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東坡書院,是我來海南一直想去的地方。宋代文豪蘇軾貶居海南儋州三年,在此講學會友。昨日,我們從海口住地驅(qū)車70公里來到儋州市中和鎮(zhèn)旁的東坡書院,此一圣地初以"載酒堂"為名,始建于1098年,即蘇老從惠州遷至儋州半年多之后。</h3> <h3>蘇軾一生都是好人好官,才情橫溢,但屢遭小人記恨而被貶斥。海南原為蠻荒之地,隨著蘇軾的到來,儋州直至整個海南讀書學文的風氣逐漸養(yǎng)成。</h3> <h3>儋州,古稱"儋耳",歷史悠久,"儋耳"原為古代一個部落,其土著居民"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耳大垂肩,如擔狀,故稱"擔珥",(儋耳與"擔珥"諧音)。《山海經(jīng)》有"離耳國"之稱,指的是島上的"儋耳"。儋耳古屬百越(百粵)之地,像郡之外徼,秦前未設治。</h3><h3><br></h3><h3>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叛亂,殺南越王趙興、漢使終軍及漢將韓千秋,另立新王,實行分裂割據(jù)。漢武帝劉徹命邳離侯路博為伏波將軍,前往討伐。元鼎六年(前111年),路博德討南越,進駐海南島。</h3><h3><br></h3><h3>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在海南島上設珠崖、儋耳兩郡,這是海南島上最早的行政建制。</h3> <p class="ql-block">"軟禁"于嶺南的大文豪蘇軾廣受海南人民和全中國人民的愛戴。人們歷數(shù)他的豐功偉績,例如,為官時勤政愛民,政績斐然。在杭州:捐出個人積蓄黃金50兩設病坊救治百姓;在徐州:黃河泛濫,蘇軾親臨城上,帶領軍民抗洪,筑長堤984丈,退洪水,受神宗獎諭;為防洪水入城,修筑木岸,筑高徐州城;還是在在杭州:筑蘇灣堤,浚治運河,治理西湖,筑"蘇堤";而在武昌:上書太守要求禁殺嬰兒,尤其女嬰。成立育兒會,救活嬰兒數(shù)千人;在定州:奏請弓箭社入戶以鞏固邊防,發(fā)揮邊關(guān)百姓善射的優(yōu)勢,人人皆兵;奏請修蓋禁軍營房,整飭軍政,成效明顯;奏請降低米價賑濟災民及部隊,整肅軍紀,訓練士卒,提高邊防部隊戰(zhàn)斗力;在潁州:治理潁州西湖,修建潁州西湖東西二橋;在惠州:捐出御賜犀帶并積極籌資,用堅若鐵石的石鹽木建成西新橋;在惠州、儋州等地開鑿東坡井,解決當?shù)匕傩诊嬎畣栴};在儋州,則授業(yè)于海南學子,其學生姜唐佐考中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p><p class="ql-block"><br></p> <h3>這是蘇軾講學時的陣勢。</h3> <h3>蘇軾遇雨向百姓借斗笠蓑衣,讓婦孺看著好笑,當官的不穿官服,就連狗見了犬吠聲都不同了。</h3> <h3>蘇軾私塾之地。</h3> <h3>私塾學堂。</h3> <h3>院落整齊,占地一萬多平方米。</h3> <h3>屢見斜樹,為臺風故。</h3> <h3>短節(jié)竹,內(nèi)地少見。</h3> <h3>狗仔花,花蕊如五犬圍坐,花象逼真,故名。關(guān)于此花民間流傳著一段動聽的傳說,相傳宰相王安石就狗仔花寫了兩句詩:"明月當空照,五犬臥花心"。蘇軾認為不合事理,遂把它改為"明月當空照,五犬臥花陰"。王安石看后,笑坡公見聞不廣。后來蘇軾謫居儋州,看見狗仔花,知道當年錯改王安石的詩句。</h3> <h3>此為狗仔花樹。</h3> <h3>米蘭芳香。</h3> <h3>甜水井。</h3> <h3>在書院陳列室,我看到不少的故事,蠻有趣,第一是介紹蘇軾婚配的王夫人,據(jù)說,眉山市青神縣岷江畔,中巖山蒼翠挺秀,山中有山泉匯集而成的清池。臨池拍手,池中游魚就會循聲游到岸邊。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正是蘇軾所題。相傳當年清神進士王方曾召集鄉(xiāng)下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中巖寺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并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恰好這時王弗的丫環(huán)也拿來小姐的墨跡,小姐起名也是"喚魚池"。天緣巧合,蘇王有約,兩人成就一段千古傳誦的美好姻緣。</h3><h3><br /></h3> <h3>第二,是講蘇小坡即蘇軾三子蘇過的。蘇過(1072-·1123),字叔黨,號斜川居士,因其詩文有乃父之風,時譽之"小坡"。蘇過的一生與父親蘇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蘇過幼年,父親先后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他一直隨父輾轉(zhuǎn)各地。父親的頻繁調(diào)動給蘇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他對官場生涯甚為反感。自蘇軾居黃州至貶官嶺南,蘇過一只隨侍左右。尤其是貶居嶺海的七年,蘇過與父親備嘗艱辛,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鍛塑了蘇過堅韌不拔的品格,也成就了他文學上的造詣,并使他獲得了"純孝"的美名。一路遷謫,蘇過跟隨父親嘗盡了世態(tài)炎涼與人情淡漠。他的不喜仕由此發(fā)端,"斜川之志"由此發(fā)萌。一生僅有的三次出仕不但時間短暫,且位卑權(quán)輕,最重要的是違背了詩人平生之志。蘇過的一生以父親逝世為分界線,前半生一直與父親相依為命,后半生帶著家人艱難度日。其間一直筆耕不輟,佳作累累,有詩文集《斜川集》留世。</h3> <h3>最后是我的祖先馬援與海南的關(guān)系。馬援的的確確是我的祖先,族譜上均有記載。書院陳列室所言:東漢光武帝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郡(現(xiàn)越南境內(nèi))首領征側(cè)、征貳反叛,光武帝拜名將馬援為伏波將軍,命其率領水陸兩軍平定征側(cè)姐妹之亂。馬援統(tǒng)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qū)直入交趾千余里,蕩平敵軍后,據(jù)傳馬援所部渡海進入儋耳境內(nèi),追擊余黨。</h3><h3><br /></h3><h3>戰(zhàn)后,馬援所部著手整頓當?shù)匦姓C構(gòu),健全郡縣制,一面廢除苛政,一面參照漢律修訂當?shù)胤?,并向百姓申明。當?shù)匕傩找彩冀K尊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馬援所部還指揮軍民修治城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并向當?shù)匕傩胀茝V鐵器牛耕,做了許多便利百姓的實事。</h3><h3><br /></h3><h3>唐高祖武德5年(公元622年),儋耳改郡為州,將"儋耳郡"改為"儋州",領義倫、昌化、感恩和富羅(今臨高)四縣,儋州之立自此始。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為儋州,屬嶺南道。</h3><h3><br /></h3><h3>宋熙寧6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為昌化軍,明洪武年復改為儋州,統(tǒng)宜倫、感恩和昌化三縣,屬廣東瓊州府。清代承襲明制,儋州仍隸屬瓊州府。光緒31年(公元1905年)劃昌化歸崖州(廣東直隸州)。</h3><h3><br /></h3><h3>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為縣,是海南島設治最早的縣份之一。1950年海南解放之后,仍沿用儋縣之稱,直至1993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儋縣,設立儋州市,市政府駐地那大鎮(zhèn)。2016年2月,儋州市升為海南第四個地級市(前三位??谑?、三亞市和三沙市)。儋州自建制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h3> <h3>總結(jié):1097年,60多歲的蘇軾改貶儋州(舊日稱瓊州別駕昌化軍),流放海南島。海南乃古代蠻荒之野,朝廷放逐政治對手和逆臣的海外之地,境況及其荒涼,生活極端艱苦,"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一去一萬里,生度鬼門關(guān)",南遷不曾幾人回。然蘇軾在儋州,不僅沒有命喪海南,還留下千古芳名;不戚戚于個人憂患,還積極為當?shù)厝嗣褡龊檬?,獎勸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傳播文化知識,破除陋習,培養(yǎng)人才,一直堅持到最后放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