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68年冬到現(xiàn)在2018年已經(jīng)50年了、在50年前,在一片鑼鼓之聲、在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的震天口號之聲中、伴隨著父母的眼淚離開了家、被歡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山西省寧武縣輝順溝公社神溝大隊。開始了全新的生活,成了一名知識青年。和我在同村一起插隊有我的同班同學齊少安、劉鳳章、李昌平。還有三二班呂啟文、鄭德山、陳偉國、武鎮(zhèn)富、李占魁、鄒根生、楊長安和衛(wèi)元超、劉桂英、王蘭君、李安、李鳳蓮、梁馬蘭、張萍、孟真、楊長生等高中的一些哥哥,姐姐。</h3> <h3>寧武縣城</h3> <h3>寧武鼓樓,我們是1968年12月22日,在毛主席發(fā)表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發(fā)表的當天傍晚到達寧武縣城,住在寧武第一中學,離這個鼓樓很近。第二天一早就被送到縣里各個生產(chǎn)隊了。</h3> <h3>寧武鼓樓,鼓樓是位于寧武縣城內街道辦事處人民大街十字口的鼓樓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306平方米,創(chuàng)建于明代,現(xiàn)存為明代建筑。城門上有光緒年間的題詞。</h3> <h3>鼓樓為上下兩層樓閣式,通高20米。一層為磚石結構臺基,高約10米,內設十字拱券穿心洞,通東西南北四向。東西洞門額嵌石匾,西刻“鳳儀”,東刻“含陽”,下題“光緒辛卯圜郡重建”。二層為樓閣式木結構建筑,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四周圍廊,檐柱間設雀替,三重檐歇山頂,一重檐下東西設隔扇門,其余為墻體。二、三重檐下東西面懸匾,東為“樓煩重鎮(zhèn)”“毓秀鐘靈”,西為“奎光普照”“層霄聳翠”。樓上保留有清光緒年間石碑1通。據(jù)清《寧武府志》及清代碑記載,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h3> <h3>寧武城外</h3> <h3>寧武的古城墻</h3> <h3>寧武縣新修的城墻。</h3> <h3>寧武縣延慶寺</h3> <h3>2015年帶著小孫子沿著我當年插隊回家的山路,由寧武縣城,經(jīng)原平縣軒崗,長梁溝,撇開了寬闊的公路,沿著我當年徒步回家的山溝,開始了回鄉(xiāng)之旅?!泵磕晏接H回家都要沿著這個山溝走近70里。”雖說路不好走,但沿途風景很美。</h3> <h3>2015年我們由長梁溝到神溝的路線,以前我們都是徒步經(jīng)長梁溝到軒崗乘火車回家。我所在的神溝村坐標和海拔高度。</h3> <h3>山溝里沿途風景</h3> <h3>水桑坡村</h3> <h3>看到這張照片真是浮想聯(lián)翩,那年我少安,鳳章由村里沿著崎嶇的山路經(jīng)一家村,樓板寨徒步幾十公里走到原平縣城。就是為了買點菜?;貋頃r路過樓板寨村附近的一個大湖,脫了衣服痛痛快快游了個泳。照片上邊是原平縣城,原平縣城下邊是樓板寨附近的湖。這是站在村邊的山上拍的。</h3> <h3>在那時我們的伙食就是以土豆為主,幾乎天天吃土豆。為了買點菜,來回走一百多里地。從山上走到山下的原平縣。在現(xiàn)在看來,那時真的有點瘋了。</h3> <h3>村子附近的山上到處都是風力發(fā)電機。</h3> <h3>野花遍地。</h3> <h3>崎嶇的山路</h3> <h3>峭壁上的山羊</h3> <h3>牧羊人和他的羊群,牧羊犬。我們插隊時,那里的狼多,豹子多。經(jīng)常有狼闖進村里咬死羊,生產(chǎn)隊的牛配種時,都要把全村的狗拴在牛圈周圍,以防狼,豹子的偷襲。在一次我去長梁溝時,一頭狼跟了我好長時間,我都沒發(fā)現(xiàn),當我坐下來回過身來才發(fā)現(xiàn)。我立刻拿刀砍了一棵長樹干,前邊削的尖尖的,跑到一個懸崖邊,(怕還有狼從后邊襲擊我)和狼對持了一個多小時,它才離開。</h3> <h3>水桑坡村</h3> <h3><font color="#010101">山溝里溪水潺潺。</font></h3> <h3>神溝村的衛(wèi)星圖片,</h3><h3></h3><h3>我們村的土豆在忻州地區(qū)都是有名的,由于海拔高、氣候適宜,土豆長的很大,蒸出來又面、又好吃。插隊時它就是我們的主食。干活時,餓了挖幾個土豆,找點干牛糞點著,土豆往里一扔一會就烤熟了、那叫一個香。天天啃土豆,怪了還沒啃煩。每當想解饞時就到森林中采點野蘑菇、野韭菜,從老鄉(xiāng)那弄幾個雞蛋,大吃一頓。森林也是我們的菜園子,隨吃隨取。</h3> <h3>山西寧武輝順溝神溝村遠眺。我插隊的小山村海拔2千多米、夏天很涼快、由于周圍全是森林、沒有工業(yè)、空氣特別清爽、根本就沒有霧靄、山泉一年四季嘩嘩的流淌著甘甜可口、是一個山清水秀小山村。那時沒有汽車、沒有自行車、一切帶輪子的東西都沒有、全是靠人背、牲口馱。村里娶媳婦都是騎著騾子嫁過來。在那還時不時的能分上點羊肉、每當分羊肉時我就知道”狼又進村了”。</h3> <h3>這就是我50前生活過的小山村、山西省,寧武縣輝順溝公社,神溝村。50年了、山村的面貌一點也沒變、村邊的山泉依然嘩嘩的流淌著、水依然那么甘甜。所變化的是村里幾乎沒有年輕人、老人依然居住在他們祖輩住過的舊房子中。</h3> <h3>村里主要的農(nóng)作物就是莜麥、土豆。吃的比起同是在平原插隊的知青不知要好多少倍。有一次徒步近百里走到原平縣、看到那的知青捧著紅紅的高梁面窩頭啃、直皺眉頭、(頭一年插隊剛到村里、國家分給的糧食就是紅高梁、難吃死了。隊長看到了說、"這怎么吃、這是喂牲口的。全拉到牲口棚去"。給我們換成了莜麥。隊長太好了)。每年秋收、山下的人都要馱著白面、黃米面到我們村換莜麥、土豆。在那時,在那個小山村每天的工分可達六、七毛錢。年終分完口糧還略有盈余、不像有些地方勞動一年還欠隊里的。</h3> <h3>時間過的真快、離開我插隊的地方已經(jīng)近50年了、當年的歡送鑼鼓聲、震天的口號聲已經(jīng)漸漸的淡去、父母的眼淚已經(jīng)因重回父母身邊而深深的留在記憶當中。但永遠不能忘的卻是在那生活的兩年、時間隨短、但永遠銘刻在心。每當春播的時侯,我們背著裝著滿滿的莜麥種子和切下帶牙眼土豆塊的麻袋(有100多斤重)爬到山上、種到溝溝坎坎的田地中。收獲的季節(jié)割下的莜麥綁成一個個小山似的背著下山、遠遠的看去、只見麥剁不見人。每年探親回家都要沿著山溝走70多里。有的同學回家時背著幾十斤莜麥,到軒崗煤礦賣掉,給家里買點東西。</h3> <h3>我們插隊住過房子,由于一場大火燒毀了。</h3> <h3>看望當年生產(chǎn)隊長的愛人、如今已經(jīng)90多歲高齡了、老隊長已經(jīng)不在了。進入家門原已經(jīng)模糊的記憶全被喚醒了、還是當年的住房、還是當年的小院子。只不過人已經(jīng)老了。</h3> <h3>村里的老鄉(xiāng),我還認識。帶草帽的老漢就是當年管我們知青的隊干部、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村里就他家是翻修了的、院子里種滿了花、土豆、胡蘿卜。又款待了一頓當年串門在老鄉(xiāng)家常吃的悠面土豆。村里的土豆是有名的、由于海拔高、氣候適宜、土豆長的很大、蒸出來又面、又好吃、插隊時它就是我們的主食。干活時、餓了挖幾個土豆找點干牛糞點著,土豆往里一扔一會就烤熟了、那叫一個香。天天啃土豆、怪了、還沒啃煩。每當想解饞時就到森林中采點野蘑菇、野韭菜、從老鄉(xiāng)那弄幾個雞蛋。大吃一頓。森林就是我們的菜園子。隨吃隨取。</h3> <h3>老哥倆。</h3> <h3>在河邊洗衣服的村民。</h3> <h3>寧武和它所處的地區(qū)忻州也是一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不僅有千年古城、還有國家級的森林公園、萬年冰洞、懸空寺、應縣木塔、黃河自內蒙進入山西的第一灣"老牛灣" 、懸空棧道、道教圣地恒山等。這就是我、背著一個老舊的相機、照相時用紅黑兩色的布蒙著、調焦、構圖、測光、上膠片。TMD按一下快門,每張膠片要幾十塊錢成本。心疼。</h3> <h3>老牛灣</h3> <h3>我插隊的寧武縣也是一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的縣,有萬年冰洞,懸空棧道,天池,蘆芽山等,還是山西母親河汾河的發(fā)源地。由于海拔高,也是避暑度夏的好地方。</h3> <h3>寧武天池</h3> <h3>山西寧武東寨鎮(zhèn)</h3> <h3>寧武東寨</h3> <h3>寧武東寨迎客松。</h3> <h3>寧武東寨萬年冰洞</h3> <h3>寧武東寨萬年冰洞</h3> <h3>寧武東寨萬年冰洞</h3> <h3>寧武東寨萬年冰洞</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懸空棧道</h3> <h3>寧武蘆芽山,由于天氣原因沒有成行。</h3> <h3>五十年過去了,我一直懷念我曾插過隊的地方,想念那里的鄉(xiāng)親,想念和我一起插隊的同學。</h3><h3>迢迢千里,切不斷深深的思念。</h3><h3>關山重重,擋不住長長的視線。</h3> <h3>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劉少奇、朱總司令一行經(jīng)寧武懷道、輝順溝,各留 宿一夜。次日向晉綏六分區(qū)駐地崞縣屯瓦村進發(fā)。</h3> <h3>抗日戰(zhàn)爭中的寧武</h3> <h3>寧武城,古稱鳳凰城,建于1466年(明成化二年)。城墻周長約3.6公里,墻高約10米,有城門四座——東“仁勝”,西“人和”,南“迎熏”,北“鎮(zhèn)朔”。其中的北門鎮(zhèn)朔門在1498年才開門的。圖片就是1939年的寧武北門——鎮(zhèn)朔門。<br></h3> <h3>插隊離校前和老師同學在天安門前留影,塵封的記憶。</h3> <h3>五十年后的今天,2018年10月21日,北京八十五中學去山西寧武輝順溝公社神溝,水桑坡插隊的同學相聚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