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b><b><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攝游伴侶</b></h3></b></h3> <h3>羅馬的景點與古跡實在是太多了!毫不夸張地說,羅馬處處是景點,羅馬處處有古跡。景點和古跡多,照片自然就多。游記的第二部分“羅馬景點與古跡”要分成上下兩集分享給大家。上集從威尼斯廣場開始,主要景點是帝國廣場大道附近的古羅馬帝國遺址,羅馬斗獸場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威尼斯廣場</b></h1> <h3>4月21日一大早,我們趕到了羅馬市中心最大廣場的威尼斯廣場。廣場上有一座宏大的紀(jì)念堂,叫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jì)念堂。紀(jì)念堂是為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tǒng)一而建造,是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第一位國王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來命名的。紀(jì)念堂的建造用時25年,於1911年建造完成。</h3> <h3>當(dāng)天是羅馬建城2771周年紀(jì)念日。大概有大人物前來祭奠吧,紀(jì)念堂封閉并有很多警察。<br></h3><h3>畫面左上方(紀(jì)念堂正中央)有一尊青銅雕像(見上圖),騎著高頭大馬的就是國王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 </h3> <h3>國王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青銅雕像(見下圖)。</h3> <h3>紀(jì)念堂西側(cè)的青銅雕像“熱愛祖國的勝利”(見下圖)。</h3><h3><br></h3> <h3>紀(jì)念堂東側(cè)的青銅雕像“勞動的勝利”(見下圖)。</h3><h3> </h3> <h3>再來看看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jì)念堂的全景(見下圖,5月13日拍攝)。紀(jì)念堂位于威尼斯廣場和卡比托利歐山之間。紀(jì)念堂的背面就是卡比托利歐山。</h3><h3>紀(jì)念堂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婚禮蛋糕”或者一臺老式“打字機”,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筑。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非常壯觀并富有特色。</h3> <h3>夕陽西下時的紀(jì)念堂(見下圖)。5月13日日落時刻拍攝。紀(jì)念堂正面朝北稍偏西,所以日落時刻拍照最好。</h3> <h3>這座紀(jì)念堂是意大利國家獨立和統(tǒng)一的象征,意大利人稱之為“祖國祭壇”,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hù)著無名戰(zhàn)士墓。 國王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青銅雕像高高在上。</h3> <h3>威尼斯廣場西側(cè),紀(jì)念堂斜對面的這幢建筑叫威尼斯宮(見下圖)。據(jù)說威尼斯廣場因此而得名。時間有限,沒有進(jìn)入威尼斯宮參觀。</h3><h3>威尼斯宮,現(xiàn)在是威尼斯宮國立博物館,是意大利羅馬市中心的一座宮殿。這是一座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國繁榮時期,這里曾經(jīng)是威尼斯大使館所在地,因此有了這個名稱。</h3> <h3>墨索里尼上臺后,威尼斯宮成了他的官邸。他常在陽臺(上圖畫面中右側(cè)掛著旗幟的地方)上向民眾發(fā)表煽動性的演說和訓(xùn)話。1943年墨索里尼垮臺后,威尼斯宮改為藝術(shù)博物館。</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卡比托利歐山</b></h1> <h3>離開威尼斯廣場,我們從廣場西側(cè)向南來到了卡比托利歐廣場(見下圖,也稱國會大廈廣場)。據(jù)說這個廣場是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h3><h3>那天是羅馬建城紀(jì)念日,廣場上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免費開放。但不知道何故,我們那天看到的展物非常有限。</h3> <h3>博物館庭院里,君士坦丁一世雕像。</h3> <h3>請注意,這個大腳雕塑下面有四個字母,SPQR。這是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的縮寫,翻譯成中文的意思為“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據(jù)說SPQR也是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的縮寫。在羅馬鷹旗等很多重要場合、重要雕塑和重要文件上都有SPQR字樣。</h3><h3><br></h3> <h3>博物館庭院里,來自哈德良神廟遺跡的精美浮雕(見下圖)</h3> <h3>博物館庭院正中的拱形門中,有一尊古希臘雕像,高3.1米。具體故事不詳。古希臘雕像看上去非常精美,令人贊嘆!</h3> <h3>從博物館樓上露臺眺望馬切羅劇場(見下圖),一個很像古羅馬斗獸場的建筑。據(jù)說當(dāng)年馬切羅劇場的名氣不亞于羅馬斗獸場,最早的建設(shè)者是大名鼎鼎的凱撒大帝,之后奧古斯都延續(xù)了建設(shè),以奧古斯都的侄子馬庫斯·馬切羅命名。但遺憾的是馬切羅沒看到劇場的落成,他在劇場完成前五年死去。馬切羅劇場建成于公元前12年,可容納12,000名觀眾。號稱羅馬第二大劇場的馬切羅劇場,公元1世紀(jì)中葉因火災(zāi)和戰(zhàn)爭而受損,4世紀(jì)時開始崩壞,中世紀(jì)被改建成城塞,16世紀(jì)又成為貴族宅邸,至此除了一二層拱門尚留存一些外,已不復(fù)原來劇場的蹤跡。今天,這個兩千年古跡的遺址上已是一座公寓!</h3><h3><br></h3> <h3>從博物館樓上露臺眺望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廣播電臺(見下圖)</h3> <h3>在我們離開博物館之前,看到這樣一尊雕塑,叫“母狼哺嬰”(也稱母狼乳嬰或母狼育嬰)。</h3><h3>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7世紀(jì),雕塑中的兩個嬰兒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的外祖父是努米托,特洛伊人的后裔,阿爾巴隆加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留斯使用詭計將國王驅(qū)逐出境,殺死了國王的兒子。還逼迫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結(jié)婚生子。篡權(quán)者害怕老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zhàn)神馬耳斯相愛并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dāng)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臺伯河畔時,一只母狼哺育了他們。后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fā)現(xiàn)帶回家,并將他們撫養(yǎng)長大。牧羊人給兄弟兩取名羅慕路斯和勒莫斯。長大后,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lǐng)。在勒莫斯被俘并被帶給篡權(quán)國王阿穆留斯后,羅慕路斯帶領(lǐng)手下救出了勒莫斯,并殺死了阿穆留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fù)了王位。但兄弟倆卻不原意留在阿爾巴隆加,他倆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h3><h3>他們當(dāng)年遇救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帕拉蒂尼山崗。</h3> <h3>新城建好后,兄弟二人決定讓神來決定新城以誰的名字命名,以及由誰來統(tǒng)治新城。勒莫斯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只禿鷲飛過,宣布神選擇了他;可羅慕路斯卻在這時看到了12只禿鷲飛過自己的占卜地。兩人爭執(zhí)起來,勒莫斯堅持說自己先見到禿鷲,羅慕路斯則堅持說飛過自己占卜地的禿鷲多,兩人爭執(zhí)不下,繼而發(fā)生格斗,羅慕路斯殺死了勒莫斯,用自己的名字將新城命了名?!傲_馬(Rome)”即是“羅慕路斯(Romulus) ”這個讀音演化而來的。這樁格斗發(fā)生在公元前573年4月21日。一般也就認(rèn)為是古羅馬紀(jì)年的開始了。這個傳說廣為流傳,羅馬也因此以“母狼育嬰”的圖案作為城徽。</h3> <h3>這是卡比托利歐博物館里的“母狼哺嬰”原型(見上圖,網(wǎng)絡(luò)照片),又稱卡比托利歐母狼。其實,“母狼哺嬰”的版本很多,后來在羅馬和意大利其它地方也見到過不少類似雕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羅馬遺址</b></h1> <h3>正好趕上羅馬建城紀(jì)念日,從卡比托利歐山上遠(yuǎn)眺古羅馬遺址上的慶祝活動(見下圖)。</h3><h3>卡比托利歐山東南面不遠(yuǎn)的地方,就是帕拉迪尼山。我們即將看到的古羅馬遺址就是在這兩座山丘之間。這里是古羅馬文明的發(fā)源地。</h3> <h3>從卡比托利歐下山去古羅馬遺址的小路上,看到有人打扮成古羅馬武士,供游客拍照(當(dāng)然是要付小費的)。(見下圖)</h3><h3>這張照片還無意中還見證了一位男士向女生求婚的浪漫場景,見圖的上方。</h3> <h3>古羅馬遺址附近的衛(wèi)星地圖。地圖的左上方是威尼斯廣場,地圖左下方是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經(jīng)國會大廈廣場,沿著一條S形(紅線)小道就能看到羅馬遺址里的不少景點。小道的盡頭就是帝國廣場大道。大道成一條直線,從威尼斯廣場向東南方向直達(dá)羅馬斗獸場廣場。</h3> <h3>這里是維納斯女神廟遺址(Temple of Venus Genetrix,見下圖)。神廟建于公元前54年,最初是一個劇場,在一次大戰(zhàn)前夕被凱撒指定為維納斯女神廟。維納斯是古羅馬女神,是羅馬人愛與美的化身。 </h3><h3>神廟后面的馬路就是帝國廣場大道。</h3> <h3>這張照片也是在S型小路上拍攝的。</h3><h3>左側(cè),八根圓柱的遺址叫薩圖爾諾農(nóng)神廟(Temple of Saturno)始初建于公元前501-498年,是為了紀(jì)念農(nóng)神薩圖爾諾而修建的,如今看到的是第三次重建后神廟遺留的廢墟,第二次的已于公元283年被完全毀壞。除供奉拜祭農(nóng)神外,神廟還一度作為羅馬帝國的國庫存放國家的寶藏。薩圖爾諾農(nóng)神廟在當(dāng)時曾被人們視為最重要的殿堂,每年12月祭祀農(nóng)神的日子里,破例允許奴隸們和主人一起開懷暢飲。據(jù)說這是圣誕節(jié)傳統(tǒng)的由來。</h3><h3>右側(cè),維斯帕先安和提圖斯神廟遺址 (Temple of Vespasian and Titus)公元80年,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安死后,他的兒子提圖斯即位后開始建造,公元87年建成。</h3> <h3>上面的照片鏡頭向左偏一點,在農(nóng)神廟的后面,畫面的中間就是朱利亞會堂(Basilica Julia,見下圖)?,F(xiàn)在從平地上僅存的眾多石墩石柱,仍不難看出當(dāng)年的規(guī)模和氣勢。這里曾經(jīng)是古羅馬早期的金融中心、官方商務(wù)和會見場所。</h3><h3>朱利亞會堂遺址最初建于公元前46年的凱撒時代,建設(shè)的費用全部來自于在高盧戰(zhàn)爭(Gallic War 公元前58-51年)所獲的戰(zhàn)利品,會堂最終完成于渥大維(Octavius)時代。渥大維用養(yǎng)父凱撒(Julius Caesar)的名字來命名它,之后會堂多次被燒毀和修復(fù)。<br></h3> <h3>在上面那張照片的畫面下方中間,農(nóng)神廟東面曾經(jīng)有一塊叫Miliarium Aureum的“金色里程碑”?,F(xiàn)在只剩下柱子底部的大理石殘片(見下圖的下半部分)。下圖的上半部分是金色里程碑的復(fù)原圖(網(wǎng)絡(luò)照片)。</h3><h3>羅馬皇帝Caesar Augustus在公元前20年立了這座紀(jì)念碑。里程碑上用金字鐫刻了從羅馬到帝國其他省份的距離。</h3><h3>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lt;b>條條大路通羅馬</b>”(All roads lead to Rome) 就是出自于此。</h3> <h3>Santi Luca e Martina(見下圖)</h3><h3>這是一座基督教堂,現(xiàn)在看到的是17世紀(jì)由巴洛克風(fēng)格畫家建筑師Pietro da Cortona重建后的樣子。</h3> <h3>這就是帝國廣場大道(見下圖)。路的那一頭就是大名鼎鼎的羅馬斗獸場。</h3><h3>這條大道是在墨索里尼執(zhí)政時期修建得。沿路經(jīng)過圖拉真廣場、古羅馬遺址等重要古跡。近年來,道路兩側(cè)進(jìn)行了大量的考古發(fā)掘,顯然,羅馬帝國的重要古跡就在大道下面。這是一條飽受詬病的大道。這條道路的存在,阻礙了羅馬帝國重要區(qū)域的挖掘。汽車穿越古跡,有可能對幸存建筑物造成無法估量和無法彌補的損害。</h3> <h3>沿著帝國廣場大道向東南方向前行,這是在古羅馬遺址圍欄外面拍攝的照片。</h3><h3>畫面中間的方形建筑是古羅馬時期元老院的議事堂(Curia)。最早的元老院建筑赫斯提亞元老院因面積狹小不敷使用而被拆除,現(xiàn)在的元老院議事堂是第三代元老院建筑。公元283年,元老院議事堂被火災(zāi)燒毀。在284年至305年時重建。現(xiàn)在看到的元老院議事堂即為這一時期修建。7世紀(jì)時,元老院議事堂被改為教會,建筑也因此改建。</h3> <h3>按照谷歌地圖,這塊空地叫Largo Romolo e Remo。不知道如何翻譯。Largo好像可以翻譯成廣場,“Romolo e Remo”應(yīng)該是羅馬建城者“羅慕路斯和勒莫斯”兄弟倆。不知何故,網(wǎng)絡(luò)上似乎很難找到這塊遺址的來龍去脈。</h3> <h3>再往前走就是和平圣殿(Forum of the Peace,見下圖),也被稱為維斯帕先安論壇。于公元70-75年在羅馬皇帝維斯帕西安(Vespasian)贏得猶太戰(zhàn)爭后建造。維斯帕先安,羅馬的第九個皇帝,成功地恢復(fù)了戰(zhàn)后和平與社會穩(wěn)定。</h3> <h3>和平圣殿的電腦復(fù)原圖(見下圖)</h3> <h3>感嘆,贊嘆!與和平圣殿留個合影(見下圖)。</h3><h3>過了和平圣殿就是景點售票處,正式進(jìn)入景區(qū)。</h3> <h3>補充一張羅馬遺址照片(見下圖,5月13日下午拍攝)。這張照片是從景區(qū)圍欄邊(側(cè)逆光)拍攝,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帕拉迪尼山和山上的觀景平臺。這張照片把帕拉迪尼山與羅馬遺址的地理位置交代得比較清楚。</h3> <h3>這是羅馬遺址的官方導(dǎo)覽圖的黑白掃描件(見下圖)。</h3> <h3>一進(jìn)入景區(qū),這個高大的保存相對完好的建筑很抓眼球。這是安東尼努斯和法烏斯提那神廟(見下圖的上半部分),建于公元141年。是羅馬皇帝安東尼為自己妻子法烏斯提那修建的。后被改成天主教堂,但是由于前面的石柱過于結(jié)實,只能保留,形成了天主教堂與羅馬神廟合體的奇觀。</h3> <h3>神廟前面的空地上有些斷壁殘垣(見上圖的下半部分),這里是曾經(jīng)的Regia(王室居住地)。據(jù)說Regia是由羅馬的第二個國王 Numa Pompilius(公元前753–673 )建造的。后面要講到的灶神廟和貞女之家也都是這位國王建造的。</h3> <h3>往西北方向拐一點,有很多人聚攏的地方非同一般。</h3><h3>天上一個棚,墻上一塊牌,地上一堆土,這就是凱撒神廟(見下圖)。公元前44年,60名元老院議員因擔(dān)心凱撒稱帝,損害他們的既得利益,密謀刺殺了凱撒。<br></h3> <h3>據(jù)說這里是凱撒被刺殺后焚燒的地方(見下圖)。</h3><h3>一堆黃土幾束鮮花,這就是凱撒大帝的歸宿。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想起《紅樓夢》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h3> <h3>繼續(xù)向前,這里就是羅馬廣場遺址(見下圖)。畫面左側(cè)有三根白色柱子的遺址叫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后面有簡介。</h3> <h3>下圖畫面左側(cè)是佛卡斯圓柱(Column of Phocas),羅馬廣場上最后建造的一座紀(jì)念碑。 佛卡斯圓柱建于公元608年8月1日,柱高13.6米,豎立在羅馬廣場前,以紀(jì)念東羅馬拜占庭皇帝佛卡斯。<br></h3><h3>畫面右側(cè)是神農(nóng)廟(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了)。</h3> <h3>古羅馬廣場西北端,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這是塞維魯凱旋門(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見下圖)是古羅馬廣場上現(xiàn)存的三座凱旋門之一,建于公元203年。該凱旋門是為了紀(jì)念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皇帝(emperor Septimius Severus)和他的兩個兒子卡拉卡拉(Caracalla)和塞普提米烏斯·蓋塔(Geta)在194或195年和197-199年兩次戰(zhàn)勝帕提亞。</h3> <h3>上面那張照片拍攝的時候避開了一個“建筑工地”(見下面的衛(wèi)星照片中間的白色遮棚)。后來知道,那個白色遮棚下面是很重要的文物,叫黑色大理石(Lapis Niger)。</h3><h3>黑色大理石上面有已知最古老的拉丁文銘文。據(jù)說黑色大理石下面就是羅馬建城者羅慕路斯的墓地。</h3> <h3></h3><h3>下面我們來看看黑色大理石的真面目(見下圖,網(wǎng)絡(luò)照片)。</h3>黑色大理石在19世紀(jì)末被意大利考古學(xué)家賈科莫波尼(Giacomo Boni)重新發(fā)現(xiàn)。 <h3>羅馬遺址上,我們對這些精致漂亮的小拱門非常感興趣。從這些細(xì)節(jié)可以想象出當(dāng)年的建筑水準(zhǔn)和文明程度。</h3> <h3>精致,結(jié)實和漂亮的磚墻。</h3> <h3>艾美利亞大殿(Basilica Aemilia)的遺址(見下圖)建于公元前 179 年。 在文藝復(fù)興時期, 里面的大理石慘遭搶劫。<br></h3> <h3>輕輕地?fù)崦惺芤幌挛奈铩D且豢?,感覺很神圣!</h3> <h3>在安東尼努斯和法烏斯提那神廟對面西南方向,這座圓形基座的建筑就是灶神廟(Temple of Vesta)遺址(見下圖)。</h3><h3>Vesta是古羅馬的灶神,因此Vesta神廟也可以被稱為灶神廟。女祭司在此照看圣火,長燃不滅的火焰象征著羅馬城的經(jīng)久不衰。古羅馬的灶神女祭司都出身貴族,要求保持貞潔到 40 歲才能還俗。 如果此期間失貞, 將被處死; 如果守節(jié)成功, 還俗后將獲得一大筆財產(chǎn)。</h3><h3>每年6月7-15日是灶神節(jié),這也是古羅馬最為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有聲望的婦人會在節(jié)日期間赤腳走進(jìn)神廟,向灶神祈福。</h3><h3>完整的灶神廟是圓形建筑,門朝著東方,面向太陽。</h3> <h3>女祭司之家(House of Vestals,也稱貞女之家)里的幾尊殘缺的雕像(見下圖)。</h3> <h3>兩千多年了,還有好心人給貞女們獻(xiàn)花!</h3> <h3>這些斷壁殘垣就是貞女之家遺址(見下圖)。</h3> <h3>離灶神廟不遠(yuǎn)就是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Temple of Castor and Pollux,見下圖)</h3><h3>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位于古羅馬廣場,是為了感謝贏得里吉洛斯湖戰(zhàn)役(公元前495年)而建??ㄋ雇袪柡筒▍慰怂故翘焐裰嫠购退拱瓦_(dá)王后麗達(dá)(Leda)所生的孿生子。雙子座的兩個最亮的星星就是以兩兄弟的名字而命名的。古希臘神話中雙子星座的傳說: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是相親相愛的兩兄弟,然而前者生命有盡,后者則享壽不朽。</h3> <h3>卡斯托爾死后,波呂克斯上天乞求其父宙斯,希望能夠讓卡斯托爾復(fù)活,甚至寧愿放棄自己的不朽為代價。宙斯大為感動,遂安排兄弟二人輪流在地上與冥間生活,每日一輪換。如此,兄弟平分了不朽與死亡。</h3><h3>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神廟如今在古羅馬廣場中已是殘垣斷壁,只剩下三根柱子。但兄弟相親相愛共享不朽和死亡的傳說依舊美好。</h3> <h3>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卡比托利歐廣場上,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兩兄弟的雕像分列兩邊(見下圖,網(wǎng)絡(luò)照片)。</h3> <h3>參觀完以上景點,我們就趕往帕拉迪尼山。下面的景點照片是沿途拍攝的。</h3><h3>羅慕路斯神廟(見下圖),是為紀(jì)念馬克森提烏斯的兒子羅慕路斯而建。這里的羅慕路斯不是羅馬建城者。在羅馬遺址官方導(dǎo)覽圖里,稱這里為“So-called temple of Romulus”,翻譯成中文就是“所謂的羅慕路斯神廟”。</h3> <h3>四月中旬,正值紫藤花開。鮮艷的花朵,撲鼻的花香,讓廢墟有了不少生機。貞女之家附近拍攝。</h3><h3>不僅在這里,在梵蒂岡,在科莫湖......在意大利的很多地方都有紫藤花。</h3> <h3>帕拉迪尼山腰上俯瞰提圖斯凱旋門(Arch of Titus,見下圖)。提圖斯凱旋門是為紀(jì)念提圖斯皇帝鎮(zhèn)壓猶太人的勝利而建立 ,始建于公元81年。</h3> <h3>帕拉迪尼山上的觀景臺(見下圖)。從這里可以俯瞰整個遺址景區(qū)。</h3> <h3>帕拉迪尼山上俯瞰古羅馬遺址。遠(yuǎn)處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就是威尼斯廣場上的紀(jì)念堂。</h3><h3>古羅馬遺址絕大部分都在帕拉蒂尼山腳下。這些建筑始建于公元前六世紀(jì),到公元四世紀(jì)達(dá)到頂峰,是羅馬共和國和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如今,斯人已去,千載風(fēng)流,一朝消散,空留感慨!</h3><h3><br></h3> <h3>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古羅馬遺址復(fù)原后的場景,感受一下當(dāng)年到的輝煌!</h3> <h3>250:1的古羅馬模型(見下圖)。</h3> <h3>古羅馬建筑電腦復(fù)原圖(網(wǎng)絡(luò)照片,見下圖)。</h3> <h3>俯瞰安東尼努斯和法烏斯提那神廟。遠(yuǎn)處的馬路就是帝國廣場大道。</h3> <h3>馬克森提烏斯大殿(Basilica of Maxentius),公元308年由西羅馬皇帝馬克森提烏斯提議興建,最后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2年完成。所以又稱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大殿?,F(xiàn)存的三個巨大的拱門還可以依稀感覺到當(dāng)年大殿的恢宏和莊嚴(yán)。大殿的跨度有25米,在此后的一千年里都不曾被超越,這是拱結(jié)構(gòu)和混凝土材料創(chuàng)造出的建筑奇跡,文藝復(fù)興時代,它被公認(rèn)為古典的對稱與高貴美的典范。</h3> <h3>帕拉迪尼山上遠(yuǎn)眺古羅馬斗獸場。畫面左側(cè)是馬克森提烏斯大殿。大殿前有一條小道被稱為圣道。圣道從羅馬遺址的西北端往東南方向延伸,貫穿整個古羅馬遺址,一直到達(dá)君士坦丁凱旋門。</h3> <h3>馬克森提烏斯大殿隔壁有一座基督教堂,叫圣方濟(jì)加堂(Santa Francesca Romana)。</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羅馬斗獸場</b></h1></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和</b></h1></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君士坦丁凱旋門</b></h1></b></h3><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1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b><h3><b><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b></b></h3><b><br><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h3><b></b><br></h3></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br></h3></b> <h3>帕拉迪尼山上的東南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古羅馬斗獸場了(見下圖)。</h3> <h3>帕拉迪尼山上,70mm鏡頭里的古羅馬斗獸場。</h3> <h3>照片左下方的小路就是圣道(見下圖)遠(yuǎn)處是提圖斯凱旋門,畫面右側(cè)的建筑是維納斯和羅馬神廟。</h3><h3>走過圣道,就是君士坦丁凱旋門和古羅馬斗獸場。</h3> <h3>君士坦丁凱旋門(Arch of Constantine,見下圖),為了紀(jì)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暴君馬克森提烏斯皇帝統(tǒng)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凱旋門建于公元315年。由于時間緊迫,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是當(dāng)時從羅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來的,主要內(nèi)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yè)績,如安東尼、哈德良等,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zhàn)斗場景。</h3><h3>君士坦丁大帝是羅馬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帝王,他在位時期統(tǒng)一了羅馬全境,他也是第一位公開信仰基督教的君王。我們曾在游記的梵蒂岡部分提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允許羅馬人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h3><h3>據(jù)說巴黎凱旋門是模仿這座凱旋門而建造的。</h3> <h3>凱旋門上的浮雕和雕像(見下圖)。</h3> <h3>凱旋門的后面就是羅馬斗獸場(見下圖)。</h3> <h3>在走進(jìn)斗獸場之前,我們先從空中來看看斗獸場吧(見下圖,衛(wèi)星照片)。</h3><h3>這個橢圓形的龐然大物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7米,圓周長約527米,圍墻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筑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shù)的觀眾。</h3><h3>羅馬斗獸場自從它誕生的那天就是、到今天仍然是羅馬的象征。即使今天,站在斗獸場的遺跡上,似乎仍然可以聽到兩千年前瘋狂的觀眾地動山搖般的吶喊。直到公元608年,斗獸場一直用于角斗和斗獸,中世紀(jì)時改成一個城堡。然后部分被毀,再然后這里就成了建筑材料的來源地。這樣的破壞一直持續(xù)了好幾個世紀(jì),到了十九世紀(jì)才被制止,并開始進(jìn)行修復(fù)。 </h3><h3>盡管慘遭破壞,修復(fù)后的羅馬斗獸場看上去還是非常的氣勢宏大!</h3> <h3>羅馬斗獸場(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也有翻譯成羅馬角斗場、羅馬競技場,也有按照讀音翻譯成科洛西姆競技場。 </h3><h3>斗獸場由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安(Vespasian)下令修建。建于公元72至80年間,是為取悅凱旋的將士和贊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biāo)志性的建筑物之一。</h3><h3>斗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斗士要與一只野獸搏斗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斗。</h3><h3>根據(jù)羅馬史學(xué)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斗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顒樱讱⒘?000只牲畜。簡直是血流成河?。?lt;/h3> <h3>斗獸場內(nèi)部高大寬敞的觀眾走廊(見下圖)。</h3> <h3>看到這宏大的場面,不禁由衷贊嘆古羅馬人民的偉大!斗獸場外觀不僅雄偉,做工也非常精細(xì)。首三層外墻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古代希臘風(fēng)格的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斗獸場每層設(shè)有寬闊的環(huán)狀走廊,作為觀眾集散大廳,人們可通過80個拱門進(jìn)入斗獸場看臺,這種設(shè)計理念至今仍在大型體育場館中使用。階梯式看臺逐步升起,總體坡度接近62度,觀賞條件很好。整個看臺約有60排坐席,由近到遠(yuǎn)劃分為五個區(qū)。最前面一區(qū)是榮譽席,供元老、長官、祭司等貴賓使用;中間兩區(qū)是供貴族和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使用的席位;接下來兩區(qū)是下層群眾的普通坐席;最上一層還有靠墻而立的站席,據(jù)說是給下層婦女使用的。作為安全措施,榮譽席看臺比“表演區(qū)”高出5米多,其他不同等級看臺之間也有6米高差,這不僅反映出斗獸場當(dāng)年設(shè)計建造的智慧,更反映出古羅馬社會的等級森嚴(yán)。</h3> <h3>羅馬斗獸場官網(wǎng)上的照片(見下圖)。這是人與人搏殺的場面,何等的血腥與殘酷!這跟電影《斯巴達(dá)克斯》描述的場景是一樣的。</h3><h3>在斗獸場東西長軸兩端(見上圖),各有一個經(jīng)過斜坡通往外面的門,一個叫“生門”,另一個叫“死門”。經(jīng)過生死相搏,活下來的角斗士可以從“生門”走出去,成為自由人。那些在決斗中失敗或者即使勝利也被觀眾向下豎起大拇指的而被處死的可憐人,尸體就被從“死門”拖出。</h3><h3>羅馬斗獸場既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也是古羅馬殘忍的象征!</h3> <h3>斗獸場中央為表演區(qū),長軸86米,短軸54米,用地板鋪成平臺,角斗士和野獸就在上面進(jìn)行廝殺。表演區(qū)地下隱藏著很多暗室和通道,用于關(guān)押角斗士,儲存道具和牲畜,直到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br></h3> <h3>斗獸場的中場地下建筑相當(dāng)復(fù)雜(見下圖)。</h3> <h3>這是模擬的把野獸從地下室驅(qū)趕到表演區(qū)的場景(見下圖,網(wǎng)絡(luò)照片)。</h3> <h3>龐大的地下建筑模擬圖(見下圖),參加搏殺的奴隸和野獸都被關(guān)在這里。</h3> <h3>照片拍得很認(rèn)真,場景看得也很沉重!人類是如此的偉大,也是如此的殘忍!為什么要殺人取樂呢?</h3> <h3>觀眾席之間的環(huán)狀走廊。</h3> <h3>太陽開始下山了,我們離開了斗獸場內(nèi)部,準(zhǔn)備拍攝日落時刻的斗獸場外景!</h3> <h3>乘著最后一縷陽光,趕緊拍照留念。</h3> <h3>光線漸漸變紅了!</h3> <h3>最后一縷紅光就要褪去了!</h3><h3>這宏大的斗獸場曾經(jīng)演繹了多少的光榮與偉大,也演繹了無數(shù)的血腥和殘忍,這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停留,歷史在不斷地演繹,……也許文明就是在這血腥與殘忍中孕育和發(fā)展的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