><h3><br></h3><h3><b>臺灣新電影運動實現(xiàn)臺灣電影風格由政治宣傳、隱惡揚善、歌頌德政的“健康寫實主義”向貼近社會真實的“清新自然寫實主義”的轉(zhuǎn)變。楊德昌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先驅(qū)、“臺灣新電影雙子”之一,他所追求的就是自然寫實風格下社會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蛾魩X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楊在臺灣解嚴(1987)、成立獨立制片公司(1989)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說是楊自由思想的總爆發(fā),是對新電影運動的一次事后總結,標志著其電影理念的成熟成型與徹底解放。</b></h3><h3><br></h3><h3><b>僅以本文致敬電影大師楊德昌先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