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白鷺</font></b></h1><h3> 白鷺(學(xué)名: Egretta garzetta ),別名 小白鷺、白鷺鷥、白翎鷥,中型涉禽,屬于鷺科白鷺屬。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雪鷺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中國分布于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遼寧、吉林為夏候鳥,在西沙群島為冬候鳥,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于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guī)r處的巖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 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gòu)成。巢筑于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筑巢的。每窩產(chǎn)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tài)十分優(yōu)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于飛翔。它披著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fēng)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h3><h3> 小白鷺場棲息于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于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h3> <h1><font color="#ed2308"><b>普通翠鳥</b></font></h1><h3> 翠鳥屬(學(xué)名:Alcedo)的鳥類,屬中型水鳥。自額至枕藍黑色,密雜以翠藍橫斑,背部輝翠藍色,腹部栗棕色;頭頂有淺色橫斑;嘴和腳均赤紅色。從遠處看很象啄木鳥。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藍發(fā)亮,因而通稱翠鳥。 食物以魚類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共15種,48個亞種。中國有3種:斑頭翠鳥、藍耳翠鳥和普通翠鳥。最后一種常見,分布也廣。</h3> <h1><font color="#ed2308"><b>金框鸻(heng)鳥</b></font></h1> <h3></h3><h1><font color="#ed2308"><b>長腿黑尾鷸(yu)</b></font></h1><h3>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的濱鳥。腿和嘴細長。體長約35~45公分(14~18吋)。生活于溫暖地區(qū)的池塘周圍,在泥灘和蘆葦叢生的淺水中覓食甲殼動物和其他小型水生動物。普通長腿鷸(Himantopus himantopus)體呈多少不等的黑、白色,腿粉紅色,眼紅色。其亞種有舊大陸的黑翅長腿鷸(H. h. himantopus)和新大陸的黑頸長腿鷸(H. h. mexicanus),新西蘭還有顏色很暗的種類。澳大利亞的斑長腿鷸(Cladorhynchus leucocephala)體白色,翼棕色,胸部有淡紅色帶,腿淡黃色。<br></h3> <h1><font color="#ed2308"><b>普通燕鷗</b></font> </h1><h3> (拉丁名:Sterna hirundo)為典型遷徙 夏候鳥 。體型略小約35厘米,繁殖期整個頭頂黑色,胸灰色,尾深叉型。非繁殖期上翼及背灰色,尾上覆羽、腰及尾白色,額白,頭頂具黑色及白色雜斑,頸背最黑,下體白。飛行時,非繁殖期成鳥及亞成鳥的特征為前翼具近黑的橫紋,外側(cè)尾羽羽緣近黑。第一冬鳥上體褐色濃重,上背具鱗狀斑。虹膜褐色;嘴冬季黑色,夏季嘴基紅色;腳偏紅,冬季較暗。常呈小群活動。頻繁的飛翔于水域和沼澤上空。飛行輕快而敏捷,兩翅煽動緩慢而輕微,并不時的在空中翱翔和滑翔,窺視水中獵物,如發(fā)現(xiàn)獵物,則急沖直下,捕獲后又返回空中。有時也飄浮于水面。主要以小魚、蝦、甲殼類、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常在水面上空飛行,發(fā)現(xiàn)食物,則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飛行中捕食飛行的昆蟲。中國分布于新疆、 青海 、 甘肅、 四川 、 陜西 、西藏、黑龍江、吉林、 遼寧、 內(nèi)蒙古 、河北、山東、 山西 等省,遷徙經(jīng)河北、湖北、陜西、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和臺灣。繁殖期為5-7月。常成群在一起營巢繁殖。有時也見單獨成對繁殖或與其它鷗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于湖泊、河流和島嶼岸邊以及沼澤地與草地上。</h3> <h1><font color="#ed2308"><b>灰頭灰雀</b></font></h1><h3> 為雀科灰雀屬的鳥類,稱赤胸灰雀,分布于錫金、不丹、印度、臺灣以及中國的西北、華北、華中、西南山地、西藏等地 ,常見于海拔1500-4000米的高山帶、棲息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高山草甸及裸巖等生境以及常見于山頂、高山樹冠上。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錫金。</h3><h3><font color="#ed2308"><b>保護級別</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b></font></h3> <h3><h1><font color="#ed2308"><b>灰頭鶇(dong)</b></font></h1></h3><h3> 中型鳥類,體長23-27厘米。整個頭、頸和上胸褐灰色,兩翅和尾黑色,上、下體羽栗棕色。頦灰白色,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羽軸紋和端斑。嘴、腳黃色。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雜木林、竹林和針葉林中,尤以森林茂密的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較常見,冬季多下到低山林緣灌叢和山腳平原等開闊地帶的樹叢中活動,有時甚至進到村寨附近和農(nóng)田地中。繁殖于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遠東和朝鮮,秋冬季節(jié)偶見于越南和日本。 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等喜馬拉雅山地區(qū)國家以及印度阿薩姆和緬甸。<br></h3> <h1><font color="#ed2308"><b>大山雀</b></font></h1><h3> (學(xué)名:Parus major)中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整個頭黑色,頭兩側(cè)各具一大型白斑。上體藍灰色,背沾綠色。下體白色,胸、腹有一條寬闊的中央縱紋與頦、喉黑色相連。棲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帶的次生闊葉林、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針葉林。性較活潑而大膽,不甚畏人。行動敏捷,常在樹枝間穿梭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邊飛邊叫,略呈波浪狀飛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蟲、金龜子、毒蛾幼蟲、刺蛾幼蟲、尺蠖蛾幼蟲、庫蚊、花蠅、螞蟻、蜂、松毛蟲、浮塵子、蝽象、瓢蟲、螽斯等昆蟲為食。分布于中國、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歐洲、中亞、西伯利亞、遠東、朝鮮、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br></h3> <h3><h1><font color="#ed2308"><b>斑鶇(dong)</b></font></h1></h3><h3>(學(xué)名:Turdus naumanni):中型鳥類,體長20-24cm。有2亞種,其羽色變化較大,其中北方亞種體色較暗,上體從頭至尾暗橄欖褐色雜有黑色;下體白色,喉、頸側(cè)、兩脅和胸具黑色斑點,有時在胸部密集成橫帶;兩翅和尾黑褐色,翅上覆羽和內(nèi)側(cè)飛羽具寬的棕色羽緣;眉紋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輝棕色。指名亞種體色較淡,上體灰褐色,眉紋淡棕紅色,腰和尾上覆羽有時具栗斑或為棕紅色,翅黑色,外翈羽緣棕白或棕紅色,尾基部和外側(cè)尾棕紅;頦、喉、胸和兩脅栗色,具白色羽緣,喉側(cè)具黑色斑點。 棲息于西伯利亞泰加林、樺樹林、白楊林、杉木林等各種類型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多成群,特別是遷徙季節(jié),常集成數(shù)十只上百只的大群。主要以昆蟲為食。 公布于西伯利亞地區(qū),從葉尼塞河流域往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于朝鮮、日本、蒙古,偶見于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br></h3> <h1><font color="#ed2308"><b>黑頭蠟嘴雀</b></font></h1><h3> 體長17-20厘米,全身羽毛灰褐色,頭部、翅膀尖、尾部黑色。由于嘴巴呈黃色的粗大圓錐型,顧得名“蠟嘴”。是一種體大而圓墩的雀鳥,雌雄同色,主要區(qū)別在于頭部,頭部黑色呈杏仁狀的為雄鳥,頭部黑色呈雞蛋狀圓潤的為雌鳥。雌鳥似雄鳥;但翼羽稍暗些;腰灰褐色。嘴蠟黃色,雄鳥頭頂和頭側(cè)黑色;體羽淡灰而上體渲染褐色;腰帶白色;初級飛羽具白斑; 以野生植物的種子、果實、嫩芽為食。繁殖期外多集群活動,在春秋季節(jié)結(jié)群飛行,在各種地形環(huán)境都可見到。由于飛行速度快,在飛過時可聽到翅膀振顫的聲音。鳴叫似哨音,求偶期更高昂。 分布于中國、日本、朝鮮,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澳門、俄羅斯聯(lián)邦。<br></h3> <h3>黑頭蠟嘴雀(雌)</h3> <h1><b><font color="#ed2308">戴勝鳥</font></b></h1><h3> 學(xué)名:Upupa epops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雞冠鳥等,頭頂有醒目的羽冠,平時褶疊倒伏不顯,直豎時像一把打開的折扇,隨同鳴叫時起時伏。嘴細長往下彎曲。棲息在開闊的田園、園林、郊野的樹干上,是有名的食蟲鳥,大量捕食金針蟲,螻蛄、行軍蟲、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害蟲,大約占到它總食量的88%。在保護森林和農(nóng)田方面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br></h3> <h1><b><font color="#ed2308">斑鳩</font></b></h1><h3> 鴿形目斑鳩屬鳥類的統(tǒng)稱,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鴿形目,體形較家鴿為小,因而通常被稱為鳩(dove),以與鴿子(pigeon)相區(qū)別。 頭??;頸細;嘴狹短而弱;翅形狹長,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尾相當長,呈凸尾狀;跗蹠短而強,趾長而狹,均適于行走奔馳。 體羽大都為灰或褐色,無金屬光澤;雌雄相似。<br></h3> 北紅尾鴝(qu) <h3> ?。▽W(xué)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cè)一對尾羽外翈黑色。前額基部、頭側(cè)、頸側(cè)、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余下體橙棕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 相似種紅腹紅尾鴝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側(cè)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shù)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nóng)作物和樹木害蟲。 繁殖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西面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往東到遠東和薩哈林島,往南到中國、蒙古和朝鮮。越冬于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北部、老撾、越南和日本。<br></h3> <h1><b><font color="#ed2308">銀喉長尾山雀</font></b></h1><h3> 共有19個亞種,體型纖小,全長10.8-13.1厘米,翅長5.2-6.0厘米,尾長6.0-7.8厘米。該鳥頭頂羽毛較豐滿且甚發(fā)達,體羽蓬松呈絨毛狀,頭頂、背部、兩翼和尾羽呈現(xiàn)黑色或灰色,下體純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紅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塊斑,尾羽長度多超過頭體長。雌性羽色與雄鳥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棕黑色。 該鳥行動敏捷,來去均甚突然,常見跳躍在樹冠間或灌叢頂部,生活在歐亞大陸各種環(huán)境的樹林中,群居或常與其他雀類混居,以昆蟲及植物種子等為食。分布于自北歐和東北歐,東經(jīng)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庫頁島),北美和澳大利亞。該物種是羅馬尼亞的國鳥。<br></h3> 大斑啄木鳥 <h3> 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鳥類的通稱。它是常見的留鳥,在中國分布較廣的種類有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 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益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如天牛幼蟲等以外,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wèi)生采伐的指示劑。它們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蛾、蝽蟲等有害蟲,每天能吃掉1500條左右。由于啄木鳥食量大和活動范圍廣,在13.3公頃的森林中,若有一對啄木鳥棲息,一個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蟲90%以上。<br></h3> <h3><font color="#ed2308">大斑啄木鳥(幼)</font></h3> 星頭啄木鳥 <h3> ?。▽W(xué)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是啄木鳥科、啄木鳥屬的小型鳥類,體長14-18cm,額至頭頂灰色或灰褐色,具一寬闊的白色眉紋自眼后延伸至頸側(cè)。雄鳥在枕部兩側(cè)各有一深紅色斑,上體黑色,下背至腰和兩翅呈黑白斑雜狀,下體具粗著的黑色縱紋。 星頭啄木鳥主要棲息于山地和平原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h3> 灰頭綠啄木鳥 <h3> (學(xué)名:Picus canus)是鴷形目啄木鳥科的鳥類。全長27厘米。雄鳥上體背部綠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黃綠色,額部和頂部紅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紋。頰部和頦喉部灰色,髭紋黑色。初級飛羽黑色具有白色橫條紋。尾大部為黑色。下體灰綠色。雌雄相似,但雌鳥頭頂和額部非紅色。嘴、腳鉛灰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蓋。嘴峰稍彎;腳具4趾,外前趾較外后趾長。尾為翼長的2/3稍短,強凸尾,最外側(cè)尾羽較尾下覆羽為短。 棲息于山林間,性膽怯。夏季取食昆蟲,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種子。分布于歐亞大陸,東到薩哈林島和烏蘇里,南到喜馬拉雅山、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h3> 灰喜鵲 <h3> ?。▽W(xué)名:Cyanopica cyana)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cm。嘴、腳黑色,額至后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cè)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棲息于開闊的松林及闊葉林,公園和城鎮(zhèn)居民區(qū)。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分布于西班牙半島,法國,蒙古北部,黑龍江流域至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至華北,西至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直至福建。<br></h3> <h3><font color="#ed2308">灰喜鵲(幼)</font></h3> 喜鵲 <h3> ?。▽W(xué)名:Pica pica)是鳥綱鴉科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別呈現(xiàn)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后白。留鳥。 棲息地多樣,常出沒于人類活動地區(qū),喜歡將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樹上。全年大多成對生活,雜食性,在曠野和田間覓食,繁殖期捕食昆蟲、蛙類等小型動物,也盜食其他鳥類的卵和雛鳥,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種子等。每窩產(chǎn)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點。雌鳥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個月左右離巢。 除南美洲、大洋洲與南極洲外,幾乎遍布世界各大陸。中國有4個亞種,見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區(qū)外的全國各地。喜鵲在中國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畫鵲兆喜的風(fēng)俗。<br></h3> 灰椋(liang)鳥 <h3> (學(xué)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鳥科的物種,體型較北椋鳥稍大,頭頂至后頸黑色,額和頭頂雜有白色,頰和耳覆羽白色微雜有黑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紅色,尖端黑色,腳橙黃色。 棲息于平原或山區(qū)的稀樹地帶,繁殖期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主要取食昆蟲,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國為黑龍江以南至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以及黃河流域一帶的夏候鳥,遷徙及越冬時普遍見于東部至華南廣大地區(qū)。</h3> 山噪鹛(mei) <h3> ?。▽W(xué)名:Garrulax davidi)是雀形目鹟科的鳥類,中型鳴禽。全身黑褐色,上體羽灰砂褐色或暗灰褐色,嘴稍向下曲。棲息于山地斜坡上的灌叢中。經(jīng)常成對活動,善于地面刨食。夏季吃昆蟲,輔以少量植物種子、果實;冬季則以植物種子為主。</h3> 白鹡鸰(ji ling) <h3> ?。▽W(xué)名:Motacilla alb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jīng)常成對活動或結(jié)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gòu)成,巢呈杯狀。每窩產(chǎn)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qū),在中國有廣泛分布。<br></h3> 金翅雀 <h3> (學(xué)名:Carduelis sinica),又名金翅、綠雀。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嘴細直而尖,基部粗厚,頭頂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紋,腰金黃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黃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塊大的金黃色塊斑,無論站立還是飛翔時都醒目。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等開闊地帶的疏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jié)也成群,有時集群多達數(shù)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和谷粒等農(nóng)作物為食。分布于俄羅斯薩哈林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和朝鮮等地。</h3> 寶興哥鶇 <h3> (學(xué)名:Turdus mupinensis),是鹟科、鶇屬的鳥類。 寶興歌鶇為中型鳥類,體長20-24cm。上體橄欖褐色,眉紋棕白色,耳羽淡皮黃色具黑色端斑,在耳區(qū)形成顯著的黑色塊斑。下體白色,密布圓形黑色斑點。 寶興歌鶇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于內(nèi)蒙古、北京、河北、甘肅、貴州、四川、云南、山東、浙江等地,棲息于海拔1200-3500m的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 寶興歌鶇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h3> 麻雀 <h3> 又名樹麻雀、霍雀、嘉賓、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賊、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賓雀、厝鳥、家雀兒。鳥綱雀形目(Passeriforms)文鳥科(Motacidae)麻雀屬鳥類的通稱,亦叫北國鳥(個別地方方言又稱呼為:家雀、戶巴拉)。嘴短而強健,呈圓錐形,稍向下彎;初級飛羽9枚,外緣具兩道淡色橫斑。世界共有19種。中國產(chǎn)5種;其中樹麻雀為習(xí)見種 ,雌雄相似。</h3> <h3><font color="#ed2308">麻雀(幼)</font></h3> <h3>黑尾蠟嘴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