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休寧縣地處皖南山區(qū),以高山丘陵為主,率水和橫江分別于縣境南、北部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大大小小的河流星羅棋布,縱橫交錯于崇山峻嶺之間。勤勞智慧的先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座座造型精巧的石拱橋滄桑、寧靜,橫跨在山水之間,連接著村落田園,千百年來一直服務(w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與故事更是燦若繁星、深沉而厚重。</h3> <h3>一、最大的石拱橋:位于縣城西門外的夾溪橋,長189米,寬6.6米,是本縣最大的古石拱橋。據(jù)記載,明嘉靖四年(1525年)休寧知縣李升舉薦邑人程一募建。建橋之初,民工深挖橋基,曾于第三個橋基下挖出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橋,李侯萬古標(biāo);夾溪連內(nèi)翰,西北出翰林?!彼木湓姟<尉噶辏?527年)橋成后,橋正中建亭,以石碑詩意額“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橋。橋為10墩11孔,橋墩船形,橋面鋪青石板,兩邊石欄高近1米,橋上有亭、廟、坊等,古樸雄偉,明崇禎元年(1628年)重修,民國23年(1934年)拆除橋上亭、廟坊等建筑物。清、民國及近現(xiàn)代曾多次修繕。</h3> <h3>位于萬安鎮(zhèn)古城巖萬壽山下的水南橋(又名擊壤橋、高公橋、古城橋),10墩11孔,長180米,寬6.4米位列次席;登封橋8墩9孔,長148米,寬8米;蔚林橋8墩9孔,長140米,寬6.4米,分列第三和第四位。</h3> <h3>二、孔徑大小差異最大的石拱橋:淙潭橋位于藍田鎮(zhèn)磻村,2墩3孔石拱橋,其中間孔大,兩側(cè)孔小,全長42米,寬7米,高7.8米,橋面由鵝卵石鋪成,間以青石板,橋額處青石碑刻“淙潭橋”三個大字,及“大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等。橋上建磚木結(jié)構(gòu)涼亭,上游一側(cè)有美人靠。</h3> <h3>三、雙孔石拱橋:位于渭橋鄉(xiāng)的御橋,橫跨于紫溪河上。相傳是康熙皇帝御批特許建造的,故稱此橋為“御橋”。因當(dāng)?shù)胤窖浴坝?、“渭”同音,后改稱“渭橋”,渭橋鄉(xiāng)的地名也由此得來。修建公路時,拆除古橋的分水尖,以原橋形制在上游一側(cè)加寬橋身,現(xiàn)長22米,寬5米。</h3> <h3>萬安鎮(zhèn)紅心村的永福橋,長18米,寬3.9米。據(jù)記載,始建于明代,以長條石砌筑,原橋身中央嵌有石碑,刻“永福橋"三個大字及建造年代等。今石碑不知去向。橋下河流早已改道,幾近干涸。<br></h3> <h3>四、最大的單孔石拱橋:綜合橋的長、寬、高及附屬建筑,位于嶺南鄉(xiāng)三溪村水口的云溪橋,可稱是休寧境內(nèi)最大的單孔石拱橋,橋身長18.5米,寬4.9米,高12.5米。據(jù)記載始建于明代,仍“姿若虹霓,固如磐石"。橋上建廊亭,有葫蘆狀尖頂(近年重修)。又稱三源橋,三溪橋。</h3> <h3>縣內(nèi)長度20米左右的單孔石拱橋還有官橋、富胄橋、凰騰橋、北山橋、大濟橋、普濟橋、翠碧橋、廻瀾橋、吲江橋、三寶橋等。</h3> <h3>五、最小的單孔石拱橋:溪口鎮(zhèn)磣溪村的永昌橋,橋旁有石亭,橋長僅2.5米,寬1.8米,下游側(cè)橋碑石上刻有“永昌橋"三個大字。應(yīng)是最小的單孔石拱橋。</h3> <h3>建于明初,步行登齊云山起點處的南溪橋,長3.2米,寬2.7米;“光緒八年”建造的同芳橋,長5米,寬1.8米;即將被月潭水庫淹沒的壽安橋,長4米,寬3米,都是體量較小的石拱橋,橋體雖小卻也精巧。</h3> <h3>六、年代最久遠的石拱橋:建于“大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富壽橋,距今已有565年歷史,是迄今休寧境內(nèi)已知尚存最為古老的石拱橋。橋長7.8米,寬3.6米,橋石規(guī)整,拱圈兩側(cè)嵌弧形券臉石,至今保存基本完好。</h3> <h3>鶴城鄉(xiāng)的大濟橋,“大明成化乙酉(1465年)季秋"建,汪村鎮(zhèn)的橫源橋,建于“弘治庚戌(1490年),距今均已超過五百多年。從橋碑上尚可辯認(rèn)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明代古石拱橋,還有三十多座。<br></h3> <h3>七、海拔最高的石拱橋:長生橋位于五城鎮(zhèn)境內(nèi),“茶婺古道”的崇山峻嶺之巔,橫跨“七菜坑”(土名)絕壁之上,橋下溪水急速流淌,飛珠濺玉;四周古木參天,遮云蔽日,常年氣候濕潤,橋長10米,寬3.6米,高5.7米。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的古橋建在村舍阡陌之間,長生橋是休寧境內(nèi)海拔最高的石拱橋。<br></h3> <h3>五城鎮(zhèn)的“永安橋"、板橋鄉(xiāng)的“聚勝橋"、汪村鎮(zhèn)的“留芳橋"、仙姑峰下的“仙姑橋"等也都建在山高林密的古道之中。</h3> <h3>八、非建在溪澗河流之上的石拱橋:位于齊云山太素宮二進殿門前的單孔石拱橋——迎仙橋,跨于虛危池上。長7.8米,寬4米。據(jù)記載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橋兩側(cè)有雕花石欄。</h3> <h3>九、橋身相連的兩座單孔石拱橋:薈源橋和萃源橋,位于溪口鎮(zhèn)祖源村。水口處兩山對峙,獅象把門,溪水繞過距今一棵數(shù)百年的紅豆杉,折彎處建有兩座石橋,即薈源橋和萃源橋,“乾隆戌辰(1748年)五門眾造”。兩橋橋身相連呈“心”型。其中薈源橋長8米,寬3.9米,萃源橋長7.5米,寬6.4米。</h3> <h3>不同于薈源橋和萃源橋同時建造,同跨一彎河水,仁王橋和接濟橋這兩座單體拱橋成直角相連,卻分別跨于兩條溪澗之上。其中接濟橋建于明嘉靖年間,仁王橋的橋碑石卻不在了,建于何時無從考證。</h3> <h3>龍源河上的白云橋,“康熙陸拾壹年(1722年)冬月眾造”。橋上有木質(zhì)廊亭。與另一座建在細小支流上的“履祥"橋也是緊緊相連。</h3> <h3>十、多種字體刻寫橋名的拱橋:橋碑上鐫刻橋名的字體,雖真草隸楷篆五花八門,一般同一座橋采用其中的某一字體,唯獨“嘉慶丙子(1816年)”建造的福緣橋,福、緣、橋三字分別以楷、行、隸三種字體刻寫。</h3> <h3>十一、豎排刻寫橋名的石拱橋:橋碑石大多呈長條形,也有少量近似于正方形,刻寫橋名的文字一般呈橫向排列,唯“雍正四年(1726年)”建造的仰題橋,橋碑石是豎條形,“仰題橋”三字縱向排列。</h3> <h3>十二、橋名中使用最多的字:休寧境內(nèi)的古代石拱橋,橋名中使用“源”字的最多,有福源、廣源、成源、富源、聚源、濬源、源聚、薈源、萃源、東源、西源、華源、橫源、培源、拓源、鵬源(原)等共有16座;“永”字有12座,“濟”字橋11座,其他還有“壽”、“秀”、“萬”、“?!钡取?lt;/h3> <h3>十三、重名的石拱橋:溪口鎮(zhèn)、五城鎮(zhèn)、商山鎮(zhèn)和鶴城鄉(xiāng)分別有一座石拱橋取名為永安橋;縣內(nèi)通濟橋有三座;登封橋、普濟橋、廣濟橋、永慶橋、流芳橋也各有兩座。</h3> <h3>十四、古石拱橋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已知休寧縣溪口鎮(zhèn)的石拱橋為最多,共42座。其次是汪村鎮(zhèn)和齊云山鎮(zhèn)也都超過20座。山斗鄉(xiāng)和嶺南鄉(xiāng)雖然地域面積不大,但因為分別有新嶺古道的“十里九曲橋”和塔嶺古道上的多座古橋,也是古石拱橋較多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h3> <h3>十五、詩情畫意石拱橋:古橋的題名,大多以地名或河名取之,如海陽鎮(zhèn)的汪溪橋,五城鎮(zhèn)的東源橋等。古人取橋名也喜歡用吉祥、祝愿的寓意,如“萬順橋"、“長生橋"、“祈壽橋"、“履安橋”、“永安橋”等,更有些古橋上,不僅僅刻了橋名,也刻上諸如“晴嵐鎖翠“、“浙水靈源"、“杭水勝江"、“漁水迴瀾"、“三峰拱秀"、“山環(huán)水翠"等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字,古橋因此有了詩意,滄桑之中也抹上了幾許別致和風(fēng)雅。</h3> <h3>十六、無名石拱橋:許許多多古橋因為各種各樣不同的原因,已不知其名,但依然保持著古韻古色,“半圓臥波,半圓入水"。它們橫亙于青山碧水之間,似一叢叢素雅的山花恣意開放。</h3> <h3>十七、古橋的前世今生: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鶴城鄉(xiāng)的高溪橋,又名高溪浩濟橋,原是2墩3孔石拱橋,由于常年受洪水沖刷,僅剩下1孔,兩塊記載造橋和修橋的石碑砌入村中祠堂的墻角。</h3> <h3>更有一些古石橋,已不見其蹤跡,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的經(jīng)過改造,古為今用,如汪村鎮(zhèn)的“迴溪橋",雖未拆除,卻在村道拓寬時,橋面被水泥路面整體蒙蓋,不入河道,己難覓其真容,仍弓起身軀,以驚人的忍耐力承受著當(dāng)今生生不息的人來車往。</h3> <h3>藍田鎮(zhèn)境內(nèi),原本有一座造型優(yōu)美的古石拱橋,長約20米,寬約6米,橫跨于貴源河上,在通村公路修建時被拆除了。刻有橋名“貴川橋"的石碑及諸多建橋用的石塊被砌入公路的石塝,建于明代的“貴川橋"就這樣,以另一種方式服務(wù)于當(dāng)今人們的出行。</h3> <h3>萬安鎮(zhèn)吳田村村口,嘉慶十三年(1808年)建的通濟橋,橋身被后人拆除,今兩端橋墩處刻有橋名及建造重修年代的石碑尚在。</h3> <h3>十八、廊橋和平橋:拱北廊橋是休寧現(xiàn)今唯一一座完整留存的廊屋橋,長71米,寬5米,4墩5孔,橋上有遮蔭避雨的長廊,廊屋內(nèi)兩沿置靠背長凳,供行人憩息。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后經(jīng)多次修建,古韻猶存。</h3> <h3>還有許多的平橋,由一塊石板或數(shù)根石柱搭建而成,或單跨或雙垮,只是相較于拱橋,平橋相對較小又少有刻字。建于明“天啟丙寅(1626)年"的“仰壽橋",由一整塊長3.35米,寬0.85米的石板搭成,是極少記載了橋名和年代的平橋。</h3> <h3>拂去歷史的塵煙,讓一座座斑駁的古橋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蚓蓜e致,輕盈飄然;或典雅凝重,雄渾昂然;或粗獷本真,野趣自然。它們姿態(tài)萬千,別有意蘊。</h3> <h3>近幾年,我通過查閱歷史資料,網(wǎng)上搜索,訪問村民等多種方式,尋訪散布在我縣各處的古代石拱橋,并一一照相留影,目前共收集了建國以前,包括明、清、民國時期200余座石拱橋。常常獨自一人漫步在青石古道,穿行于鄉(xiāng)野纖陌,尋找著歷史的氣息,感受那千百年來未曾褪去的文化底蘊。</h3> <h3>(2018年11月2日修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