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耶路撒冷舊城錫安門(大衛(wèi)門)</h3><h3> 2018年5月23日<br></h3><h3> 耶路撒冷舊城位于耶路撒冷的東方,面積僅1平方公里。東鄰橄欖山,南鄰錫安山。舊城內(nèi)的圣殿山,為猶太人最神圣之地。</h3><h3><br></h3> <h3> 耶路撒冷老城的錫安門(大衛(wèi)門),只見游客們紛紛拍攝,不是因為這扇城門有多么的古老,而是因為這扇城門周圍的城墻上到處布滿了密密麻麻戰(zhàn)爭留下的彈痕。</h3> <h3> 耶路撒冷舊城內(nèi)分成四個宗教區(qū)域,分別為猶太區(qū)丶回教區(qū)丶基督教區(qū)和亞美尼亞教區(qū)。舊城內(nèi)如正常的城市,有住宅,有學校丶市場丶商店等。</h3> <h3> 荷槍實彈的特警隊員無處不在</h3> <h3> 哭墻</h3><h3> 西墻(哭墻)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內(nèi),圣殿山山下西側(cè)。這是環(huán)繞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墻的殘存部分。在四面墻之中,西墻被認為是當年最靠近圣殿的,使它成為猶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地點。</h3><h3> 羅馬時期,每年11月9日圣殿毀滅日這天,才準許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到圣殿西墻遺址祈禱。飽受苦難的猶太人面對圣殿的殘垣斷壁總?cè)滩蛔∵駠u哀哭,"哭墻"因此得名。 </h3><h3> 1967年六日戰(zhàn)爭以色列占領老城三日后,就拆掉西墻邊有770年歷史的摩洛哥區(qū),讓猶太人有更多祈禱的空間。</h3><h3> 通常認為,西墻由大希律王興建于公元前19年,但最近的發(fā)掘表明希律王生前并未完成此項工程。</h3> <h3> 哭墻:男女兩個區(qū)域,進去之前先要洗手,男的進入的時候要在門口領一頂白色帽子,女的不用(大概是女的頭上有紗巾包著)。</h3> <h3> 與以色列女兵一起合影</h3> <h3> 與以色列荷槍實彈的特警隊員一起合影留念</h3> <h3> 伊斯蘭教圣殿山</h3><h3> 圣殿山被猶太人奉為圣地是因為傳說猶太先祖亞伯拉罕在此領受上帝旨意、祭獻兒子;他的孫子雅各在此和天使摔跤,并被賜名"以色列"(與神角力)。</h3><h3> 猶太圣經(jīng)《塔木德》說: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但也有后人說:上帝給了世界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也許正因為集美太多,耶路撒冷,特別是圣殿山才成為紛爭不斷的場所。當年,以色列穿過兩大清真寺底部開通圣殿山地下隧道(把哭墻和苦路連接了起來)和沙龍?zhí)みM圣殿山清真寺院,都曾引發(fā)巴以雙方的暴力沖突,哭墻所在的廣場看似風平浪靜,但不知什么時候就會爆發(fā)沖突。</h3> <h3> 馬可樓</h3><h3> 一樓是猶太教大衛(wèi)王的墓,二樓是基督教耶穌最后的晚餐處,三樓據(jù)說是穆斯林清真寺。這就是耶路撒冷,一個城市,三個信仰!</h3> <h3> 大衛(wèi)王墓</h3><h3> 這是個寬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冢,棺蒙上覆蓋著一塊裝飾華麗、繡有大衛(wèi)王星的紅布,敬奉著幾頂銀制王冠以及猶太教經(jīng)卷,象征繼大衛(wèi)之后的猶太國王。</h3><h3> 進入大衛(wèi)王墓也是男女分開進去的</h3> <h3> 燭臺</h3> <h3> 晚餐樓</h3><h3> 晚餐樓(馬克樓)原意是飯?zhí)?,傳說是耶穌與12門徒最后晚餐的地方。也就是猶大背叛耶穌的所在。是新約圣經(jīng)中許多事件的發(fā)生地點。對于猶太人和基督徒來說,各具宗教歷史價值。</h3><h3> 達芬奇油畫"最后的晚餐"地方就是在此</h3> <h3> 讓人感覺意外的是教堂簡樸,晚餐樓里沒有見到餐桌。</h3> <h3> 內(nèi)凹式的背景墻是奧斯曼建筑設計風格</h3> <h3> 圣母安眠教堂</h3><h3> 圣母安眠堂圣母升天修道院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本篤會修道院,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城墻外的錫安山,靠近錫安門。根據(jù)當?shù)貍髡f,此處是圣母瑪利亞安息或升天之處。1998年至2006年間,它稱為錫安圣瑪利亞修道院,在拜占庭時期,在這個地方曾有一座圣錫安教堂,但在2006年慶祝修道院成立一百周年時恢復原名。</h3> <h3> 圣母安眠教堂是一座很有特色、別致典雅的教堂,黑色的三角椎屋頂配上乳白色造型的精致建筑,寧靜優(yōu)雅的風格,一如被記念著的人。</h3> <h3> 錫安山</h3><h3> 位於耶路撒冷以南的錫安山,是基督徒的圣地,因為這里有耶穌曾走過的足跡。</h3> <h3> 雞鳴教堂</h3><h3> 雞鳴堂其實就是一座羅馬天主非常有名的教堂,它的位置是在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h3><h3> 這個教堂當初的建立就是為了可以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h3> <h3> 橄欖山</h3><h3> 是耶路撒冷東部的一座山,得名于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根據(jù)傳說,那里是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住處。圣經(jīng)上許多重要事件發(fā)生在橄欖山。公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扎營,圍攻耶路撒冷,隨后摧毀了這座城市。</h3><h3> 站在橄欖山高處遠眺,耶路撒冷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柳欖山雖遍布基督教圣跡,但是幾百年來埋葬猶太人的古老墓園也在山上,因此對猶太民族來說,此地亦是值得紀念的神圣之地。</h3> <h3> 猶太人的古老墓園</h3> <h3> 畢士大池</h3><h3> 畢士大池是主耶酥曾在這里醫(yī)好瘸子,叫他起來行走。</h3> <h3> 安妮禮拜堂</h3><h3> 安妮禮拜堂,它是現(xiàn)今保存完好,最古老、最美麗的教堂,教堂內(nèi)回聲極大。</h3> <h3> 苦路十四站</h3><h3> 以色列的苦路是指耶路撒冷老城的維亞多勒羅沙街,這條寧靜的巷子如今是穆斯林的聚集區(qū),但在兩千年前,這條路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路線,死囚犯們也是沿著這條路背著十字架走向刑場。主基督當年就是扛著沉重的十架,走過這一條路,一路上他停留了十四次,因此這十四個地方就是如今的苦路十四站。</h3> <h3> 信徒背著十字架走苦路</h3> <h3> 圣墓教堂(復活教堂)</h3><h3> 圣墓教堂,耶穌墳墓所在地,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于以色列東耶路撒冷舊城。圣墓教堂是耶路撒冷舊城中的標志性圣地,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h3><h3> 圣墓教堂建于巴勒斯坦中部的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的歷史古城,在這座有4000年歷史的城池上,刻滿了征戰(zhàn)和興亡的印記。傳說耶穌被害前,就是沿著"受難之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刑場的。</h3><h3> 親歷基督耶穌受難時背負十字架所行走的"苦路",在耶穌升天的圣墓教堂結(jié)束苦路歷程。</h3> <h3> 苦路的第十、十一、十二站都是緊挨著的,其中第十和十一站是屬于羅馬天主教會。</h3><h3> 第十二站是耶穌被豎立在十字架上,然后斷氣的地方,屬于希臘東正教。</h3> <h3> 第十三站在圣墓教堂的正門大廳,一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fā)有異香,是傳說中擺放耶穌遺體的地方。</h3><h3> 當時我隱隱約約的看見很多人蹲在地上,用白色的布條在大理石上來回抹,也不知道在抹什么,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用吃奶的力氣拚命擠進去,有點像在上海上下班高峰時段內(nèi)擠地鐵、擠公車的感覺,速度拿塊布虔誠的來回抹……一邊抹,一邊心里在想,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哦,迭個熱猛一定要軋的,要做,一定要做全套,否則回到上海后,發(fā)現(xiàn)哪里沒有看到或者勿拍攝到………會有所遺憾……</h3><h3> 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迭個熱猛軋對了,還好當時勿錯過。</h3><h3> </h3> <h3> 大廳中央是小教堂狀的圣墓所在地,這里是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h3> <h3> 圣墓上方有個穹頂,頂上有個孔,一縷溫暖的陽光中孔中透射進來。</h3><h3> 據(jù)傳,這里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三天后,人們在距這里不遠的馬可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于是便打開圣墓查看,發(fā)現(xiàn)里面竟是空的,人們便就此認定耶穌復活了。</h3> <h3> MAMILA大街</h3><h3> 耶路撒冷最熱鬧的MAMILA大街,這里到處充滿了以色列的現(xiàn)代藝術氣息。</h3> <h3> 和以色列女兵合影留念</h3> <h3> 伯利恒城區(qū)</h3> <h3> 隔離墻</h3><h3> 隔離墻即自2002年6月起,以色列政府開始沿1967年戰(zhàn)爭前以巴邊界線修建高8米、全長約700公里的安全隔離墻。</h3><h3> 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墻是巴勒斯坦,反之是以色列。</h3> <h3> 馬槽廣場</h3><h3> 馬槽廣場位于伯利恒的中心,圣經(jīng)中耶穌的誕生地。</h3> <h3> 圣誕教堂</h3><h3> 圣誕教堂是基督教圣地,地位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誕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歷史意義的部分。</h3><h3> 圣誕期間,到伯利恒圣誕教堂的人數(shù),超過包括耶路撒冷在內(nèi)的任何一處基督教圣地。</h3><h3> 全世界圣誕的第一聲鐘聲從這里開始敲響。<br /></h3> <h3> 圣誕教堂布局</h3><h3> 整個教堂的外觀造型,看上去頗像一座中世紀的城堡,樸素無華,堅實牢固。要想進入教堂,先得彎腰曲背,將頭盡可能地低下,方能通過一個僅有1.2米高的門洞。</h3> <h3> 對于基督教來說,伯利恒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該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跡是坐落于市中心馬槽廣場的圣誕教堂相傳此地為耶穌降生地,因此是基督教圣地,地位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誕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歷史意義的部分。相傳耶穌當年就出生在這個長13米、寬3米的地下巖洞中的一個泥馬槽里。</h3> <h3> 圣誕洞</h3><h3> 圣誕洞即是耶酥誕生時的"馬赫德"山洞。洞長12.3米,寬3.15米,踏著十字軍穴階即可來到洞內(nèi)。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呈半圓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龕,地面上有一顆閃閃發(fā)亮的銀星,那是特意用來標識耶酥誕生的地方的。銀星被譽為"伯利恒之星",呈齒輪狀,中間是一個圓口,外面則是類似齒輪狀物,共有14個齒。</h3><h3> "在這里,圣母瑪利亞誕生了耶酥"。</h3> <h3> 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h3><h3> 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是美國的駐以色列的大使機構(gòu)。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h3> <h3> 昆蘭</h3><h3> 昆蘭位于死海西北端的死海一側(cè)。 1947年幾個貝都因的牧羊人,在死海西北端的昆木蘭(Qumran")附近的山洞中偶然發(fā)現(xiàn)、后來被稱作《死海古卷》的"文獻"手稿。</h3> <h3> 以色列的行程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啦。驅(qū)車前往下一站約旦著名的玫瑰城(佩特拉),期待……</h3><h3> 再見了!耶路撒冷!再見了!以色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