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h3><h3> 眼見不一定為實,人最容易被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給迷惑。有個成語叫"海市蜃樓"就是"眼見不一定為實"的典型例子。"魔術"也是眼見不一定為實的現(xiàn)實例子。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h3><h3> 《呂氏春秋》上說了一個故事: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因此缺糧,飯菜全無,體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顏回不知道從哪里討來了一些米,回來后就煮起了飯,眼看快要煮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偷偷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鬃蛹傺b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干凈,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古代人很注重祭祀的禮儀,用過的飯是不能祭祀先人的,否則就是對先人不尊重)顏回紅著臉說:"使不得!我剛才吃過了。"孔子說:"能當面承認錯誤是好同志。"孔子心里想:"你能承認錯誤,我也就不追究你了。"可是顏回接下來又說的話,卻讓孔子感動了。顏回說:"剛才飯煮好的時候,我打開鍋蓋,有些炭灰掉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我想丟掉了可惜,我就抓起來吃掉了。這樣,老師和同學們就可以吃干凈的米飯了。"孔子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學生們記住,了解一個人是多么不容易呀。"顏回的道德高尚人皆所知,孔子對顏回的了解也不是一天二天了??墒?,多年的了解信賴和深厚的師生情誼卻在這樣一件"眼見為實"的事情上差點摧毀。幸好,孔子試探了一下,顏回講清楚了事實,如果孔子不問,只是記在心里,這個疙瘩是永遠解不開的。</h3><h3> 但世上就有這樣的"眼見為實",讓父子離心,反目成仇,造成人間悲劇。那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晉國: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想辦法除掉原太子申生。在晉獻公面前說申生是人面獸心,不但調戲她,還說等獻公老后,要占有她。獻公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忠孝之人,不太相信。驪姬說,你若不信,明天請?zhí)觼恚阃低档貋砜?。第二天,驪姬請申生來游園。獻公遠遠看見,驪姬和申生兩人走著走著,申生就在驪姬的頭上、身上摸來摸去,驪姬卻東躲西閃的。獻公非常生氣,就動了殺申生的心思。原來驪姬預先在頭發(fā)、身上涂了蜂蜜,粉蝶紛紛來采蜜,驪姬讓申生幫他驅趕,看上去就好像申生在調戲驪姬。父子之情尚且如此輕易的給人離間了,更何況其他人呢?這個案例中的驪姬是存心要害申生,但表面上卻和申生以禮相待,申生是無法預料到為她驅蝶卻落入她的陰謀陷阱。驪姬說申生的壞話,獻公是無法與申生對質的。心中帶著懷疑,再加上眼見為實,不由得獻公不信,最后導致忠孝的兒子被殺死。</h3><h3> 《三國演義》中董卓看到呂布貂蟬在鳳儀亭耳鬢廝磨,怒而擲戟。聽了謀士李儒的計策,想學楚莊王決纓大會要將貂蟬送與呂布,可是貂蟬卻不承認是兩人私通,誣陷呂布調戲她,而且寧死不肯嫁呂布。雖然董卓"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在這里卻倒過來了,因為貂蟬一直在騙他,被貂蟬蒙了心。如果董卓可以將呂布找來,了解一下情況,知道了原委,就可以破解美人計,王允就會危在旦夕。董卓聽了貂蟬的話,不舍得把貂蟬送給呂布,錯失了和呂布溝通的機會,最終導致呂布反水,自己被殺死。積怨導致仇恨,仇恨引發(fā)殘殺。</h3><h3> 不管怎么說,遇到問題不調查不溝通不動動腦筋思考一下,不但問題解決不了,而且容易出最壞的結果。當你有一天遇到這樣的危機,你能否抑制憤怒,嘗試一下對懷疑的一方做一些調查再冷靜處理,以避免最壞的結果出現(xià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