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塔寺,位于寧波鬧市區(qū)的一座大規(guī)模寺院,是浙東著名四大叢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慶觀宗寺)之一。<br> 寺廟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稱東津禪院,后因在康熙年間寺前建有七座石塔代表七尊佛而得名“七塔寺”。"文革"期間,該寺遭到破壞。1979年后,逐漸修復寺前七塔、寺門、天王殿、圓通寶殿、三圣殿、方丈殿、藏經(jīng)樓、鐘樓、玉佛閣、慈蔭堂、東西廂房及圍墻等,建筑面積1.14萬余平方米。</h3> <h3> 門前的七座塔分列山門東西兩側(東四西三)是七塔禪寺名字的由來。</h3> <h3> 寺門(也叫山門,牌坊),上書寺廟的正名“七塔禪寺”。山門設有三道門(中間大,兩側略小),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意為凡人一旦踏入,便可解脫塵世,四大皆空。</h3><h3> 山門2004年改建,花崗巖建造。牌樓外額“七塔禪寺”為原中國佛協(xié)會長趙樸初大德所題,內(nèi)額“同登彼岸”為報恩可祥題;四柱內(nèi)外楹聯(lián)由戒忍、蔚天池、可祥、馮其庸、沈定庵、張秉全等名家所撰書。</h3> <h3> 寺門內(nèi)側,上書“同登彼岸”,引領眾生共赴極樂。</h3> <h3> 門中間蓮花雕刻彰顯佛教的寓意,這是因為蓮花生于淤泥,成就清潔妙香,就像修行佛法的人一樣,要在惡濁的世界能學會轉化,把臭穢骯臟的轉換為清潔,這就像修行的轉識成智。</h3> <h3> 門兩側各有一對兒石獅子,威嚴肅穆。</h3> <h3> 進寺門第一殿上再書七塔寺</h3> <h3> 殿門楣匾“七塔寺”,為大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所書。</h3> <p class="ql-block"> 和中國大多數(shù)佛教寺廟一樣,進入山門(或寺門、牌坊等)首先建筑為天王殿,內(nèi)供奉彌勒菩薩,四大天王,韋陀菩薩。</p><p class="ql-block"> 因四大天王神像通常分列在凈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p><p class="ql-block"><br></p> <h3> 進入寺廟先要拜<font color="#ed2308">彌勒佛</font>,也叫未來佛,是現(xiàn)實佛釋迦摩尼佛的未來接任者,“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家喻戶曉。</h3> <h3> 四大天王,寺廟的守護者,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為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jù)佛教經(jīng)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h3> <h3><font color="#ed2308">南方增長天王</font>:負責守護南贍部洲,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身為青色,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征智慧,慧劍斬煩惱;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h3> <h3><font color="#ed2308">東方持國天王</font>:負責守護東勝神洲,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身為白色,手持琵琶或阮琴,有兩義:一、弦樂器松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松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h3> <h3><font color="#ed2308">西方廣目天王</font>: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身為紅色,手纏一條龍或是蛇,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nèi)心不變之意。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h3> <h3><font color="#ed2308">北方多聞天王</font>:負責守護北俱蘆洲,是古印度的財神。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于四方。身為綠色,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nèi)心不受外面環(huán)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魔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h3> <h3> 韋陀殿,通常為天王殿的后殿,在彌勒佛的后面,一般都是在要出廟門時進行禮佛求平安的。</h3> <h3><font color="#ed2308">韋馱菩薩</font>: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剛杵,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曾奪回被邪魔搶走的釋迦佛舍利,為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h3> <h3> 韋陀像旁柱子上金龍纏繞</h3> <h3> 韋陀塑像有四種形式,不同的含義:</h3><h3><br></h3><div>1、如果雙手合十,橫抱杵式-----此寺院為十方叢林,可以接受任何來往僧侶掛單,亦可討長單親近常住。</div><div>2、單手豎持,杵靠肩式-----此寺院為普通叢林,按寺院的需要接受僧侶掛單,亦可討長單親近常住。</div><div>3、單手拄杵,杵著地式-----此寺院為子孫叢林,可掛單三天,不能親近常住。</div><div><br></div><div>4、雙手拄杵,杵著地式-----此寺院為小廟,或小子孫廟,不接待任何來往僧侶的打擾。</div><h3><br></h3> <h3> 七塔寺正門,包括天王殿正門非大的活動輕易不開,因此進入寺內(nèi)一般都走正門左側(西側)這個門。</h3> <h3> 進入寺廟,過天王殿正前方就是正殿~圓通寶殿,供奉的為本寺廟的主神,七塔寺主神為千手觀音佛。</h3> <h3> 身后為韋陀殿(即天王殿),之所以寫著“三洲感應”,是因為韋陀菩薩“常在娑婆世界,擁三洲大法輪”。</h3> <h3> 三洲感應的牌匾為啟功所書</h3> <h3><font color="#010101">香爐前西側為上香禮佛前后凈手的水池</font></h3> <h3> 東側為點香的長明燈</h3> <h3> 上香三支香,代表“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yǎng)佛、法、僧常住三寶。</h3> <h3> 上香后拜過四方諸神即可進入正殿——圓通寶殿了,為七塔寺整個建筑中心。</h3><h3> </h3> <h3> 之所以叫圓通寶殿是因為觀音大士悉號圓通。而供奉主神為佛主的寺廟正殿一般叫“大雄寶殿”。</h3> <h3> 殿內(nèi)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貼金之千手觀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極其高大,雙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蓮花寶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之神態(tài),令人肅然起敬。</h3> <h3> 所敬觀音為明代初年,為防倭寇,遷海外居民入內(nèi)地時,普陀山寶陀寺觀音像也被遷入七塔寺內(nèi)供奉。</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千手觀音菩薩</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又</span>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千眼千臂觀世音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四大菩薩之一。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菩薩</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是</span>“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梵語譯音,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p> <h3> 東輔為文殊菩薩像。</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殊菩薩</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征,能開發(fā)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學業(yè)有成,為智慧之象征。</span>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jīng)卷寶,象征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文殊菩薩的道場(顯圣的地方)為山西五臺山。</p> <h3> 西輔為普賢菩薩。</h3> <h3><font color="#ed2308">普賢菩薩</font>:是禮德和大行愿的象征,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手持法器為如意棒,表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進如意、慧如意。騎是靈牙仙的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種清靜,四足代表四種功德。道場為四川峨眉山。</h3> <h3> 殿內(nèi)東西兩側壁嵌清代石刻五百羅漢圖,工藝精妙。</h3> <h3> 進入大殿的左側(西側)為法鼓</h3><h3><font color="#ed2308">法鼓</font><font color="#010101">:佛教法器之一。舉行法事時用以集眾唱贊的大鼓。</font></h3> <h3> 進入大殿的右側(東側)有古銅鐘一口,鑄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為文物精品。</h3> <h3> 在七塔寺的二進,也就是天王殿和圓通寶殿之間,東西兩側各有鐘樓(東側),鼓樓(西側)一處,各內(nèi)置大鐘和大鼓,供奉觀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h3><h3> 鐘鼓樓內(nèi)的大鼓大鐘,只在清晨和黃昏時分敲響,作為僧眾作息的訊號。清晨先敲鐘,緊敲緩敲各十八下,如此往復三次,共一百零八下(人間有108種煩惱,每敲一下,使世人“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隨后應之以鼓聲,黃昏則先敲鼓,后敲鐘一百零八下,故佛家有“晨鐘暮鼓”的說法。</h3><h3> </h3> <h3> 西側的鼓樓,內(nèi)供奉觀音菩薩,頂層為直徑兩米大鼓一面。</h3> <h3><font color="#ed2308">觀音菩薩</font><font color="#010101">:亦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主導大慈悲精神,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font>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xiàn)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h3><h3>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為浙江普陀山。</h3> <h3>東側的為鐘樓,供奉地藏菩薩。</h3> <h3><font color="#ed2308">地藏菩薩</font>:由于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王,曾發(fā)夙愿,“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h3><h3>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h3> <h3> 頂層懸古銅鐘一口,鑄于南宋紹興四年(1134),重8千余斤,為文物精品。 </h3> <h3> 主殿圓通寶殿后門上書“慈航普渡”,寓意觀音菩薩慈悲之心普渡眾生。</h3> <h3> 主殿圓通寶殿之后,就是三圣殿,建于清代光緒年間。</h3> <h3> 內(nèi)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西方三圣像,均高達8米有余,背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圣像。 </h3> <h3><font color="#ed2308">阿彌陀佛</font><font color="#010101">:</font>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h3> <h3><font color="#010101">觀世音菩薩,在西方三圣同列一殿時,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左脅侍?!侗A經(jīng)》云:過去有個轉輪圣王,大太子是觀世音菩薩,二太子是大勢至菩薩,三太子是文殊菩薩,八太子是普賢菩薩。后來轉輪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大勢至菩薩</font>: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無上尊佛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尊稱大精進菩薩,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能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h3> <h3> 三圣像后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h3> <h3> 從后門出三圣殿,殿門上題字“蓮邦凈域”,這完全詮釋了七塔寺身處鬧事而清幽靜逸的意境。</h3> <h3> 和中國大多寺廟一樣,主建筑群的最后建筑為藏經(jīng)樓(或叫藏經(jīng)閣),七塔寺也不例外,最后一進是藏經(jīng)樓,與法堂共處一殿,位于三圣殿后面, 初建于光緒十七年(1891),后及近年均有維修。在這一進中,有一天井,天井有石池一方,上架一橋,小巧玲瓏,名“接引橋”。</h3> <h3> 石池內(nèi)錦鯉花鯉的幾年以上,目測五斤左右,為寶寺增靈氣和厚重。</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樓法堂,匾額為中國佛協(xié)會長傳印長老所書。內(nèi)供白玉釋迦牟尼佛像,為說法之地;東側供復興之師月西老和尚像,西側供圓瑛大師像。二樓為藏經(jīng)樓,南懷瑾書匾,藏清乾隆時頒行之《龍藏》一部,此外,尚有竹紙方冊線裝日本卍字正續(xù)藏經(jīng)一部;民國時影印《宋磧砂藏》一部,宣紙橫冊線裝;鉛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樓中并珍藏佛國奇珍,梵文貝葉經(jīng)一束。</font></h3> <h3> 一樓法堂白玉釋迦摩尼佛像。</h3><h3><font color="#ed2308">釋迦摩尼佛</font>:釋迦牟尼為古印度屬下的一個小國的王子。 其母夜夢白象入胎而于尼泊爾藍毗尼站立右肋所生,出生時四方各行七步,步步腳下現(xiàn)蓮花。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游,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后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尸,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xiàn)象,非常感傷和苦惱。最后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里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fā)了出家修道的想法。年幼的太子看到人間疾苦,下定決心要出家修行,找到拯救眾生脫離苦海的方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離家之后,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年后,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于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后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yǎng)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后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后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h3><div> 據(jù)說,經(jīng)過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jīng)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 覺者 、 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釋迦牟尼成佛后,開始他的傳教活動。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5個侍從,并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 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恒河流域。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并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弟子據(jù)說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yōu)婆離等 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 三寶 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div> <h3> 大多數(shù)寺廟都供有開寺鼻祖和歷屆有道高僧的舍利或真身塑像,或畫像,七塔寺在藏經(jīng)樓后設祖堂。</h3> <h3> 祖堂命名為開祖塔室(連登書匾),供奉唐代開山之祖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h3> <h3><font color="#ed2308">心鏡藏奐</font>: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當時有江西分寧宰任景求舍宅為寺,敦請?zhí)焱峦司臃秸尚溺R藏奐禪師居之,是為開山始祖,寺初名“東津禪院”,后更名為棲心寺,寺內(nèi)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鏡藏奐禪師舍利塔。</h3> <h3> 祖堂東為方丈寮(陳修榆書匾);西為祖師堂,內(nèi)供寺院歷代祖師蓮位。</h3> <h3> 在主建筑群的東南方向,即東廂房的北側,有一建筑為玉佛閣和慈蔭堂,建于民國八年(1919);一樓為慈蔭堂 (陶思曾書匾),供奉清代中興祖師慈運長老像;西側室新辟為桂侖禪師紀念堂。二樓系玉佛閣(性空老和尚書匾),新辟作報恩講堂,為常住開會、學習之場所。</h3> <h3> 慈云長老像</h3> <h3> 江南的寺院有個特點,每一個殿堂也好,東西廂房也好都有回廊相接,即使在雨季你這里走到那里也不會淋濕,并且回廊建筑極具江南建筑的特點,雕梁畫柱,移步換景。</h3><h3> 身為江南名寺的七塔寺也不例外,回廊建的曲徑通幽,將廂房和大殿的連接巧妙的融為一體。從唐朝建寺以來每一次的重建、改建都保留下經(jīng)典的江南元素,在添加上那個時代的特色,可以說是一部完整的江南建筑教科書。</h3> <h3> 在東廂房,大多是飯?zhí)煤蜕?、居士食宿的地方,好多房間的門匾不乏名人題書。</h3><h3> 在東廂房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這個清規(guī)堂和客堂融為一體的房間了。</h3> <h3> 房間內(nèi)幽靜森嚴威武,正中供奉應該是威嚴羅漢吧?有道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在這里當然是“寺有寺規(guī)”嘍。</h3> <h3> 懲戒違反寺規(guī)的工具,威嚴。</h3> <h3> 在寺院的西側,就是建于2016年的棲心圖書館,不定期舉行各種宣講和學術交流活動。</h3> <h3><font color="#ed2308">棲心圖書館:</font>仿傳統(tǒng)四合院式,藏紙質圖書4萬余冊。是浙東地方文獻收藏中心、浙東佛教文獻收藏中心,也是寧波地區(qū)佛教文獻最為豐富的圖書館。</h3> <h3> 最后,上點近拍的小景,愿我的介紹能讓你了解佛教的一些知識,能對你知道寺院里的那些事兒有所幫助!歡迎轉發(f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