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幼兒園時期</span></p> <h5>合群西路16號,原中共華南分局宿舍。剛滿月,我就從武漢來到廣州,就住在這里。</h5><p><br></p> <h5>合群西路和新河浦路十字路口橋。當年這是木橋,保姆經常在橋上追著我喂飯,口中還喊著"麻雀吃一口,小平吃一口"。</h5> <h5>寶華路寶源北街27號,曾住過的地方,現在已經拆了。</h5> <h5>長壽西路15號,原168號,兒時居住的地方?,F西關腸粉店對上的陽臺,我在上面站過、坐過,度過不知多少日子??粗^往的行人、往返穿梭的2路3路公共汽車,門口就有車站還有一個公用電話傳呼站。</h5> <h5>快60年了,還是原來的樣子</h5><h3></h3> <h5>原多寶路100號,原廣東省水利電力廳幼兒園。1957-1961年,我在這度過了4個春秋。</h5> <h5>原水電廳幼兒園,現改名為多寶路幼兒園,門牌也改成125號了。</h5> <h5>多寶路63號,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原廣州第二人民醫(yī)院,那時候,有病大都來這里看。</h5> <h5>荔枝灣涌,當年從這可乘小艇到海角紅樓游泳場。</h5> <h5>多寶路39號,原省水電廳,媽媽的工作單位。</h5> <h3><font color="#010101">小學時期</font></h3>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路,幸福二巷文昌幼兒園。原五福二巷小學,我在哪里讀了7年(1961-1968),沒有留級哦,是文革停課。文革中改名承紅小學,后又改為幸福二巷小學,現被并入樂賢坊小學。還記得第一次開學是自己去的,老師看我獨自站在一邊,就問“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啊?” “涂小平”我回答。她帶我到1年3班,正是我的班主任李老師。(我曾隨母姓,9歲改父姓)</font></h5> <h5>麻雀小學很小,只有一座倒L型的教學樓;體育場、音樂室、洗手間都在小巷的對面。路過看了一下,當年小學的洗手間竟然被改成現在幼兒園的廚房!</h5> <h5>寶華路,幸福二巷巷口。當年這幾家店分別是食品、租連環(huán)畫、彈棉花(棉胎舊翻新)。班上的同學有十幾個就住在這條巷子里。</h5>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路馬基涌,50多年前,這是一條水涌,我家保姆還在涌邊摘過野菜,而且真與馬有點關系,當時馬車真比汽車多。</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路,上學必經地,快上馬基涌橋,原來這里有間水果店。</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路,上學必經地,原南華電筒廠,現已是高層住宅樓。</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路,上學必經地,剛下馬基涌橋,這里有一個腌果菜(鹹酸)攤,買1分錢的下腳料腌菜(碎菜),就很滿足了。</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路,上學必經地,50年了還是煙酒雜貨店。我抽的第一支煙就是在這里買的。</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荔灣路,荔灣體育館。五十年前,這里還是荔灣體育場,我們小學在這里舉行過少先隊隊列檢閱。</font></h5> <h5>龍津市場,離小學最近得市場,曾買過一只龜作寵物養(yǎng)。</h5> <h5>陳家祠道48號,原水利廳勘測設計院。那時學校放假,家中無人時,母親就會帶我到她的單位,當時覺得好遠哦,其實距家也不過1.5公里。</h5> <h5>荔灣路95號,原水利廳勘測設計院食堂。60年代初,經濟困難,糧食定量,很多人吃不飽。我對此沒印象,因為可以到母親單位食堂吃,勘測設計院很多人跑外勤,因此口糧較充足,經常到食堂吃,家中的口糧就省下來了。</h5> <h3>文革時期</h3> <h5>長壽西路,和吉新街。家旁一條不通的小巷(掘頭巷),是兒時主要活動場所。在那玩過碰陀螺、踢毽子、捉迷藏、打珠子(打波子),還上過樓頂放風箏(紙鷂)。</h5> <h5>長壽西路,原長壽電影院??措娪扒斑€可在其對面租看連環(huán)畫書(公仔書),1分錢1-2本。</h5> <h5><font color="#010101">長壽路地鐵站出口,原美華電影院,正好在家的斜對面。文革初期廣州文化公園東門可以交換各類像章,但路途較遠,我們就在該電影院前開辟了新的交換市場。</font></h5> <h5>華林褝寺,祖師殿后有五百羅漢堂,在這里我第一次數羅漢。曾在附近的小販處買蟋蟀,斗蟋蟀很有趣哦。</h5> <h5>長壽西路26號,原金陵酒家。距離我家最近的飯館,就在家的對面,好像從沒去吃過,只買過饅頭包子。</h5> <h5>寶源路135號,當年的少年之家。里面可免費看書、下棋,還有什么?都忘了!</h5> <h5><font color="#010101">寶華市場,市場還在,但不一樣了。當時養(yǎng)的小雞是在這買的,孵出不到10天的小雞,一直養(yǎng)到下蛋,再孵出小雞。</font></h5> <h5>文昌南路,荔灣區(qū)立賢中學。原廣州36中學,記得1966年在此參加了紅衛(wèi)兵。</h5> <h5>清平路,花鳥魚蟲市場。曾到此買過觀賞魚和蝌蚪,蝌蚪先長出后腿,再長出前腿,最后尾巴消失,就成青蛙??了。</h5> <h5>寶華路83號,順記冰室。那個年代吃雪糕是奢飾品,到這里享受過可數的幾次三色雪糕。能喝喝冰鎮(zhèn)沙士汽水已屬不易,吃得最多的是紅豆冰棍。</h5> <h5>寶華路,金聲電影院東門對面馬路的樂器店變鞋店了,我的口琴(現在還保存著)就是在這里買的。</h5> <h5><font color="#010101">龍津西路,荔灣湖公園。那些年去得最多的公園。還記得當時公園里有很多石榴樹,據說石榴樹木質很硬,適合做彈弓,因此尋機取材。</font></h5> <h5>荔灣湖,靠近中山八路,那時馬路兩邊幾乎沒有建筑物,都是農田。中山八路南邊是泮塘,北邊是南岸,文革時期曾在那里的田基捕魚抓蟹。(小魚小蟹喂雞)</h5> <h5>逢源路155號,廣州市第三工人文化宮。原來是廣場為主,現在全是高樓了。就是在逢源路,我學會了騎自行車,那個年代,這條路極少有汽車行走。</h5> <h3>當年有印象的地方</h3> <h5>文昌南路,廣州酒家</h5> <h5>下九路,婦兒公司。當時是西關最大的百貨商店。</h5> <h5>下九路26號,秀麗樓。1958年12月13日,所在地車間因酒精瓶破裂,酒精蔓延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屬鈉,她側身臥地,截住燃燒著的酒精,避免了一場嚴重爆炸事故。自己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于次年1月15日去世。廣州市人民政府同年追認她為革命烈士。</h5> <h5>下九路,皇上皇臘味</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新華書店,已經不賣書了。當年的書大多都是在這里買的。</font></h5> <h5>第十甫路,平安大戲院,現在成電影院了。</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蓮香樓</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陶陶居</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第十甫路,必勝客快樂餐廳。原西關最大的副食品商場。</font></h5> <h5>恩寧路,金聲電影院。</h5> <h5>龍津西路151號,泮溪酒家</h5> <h5>寶華路92號,原銀龍酒家,還依稀記得大門口有兩根龍柱。</h5> <h5>沿江西路,南方大廈,50年前廣州最大的百貨商店。</h5> <h5>人民南路,文化公園東門,文革前里面有木偶劇、象棋壇、說書、晚上中心劇場還有表演。</h5> <h5>西濠二馬路,西濠電影院,50年前這是廣州唯一的一家立體電影院。</h5> <h3>中學時期</h3> <h5>中山八路,廣州第十二中學,文革復課(1968年)我被分配到這里,從小學五年級直升初中二年級。但也只讀了不到3個月,就隨父母到博羅桔子農場省直“五七”干校,轉學到博羅公莊中學,直接讀初三(因該校沒有初二班)。</h5> <h5>原廣州第十二中學,現改名為廣州市西關外國語學校。</h5> <h5>讀了一年,剛升高一,由于1969年10月林彪一號令,干校于1970年初搬往連州龍坪,我又轉學到江西萍鄉(xiāng)蘆溪中學讀高一下學期。這是當年在蘆溪附近的安源煤礦照的。</h5> <h5>江西萍鄉(xiāng)蘆溪中學,現在的大門是當年的后門。</h5> <h5>當年的主街依舊在,現已邊緣化了。</h5> <h5>就是這條河,幾乎要我命,那天的水位比橋墩高半米,河水也不深,我想一口氣游到橋墩上,結果差一點沒到幸好在下沉中手碰到了橋墩。</h5> <h5>往來不知多少次的,當年連接生活區(qū)和教學區(qū)(學校大門)的橋。</h5> <h5>在蘆溪讀了半年,我自己逃學到武漢外婆家住了幾個月,游遍武漢三鎮(zhèn),總算對出生地有點感性認識。</h5> <h5>1971年初又轉學到廣東連州中學讀高二下學期,于1971年7月高中畢業(yè)。</h5> <h5><font color="#010101">盡管沒上幾天課,我各科分數都是全班第一,是紅衛(wèi)排(我們班的名稱)的狀元;由于全校那年只有這一個班,所以我也是全校的狀元!</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1972年的出差證明。高中畢業(yè)后,我回到干校閑居,有人傳話我父母,我被分配去"釘門牌",后來搞清楚是分配到二輕聯(lián)社,具體工作是"放木排"。就是將連州的木頭扎成排,順著連江入北江順流直下廣州。這當然不能去,后發(fā)現省革委會有文件,干校子女由韶關地區(qū)分配,到干校開了證明,到韶關等分配。(該證明的作用相當于現在的身份證,沒有的話寸步難行)</font></h5> <h5>韶關風采樓,原來是木頭建筑,現在新建的是鋼筋水泥的。</h5> <h5><font color="#010101">韶關風度南路步行街,等分配期間天天逛的街,現在一點印象都沒有了。</font></h5> <h5>韶關中山公園。里面有游泳場,我就是在那里學會游泳的。</h5> <h5>中共韶關市委,當年是韶關地區(qū)革委會;現在是樓房,當年是平房。</h5> <h5>最后我被分配到韶關十里亭的第十三列車電站,到電站一個月后,接到父母調回廣州的消息,幸虧還沒辦理戶口遷移手續(xù),不然就要在韶關落戶了。更不可預測的是,這是個流動發(fā)電站,今天不知明天會到哪里… (將發(fā)電設備安裝在特種鐵路車輛上的移動式發(fā)電廠。它可按要求迅速轉移到鐵路能到達的任何地點,對當地用電場合進行緊急供電,如國家急需重大工程項目用電,國防緊急用電,防汛、地震災區(qū)用電,大型水電站基建用電等。)</h5><p><br></p> <h5>1973年重返廣州,在廣東省物資局工程隊當工人。5年后,1978年考入廣州對外貿易學院。詳見<a href="http://www.zit.org.cn/3k6hsq8?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我的本科:廣州對外貿易學院(1978)</a></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