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兮''作為抒發(fā)感情的助詞,在?詩經(jīng)?時就出現(xiàn)了。在?楚辭?中更是頻繁使用?,F(xiàn)在都把‘‘兮''讀成‘‘西''音,這是一種誤讀。</h3> <h3> 現(xiàn)在人寫詩抒發(fā)感情時要張大口發(fā)出‘‘啊''音,難道古人抒發(fā)感情時反而要合口發(fā)出‘‘西''音嗎?這不把詩人憋屈死才怪。</h3> <p> 我查證了一些資料,‘‘兮''除了讀‘‘西''音外,古時還有‘‘椰''和‘‘婀''的讀音。在?楚辭?中,應(yīng)該讀‘‘椰''或‘‘婀''音,而不能讀成‘‘西''音。</p><p> “兮”與“猗”通,“猗”古讀“婀”音(e)?!度以姰愇氖枳C·卷二》:“猗作兮,通字也”《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一》俞樾按:“猗即兮字”。猗、阿古音同?!对姟ば⊙拧す?jié)南山》馬瑞辰傳箋通釋:“猗、阿古音同用”。此證“兮”古可讀“婀”音。</p><p> “兮”又與“也”通?!睹姽视?xùn)傳定本小箋·卷十九》段玉裁按:“兮、也古通用。”《說文·玉部》段玉裁按:“今《詩》兮作也”。</p><p> 傳世本《詩經(jīng)·曹風(fēng)·鸤鳩》“其儀一兮”,郭店楚墓竹簡《淄衣篇》簡39、《五行篇》簡16、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淄衣篇》、《禮記·淄衣》等,“兮”均作“也”。</p><p> 《毛詩·國風(fēng)》“其實七兮”,阜陽漢簡《詩經(jīng)》“兮”作“也”。</p><p> 是“兮”又可讀“也”音。</p><p> 高鴻縉《中國字例五篇》:“兮,只象氣越于形。丂聲。”楊樹達《文字形義學(xué)》:“兮,象氣之舒于。八,象氣分散?!闭Z氣聲音之舒出分散,自然應(yīng)該張口發(fā)聲而不當(dāng)閉口之音。丂音“考”。《說文·丂部》:“丂,氣欲舒出?!薄蹲衷b·兮》:“兮,歌之曳聲也?!? 曳音“葉”,“曳聲”即歌之長聲。歌之長聲,多為張口之音。 高鴻縉說“兮”讀“丂”音,與今之語氣詞“啊”音更近。</p><p> 清·孔廣森《詩聲類·陰聲歌類·末附》:“兮,《唐韻》在十二齊,古音未有確證。然《秦誓》‘?dāng)鄶噔ⅰ?,《大學(xué)》引作‘?dāng)鄶噘狻瀑忖⒁袅x同。猗古讀阿,則兮字亦當(dāng)讀如阿?!?lt;/p><p>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認同并沿用了孔廣森之說?!肚芯俊ひ弧で硎兰捌渥髌贰?“兮字古音當(dāng)讀如阿。關(guān)于這個字,孔廣森有一段很透辟的見解……這個見解是無可懷疑的。從字形上說來,兮字是叫人張口發(fā)出丂聲。八,就是張口的意思。那樣發(fā)出來的聲音,自然和阿聲極相近?!?lt;/p><p> 陳明遠認為古漢語中“兮”“呵”二字互通,“呵”今音“啊”。他舉例證之: 今通行本《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作“惚呵恍呵”。</p><p> 劉暢覺《字詞探源·文字·五》:“兮,讀若今音的‘啊’”。</p><p> 李先耕《詩經(jīng)中的兮字》:“《詩經(jīng)》時代兮字的主要元音為‘a(chǎn)’,是不錯的?!?lt;/p><p> 綜上之述,“兮”不能讀為閉口之“西”音,而當(dāng)讀為“婀”或“椰”音。亦是“兮”古人本讀為“婀”音,而后人誤為“西”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