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若論文物知名度,能出這件擊鼓說唱俑之右者,恐怕不多。</h3> <h3>它被冠以"中國漢代第一俑",被編入中學課本,被當作《故事會》Logo,被國家文物局首批列入禁止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它是國寶中當之無愧的網紅。</h3> <h3>此俑1957年出土于成都市郊天廻山東漢崖墓。高56厘米。出土后不久即被調往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陳列。</h3> <h3>但在我眼中,國博這件卻算不得說唱俑中最精彩的。至少,藝術感染力不如下面一件:</h3> <h3>1982年7月四川新都三河鎮(zhèn)馬家山崖墓出土。高48厘米。新都博物館藏。四川省博數度調展,因為形態(tài)接近,被許多人誤認為被國家博物館調走那件。</h3> <h3>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h3><h3>只因為晚出土25年,后者的風頭幾乎被前者搶盡,存在于當紅巨星的陰影里,還常被認為是替身。所以"出名要趁早"這話,還是十分有道理的。</h3> <h3>作為"第一",露臉的機會就多得多。他身后那件站姿說唱俑,也是出道較早的大明星。</h3> <h3>這廝高66.5厘米。1963年12月從郫縣宋家?guī)X漢代磚石墓出土時,破碎不堪。修復后曾陳列于四川省博物館并多次出國巡展,也是名聲大噪后被國家博物館調走。現在四川省博陳列的,是其復制品。</h3> <h3>一直對巴蜀地區(qū)的漢代陶塑情有獨鐘。</h3><h3>從大處講,它彌補了中國古代雕塑史在完整性上的重大缺陷,讓我們看到雕塑藝術和審美習尚的變遷;從小處講,它們是歷代陶塑中最有親和力、最接地氣的,也是與現代人更易產生情感共鳴的。</h3><h3>在種類繁多的陶俑中,幽默、詼諧、生動的說唱俑,堪稱漢代陶塑藝術的巔峰之作,無論在文博界還是老百姓的心中,其地位都格外尊顯。并且,這品種只出現在漢代巴蜀。</h3> <h3>在網上搜到我2006年寫的一篇博客《一口說盡天下事,百看不厭俳優(yōu)俑》。偷個懶,節(jié)選于后:</h3><h3><br /></h3><h3>漢代說唱俑又稱俳優(yōu)俑。其原型,當為漢代各種滑稽逗樂的侏儒藝人?!墩f文》有載:"俳者戲也","以其戲言之謂之俳;以其樂言之謂之倡。"?!稘h書·霍光傳》:"擊鼓說唱作俳優(yōu)"?!额亷煿抛ⅰ吩疲?quot;俳優(yōu)乃諧戲也"。</h3><h3><br /></h3><h3>巴蜀地區(qū)近百年來陸續(xù)出土了十幾件形象生動、擊鼓說唱的俳優(yōu)俑。這些俑身材短胖,頭戴軟小冠或扎單錐髻,上身赤裸,兩肩高聳,垂乳凸腹,下身穿大口長褲,赤足,或站或坐,抱鼓執(zhí)槌,額前皺紋數道,瞇眼張口,神態(tài)生動,動作夸張,極富藝術感染力,讓人若身臨其境。</h3><h3>每一只說唱俑,都能讓我們"看"到一個熱鬧的場面和他與觀眾的交流。這些令人過目不忘的俑像,不僅是精湛的古代雕塑藝術品,而且為研究中國戲劇史和音樂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參考。</h3> <h3>先秦兩漢時期之倡優(yōu)、俳優(yōu)不是籠統(tǒng)的概念,它們各有所指,倡優(yōu)指從事音樂歌舞之藝人,俳優(yōu)指以言語表情逗笑取樂之藝人。侏儒是俳優(yōu)藝人中的一種,因身材短小而名之。</h3><h3>至于這些侏儒藝人的來源,《后漢書》卷85《東夷列傳·倭傳》有載:"自女王國南四千余里至朱儒國,人長三四尺。"又有《梁書》卷54《東夷傳·倭傳》載:"其南有侏儒國,人長三四尺"。而《新唐書》卷194《陽城傳》載:"至道州州產侏儒,歲貢諸朝。"<br /></h3><h3>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地產侏儒與歲貢侏儒制度為權貴階層享受侏儒之樂的保障。另據《漢書》卷57《司馬相如傳》:"俳優(yōu)侏儒,狄鞮之倡",顏師古將俳優(yōu)侏儒解釋為倡樂中的可供狎玩者。</h3><h3><br /></h3> <h3>所以,說唱俑應該專指搞笑逗樂的俳優(yōu)俑(面相滑稽、袒胸露腹、褲腰下墜的侏儒造型)。</h3><h3>其它抱鼓拍鼓的,更多是鼓樂俑和說書俑。示例如下:</h3> <h3>鼓書藝人是講述歷史、評說現實的,形象比較正。有點像現在的"竇文濤"們。</h3> <h3>這類鼓樂俑,是樂隊成員,墓葬中通常與撫琴俑、吹簫俑等組成樂隊。</h3> <h3>同時,也不是所有說唱俑都名貴。</h3><h3>只有分體模制加手塑剔刻,個體造型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才堪稱精品。它們數量很少,且無一完全相同,必出自彼時大匠之手。而那些模制量產的,與它們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h3> <h3>這類體量較小的說唱俑,基本采用模制,數量相對多些。</h3> <h3>十陶九殘。很少有精品說唱俑能逃過時間之劫保持完形。所以玩陶者都認同:只要破碎的原片都在,拼補修復的也可算作全品(所謂"陶不怕殘",說的就是這)。</h3><h3>大型陶俑,因胎土、窯溫和埋葬環(huán)境(坑口)不同,出土后呈現的皮殼也就不同。因而陶俑的修復,是很忌諱刷漿做表面處理的??床坏皆玻筒恢欠袢逼?、是否有替代改裝。</h3> <h3>如果沒記錯,這件2006年12月6日出土于四川金堂趙鎮(zhèn)沱??梢钥吹?,這些俑原本都帶彩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建成后,終于等到了它的展出。</h3> <h3>然而,這樣的"修復"實在讓人無語!感覺味道都變了。若是出現在古玩市場上,敢認的人估計不多。</h3> <h3>曾經深深被這件的動感神態(tài)打動,可惜被賣家送去刷漿做了皮,韻味頓失,非常惋惜地放棄了[抓狂]</h3> <h3>高47厘米。沒近距離看過實物,應該也有修復。</h3> <h3>這件高43厘米,高溫灰陶,難得的完整??上О脒吥樀钠ぴ缒瓯恢魅思仪诳斓谋D废此?quot;干凈"了??</h3> <h3>十年前,曾以此俑參加雅昌藝術網上的高古陶評比,入圍十佳。但過爆泛白的圖片也引起過真?zhèn)斡懻摗?lt;/h3> <h3>精品說唱俑真的很少,偶爾得遇,自然都是"館藏級"。遭遇質疑也是在所難免。比如下面這件:</h3> <h3>這是十年前現身澳門崇源國際拍賣會上的一件。因為太精細,也由于網上預展時圖片嚴重偏色,引來一眾玩陶者(也包括我)的質疑。后來悄然撤拍了(也有說是被國家文物局出面叫停的)。再后來去了何處,不得而知。</h3> <h3>還有成都藏友這件畫風獨特有趣的,若非親自審驗過,我也會覺得詫異。</h3> <h3>說唱俑的造型,大體可分為坐姿和站姿兩大類,每類中又有些許差別。坐姿分團坐和單腿跽坐,站姿有并腿和分腿,兩者的手勢也有不同變化;還有,面部細節(jié)特別是眉眼的處理最能體現藝匠的功底。</h3> <h3>成都天廻山漢墓出土。</h3> <h3>重慶豐都花燈漢墓出土。</h3> <h3>2013年廣漢雒城遺址出土一件殘俑,被專家判斷為"漢代維納斯",還胡謅"說明漢代社會風氣開化"。這必須是說唱俑?。】上е两裎匆娦迯驼钩?。</h3> <h3>這件造型與三峽博物館和忠縣博物館的類似,但右手上臂多了只臂釵。</h3> <h3>高46厘米。我最近的收藏,得之喜出望外。</h3> <h3>高33厘米。體量雖不大,也算得傳神之作。</h3> <h3>四川射洪地界所出,俗稱"指天說唱"的,也頗生動。這件是本地藏友的,高25厘米。</h3> <h3>高32厘米。俗稱"猩猩說唱"的安縣類型,陶質相對疏松。算得模制說唱俑中的上品。</h3> <h3>這件美品,看胎質與金堂趙沱鎮(zhèn)那件幾乎一致,不知是否同坑所出。</h3> <h3>1986年綿陽河邊鄉(xiāng)九龍山東漢崖墓出土。這憨態(tài)可掬的大頭俑深得綿陽市民喜愛,被放大做了該市的城雕。</h3> <h3>半截身子也陳列在館中,足見這類的數量也不多。系出名門,待遇就是不同。</h3> <h3>這件是我十二年前錯過的(嫌貴)[流汗]后來聽說到了雕塑家朱成手里。</h3> <h3>此俑高62厘米,難得的精美!圖片是從戴開林藏友的大作《繽紛蜀窯》上翻拍的。</h3> <h3>這件高57厘米。多數站姿說唱俑就是這樣的。</h3> <h3>有這般顏值,體型總不會差到哪里去。(遺憾只有局部圖,忘記在哪位藏友手里啦)</h3> <h3>記不清是成都哪家的了。后配的鼓槌過長,恍若棍僧。但神韻十分到位。</h3> <h3>廣元昭化漢城博物館這件分腿站立的也相當不錯,可惜未留下大圖。</h3> <h3>因為精品說唱俑太過出名也太過稀少,市面上也就有了似是而非的仿品。</h3> <h3>圖片是網上下載的。隱去館名,引以為贗品例。對不住了,館主!</h3> <h3>各位看官若問上圖那些為何不對,請容我借藏友行者兄的金句作答:千般變幻,唯熟稔不破;多看流水者,能聚焦住隨波之落花。</h3> <h3>就此打住。</h3><h3>難得在俗世里開懷一笑。多謝了,說唱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