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今年3月16日至28日到北非的摩洛哥和突尼斯旅行了一趟。本來是想去新西蘭的,并沒有到這出游的計劃,但一直以來就對非洲這片既古老又陌生的大地充滿了好奇,總想著去看看,一經老同事的攛掇,沒有絲毫猶豫就報了名。</h1><h1> 13天的游覽,自感不虛此行。我見識了大西洋無風三尺浪的波濤洶涌,只隔著窄窄的直布羅陀海峽的地中海卻波光旖旎。徜徉在混合著不同香料氣味的山城、古鎮(zhèn)盤根交錯、密如織網的街巷上,與馱著各種貨物的騾馬、毛驢擦肩而過,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中世紀。在一望無際的撒哈拉,穿著阿拉伯長袍,騎在駱駝上,努力追憶著當年三毛與荷西熾熱浪漫而又不可思議的愛情故事,等待著大漠落日的到來。坐在被陽光、碧海、沙灘、棕櫚與椰棗樹包裹著的藍白小鎮(zhèn)的咖啡館,透過窗戶,欣賞著阿拉伯情侶纏綿中的熱烈以及來自世界各地游客的風情萬種,用已不再年輕的心態(tài)去仔細體會,為什么說這里是求婚最佳的地方?在這泛稱為“馬格里布”的地區(qū)無處不在的清真寺前,聆聽著從宣禮塔上傳來的誦讀古蘭經的聲音,感受穆斯林的虔誠……。哦,還有,對3000多年來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的激烈碰撞,不可避免地帶來的種族大融合,造就了構成現(xiàn)代審美觀念中男人英俊、女人美麗的先天要素,這里的人都具備,人長得漂亮,特別地養(yǎng)眼,印象尤為深刻。也或許他們是穆斯林,受到真主的特別眷顧了吧?!</h1><h1> 用13天時間去認識幾乎看不到黑人的非洲,體驗北部非洲阿拉伯世界的風土人情和絢麗景色,值了!</h1><h1> 好,就讓我們和著樂曲“阿拉神光”的節(jié)拍,翻開相冊去看看吧!</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b>摩洛哥 </b> </h1><h1> 摩洛哥王國是非洲西北部的一個沿海阿拉伯國家,東部以及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緊鄰西撒哈拉,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h1><h1> 摩洛哥最早居民為柏柏爾人。先后受腓尼基(原居住在黎巴嫩、敘利亞一帶的古人。)、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公元788年建立第一個阿拉伯王國。從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摩洛哥先后遭法國、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956年獨立。</h1> <h1> 鳥瞰夜幕下的巴黎。我們此行先取道法國,然后轉機去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薩布蘭卡。</h1> <h1> 鳥瞰卡薩布蘭卡。</h1> <h1> 電影《卡薩布蘭卡》即《北非諜影》中克里.布萊恩開的咖啡館(此處是按電影情節(jié)仿建的)。當年好萊塢大牌明星褒曼、鮑嘉等人演繹的驚心動魄的諜戰(zhàn)和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讓多少人在為主人公的命運提心吊膽的同時,留下了感動的淚水。</h1> <h1> 卡薩布蘭卡哈桑二世清真寺。1987~1993年現(xiàn)任摩洛哥國王的父親哈桑二世,耗資5億美元,花了6年時間,打造了這座矗立在大西洋邊北非最大、最豪華的清真寺。</h1> <h1> 卡薩布蘭卡哈桑二世廣場,俗稱鴿子廣場。</h1> <h1> 在鴿子廣場休息的阿拉伯姑娘。</h1> <h1> 拉巴特(現(xiàn)在的摩洛哥首都)的王宮,現(xiàn)任國王默罕默德六世工作與生活的地方。據地導介紹,現(xiàn)在摩洛哥平民百姓其生活必需品中的面粉、食糖、食油、燃氣享受半價優(yōu)惠,另一半由國王支付。所以,現(xiàn)在的國王在百姓中的威望甚高。</h1> <h1> 哈桑宣禮塔。建于1196年,圖中殘缺的石柱是當年清真寺的遺跡。</h1> <h1> 默罕默德五世陵墓。這里安放著現(xiàn)任國王的爺爺默罕默德五世(摩洛哥獨立之父)、爸爸哈桑二世以及叔叔的棺柩。</h1> <h1> 守衛(wèi)陵墓的衛(wèi)士。</h1> <h1> 在拉巴特布雷格雷格河口眺望大西洋。</h1> <h1> 河口古城上的阿拉伯情侶。</h1> <h1> 位于河口處的“烏達亞堡”小鎮(zhèn)。</h1> <h1> 艾西拉“涂鴉小鎮(zhèn)”的皮貨攤。</h1> <h1> 艾西拉小鎮(zhèn)的涂鴉壁畫(一)。</h1> <h1> 艾西拉小鎮(zhèn)的涂鴉壁畫(二)。</h1> <h1> 摩洛哥北部城市丹吉爾黃昏的彩云。</h1> <h1> 在丹吉爾海灘擺pose的阿拉伯女中學生。摩洛哥和突尼斯雖說是穆斯林國家,但已世俗化了,不似一些伊斯蘭教規(guī)嚴苛的保守國家,有那么多清規(guī)戒律,許多女孩子已不再用圍巾包頭。大多數情況下,給她們拍照會欣然應允,合影時,有的還善解人意地將頭和身體歪向游客一側,恰到好處地滿足人們親近美女的愿望。我猜想:當時游客的心理感受一定是:味道好極了。</h1> <h1> 傍晚時分的丹吉爾濱海大道。</h1> <h1> 丹吉爾“斯巴德爾角燈塔”。燈塔的位置即為大西洋與直布羅陀海峽的分界線,海峽對岸的低山就是西班牙。</h1> <h1> 直布羅陀海峽摩洛哥一側。</h1> <h1> 位于直布羅陀海邊的“赫爾克里之洞”。面向大海一側的洞口像不像一幅人頭像,又像一張平面翻轉180°的非洲地圖。</h1> <h1> 細雨中的舍夫沙萬老城。</h1> <h1> 雨后的舍夫沙萬山城。</h1> <h1> 舍夫沙萬山城雨后的黃昏。</h1> <h1> 舍夫沙萬山城的早晨。</h1> <h1> 舍夫沙萬老城的街巷。</h1> <h1> 舍夫沙萬老城的一戶人家。</h1> <h1> 舍夫沙萬老城的阿拉伯餐廳。</h1> <h1> 在老城游玩的阿拉伯女孩。</h1> <h1> 位于梅克內斯市北郊的“沃呂比利斯”古羅馬城堡遺址。其始建于公元三世紀,后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沒落,1755年被里斯本大地震徹底摧毀。1997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h1> <h1> 梅克內斯曼索爾城門。梅克內斯曾是摩洛哥的首都。</h1> <h1> 俯瞰非斯老城(一)。非斯是摩洛哥第四大城市,始建于公元808年,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曾是摩洛哥的首都。該市由老城、新城、新市區(qū)組成,其實在我們看來并不算大的城市,據說有著700多座大小清真寺,夠嚇人的!這里又是手工藝人施展才華的天堂,其銀器、銅器、陶器(包括馬賽克)、制皮等作坊遍布大街小巷。1981年非斯老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1> <h1> 俯瞰非斯老城(二)。</h1> <h1> 非斯國王行宮大門?,F(xiàn)任國王、王后常來小住。王后是非斯人,本是一介平民的女兒,當然了長得相當漂亮(到摩洛哥的第一天,就在卡薩布蘭卡看到過國王、王后的大幅照片。)。國王、王后恩愛,為此國王還修改了憲法,廢除了伊斯蘭世界普遍存在的一夫多妻制,為人民所頌揚。</h1> <h1> 卡拉維因經學院。其隸屬于卡魯因清真寺,始建于公元859年(一說為862年),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已列為吉尼斯世界紀錄。1956年后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設伊斯蘭教義、阿拉伯語、法學、教育學四個科。遺憾的是,只有穆斯林或能用阿拉伯語背誦古蘭經的人才能進入參觀。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中國人來說,其難度似比登天了,只能從大門口張望了一下。</h1> <h1> 阿布伊南經學院。該院建于十四世紀,已有600多年歷史了。給我的印象是,其建筑雕刻以及裝飾之繁復和精致,可謂登峰造極,令人嘆為觀止。</h1> <h1> 伊德里斯二世陵墓。伊德里斯是9世紀初非斯城的奠基人,這座陵墓是18世紀重新修建的。又一次遺憾了,我們不夠入內參觀的標準。</h1> <h1> 非斯老城內圣人伊斯蘭Ti jani ya 教派創(chuàng)始人的陵墓。陵墓就在窄窄的小巷里,周圍布滿了經營的店鋪。據地導介紹,建筑所用的香檀木都是用駱駝油煮過的,幾百年也不腐爛。與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不同,阿拉伯人很愿意與先人的陵寢為鄰。</h1> <h1> 非斯老城內的制陶藝人。</h1> <h1> 老城內的陶瓷工藝品展銷店。</h1> <h1> 銅制品作坊。它讓我記起了兒時家里過年才用的內壁掛錫的紫銅火鍋。</h1> <h1> 染皮作坊。來旅游的中國人給這個地方起了個不雅的別號:臭名昭著。因為皮革在染色前要進行發(fā)酵,即現(xiàn)在仍按傳統(tǒng)工藝,把皮子放入參入鴿子糞、牲畜尿的液體里發(fā)酵兩個星期,將皮子里的脂肪全部溶解掉。那個騷臭味已無法形容,參觀的人每人發(fā)幾片薄荷葉,塞在鼻孔里,以阻擋惡臭的侵襲。</h1> <h1> 非斯老城城門——布日盧藍門。非斯老城城墻周長17公里,有14座城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突尼斯</b></h1><h1>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陸最北端,北部和東部面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相望,扼地中海東西航運的要沖,東南與利比亞為鄰,西與阿爾及利亞接壤。突尼斯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在那么小的范圍內,集中了海洋、沙灘、沙漠、山林的國家之一,具有悠久歷史文明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顯著特征。公元前9世紀建立迦太基。公元前146年成為羅馬帝國的阿非利加省。703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881年淪為法國的保護領地,1956年3月20日獨立。1957年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h1> <h1> 鳥瞰突尼斯。</h1> <h1> 在突尼斯接機的當地導游。稱得上老帥哥了,年輕時一定象意大利的足球明星。</h1> <h1> 車拍突尼斯市。這里是市中心的“布爾吉巴大街”,布爾吉巴是突尼斯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街頭矗立著他的塑像。</h1> <h1> 瀕臨地中海的哈馬馬特麥地那老城。麥地那(沙特阿拉伯城市)是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安息之地,原意為“先知之城”,后被演繹成“老城”之意。在北非的城市,許多老城區(qū)都稱作“麥地那”。</h1> <h1> 麥地那老城外臨海的街景。</h1> <h1> 麥地那老城內風情萬種的老板娘。</h1> <h1> 凱魯萬奧克巴大清真寺。始建于7世紀的670年。</h1> <h1> 奧克巴大清真寺的禮拜堂。</h1> <h1> 凱魯萬《西迪.撒哈卜陵墓》。據傳說,圣人撒哈卜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默罕默德的友人,7世紀從麥加(現(xiàn)在的沙特城市)回到突尼斯,不僅帶回古蘭經,還有默罕默德的三根胡須,圣人死后與胡須一塊下葬于凱魯萬。這座陵墓是十七世紀重新修建的,因為有這段歷史,《西迪.撒哈卜陵墓》也稱作《胡須陵》。</h1> <h1> 在胡須陵為割禮的孩子慶賀的一家人。</h1> <h1> 割禮傷愈的小男孩兒。</h1> <h1> 誰知道這手上的圖案是什么意思?阿拉伯女人常把這種帶有香料的染料涂在手上,可保存半個月以上。</h1> <h1> 凱魯萬阿拉伯餐廳內飾。</h1> <h1> 托澤爾的橄欖樹園。</h1> <h1> 托澤爾的城市雕塑,誰解其中味?</h1> <h1> 托澤爾市趕觀光馬車的阿拉伯老人。</h1> <h1> 撒哈拉大沙漠里的駱駝(杜茲市,大漠北沿。)。無奈天氣轉陰,沒有欣賞到大漠中的如血殘陽。</h1> <h1> 大漠上招攬游客的騎馬人。</h1> <h1> 馬特馬他大沙漠邊緣上土著柏柏爾人的家園。這一帶也曾是二戰(zhàn)期間沙漠之狐隆美爾與蒙哥馬利鏖戰(zhàn)的戰(zhàn)場。</h1> <h1> 柏柏爾大媽。</h1> <h1> 打手鼓的柏柏爾少女。</h1> <h1> 在馬特馬他遇到的法國游客的孩子(兄弟倆)。</h1> <h1> 艾爾杰姆古羅馬斗獸場遺跡(一)全景圖。這座是世界三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斗獸場,始建于公元3世紀初,羅馬人統(tǒng)治突尼斯期間。以后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斗獸場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貴族們被奴隸角斗士你死我活拼殺的血腥刺激起來的血脈僨張的叫喊聲也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1979年艾爾斗獸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1> <h1> 艾爾杰姆古羅馬斗獸場遺跡(二)。</h1> <h1> 艾爾杰姆古羅馬斗獸場遺跡(三)。</h1> <h1> 在斗獸場拍到的阿拉伯青年。</h1> <h1> 在斗獸場拍到的阿拉伯少年。</h1> <h1> 阿拉伯美女(一)。在按下快門兒的時候我在想,這些天生麗質的阿拉伯女孩真是可惜了,早早地就要嫁人,在家相夫教子。如果能到中國來,憑借其先天的優(yōu)勢條件,說不定會在傳媒、廣告業(yè)有大的發(fā)展。</h1> <h1> 阿拉伯美女(二)。看著那奪人魂魄的眼神,我給這張照片起了個名字:顧盼生輝。</h1><h1>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姑娘給了我信箱地址,希望把照片寄給她。當她后來收到那組經電腦稍加處理的照片,連聲道謝:“Thank you?!?l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阿拉伯美女(三)。</span></p> <h1> 阿拉伯洋娃娃(一)。</h1> <h1> 阿拉伯洋娃娃(二)。</h1> <h1> 阿拉伯洋娃娃(三)。</h1> <h1> 迦太基古城遺址。迦太基是對古突尼斯的稱呼,人曰:“人到突尼斯,必至迦太基”。該遺址位于突尼斯市東北17公里處,始建于公元前9世紀。近3000年的歲月中,其先后被腓尼基人、古羅馬人、汪達爾人(屬日耳曼種系的一支游牧民族,后不知所蹤,歷史上破壞力極強。)、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先后占領過,每一次統(tǒng)治更迭,迦太基都遇到滅頂之災,生靈遭涂炭,城垣被焚毀?,F(xiàn)在只留下當年建筑物的地基和斷壁殘垣,供后人憑吊。1979年此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h1> <h1> 迦太基遺址旁的天主教堂。該教堂是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為紀念800多年前“十字軍”東征而暴亡的、基督教狂熱分子法國國王路易九世而建,被稱作“圣路易大教堂”?,F(xiàn)在成了迦太基文物博物館。</h1> <h1> 西迪.布.撒以德小鎮(zhèn)(一)。該鎮(zhèn)位于突尼斯市以北20公里處,地中海邊,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浪漫小鎮(zhèn)。這個地名太繞口,還是咱中國人叫得簡單:藍白小鎮(zhèn)。小鎮(zhèn)始建于13世紀,后得到法國人的經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優(yōu)雅的環(huán)境與街容,讓人賞心悅目,被譽為:“最佳求婚地”。</h1> <h1> 西迪.布.撒以德小鎮(zhèn)(二)——咖啡館。該咖啡館在網上受到熱捧。</h1> <h1> 西迪.布.撒以德小鎮(zhèn)(三)——游艇碼頭。</h1> <h1> 西迪.布.撒以德小鎮(zhèn)(四)——在一戶人家門前擺pose的阿拉伯女孩。</h1> <h1> 突尼斯灣。</h1> <h1> 突尼斯市麥地那老城城門。</h1> <h1> 在突尼斯市麥地那抽水煙袋的老人。</h1> <h1> 突尼斯市容。拍攝于布爾吉巴大街,右側為一座法國天主教堂。</h1> <h1> 在突尼斯留學的土耳其姑娘。</h1> <h1> 在突尼斯市中國游客與當地大學生的合影。大學生從左至右依次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柏柏爾人。</h1> <h1> 相冊有些長,謝謝大家撥冗瀏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