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朝外吉市口二條小學的回憶

徐恩祿

<p class="ql-block">朝外吉市口二條小學鳥瞰圖</p><p class="ql-block">作者:著名軍旅畫家王可偉先生</p> <h1><b>  1962年,"三年困難時期"結束,那一年我到了上學的年齡,夏天,天特別的熱。一天早晨吃過早飯,我哥哥領著我去朝外吉市口二條小學參加入學面試。我家住在吉市口頭條胡同西頭兒,吉市口二條小學在二條胡同中部路北,去那里大約走十分鐘的路程。一路上我哥叮囑我:“見了老師要鞠躬說:老師好!",要好好回答老師的問題等。我一邊走一邊回答:“嗯,知道了,我懂”。</b></h1><h1><b>  吉市口二條小學這塊地界兒,原來是建于明代的一座廟宇名叫"水月庵",又名萬祿寺?!侗本┧聫R歷史資料》1936年北平寺廟登記中記載:"水月庵,東郊一分署二條胡同33號,建于明天啟六年,私廟。面積4畝,房42間, 佛像32尊、鐵爐一個,鐘鼓魚罄各一個。"北平市《1947年第二次寺廟總登記》中也有水月庵的記載,時任住持名朗堃。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多次提到過一個名叫"水月庵"的尼姑小廟。王熙鳳在這里受老尼姑靜虛之托,收取張家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運用賈府的權勢關系,干預張、李兩家婚事的官司,結果強行拆散一樁婚姻,逼死兩條人命。曹雪芹筆下的水月庵是否就是朝外吉市口二條這個水月庵,已不得而知,但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朝外水月庵這辦起了吉市口二條小學這件事,卻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b></h1><h1><b> 吉市口二條小學存在了三十年左右,直到上世紀80年代,因為小學生人數(shù)減少,這里成為朝陽區(qū)第二教師進修學校所在地,1986年公布為"北京市朝陽區(qū)登記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朝外大街危房改造時被拆毀。</b></h1><h1><b>  利用祠堂、廟宇大殿修建學堂是解放初期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比如朝外下三條小學就是利用了東岳廟的一塊地。朝外大街南側與吉市口胡同相對有朝外二條胡同,朝外二條以前稱觀音寺,觀音寺胡同北口路東有喇嘛寺胡同,胡同內有三寶寺,俗稱黃廟,解放后改為黃廟小學。北京第十六中學原來是明朝大太監(jiān)魏忠賢的祠堂,高碑店地區(qū)的北京市第十七中學,原來也是一座古廟。</b></h1><h1><b>  吉市口二條小學校門是個門樓,沒有門道,進門迎面影壁墻,向東拐一溜南房依次是學校傳達室,教工食堂。東面南頭是個鍋爐房,依次向北伸向后院有四個教室,盡北頭一間小房子是老師辦公室。北面一溜四間教室,西面一溜四間教室向南伸向前院。學校中間一個大殿權作禮堂,把學校分成前后兩個院落。前院南邊影壁墻后由東向西有學??倓仗帯⑨t(yī)務室和兩個教室。西南角教室前有路,向西通向學校大操場。后院西北角教室前也有路通向大操場。操場北面東頭一個教師辦公室,中間是六三班教室,西頭一個教師宿舍小挎院,挎院外兩間西房是體育器材室。操場西南角是廁所。學校后院有兩棵大國槐樹,前院有一棵大國槐樹,都長得枝繁葉茂。</b></h1><h1><b>  那天來參加入學面試的人還真多,大家在前院的樹蔭和南面教室門前排隊等候面試。大約上午十點左右,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輪到我面試了,地點在前院西邊第一個教室。我走進教室,第一排課桌后坐著兩個女教師正微笑著看著我,我連忙上前鞠躬說"老師好!"。記得老師就問了我?guī)讉€簡單的問題,如: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住,父母叫什么名字等,就通過了。</b></h1><h1><b>  母親用一塊紫色斜紋咔嘰布對折兩邊縫好,上邊窩起大約一寸,纖上邊,做了個手提的布兜就是書包了,那個年月一般家里生活經濟上都比較困難,胡同里的孩子上小學大多數(shù)都是提著個布兜上學。這個紫色布書兜我用了一年多,直到二年級時,我戴上了紅領巾,光榮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后不久,趕上在部隊的二哥探親假回家,到東四人民市場(后改名隆福大廈)給我買了一個正式的綠帆布的書包和十二支帶橡皮頭的有淡淡香味兒的鉛筆,我高興極了。開學前夕,父親給我買了一個漂亮的鐵皮鉛筆盒,鉛筆盒面上是一幅杭州西湖風景畫,上面題字"平湖秋月"。</b></h1><h1><b>  </b></h1> <h3> 吉市口二條小學的老師們(一排左2美術李老師,左3楊俊老師,左5張亞姜主任,左10王連舫校長,右3李連老師,右2鮑老師,右1傳達室趙大爺,二排左2王玉華老師,二排右1李春莫老師,(后來任呼家樓中學體育教師,與我同在一個學校工作。)右2王連樹老師,右4余老師,三排右2李惠蘭老師。(照片由王玉華老師提供)</h3> <h1><b>  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我被分到吉市口頭條小學,校址在吉市口頭條靠西部路北甲45號。這里原來是私人住宅,房主是吉市口頭條44號北屋的陳家。解放初期,共產黨興辦教育,陳姓房東響應黨的號召慷慨助學,捐出西部院子開辦學校,取名"東光小學",50年代后期改名為吉市口頭條小學。學校臨街一對灰色大木門,校園前后兩重院。前院進門左邊是傳達室,右邊是個比較寬敞的水沖廁所,其北側有一棵兩個人都合抱不過來的大槐樹。與之相對,校園西側也有一棵同樣的大槐樹,它們枝葉繁茂,每年五月,槐花盛開,一串串的潔白小花掛滿枝頭,散發(fā)著甜甜的清香。常有男孩子們趁老師不注意,忍不住用各種辦法摘槐花吃,槐花的芯是甜的。校園西面的大槐樹北側是學校的柴房、煤房、鍋爐房。南面?zhèn)鬟_室西側有兩間平房是學??倓帐?,再往西是一間教室。北面有高臺階,東西兩側各有一間教師辦公室。西邊辦公室前靠校園西墻有一棵楊樹,樹下有一口水井。正中間是一個過道,通向學校后半部校園。前院中間比較寬敞,學生做課間操、上體育課、開會都在這里。北面中間過道的臺階權當就是領操臺或主席臺了。其上方房檐下正中間一個大電表,電表上方是校訓:"誠實、勇敢、團結、活潑"。過道兩邊,東為校長室,校長叫王連舫,文革前夕退休。西為少先隊大隊輔導員老師辦公室。</b></h1> <p class="ql-block">吉市口頭條小學六年級畢業(yè)照(孫炳坤提供)</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起1,傳達室劉大爺,5,班主任李惠蘭,8,校長王連舫,12,少先隊輔導員,優(yōu)秀班主任王連樹。</p> <h1><b>  校園后半部中間一條青磚鋪的甬路,兩邊左右對稱,西邊前后兩間向陽的教室,東邊前后三間向陽的教室。每間教室前都有一片空地,是學生課間活動的地方,教室前小花池種著各色的小花草,一頭有毛桃樹或丁香樹,甬路東中間教室前還有一個蹺蹺板。與東邊最北邊教室對應的西邊是一戶居民住宅,甬路北端中間一闋小門,是學校的后門。出學校后門便是吉市口二條胡同了。</b></h1><h1><b> 學校有六個年級12個教學班,實行二部制,學生上半天課,每個教室兩個班上下午輪換著上課。</b></h1> <p class="ql-block">(李春莫,原吉市口二條小學體育教師,后來是呼家樓中學體育教研組長。李老師對本職工作兢競業(yè)業(yè),在書法、繪畫、篆刻方面也造詣頗深。2017年李老師送我的"盛世大吉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學校的每個教室大約都能安放四十來套課桌椅,教室正前方都是一大塊木質黑板,黑板上方端端正正掛著毛主席像,兩旁是毛主席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時的課桌椅都是全木的,比較笨重,桌面上右上角還有一個小圓形的凹槽,是放墨水瓶用的。那個年代,學生寫字主要用鉛筆或鋼筆。鋼筆筆桿是黑膠木制作的,20世紀60年代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塑料的彩色筆桿,鋼筆內帶有橡膠的筆囊吸墨水,通過一個細管連接鋼筆尖。用鋼筆寫字,筆囊里的墨水用完了就得把筆尖放到墨水瓶里,用手的拇指和食指一下一下捏筆囊把墨水吸進來以后才可以繼續(xù)寫字。常用墨水有純藍和藍黑的兩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學一至三年級課程不多,就語文、算數(shù)、音樂、體育四門課。書兜里就語文、算數(shù)、音樂三本書,語文、算數(shù)課本和現(xiàn)在的小學生課本大小薄厚差不多,但課本紙張質量沒有現(xiàn)在這么好,書頁發(fā)黃手感比較軟也沒有彩頁。音樂書很薄,也就是十幾頁的一本小冊子。語文先學漢語拼音,后來才有識字課文。課文由短漸長,由淺入深,大都朗朗上口,融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有歌謠如:"爺爺七歲去放羊,爸爸七歲去逃荒,今年我也七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還有:"小河流過我門前,我請小河站一站,小河搖頭不答應,急急忙忙去澆田。"還有:"柳條青,柳條灣,柳條垂在小河邊,折枝柳條做柳哨,吹支小曲長春天"。還有:"春風吹,春風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紛紛下,我們都來種蓖麻。"課文有一些寓言故事如"小馬過河"講親自實踐的重要性,"瞎子和跛子"講應該互相幫助,"曲突徙薪"講應該接受別人正確的批評建議。"盲人摸象"講不要憑借自己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做出錯誤的判斷。課文中還有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小鐵錘""小英雄雨來""列寧同志和衛(wèi)兵""連吃七個墨水瓶"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音樂課上學的歌,很有那個時代的特征:如《我們高舉小拳頭》:"全世界的小朋友,齊步向前走,肩并肩來手拉手,反對美帝侵略,保衛(wèi)世界和平,我們高舉小拳頭!"還有:《她是下放的好干部》"小斑鳩,咕咕咕,我家來了個好姑姑,同我們吃的是一鍋飯,和我們住的是一個屋。白天下地搞生產,晚上回來又喂豬。有空教我學文化,還幫媽媽做衣服。媽媽問她苦不苦?他說:不苦不苦很幸福!要問她是哪一個,她是下放的好干部!"還有《美麗的哈瓦那》、《我為公社養(yǎng)了一群小鴨子》、《三個娃娃種葵花》等等。上三年級時老師還叫我們學簡譜,反復唱:哆來咪、米發(fā)嗦,嗦啦嗦發(fā)米來哆。還唱:哆咪來發(fā),米嗦發(fā)啦,嗦拉西哆,西來哆。哆啦西嗦,拉法嗦米,發(fā)來米哆,來西哆。上學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樂趣,我還特別盼著考試,愛聞考試卷的油墨味兒,一般只有考試才能聞得到那種特殊的香味兒。那年代的試卷都是老師用鐵筆墊著鋼板刻寫蠟紙,然后用手推油印機一張一張的印出來的,印出的試卷在一定時間內保留著淡淡的油墨味兒。不論語文,還是算術考試,我常常得雙百分,可是我們班竟然還有不及格需要假期到學校補考的,我簡直不可思議。那時學校有留級制度,補考不及格就要留級,俗稱"蹲班"。當時流行的童謠是:"蹲班生,賣花生,賣不了,往家扔,吃不了,拿屁崩。"</b></p> <p class="ql-block">  吉市口頭條小學和二條小學文革前夕合并,1968年畢業(yè)的學生大部分升入朝陽中學。</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1,少先隊小隊長劉希祥,3,高永珠,4,鄭玉芬。</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1,孫炳坤,3,少先隊大隊長李玫,4,王寶玲,他們是我同班同學。7、裴素英朝陽中學初中畢業(yè)后當了中學語文老師。如今大家都已年過花甲。</p><p class="ql-block"> 本照片是2012年朝陽中學四連校友聚會時,部分二條小學同學合影。(本照片由裴素英提供)</p> <h1>(40年后二條小學六3班部分同學相聚)</h1><h1><b>  二年級時,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戴上了紅領巾,還記得入隊誓詞:</b></h1><h1><b> </b><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員,我在隊旗下宣誓:我決心遵照黨的教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時刻準備著。</span></h1><h1><b>  少先隊每次組織活動,都有出隊旗,唱隊歌的儀式。大家穿著白汗衫,藍褲子,戴著紅領巾,排列整齊。大隊輔導員喊:"出隊旗",一個男生舉著星星火炬紅旗,兩個女生護旗手,繞場一周,鼓號齊鳴。然后大家高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郭沫若詞、馬思聰曲),歌中唱道:</b></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新中國的兒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新少年的先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團結起來繼承著我們的父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怕艱難不怕?lián)又亍?lt;/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學習*****,</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澤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毛澤東新中國的太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開辟了新中國的方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暗勢力已從全中國掃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紅旗招展前途無限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勇敢前進前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跟著共產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要擁護青年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準備著參加青年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全體要努力學習和鍛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向光輝燦爛的明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戰(zhàn)斗在民主陣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前線。</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住在朝外大街吉市口頭條的胡同大雜院。那時能玩倒一起的小伙伴,一湊就是七八個。每天學校就上半天課,另外半天到同學家,四、五個同學組成的學習小組一起做作業(yè)。作業(yè)也不多,一會兒就做完了,接下來或聽聽收音機,最愛聽袁闊成說的評書《烈火金剛》、《平原槍聲》等,和電影錄音剪輯《岸邊激浪》、《秘密圖紙》等等。或玩游戲,打乒乓球,幾塊木板一支當乒乓球案子就開打起來。等老師來巡查后,我們就自由活動了。課余時間我們常去的地方就是少年之家。我們去那里主要是看小人書(連環(huán)畫)。那兒的小人書教育意義很強如:《我要讀書》、《雞毛信》、《草上飛》、《撲不滅的火焰》、《八女投江》、《黃繼光》、《鐵道游擊隊》、《夏伯陽》、《小馬官和大皮靴叔叔》等。也有一些古代題材的如:《西游記》、《水滸傳》、《岳飛傳》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少年之家有棋牌室、幻燈室定期對外開放。棋牌室有跳棋、軍旗、象棋、飛行棋等,還有 十一種支上小方桌,四個人輪流用一米長的桿把象棋子打進四個角洞里的"克朗棋"?;脽羰依锝洺I涎莸幕脽羝小稕]頭腦和不高興》、《劉黑仔》、《灰姑娘》、《月球的秘密》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朝外大街少年之家還有幾處活動站,有壇口斜對面永星齋餑餑鋪,東側天齊廟內的少年活動站,吉市口六條東口的六條廟少年活動站,東大橋農業(yè)部宿舍內的少年活動站和日壇公園內的少年活動站。幾處少年之家活動站的內容大同小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一兒童節(jié)和新年等節(jié)日少年之家還有猜謎語、套圈、貼鼻子、打靶、釣魚、夾豆等各種得獎游戲,獎品是練習本、鉛筆、橡皮、轉筆刀、尺子等學習用具。那些年,在景山還有北京市少年宮規(guī)模相當大,游戲的科技含量也很高,大多用上了聲、光、電或機械傳動。不要門票,參與各項活動都不收費,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那里更是熱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玉華,吉市口頭條小學優(yōu)秀教師,四年級一班的班主任,孟小蓉、蘇占行、胡秀蘭、馬德川都是她的學生。照片是2016年夏天在王老師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來吉市口頭條小學和二條小學是分開的兩個學校,1964年兩校合并稱吉市口二條小學。一、二、三年級在頭條校址上課,四、五六年級在二條校址上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我在朝陽門外吉市口二條小學上四年級。1966年春天,學校組織批判“三家村”,批判“燕山夜話”,什么意思,不甚了了。只記得學校里開始貼大字報,當年小學傳唱的一個政治歌謠:“鄧拓、吳晗、廖沫沙,三姓原來是一家,三家村是三害村,燕山夜話說黑話,少年兒童膽量大,天不怕來地不怕,敢向黑幫開大炮,剝開畫皮斬尾巴!”,其它內容全忘了,1966年8月起“文化大革命運動”席卷全國,大、中、小學基本停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夏有一天學校門口右側掛起了一個大木牌上書“雄鷹革命造反兵團”幾個大字,五、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成立了紅衛(wèi)兵組織。紅衛(wèi)兵常在校長室、辦公室搞活動,有時外出到別的學校聯(lián)合活動。學校白天黑夜大敞窯開,不論什么人都能隨便出入。辦公室、各處室一片狼藉,教室里桌椅橫七豎八。我們有時趁高年級紅衛(wèi)兵不在,也到學校去折騰折騰,如玩捉迷藏,抓漢奸。從這間教室,跑到那間教室,從教室門進入,爬上窗戶,跳出來,玩兒"打仗"。自已跟自己打,分兩撥,以不同的教室為陣地,以煤球、劈柴為武器,互相攻擊。我們還這樣玩過:在學校房前的地上放幾個體操墊子,大家上房,挨個從房上往下面的墊子上跳,誰上了房不敢往下跳,大家就笑話他膽小。教室的瓦房太高,誰也不敢跳。我們從第二排教室東頭煤堆上爬上學校院墻,再登上南邊的房,走房脊向西轉到學校前院西邊的鍋爐房的房頂。學校鍋爐房是平頂,沒有瓦,也比較矮,就從這往下跳。從較高的地方往下跳那種失重的感覺很好,跳一次后還想跳。后來又有一次我們班同學胡偉上一年級的弟弟胡志也跟了上來,到那又不敢跳,他哥哥就鼓勵他說:"跳,沒事!",結果跳下去,就崴了腳了,這個哭呀,逗得我們哈哈大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有時還在頭條胡同借著大樹、矮墻等物爬上房,從一個院子串到另一個院子。夏天站到房上摘大樹上的槐樹花,香椿芽吃,冬天偷著吃人家晾在房上的白薯干。有時在房上走動被人家發(fā)現(xiàn),挨幾聲罵:"誰家的孩子,房都讓你們踩漏了,找打吶,小丫廳的!"我們趕緊藏身溜走。有時候根本還沒聽到罵聲,碎磚頭直接就沖我們砸過來了,我們叫著"不好!",趕緊抱頭鼠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多的時間,頭條小學公共財產被破壞遺失殆盡。學校桌椅壞嚴重,門窗的玻璃逐漸全部被打碎,到最后整個學校連一塊碎玻璃都沒有了,可能是附近撿破爛的收走賣錢了。有的則是被膽大的拿自己家去了。文革期間,我們院南屋一家的墻上張貼著一張彩畫,"雞、鴨、鵝、豬、貓、狗"明顯是一張小學教學掛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和胡同里的小伙伴還在社會上閑逛,在街道踢皮球,玩兒鐵絲繃弓子槍、“騎馬”打仗(兩個人一組,一個背著另一個,分幾個組,組與組之間互相碰撞,碰倒了為失?。?。天熱到大窯坑游野泳,去六里屯、姚家園農村野地里去逮蛐蛐。去日壇玩攻山頭,有時也去北海鉆山洞,劃船。到朝陽門門里東城區(qū)的地界串胡同,豆芽菜胡同、豆瓣胡同,南竹竿胡同、大方家胡同、趙家樓胡同、燒酒胡同,弓匠營胡同,北門倉、海運倉、祿米倉胡同等等都串過。有時候,到朝陽門護城河邊撈魚蟲,看到河對岸有孩子,就往對岸扔小石頭,當時叫“打河西的”。河東的孩子,也有時遭到河西孩子的襲擊。雙方都發(fā)生過頭破血流的事件,根本找不到兇手,誰被砸著算誰倒霉。當年東城區(qū)的孩子和朝陽區(qū)關廂一帶的孩子隔著護城河對打,是一個很刺激的游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還去過位于沙灘的中宣部看大字報,看不懂,也不記得什么內容了,就是在大院里串串。在朝內大街路北文化部大灰樓前看過批斗文化部長肖望東的批斗會。1966年底到1967年初,紅衛(wèi)兵全國大串聯(lián),文化部還成了紅衛(wèi)兵接待站,里面住了很多外地紅衛(wèi)兵。文化部前的空地上經常有紅衛(wèi)兵造反派的街頭辯論會,吸引著很多過往的行人圍觀,紅衛(wèi)兵還從樓頂上拋下花花綠綠的油印傳單。我們還曾進到文化部大樓里,登上樓頂往下看。文革時期制造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那時候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還收藏毛主席像章。很多人都想得到做工精美,樣式新穎獨特的毛主席像章,交換像章的場地應運而生。在文化部前常聚集著很多人交換毛主席像章,男女老少什么人都有,少則幾十,多則幾百。人們展示、品評、鑒賞、議論嘈嘈雜雜像個市場,熱鬧非凡,但是只交換不買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大、中、小學校復課鬧革命的通知》。這個通知發(fā)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學生陸續(xù)回到課堂,但是教學秩序非常混亂。這一年由北京香廠路小學發(fā)起成立紅小兵代替少先隊,得到中共中央的批準。以后北京市的小學都在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紛紛成立了紅小兵組織。我們吉市口二條小學也成立了紅小兵組織,第一批加入紅小兵組織的每班有十來個同學,都是老師挑選的。加入紅小兵的政治審查不那么嚴格,只要不是黑五類子女,文革中沒被抄過家,老師選中誰,就發(fā)誰一個菱形紅小兵臂章,我是第一批加入紅小兵的。1967年以后小學文化課很少,經常寫大字報,開批斗大會。學校墻上有很多政治標語:“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教育必須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等等。在這樣的氛圍里1968年9月14日學校革命委員會發(fā)給我們每人一張印有毛主席像和“最高指示”的小學畢業(yè)證書,我們從此告別了朝外吉市口二條小學,就近分配升入了北京市朝陽中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朝外吉市口二條小學六三班名錄</p><p class="ql-block">班主任:李蕙蘭,家住吉市口二條西巷</p><p class="ql-block">女生:</p><p class="ql-block">1、張婉芳 家住頭條鐵門6號</p><p class="ql-block">2、呂少麗 家住大街吉市口南口春泉理發(fā)店東側</p><p class="ql-block">3、李玫 家住呂少麗家東</p><p class="ql-block">4、孔佩紅 家住大街275號篩子胡同南口西</p><p class="ql-block">5、王彩琴 家住大街291號</p><p class="ql-block">6、鄭玉芬,家住大街295號(四美堂)</p><p class="ql-block">7、高永珠,住址同上</p><p class="ql-block">8、蘆玉華 住址同上</p><p class="ql-block">9、王寶玲 家住頭條10號</p><p class="ql-block">10、邵霖 家住大街吉市口南口小樓</p><p class="ql-block">11、劉世媛 家在吉市口趙一鶴門診部對面大院</p><p class="ql-block">12、李志華家在二條小學西側</p><p class="ql-block">13、燕麗英 家住頭條甲46號</p><p class="ql-block">14、張俊英 家在頭條乙46號</p><p class="ql-block">15、張玉英 家在吉市口煤鋪南</p><p class="ql-block">男生:</p><p class="ql-block">16、徐欣 頭條乙2號</p><p class="ql-block">17、關永祿 住址同上</p><p class="ql-block">18、孫炳坤 頭條3號</p><p class="ql-block">19、薛建生 頭條5號</p><p class="ql-block">20、關大生 頭條18號對門關大生</p><p class="ql-block">21、胡偉 頭條42號</p><p class="ql-block">22、徐恩祿 頭條乙45號</p><p class="ql-block">23、劉克儉 住址同上</p><p class="ql-block">24、劉江 頭條乙 25、高喜貴 乙46號</p><p class="ql-block">26李文柱 27李存友 28翟民順 乙46號</p><p class="ql-block">29張志勇 30馬長洪 31劉桂山 32蘇傳生 33馬海泉 頭條48號</p><p class="ql-block">34、劉希祥 吉市口二條把口</p><p class="ql-block">35、徐云崇 大街一元堂西側</p><p class="ql-block">36、馬德慶 大街一元堂東側</p><p class="ql-block">37、張世奇 大街糧店西側</p><p class="ql-block">38、馬長海 大街糧店東側</p><p class="ql-block">39、劉金榮 大街吉市口把口西側小樓</p><p class="ql-block">40、王可中 大街吉市口把口呂少麗家東側</p><p class="ql-block">41、馬仲華 大街佟繼隆布店對面</p><p class="ql-block">42、王長生 大街四美堂西和徐萬水一院兒(后搬家到朝陽門竹桿胡同)</p><p class="ql-block">43、王可實 大街295號四美堂</p><p class="ql-block">44、劉寶富 新聲電影院小夾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