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雞場村"位于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谷硐鄉(xiāng),是一個邊遠、落后、貧窮的以苗族為主的行政村,幾年前路才修到了村口,這里并沒有美麗的風(fēng)景,加上極度貧窮,仍保留較多原始的居住環(huán)境,鮮有外人造訪!</h3> <h3>(俯瞰雞場村組)</h3> <h3> "雞場村"又分為水沖、上格、大廣、雞場、下況九等5個村組,主體民族為苗族。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14個自然寨,總戶數(shù)357戶,總?cè)丝?417人(其中:貧困人口498人,享受農(nóng)村低保138戶451人);全村耕地面積714.27畝,人均耕地面積0.5畝,經(jīng)濟來源主要以烤煙、養(yǎng)殖和勞務(wù)輸出為主(來自網(wǎng)絡(luò)資料)</h3><h3> 我們此次造訪的是雞場村的雞場組,是來自貴州省文化廳"非遺保護中心"李老師的介紹,李老師說這里屬于苗族文化保護得較好的村落,苗族服飾有較為完整的保留,這個村組相較另外幾個村民組更為艱苦,同時缺水問題困擾了村民許多年,盡管4年前就安裝了水管到戶,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依然沒有一滴水!村民用水需要步行半個多小時去提,條件好點的有摩托車,差的則全靠人工運水!由于水的珍貴,這里的人幾乎不洗漱,更別說洗澡!同行的李老師先到了三天,也是沒洗過腳,居住飲食等衛(wèi)生條件可想而知!</h3> <h3>走進村莊,一座座破舊的木板房映入眼簾,這種房子都沒有窗戶,采光極差,有些房屋感覺搖搖欲墜!</h3> <h3>做飯用的燃料全部是柴,每家每戶門口都是大量儲備</h3> <h3>光緒年間立的碑,據(jù)李老師介紹,碑文大致意思是某年某月,官府在此完成征收多少糧食之類的話,看來這還是一個有點歷史的地方!</h3> <h3>白天,有體力的村民都在外勞動,村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對于外人造訪,大部分村民還是比較驚奇的,雖然部分村民語言不通,但還是能感受到友善!一句句"來家吃飯",讓人感受到這里的淳樸。</h3> <h3>慈祥的老婦</h3> <h3>修繕豬圈的老人</h3> <h3>磨刀的老人</h3> <h3>拾草回來喂牲畜的村婦</h3> <h3>這位村婦看得出家里屬于較為貧困的家庭,不太愿意我進屋,不停的說屋里太差不要進去,尊重別人,我也沒有勉強!</h3> <h3>雖然貧困,村民相遇總是在談笑風(fēng)生,但看得出還是比較樂觀</h3> <h3>當(dāng)我走到這戶門口放有棺材的人家時,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了!不太敢相信,現(xiàn)代社會還會有這樣的場景!</h3> <h3>老人聽到有人來,走了出來</h3> <h3>老人語言溝通有問題,問他的一些問題也聽不懂他說什么!后來得知這是村里最窮的一戶,前段時間他還感覺自己快死了,讓家人安排后事,最近好轉(zhuǎn)過來了。</h3><h3>想要進屋看看,老人也是沒有讓進!但可以想象室內(nèi)的狀況!</h3><h3>離開這里,心情比較沉重……</h3> <h3>每家都是牲畜成群,雞牛狗似乎是標(biāo)配,養(yǎng)殖也是他們其中一項經(jīng)濟來源。</h3> <h3>老師拍到有趣的一幕!誰說貓狗是天敵?</h3> <h3>在村口正在蓋新房的村民,靠地里的那點收入是不可能夠的,蓋房的錢主要還是來自在外打工的年輕人。</h3><h3>在這里建新房基建部分基本都是獨自完成,工作量好大!</h3> <h3>轉(zhuǎn)到田間,遇到正在勞作的村民都非常友好,大部分都會雙語(苗語與漢語),見到我們,都報以微笑打招呼,面對鏡頭,也很有儀式感的配合!</h3><h3><br /></h3><h3>入村田地里勞作的女人!</h3> <h3>這位老婦已經(jīng)76歲,依然在田地里勞碌</h3> <h3>村里大多數(shù)年輕人都已外出打工,此時正值農(nóng)忙季節(jié),也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年輕人回來幫忙。</h3> <h3>路遇背草回家的老婦,本想交流溝通一下,無奈說了半天語言不通!</h3> <h3>生活的重?fù)?dān)……</h3> <h3>晚上吃飯的村民家的第四代,是個小女孩</h3> <h3>下午5點,在村民即將開始了第一餐晚飯,整個黔東南,黔南的村莊,大都是在使用這種地爐,除了圍爐吃飯,也是家人聊天,會客的地方,有類似客廳的作用</h3> <h3>陽光從木墻灑入屋內(nèi),地爐上炊煙裊裊,好有生活氣息!</h3> <h3>這里的菜基本都是以火鍋的形式,很少有炒菜,放入豬油,加上青椒西紅柿翻炒后加水邊煮邊吃!</h3> <h3>今天鍋里放了一條魚,聽說還是因為有客人來了才特意準(zhǔn)備的。雖然到訪過類似地方,有所心理準(zhǔn)備,但看到食物的衛(wèi)生條件,還是有點下不去嘴!迫于禮貌,強制自己吃了一碗飯,還要裝著很飽的樣子。</h3><h3>在村民家吃飯與借宿,不用給錢,但據(jù)李老師介紹,應(yīng)該帶些禮物,小賣部隨便買些糖果糕點給小孩都行,我們沒有準(zhǔn)備,一直不太好意思,趕緊回到車上將剩余的糕點拿出來補上!</h3> <h3>這戶人家屬于四代同堂,第二代外出打工,留下老兩口及孫子,重孫子在家務(wù)農(nóng)。</h3><h3>飯菜雖然簡單,但一家老小圍坐一起,也顯得其樂融融。</h3> <h3>入住安排在另一戶村民家,他家在村里算得上條件較好的,其中一個兒子在縣里上班,蓋了三層樓的新房,住在新房,但吃飯還是在老屋。</h3><h3>懷里抱著的是外孫,幸福感滿滿!</h3> <h3>晚上8點,在借宿的村民家又吃了一頓晚飯,據(jù)李老師介紹,這頓才算是當(dāng)天最后一頓晚餐,因為這里由于體力勞動大,加之油水少,每天都是是4-5餐飯!且到了飯點,作為到來的客人必須要吃,不然會認(rèn)為你不尊重他!入鄉(xiāng)隨俗,只有強迫自己又吃了一碗飯?。。?lt;/h3> <h3>主食是彩色糯米飯</h3> <h3>門口的馬一動不動的配合我拍照!有點油畫的感覺</h3> <h3>回到吃晚飯的村民家閑聊,村民拿出了她的寶貝給我們展示,據(jù)李老師介紹,這種寶貝一般是不給外人看到,是朋友才會有機會看到。</h3><h3>頭上帶的飾品是用海貝串成的,項圈及耳環(huán)也是苗族傳統(tǒng)銀飾,都是純手工打造!</h3> <h3>這個叫"背扇",背小孩用的,這樣一個"背扇"需要純手工做上一年時間</h3> <h3>在村民家休整一晚,正逢插秧季,次日一早跟隨村民去田里插秧</h3> <h3>到田間勞動,除了少數(shù)老人外,幾乎是全村出動,包括小孩、牛、馬、狗,大人勞動,牛馬吃草,小孩與狗玩耍!</h3> <h3>這里每塊田插秧都是需要在一天內(nèi)完成,所以村民都是集體出動,每家出一人幫助每戶村民完成插秧后再換另一家!在這里生活,集體協(xié)作非常重要!</h3> <h3>面朝大地背朝天!李老師昨天曾嘗試了一下插秧,堅持了5分鐘腰就受不了出來了!而他們一個動作要堅持幾個小時不休息!</h3> <h3>"粒粒皆辛苦"!只有親自體會才能理解真正的含義!</h3> <h3>每一顆細小秧苗都要親手插上,沒有捷徑可走。</h3> <h3>8點出門,9點下地,勞作5個小時,到下午2點才休息吃飯,飯后繼續(xù)。</h3> <h3>插秧季節(jié),早上8點出門,天黑才能結(jié)束!</h3> <h3>農(nóng)村狗其實比城市寵物狗更愜意,每天都會跟村民一起到田間地頭,獨自玩耍,困了就睡!似乎最悠閑的就是它們了</h3> <h3>大人勞動,孩子們也一起到田間玩耍,無憂無慮,這種快樂也是城里孩子體會不到的!</h3> <h3>各種游戲,愉快的笑聲回蕩在田間山頭!</h3> <h3>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玩具,快樂其實很簡單!</h3> <h3>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樣,年輕人與孩子們的裝束打扮都已漢化,傳統(tǒng)民族服飾大都只能在老人婦女身上看到,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也許多年以后將很難看到。</h3> <h3>由于要在田里呆一整天,田地距離村里又很遠,村民們出來勞作都會帶上午飯在田間解決。</h3> <h3>午飯主食是彩色糯米飯,菜是煮豆腐,豆豉辣椒之類的</h3> <h3>中午休息時間,吃完午飯唱起山歌,自得其樂!</h3> <h3>山歌在大山里回蕩</h3> <h3>山歌大概叫勞動歌,歌詞大意:要勞動才會有飯吃,才會有美好生活,很正能量!</h3> <h3>一曲唱罷,先回放欣賞一下自己的歌聲!</h3> <h3>俯瞰村民的田地,到了秋天,這里又將是一派豐收的場景!</h3><h3><br /></h3> <h3> 兩天的攝影探訪結(jié)束,這里給我的感受有別于以前到過的一些貧困村,有些貧困地區(qū)長期依賴政府救濟及各種社會捐助已養(yǎng)成習(xí)慣,不愿主動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以窮養(yǎng)窮。還有些村落,還會有遇到外人拍照伸手要錢的現(xiàn)象!但在這里我看到的村民則非常淳樸好客,展現(xiàn)出來的精神面貌還是非常陽光!</h3><h3> 我等小老百姓到來拍幾張照片也許并不能為他們改變什么,但還是希望政府部門及能有社會上有能量的人士多去關(guān)心這些群體!如解決生存最基本的用水問題,有針對性的脫貧幫扶培訓(xùn)等!</h3><h3> 貴州目前還有太多這樣的村落,黔東南,黔南,畢節(jié)地區(qū)的大山里還有太多類似的地方,沒有旅游資源,沒有肥沃的土地,要想徹底脫貧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h3><h3> 作為攝影人能做的就是多為他們記錄一些影像,同時記錄正在逐年消失的民族文化,讓更多人知道在貴州的大山深處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這樣的地方我相信終歸會改變,會進步!雖然從攝影的角度都希望保留最原生態(tài)的生活狀態(tài),但社會在進步,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