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顧炎武:江南無二顧(姑蘇晚報(bào)報(bào)摘)</div><div>2011-06-05 </div><div>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一場罕見的龍卷風(fēng)侵襲了西太湖東岸的光福潭東、窯上等一帶。龍卷風(fēng)過處,小樹天上飛,大樹連根拔。聚塢村村頭顧家古墓上的一棵幾合抱的古樹也未能幸免。風(fēng)過雨停之后,人們在連根拔起的古樹下發(fā)現(xiàn)了一只古樸的石函,里面竟藏有一部《顧氏家譜》,它記載了顧氏與光福以及整個(gè)江南顧姓氏族的淵源關(guān)系。</div><div>江南顧氏:原來都是越王后裔</div><div>顧氏是一個(gè)典型的江南大姓,從4000多年前開始,顧氏族人就繁衍于今長江下游的江蘇、浙江一帶。他們都是春秋時(shí)期越王勾踐的后裔。</div><div>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帝國境內(nèi)以郡縣制替代分封制。受到強(qiáng)大的秦王朝的壓力,東越首領(lǐng)安朱被迫臣服于秦,東甌國變?yōu)榍氐拈}中郡,安朱也就成為秦帝國的閩中郡守。安朱,姓“姒”,是越王勾踐的第十二世孫。</div><div>秦末大亂,這支越人在首領(lǐng)騶搖領(lǐng)導(dǎo)下加入楚漢戰(zhàn)爭。據(jù)《史記·孝惠本紀(jì)》記載,騶搖與另一位叫無諸的閩越王舉族投奔了原秦鄱陽令吳芮,參與打擊項(xiàng)羽的軍事活動,為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因功封為越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冊封安朱之子搖為東海王,都城在東甌(在今浙江溫州一帶),所以又叫東甌王。</div><div>后來,東甌王姒搖遷至吳地,居住在今蘇州古城東南的澄湖旁,并修筑了一座搖城(今蘇州吳中區(qū)車坊鎮(zhèn)東南有個(gè)大姚村)。漢文帝時(shí),續(xù)封搖的兒子期視為“顧余候”,其子孫于是以顧氏為姓。</div><div>漢朝時(shí),顧氏已經(jīng)是吳地的名門望族,與陸、朱、張并列為“四姓”(或稱“四族”),其中顧、陸兩大家族尤盛。三國東吳時(shí),顧氏有顧雍,陸氏有陸遜,均官至丞相。顧、陸兩大家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東漢末文學(xué)家陳琳曾寫過一篇有名的《檄吳將校部曲文》,號召會稽(郡治所今蘇州市)大姓強(qiáng)族起來反抗孫吳統(tǒng)治,說道:“吳諸顧陸,舊族長者,世有高位,當(dāng)報(bào)漢德,顯祖揚(yáng)名。 ”是吳地的舊族之長,世代地位顯赫,以致后來蘇州人問詢時(shí),必問:“陸、顧? ”意思是,不是姓陸就是姓顧,可見其影響之大。吳地“四姓”各有特點(diǎn),“張文、朱武、陸忠、顧厚”(見《世說新語·賞譽(yù)》)。在這四大姓氏中,陸、朱、張三姓都來自中原,只有顧姓是江南的土族。</div><div>顧余侯期視為顧氏的得姓之祖(又稱“賜姓之祖”)。而后世編纂譜牒,則將安朱追為顧氏始祖。最早記述顧氏源流 的是三國東吳名相顧雍,黃龍二年(公元230年),顧雍輯有《顧氏紀(jì)姓源流略》,追封期視的祖父安朱為顧氏一世祖,搖為二世祖,期視為三世祖,顧雍自己則為顧氏第十八世。</div><div>明末清初大學(xué)者顧炎武(亭林)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篇《顧氏得姓考》的文章。據(jù)他考釋:全國的顧氏分為二宗,一宗是“易已姓為顧”,一宗是“易姒姓為顧”。其“已姓之顧,以國為氏”,《詩經(jīng)》中有“韋顧既伐”之句,《國語》中有“昆我蘇顧溫董”,指的是此顧。而“姒姓之顧,以封為氏”,《漢書》中記載:越王勾踐之后,閩君搖為東海王,“別封其子期視為顧余侯者也”。據(jù)《顧氏家譜》云,漢文帝封東海王搖之子期視為顧余侯,世居會稽。顧炎武先生經(jīng)過詳細(xì)考證研究之后,說道:</div><div>至我宗顧氏乃自東漢著聞,其為越王之后,可證者一也。……而顧氏乃世居會稽(漢會稽郡治,即今蘇州府吳縣),至孫吳時(shí)成為顧、陸、朱、張四姓,其為越王之后,可證者二也。況顧氏世譜,自吳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東海王搖之父安朱為一世,以后鱗次相承,傳代不爽,其為越王之后,可證者三也。……其登仕籍者,大半皆三吳、兩浙之人,故相傳以為“江南無二顧”云。</div><div>所謂“江南無二顧”,意思是說江南姓顧的人都是同一個(gè)祖先,其老祖宗是越王勾踐,始祖是東海王搖之父安朱。</div><div>根據(jù)顧氏家譜記載,顧氏始祖安朱之后,經(jīng)過了搖、昭襄、建。顧建有三個(gè)兒子,長子顧省,早卒,無嗣;次子顧貴,繼承父兄之職——東甌王;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閩越進(jìn)攻東甌王部族,顧貴向漢求援。漢朝政府派遣中大夫莊助(即嚴(yán)助,吳人)發(fā)會稽兵渡海支援東甌,閩越聞訊即退兵,顧貴因功封為“馳義侯”。</div><div>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東越王余善叛反,偷襲漢地,并殺了3個(gè)漢朝政府的校尉,自立為武帝。漢朝派出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渡海攻擊,還派樓船將軍楊濮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多路進(jìn)擊。蘇州人熟悉的著名文人朱買臣曾直接參與了此事。在這次平定叛亂中,顧貴協(xié)同出力頗多,被封為吳侯。</div><div>顧建的小兒子顧敖 (或作顧教) 雖然也因?yàn)榉|越有功而受封,但在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因著名的冤案“巫蠱事件”中同情蒙冤的衛(wèi)太子而被貶廢,在史書中也就失去了蹤跡。</div><div>漢末動蕩:顧通、顧融隱居光福</div><div>顧貴的兒子顧翱,生有顧經(jīng)、顧綸二子。顧經(jīng)事跡無考;顧綸頗有德能威望,漢宣帝時(shí)受政府詔舉賢良。顧綸生有顧龍、顧鯤二子。長子顧龍,字時(shí)化,在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出任都尉一職。顧龍之子顧大成,字集之,漢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受詔舉賢良,授光祿大夫一職。顧大成之子顧邦,字千里,品行端正,通曉經(jīng)典,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官至大司馬。顧邦的兒子是顧安。顧安之子顧綜,字文緯,官至御史大夫、尚書令。顧綜有子顧林,字仲春,在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官至太常寺卿。顧林之子顧奉,字季鴻,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出任潁川太守。</div><div>這樣,顧貴一支經(jīng)過顧翱、顧綸、顧龍、顧大成、顧邦、顧安、顧綜、顧林、顧奉等一脈發(fā)展而來,便成為今天江南顧姓的正宗嫡系。</div><div>顧氏何時(shí)開始定居光福?據(jù)顧氏譜牒記載,第一個(gè)是顧奉的兒子顧通。而有關(guān)資料表明,西漢時(shí)顧氏祖先就有人居住光福了。清顧震濤《吳門表隱》(卷十一)載:“大姚村,漢初越君搖隱此,古名搖城。按搖字母馀,安朱子,已姓顧,實(shí)顧氏遷吳始祖。曾孫(顧)貴移居橫山,貴子翱,以孝行載志書,居太湖濱,十世孫融,徙居光福山。 ”又卷十四云:“顧融,字仲容,竇武征不赴,隱居光福山。 ”</div><div>東漢末年社會十分黑暗,官居光祿勛的顧通(字道達(dá))不愿同流合污,又難有作為,于是心生退意,辭去了原來的閑職,退居老家光福,歸隱于太湖邊的聚塢(今屬潭東村),合家團(tuán)聚,耕讀度日。顧通之子顧融,字仲容,官至尚書,頗具其父之風(fēng),無心功名富貴。當(dāng)時(shí)大權(quán)在握的外戚兼執(zhí)政大臣竇武為了壯大私人勢力,征召在江南素負(fù)名望的顧融出任荊州刺史,荊州雄居要沖,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顧融依然委婉絕拒,舉家歸隱于光福龜山。</div><div>顧融有顧向、顧淑二子,長子顧向(字尊道)是一個(gè)飽學(xué)之士,精通卜筮,聲名遍布江南。曾經(jīng)出任過孫權(quán)的四任縣令,政績較好,先后被任命為前將軍和尚書、屯田郎。顧向有二子,大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時(shí)期東吳名相顧雍,小兒子顧徽。顧向的弟弟顧淑(字以平)曾任孫吳的西曹掾,他有一子,名顧悌,字子通。顧雍生有三子,長子顧邵,早卒,次子顧裕有篤疾,少子顧濟(jì),無后。顧裕的兒子顧榮,字彥先,仕吳,官黃門侍郎,在晉歷顯位。顧徽的四世孫顧和,顧悌之孫顧眾(顧袐之子),官至尚書仆射(副宰相)。</div><div>顧融十二世孫顧子喬,曾任梁東中郎武陵王府參軍事。十三世孫顧烜,曾任臨賀王記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術(shù)知名于世。曾任建安知府,多善政。顧烜的兒子便是著名的顧野王,陳朝時(shí)官至黃門侍郎。顧野王是顧氏的第三十世孫,以才華聞名于世,被譽(yù)為顧氏家族的“中興之祖”。</div><div>讀者經(jīng)常能看到介紹顧野王的文章,因此對其生平業(yè)績在此不再重復(fù)。但是,報(bào)端文章都沒有介紹其名、字的由來。顧野王,原名“體倫”,因羨慕西漢馮野王的為人與學(xué)問,而改名“野王”。那么,馮野王又是個(gè)怎樣的人呢?馮野王,字君卿,是馮奉世的兒子,西漢上黨潞(今山西潞城東北)人,后遷徙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他博學(xué)通詩,很有才華。漢元帝時(shí)擢隴西太守,有治績。遷大鴻臚,甚受器重。其為人大度,瀟灑自如,人氣很旺。他的姐姐就是漢元帝身邊大名鼎鼎的馮昭儀。顧野王并取字“希馮”,即希望能與馮野王一樣,可見其追慕之心。</div><div>十二分宗:遷徙江南四面八方</div><div>“中興之祖”顧野王生有五個(gè)兒子,個(gè)個(gè)都封侯得爵。長子顧盛南,字以成,天嘉(560-565年)年間,官南安刺史,曾參與討平陳寶之亂,以功任左衛(wèi)將軍。次子顧鴻南,字扶九,太建九年(577年)周滅齊,以侍御史出鎮(zhèn)臨淮,建有功勛。三子顧周南,字雅操,官輔義都尉,鎮(zhèn)守吳興。禎明二年(588年)隋侵陳,浙閩郡邑都依附,他獨(dú)與弟夏南堅(jiān)守吳興。城陷不屈,兄弟倆自刎而死。后追封侯,立廟祀之。四子顧夏南,字欲清,與兄堅(jiān)守吳興而死。五子顧允南,字不詳。顧盛南曾攜子顧彪遷居浙江余杭,顧夏南曾攜子顧修期遷居浙江海鹽,允南、鴻南、周南三兄弟則居光福山。顧盛南兄弟五人去世后,都?xì)w葬蘇州光福潭西黃公塢,人稱“五侯墳”。其子孫亦都附葬于此。</div><div>隋唐以后,王朝采用科舉選官制度,作為文化昌盛的大姓,顧氏很多成員都進(jìn)入政界,四處為官,舉家跟隨;加上顧氏人口繁衍,吳地土地狹小,因此自顧野王之后,顧姓逐漸分布到其他地方。后來,便有了所謂的“十二分宗”之說。自漢朝起,顧氏一直居住在光福山。南朝時(shí),顧野王舍宅為寺(捐獻(xiàn)宅第建光福寺)后,顧氏后裔主要居住光福鎮(zhèn)上、潭東聚塢。唐光啟二年(886年),顧野王裔孫顧在镕考中進(jìn)士后,特捐資修繕光福寺、光福塔。晚唐詩人陸龜蒙曾寫下一篇著名的散文《送小雞山樵人序》,文中那位80多歲為陸龜蒙家送木柴的樵夫顧及也是顧野王的后裔。</div><div>唐朝末期,顧氏后裔在光福寺旁建有“顧黃門祠”,供奉“中興之祖”顧野王,兩旁配他五個(gè)兒子的塑像,并附有唐朝武則天長安年間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顧琮、唐光啟二年進(jìn)士顧在镕的塑像。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顧氏后裔顧沅等重修。</div><div>宋朝時(shí),顧野王第14世孫顧鳳(字朝儀)將顧氏“大本營”從光福鎮(zhèn)遷到太湖邊的銅坑山,并成為顧氏家族中心。顧鳳為啥要遷徙呢?元代大德壬寅(1302年)夏,其第53世孫顧正卿在《勾吳(顧氏)譜序》中曾分析其遷居的原因道:</div><div>(顧鳳)遂遷銅坑山,以樂山水。蓋銅坑風(fēng)景與諸山迥別,形蘸太湖,恍若圖畫。其山之泉甘而美,山之土沃而豐,可以蠶,可以疇,可以茗,可以采,由是吾祖遷而居之,人稱“銅坑顧宅”。</div><div>銅坑近太湖,風(fēng)景如畫,而且山泉甘美,土地肥沃,可以養(yǎng)蠶、種茶、種糧。顧鳳將顧氏“大本營”遷至銅坑村后,在銅坑橋側(cè)建了一座“顧相公廟”,祭祀“繼別之祖”、三國名相顧雍。1926年3月,李根源先生到西山訪古時(shí)此廟還在。</div><div>宋朝南渡時(shí),光福顧氏子孫從銅坑遷徙江南的四面八方。上海圖書館藏有多種顧氏家譜,我們從《太倉橫溪顧氏世系考》中可以窺見一斑:該支始遷祖顧深,字淵之,為顧野王的第20世孫。其兄弟三人,兄顧洽,字浹甫,徙昆山,為雍里派;弟顧滔,字季源,徙通州(今南通市),為通州派。顧深居中,宋朝南渡后,不樂仕宦,先由光福徙滁陽,后徙崇明,航海為木商,富致巨萬,因號“萬廿七”;后再徙昆山之新安鄉(xiāng)。明朝弘治間,析昆山、常熟、嘉定之地設(shè)立太倉州,新安鄉(xiāng)隸屬太倉,為橫溪一支。</div><div>江南之崇明、太倉、上海、嘉定、昆山、南京、常熟、無錫、吳江、松江等地顧氏都源出于光福。當(dāng)然,顧氏后裔也有再遷回光福的。明朝弘治狀元、嘉靖宰相顧鼎臣是昆山雍里支派顧洽的裔孫,他稱光福潭東聚塢為“家山”,死后就葬在那里。后來,他的子孫都回到了潭東。</div><div>據(jù)顧震濤《吳門表隱》記載,清朝時(shí),香山梅社、玄墓山奉慈、太湖陰山、石湖楞迦山,蘇州婁門、南濠街、石路,均建有顧野王分祠,其中石路塔水橋分祠門聯(lián)有“派衍銅坑,支分仁孝”之語?!秴情T表隱》記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陽,顧氏后裔聚集在蘇州南濠街顧黃門公祠舉行祭祀禮,祭畢移舟石湖,祭掃顧野王墓,“舉吳山登高之集”。此次參加祭祀的顧氏后裔80歲以上的就到了19人(最大的85歲),“共年一千五百一歲,……誠盛世名門人瑞也。 ”</div><div>在江南顧氏發(fā)源地光福,顧氏如今仍是當(dāng)?shù)氐拇笮?,主要居住在潭東、銅坑、香雪、窯上等村。</div><div>撰文:李嘉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