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網(wǎng)絡(luò)摘錄》 蔚縣隸屬河北省張家口市,古稱蔚州,為" 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h3><h3> 殷商時期為古代國地,春秋屬晉,戰(zhàn)國歸趙,秦時屬代郡代縣,北周宣武帝時始置蔚州。蔚縣歷史悠久,唐堯最初把中國分為九州,蔚縣屬冀州地。虞舜時有將中國分為十二州,蔚縣屬并州。</h3><h3> 戰(zhàn)國為趙國代郡地,周赦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趙武靈王雍封子章于安陽,號安陽君。安陽是代國的下屬.安陽的安定縣。</h3><h3>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將天下分為郡和縣,蔚縣稱代郡,治理代縣。西漢時,蔚縣依然稱代郡,屬幽州所轄。</h3><h3> 王莽篡漢后(公元九年),蔚縣稱厭狄,代縣稱厭狄亭。</h3><h3> 東漢時蔚縣又稱代郡。建安十八年(公元二十一年)省幽并二州,蔚縣又歸屬冀州。后魏丕代漢,又重設(shè)幽并二州,蔚縣回屬并州。</h3><h3> 從史籍考證看,蔚州的設(shè)置和轄境是有變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于東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懷荒、御夷二鎮(zhèn)(分別在張北縣與赤城縣北)置,寄治并州鄔縣界?!吨袊鴼v史地圖集》北朝·東魏圖(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標(biāo)定在此。正如清朝順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跡》載:"蔚州廢城:在平遙西北二十五里,后魏遷蔚州民居此,州廢。"當(dāng)時領(lǐng)郡有三:即始昌郡、忠義郡、附恩郡。領(lǐng)縣有七;即于門縣、蘭泉縣、葦池縣、西涼縣、利石縣、化政縣。今之蔚州,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時(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置大昌縣州治在靈丘(今山西省靈丘縣)蔚縣地屬之。</h3><h3> 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罷蔚州置雁門郡,為雁門郡靈丘縣地。隋末陷于突厥。</h3><h3>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軒蔚州,寄治并州陽曲縣,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復(fù)故地,移治靈丘縣,屬河北道。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邊縣(治今蔚縣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為安邊郡,并自靈丘移州治于安邊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安邊郡為興唐郡,并改安邊縣為興唐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置蔚州。</h3><h3> 遼屬西京道,仍為蔚州。</h3><h3> 金承遼制。</h3><h3> 元仍為蔚州。</h3><h3> 明時蔚州屬山西大同府,領(lǐng)廣昌、廣靈、靈丘三縣,并置蔚州衛(wèi)屬北直隸萬全都指揮使司。</h3><h3> 清初因明制,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改蔚州衛(wèi)為蔚縣,隸屬宣化府。注意,此時的蔚州、蔚縣共治一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蔚州改屬直隸宣化府,遂不在領(lǐng)廣靈、靈丘二縣。雍正十一年(1733年)廣昌縣改屬直隸保定府易州。至此,蔚州為一散州不在領(lǐng)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蔚縣歸入蔚州。</h3><h3>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屬直隸省口北道,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為蔚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劃歸察哈爾省。1952年劃歸河北省。</h3><h3> 2018年2月15(臘月三十)至2月18日(正月初三)我和家人及朋友有幸去了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蔚縣古鎮(zhèn),那里雖沒有親朋好友,但卻感到了人們的熱情、淳樸、善良。在短暫的三天中,走馬觀花的去了蔚縣的幾個村莊,觀堡子、品古宅、賞戲臺、逛寺廟、穿巷子、進(jìn)民宅、聊家常、悟民俗……很是喜歡那里,今后還會去的。</h3><h3> 這次去蔚縣拍了一些照片,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正處于春節(jié),沒有拍到蔚縣富有傳統(tǒng)民俗的一些情景,選出100幅做成美篇以示紀(jì)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