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景點資訊』婺源縣秋口鎮(zhèn)的李坑村,建村于北宋祥符年間庚戊年(公元1010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這里人杰地靈,歷代人才輩出,最為有名的當屬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6年)的武狀元李知誠。該村四面環(huán)山,古建筑保存完好,布局極有特色。村外兩條山溪在村中匯合為一條小河,溪河兩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橋和木橋。河水清澈見底,河邊用石板鋪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與古民居溶為一體,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寧靜景象。</h1> <h3>李坑村的水口保持完整,錯落有致的六棵古樟樹鎮(zhèn)住了這里的風水。當?shù)厝颂貏e敬重神靈的保佑,每遇家人不順時便會到此地來燃香膜拜。</h3> <h3>溪水在村子中蜿蜒曲折,兩岸青石板小道縱橫交錯,一座座小橋橫跨小溪之上,構(gòu)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 。</h3> “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 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guān)愛之情。<h3></h3> <h3>編花環(huán)的老人很入鏡</h3> <h3>打鼓的小伙自陶醉</h3> <h3>原本純樸靜謐的古村也因旅游的興旺而顯商業(yè)野蠻化了</h3> <h3>銅綠坊,建于清朝中期。主人李聘如本為儒學(xué)傳家,后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米飯長期放于銅器之內(nèi),產(chǎn)生的銅銹可以殺滅農(nóng)作物上的害蟲,便在蕪湖起家,做起銅綠農(nóng)藥生意,幾代傳承積累了豐厚的家底。所建住宅“裕善堂”世代相傳,三進四天井規(guī)模宏大。體現(xiàn)出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時,獻柱上兩副楹聯(lián),也能看出其儒學(xué)傳承的家風。</h3> <h3>申明亭,古時作為村里聚會的場所,每周對村民進行賞善罰惡,頗有點現(xiàn)今議事廳的味道。凡是村中經(jīng)審查有過錯的人,不許從亭中走過,而必須從亭邊的石頭小徑低頭繞過,以思悔改。</h3> <h3>來自四面八方的游人也都各自陶醉</h3> <h3>古戲臺,婺劇應(yīng)該是當時最主要的娛樂項目,“鑒古觀今”戲曲也承載著文化傳播,教育后人的作用。</h3> <h3>村中小溪是村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h3> <h3>荷包紅鯉魚是婺源的特色美味佳肴</h3> <h3>樟香也是李坑的特產(chǎn),很受游客的喜歡。</h3> <h3>芳菲三月的李坑,桃花粉菜花黃,點綴著婺源最美的春天。</h3> <h3>陶醉在金色的花海里</h3> <h3>同行的游伴自然成了我等的快門殺手</h3> <h3>粉墻黛瓦馬頭墻的徽派古民居特色.整體色彩效果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也自然成為攝影師鏡中的至美。</h3> <h3>李知城故居狀元府,李知城為南宋武狀元,由于報國之心未果,便回鄉(xiāng)開設(shè)武館,建了這座狀元府。正堂樓左邊亦新建一座仿古樓房,稱之為“蘇嘉門”。</h3> <h3>三月春霖,潤澤新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