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無悔的選擇:我的軍旅我的路

周建國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親愛的朋友,你參過軍嗎?還記得參軍那年的自己嗎?</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記憶的行囊被打開,再回首風華正茂時,你最初的夢想實現(xiàn)了嗎?對那些在軍旅中成長的青春歲月,你后悔嗎?</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這個春天的清晨,讓我們一起來回憶,當年一道走過的難忘的軍旅之路吧。</b></h1> <h1>1969年10月18日,林彪下達了"一號戰(zhàn)斗號令",與此同時,大批干部被疏散到各地。</h1><h1>1969年12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江蘇省公檢法軍事管制委員會批準我爸媽下放勞動。</h1><h1>4天之后,即1969年12月16日,爸媽帶領(lǐng)全家來到了位于寧鎮(zhèn)交界處的深山老林一一句容縣寶華山下,一個只有13戶人家的小山村一一亭子公社王莊大隊大棚生產(chǎn)隊繼續(xù)革命。</h1><p><br></p> <h1>國家撥款在山溝里,給我們家建造了三間大瓦房,并且爸媽的工資照常發(fā)放。當年爸媽每人每月的糧食供應(yīng)標準,也從25斤調(diào)整為45斤,吃飽飯,有力氣,好勞動哦。</h1><h1>雖然這里既無電燈,也沒有自來水,還不通公路,但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人民善良,并遠離塵囂,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h1><p><br></p> <h1>1976年2月20日,尚未高中畢業(yè)的我,從下放的農(nóng)村應(yīng)征入伍。</h1><p><br></p> <h1>我們這批新兵,是毛主席親自下令征召的,而毛主席于當年9月9日與世長辭了,因此我們是最后一批“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h1><p><br></p> <h1>下放勞動已經(jīng)七年了,爸媽還沒有恢復(fù)工作。1976年2月27日,我穿上了嶄新的軍裝以后,爸媽和兩個年幼的妹妹與我一起,在句容縣城的照相館照了一張全家福。</h1><h1>奶奶知道我喜歡吃粽子,親手包了幾十個粽子,讓我?guī)е飞铣浴?lt;/h1><h1>我這一走,與爸媽和奶奶及妹妹們,一別就是三年。直到1979年7月,第一次回家探親時,才見到他們。</h1><p><br></p> <h1>臨行前,爸媽依依不舍,他們對我千叮嚀、萬囑咐,最后由爸爸執(zhí)筆,在我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上寫了一封親筆信。</h1> <h1>爸爸是用毛筆書寫的,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字里行間充滿了父愛、母愛和對我的嚴格要求及期望。</h1><h1>爸媽都是在戰(zhàn)火連天的年代參加革命的(爸爸1944年入黨,媽媽1948年參軍),經(jīng)歷過槍林彈雨和生死考驗。他們毅然將我這個獨子,送到千里之外的東北去當兵,當然知道意味著什么。</h1> <h1>這本留有爸爸筆跡和媽媽囑托的筆記本,隨著我到東北、赴湖南、回江蘇,43年的四海闖蕩和無數(shù)次搬遷,一直完好無損。</h1><h1>這是我走上革命道路時,爸媽為我指引的前進方向,也是我的初心。</h1><h1>43年來,我不忘初心,攻難克艱,恪盡職守,奮勇前行,沒有辜負爸媽對我的期望。</h1> <h1>在我入伍半年之后,學(xué)校發(fā)給了我一張高中畢業(yè)證書。</h1> <h1>2月28夜9時,一列滿載著數(shù)千名江蘇籍新兵的悶罐軍列,緩緩駛離了鎮(zhèn)江火車站,途經(jīng)南京、蚌埠、徐州、濟南、天津、唐山、山海關(guān)、錦州一直向北前進。</h1><p><br></p> <h1>3月2日早晨7時許,軍列在沈陽市蘇家屯火車站停了下來。新兵們列隊集合后,又馬不停蹄地換乘火車或汽車,被接兵干部帶往沈陽軍區(qū)各部隊。 我所在的那節(jié)悶罐車廂里的50名新兵,跟著接兵干部隋文州排長,登上了一列普通旅客列車繼續(xù)北上。</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接兵干部隋文洲,是黑龍江省富錦縣人,1969年12月入伍,是第23任“董存瑞班”班長,這次到江蘇接兵之前,他已經(jīng)被提拔為排長。后來,隋文洲又歷任副連長、參謀、團軍務(wù)股長、師軍務(wù)科正營職參謀等職。在軍隊退休后,現(xiàn)居住在吉林省延邊軍休所。</span></p> <h1>此時,列車的窗外仍是一片隆冬景像,汽車竟在結(jié)了冰的河面上行駛,令南方來的新兵十分驚訝。</h1><p><br></p> <h1>晚上10時左右,列車到達了吉林省磐石縣火車站。</h1><h1>兩輛早已??吭谠屡_上的軍用解放牌卡車載著新兵們,駛離燈火通明的磐石縣城向城外開去。</h1><h1>在攀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崗,顛簸了近半個小時之后,新兵們終于抵達了位于長白山余脈深處的寶山公社大鍋盔村附近的軍營。</h1><p><br></p> <h1>我們當晚所住宿舍的對門房間無人居住,當我無意中推開這間房門時,所有新兵都驚呆了:迎面的墻上掛著東北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命名六班為董存瑞班的錦旗。</h1><h1>此時此刻我們才知道:我們千里迢迢從江南來到東北服役的這支部隊,竟是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我們能夠成為這支英雄部隊的一員,感到無比的自豪。</h1><h1>第二天上午,新兵們列隊到團部參觀“董存瑞紀念館”。紀念館位于團部大操場的北面,與后勤處的辦公室相連。</h1><h1>紀念館的建筑面積雖然只有數(shù)百平方米,但布置得十分莊嚴肅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董存瑞的半身塑像和朱德總司令為董存瑞的親筆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h1><h1>團政治處宣傳干事陳平,向新兵介紹了董存瑞的英勇事跡和部隊的光榮歷史。三年之后,陳平與我一起到長沙炮校讀書成為同學(xué),這是后話,暫且不表。</h1><p><br></p> <h1><b>  (團部的董存瑞紀念館外景)</b></h1><h1>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zhàn)斗打響。董存瑞所在的六連擔負了攻占設(shè)在隆化中學(xué)的敵人據(jù)點的任務(wù)。董存瑞被選為爆破組長。</h1><h1>敵人在一條干河上,用鋼筋水泥構(gòu)筑了一個偽裝十分嚴密,很難發(fā)現(xiàn)的橋型暗堡。沖鋒的部隊被壓在一個小土坡下面,受到很大威脅,不炸掉這個暗堡,就不能奪取隆化中學(xué),部隊也要受到很大的損失。</h1><h1>董存瑞向指導(dǎo)員請求去炸掉這個暗堡,指導(dǎo)員同意了他的請求。</h1><p><br></p> <h1>董存瑞拿起炸藥包,沖了出去。在戰(zhàn)友們的掩護下,他幾步便跑到了橋型暗堡下面。</h1><h1>暗堡離地面較高,又無安放炸藥的地方,而這時后續(xù)部隊已經(jīng)攻上來了,暗堡上又出現(xiàn)了十幾個槍眼,噴射著火光。</h1><h1>在這緊要時刻,時間就是生命,每拖延一分鐘,都會有許多戰(zhàn)友流血犧牲。董存瑞昂首挺胸,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貼在暗堡上,猛地拉著了導(dǎo)火索,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前進!”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橋型碉堡被炸毀了。</h1><h1>董存瑞用自己年青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前進開辟了道路。</h1><p><br></p> <h1><b>(董存瑞班班長張吉才與董存瑞烈士的父親合影)</b></h1><h1>1948年6月8日,中共東北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委員會決定:追認董存瑞為縱隊戰(zhàn)斗英雄、模范共產(chǎn)黨員;命名英雄生前所在部隊的六連六班為“董存瑞班”。</h1><h1>原冀熱察行署決定,把隆化中學(xué)改名為存瑞中學(xué)“。</h1><h1>1950年9月,全國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代表會議追認董存瑞為全國戰(zhàn)斗英雄。</h1><h1>1957年5月,朱德總司令為董存瑞烈士寫了:“舍身為國,永垂不朽”的題詞。</h1><p><br></p> <h1> <b>(喀秋莎火箭炮)</b></h1><h1>董存瑞生前是第四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32師96團2營6連6班班長。</h1><h1>該部隊后來改編為第四野戰(zhàn)軍第48軍143師,1950年10月底,又改編為火箭炮兵第21師。</h1><h1>該師原轄的第427、428、429團等3個步兵團,改編為5個炮兵團,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團。</h1><h1>董存瑞生前所在的2營6連編入了火箭炮第203團。</h1><h1>1951年4月初,奉中央軍委命令,火箭炮第201團、203團第一批入朝作戰(zhàn)。</h1><h1>火箭炮兵入朝第一炮是第203團打響的。</h1><h1> 1951年9月1日,203團奉命支援第27軍79師235團反擊進占我后洞里陣地的美7師的兩個營。全團24門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同時齊放射擊。瞬間,384枚火箭彈如無數(shù)條火龍,疾速飛向后洞里美軍陣地,把美第7師兩個營全部覆蓋在我彈群之下,頓時斃傷敵700余人,打響了炮兵第21師入朝作戰(zhàn)第一炮,首戰(zhàn)告捷。 </h1><h1>1953年10月,炮兵第203團歸國后,編入了炮兵第10師,其代號先后為1354部隊和81322部隊。該部隊的2營6連6班,就是中共東北野戰(zhàn)軍第11縱隊委員會命名的董存瑞班。</h1><p><br></p> <h1>聽了陳干事的介紹,新兵們非常激動和自豪。</h1><h1>董存瑞同志犧牲前高喊的“為了新中國,前進”話語,在大家的耳畔久久回蕩……</h1><h1>董存瑞一生“把心交給黨的忠誠信仰,打狼要有真本領(lǐng)的勝戰(zhàn)能力,舍身炸碉堡的英雄氣概,天塌下來也要完成任務(wù)的使命擔當,恨敵人恨到骨子里的斗爭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立場”永遠值得我們頌揚。</h1><p><br></p> <h1>江蘇的新兵連駐扎在群山環(huán)繞的二營六連(該營當時正在北安農(nóng)場駐訓(xùn))營房內(nèi)。</h1><h1>新兵連開展了一個月的共同條例、隊列和輕武器的嚴格訓(xùn)練,并進行了實彈考核射擊。</h1><p><br></p> <h1>4月1日,新兵訓(xùn)練結(jié)束后,全連官兵特地合影留念。</h1><h1>第四排左三為本文作者。</h1> <h1>這是我(后排右一)所在新兵班謝春、李躍進、謝明根、陳武、徐永福、巫英祥等戰(zhàn)友與班長的合影。</h1><p><br></p> <h1>這是我與陳柏梅、謝春、陳武的合影,他們也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學(xué)。</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為期一個月的新兵連緊張生活結(jié)束后,我被分配到團部警衛(wèi)排。</span></h1> <h1>那一年江蘇新兵中,除了我(前排右二)之外,還有駱益華、陳白喜、徐宜武等同志和張勤學(xué)、王海峰等遼寧朝陽新兵也分到了警衛(wèi)排。</h1> <h1>我的第一任班長李金玉、副班長曹正良。</h1><p><br></p> <h1>  <b>  (駱益華)</b></h1><h1>團部機關(guān)和一營、二營、團直屬分隊分別駐扎在四個大山溝里,山上長滿了茂密的落葉松和白樺樹。</h1><p><br></p> <h1>  <b>  (毛永發(fā))</b></h1><h1>警衛(wèi)排的營房靠近后勤大灶和團輪訓(xùn)隊,每到春夏季節(jié),警衛(wèi)排宿舍前后就開滿了各色太陽花和海棠花。</h1><p><br></p> <h1>當年警衛(wèi)排長是劉文友同志,他是黑龍江人,非常愛清潔,軍裝始終筆挺、皮鞋锃亮,顯得十分精神。他和三班長南通人陳周是我的入黨介紹人。</h1><p><br></p> <h1>警衛(wèi)排嚴格執(zhí)行步兵訓(xùn)練大綱。</h1><p><br></p> <h1>輕武器射擊按照100米臥姿、150米跪姿、200米立姿進行訓(xùn)練和考核。</h1><h1>當年刻苦訓(xùn)練形成的基本功,時至今日仍然未廢,彈無虛發(fā)。近幾年到共建部隊去打靶,手槍槍槍不脫靶,步槍100米臥姿彈彈9環(huán)以上。</h1> <h1>另外還有刺殺、投彈和格斗訓(xùn)練。</h1><p><br></p> <h1>每逢部隊野營拉練和執(zhí)行重要警衛(wèi)任務(wù)時,警衛(wèi)排一班的戰(zhàn)士攜帶手槍,便成為首長的貼身警衛(wèi)和通訊員。</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記得1976年12月初,部隊到駐地南面幾十公里外的一個山區(qū)拉練打靶。我是章副團長的警衛(wèi)員,形影不離地背著手槍跟在他身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隊都分散住在老鄉(xiāng)家里,我們一有空就幫助老鄉(xiāng)干活,劈柴、掃地、挑水樣樣搶著干,軍民關(guān)系非常融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隊臨走前,我想幫老鄉(xiāng)將水缸挑滿,挑到第三擔時,不慎將水桶掉到了井里。這時,出發(fā)號聲響了,我趕緊跑到老鄉(xiāng)家,一邊將我和章副團長的行李裝車,一邊掏出身上僅有的10元錢遞給老鄉(xiāng)。老鄉(xiāng)不肯收錢,他說,你們走了之后,我到井里將桶鉤上來就妥了。我心里想,這不行,畢竟桶還沒有撈上來,解放軍不能一走了之。于是,我硬是將10元錢塞到了老鄉(xiāng)手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當年,我一個月的津貼費只有6元錢,10元錢買只水桶應(yīng)該是綽綽有余的。</span></p> <h1>部隊經(jīng)常緊急集合和點驗,全副武裝執(zhí)行演習任務(wù),始終保持隨時投入戰(zhàn)斗的狀態(tài)。</h1><p><br></p> <h1>戰(zhàn)士們步伐整齊、斗志昂揚,正步劈槍通過檢閱臺。</h1><p><br></p> <h1><b>  (全國著名戰(zhàn)斗英雄崔志山)</b></h1><h1>崔志山當年是我們團政治處副主任。那個時候,我們團的營團干部中,很多人上過戰(zhàn)場,打過仗,但最有名的是崔志山。</h1><h1>解放戰(zhàn)爭時期,崔志山創(chuàng)造了東北戰(zhàn)場上我軍步兵反坦克的首次成功范例,他三打烏龜殼榮立了特等功,并被授予"反坦克英雄"光榮稱號。1950年9月,崔志山出席了全國戰(zhàn)斗英雄代表會議,受到了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周總理等中央領(lǐng)導(dǎo)的親切接見。</h1><h1>警衛(wèi)排的營房建在團部后面的一個山坡上,崔志山的家就在山坡下,戰(zhàn)士們出勤必定要從他的家門前經(jīng)過。崔志山對警衛(wèi)排的戰(zhàn)士們非常親熱,戰(zhàn)士們對這位全國著名的戰(zhàn)斗英雄亦十分崇敬。</h1><p><br></p> <h1>執(zhí)行警衛(wèi)勤務(wù)是警衛(wèi)排的一項基本任務(wù)。團部大門口的崗哨,由警衛(wèi)排的戰(zhàn)士值勤,兩個人輪換站一天崗,每天晚上每人還有一個小時的巡邏值勤。因此大家睡眠有點不足,到了星期天便趕緊補覺。</h1><h1>因為當年營房沒有圍墻,社情也比較復(fù)雜,所以每逢團里開大會或放電影,警衛(wèi)排都全員出動,荷槍實彈,站崗執(zhí)勤,維持秩序。</h1><p><br></p> <h1>為首長和機關(guān)服務(wù),也是警衛(wèi)排的一項基本任務(wù)。</h1><h1>當年部隊沒有自來水,團機關(guān)的用水就靠半山腰的一口深井,用手轉(zhuǎn)動轱轆來取水。警衛(wèi)排的戰(zhàn)士每天都要為團首長家里和一些干部家屬挑水,并幫助做一些家務(wù)事。例如:搭抗震棚、挖菜窖、運送大白菜、幫助買米送煤拉貨等等。</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進入寒冬后,在這口井挑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氣溫一直是零下二、三十度,雙手若不戴皮手套,只要一沾上有水的鐵鏈子,手上便會扯下一層皮。而且井口周圍10多米之內(nèi),全部是厚厚的冰,別說還挑著一擔水,就是空手走路,一不當心都會滑倒。</span></p><p><br></p> <h1><b> (姜國祥)</b></h1><h1>警衛(wèi)排經(jīng)常參加營建施工和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整修團部道路、操場和排水溝,修剪樹木,建造大菜窖和家屬小工廠用房,都是警衛(wèi)排戰(zhàn)士的工作任務(wù)。</h1><h1>警衛(wèi)排還在山上墾荒種植了玉米、土豆、茄子、豆角、蘿卜、辣椒和大白菜,每年都獲得了大豐收,戰(zhàn)士們將這些勞動成果送給團首長和機關(guān)干部分享,并儲藏在菜窖里過冬食用。</h1><p><br></p> <h1>警衛(wèi)排的戰(zhàn)士都是好兵。不但軍事訓(xùn)練有素,內(nèi)務(wù)衛(wèi)生整齊劃一,而且工作主動,勤奮好學(xué)。</h1><p><br></p> <h1>東北天亮得早,部隊5點就起床出早操。許多戰(zhàn)士4點多就悄悄起床掃地、挑水,起床號吹響時,一盆盆熱氣騰騰的洗臉水全部都準備好了。同志們之間爭著洗衣服、互相理發(fā),大家親如兄弟。</h1><h1>有位遼寧建昌的新兵叫馬寶玉,入伍時一字不識。戰(zhàn)友們到磐石縣城買來看圖識字的課本教他認字,幾個月后他便能給父母寫信報平安了。</h1><p><br></p> <h1>東北天黑得也很早,晚上8點30熄燈號吹響后,許多戰(zhàn)士都拿著政治或文化書籍到會議室看書、寫筆記,在勞累了一天之后,繼續(xù)如饑似渴地吸收人類文明的智慧和營養(yǎng)。</h1><p><br></p> <h1><b>  (團電影組放映員潘守瀾)</b></h1><h1>團里每個月放映兩場電影,放電影的日子是戰(zhàn)士們和隨軍家屬們最企盼和最快樂的日子。</h1><h1>《董存瑞》的故事片解禁后,吉林省電影發(fā)行公司在第一時間便將該影片送到我團首映。</h1><h1>團里還自編自導(dǎo)自演了話劇《董存瑞》,宣傳干事陳平扮演的董存瑞,至今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1><h1>當時團里只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放在禮堂舞臺中央,有重要新聞和節(jié)目時,便組織戰(zhàn)士們?nèi)ビ^看。</h1><h1>團里還有一個廣播站,由電影組的同志兼管,地點設(shè)在禮堂里,每天除了按作息時間放軍號外,還播送各個連隊寫的稿件。</h1><p><br></p> <h1>每逢春節(jié),地方領(lǐng)導(dǎo)都會帶著劇團和秧歌隊來部隊慰問。</h1><h1>戰(zhàn)士們會收到鞋墊等慰問品。</h1><h1>我們警衛(wèi)排此時全體出動,炒葵花籽、泡茶,熱情招待地方同志。</h1><h1>當年的軍民關(guān)系真如一家人,勝似魚水情。</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當年部隊的條件十分艱苦。</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吃的方面:每天的伙食標準只有0.48元,每天主食是兩頓粗糧、一頓細糧。而且星期天或過年放假時,每天只吃兩頓飯。</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粗糧是南方兵從未吃過的高梁米和玉米碴子。每頓飯只有一個菜,基本以素為主,當時豬肉要憑票供應(yīng),每人每月只有二斤肉。10月份進入冬季直至來年4月開春化冰,東北大地全部都是冰雪覆蓋,吃不到任何新鮮蔬菜。在這些日子里,戰(zhàn)士們每頓不是土豆,就是羅卜,或者大白菜。菜窖里的菜吃完后,漫長的冬天還沒有結(jié)束,只好每頓吃咸羅卜干煮黃豆。</span></h1><p><br></p> <h1>部隊遠離城市,我當?shù)谝荒瓯鴷r,甚至連水果糖等零食都沒有吃過,因為根本沒地方買。</h1><h1>記得有一年快過中秋節(jié)了,劉文有排長帶著戰(zhàn)士上山去采磨菇,落葉松下面長著成堆的野生菌,采回來后燒了滿滿兩大盆,戰(zhàn)士們放開肚子吃了個飽。</h1><h1>沈陽軍區(qū)炮兵南副司令來部隊視察時,也是警衛(wèi)排戰(zhàn)士上山采野菜改善的伙食。</h1><p><br></p> <h1>穿的方面:從家中帶來的所有衣服,包括毛線背心也一律不準穿,必須全部寄回去。冬裝是純棉布的,一年中要穿6個月,4年才能換一套。在繁重的訓(xùn)練和執(zhí)勤任務(wù)中,衣服經(jīng)常磨損,因此大家都學(xué)會了針線活。</h1><p><br></p> <h1>住的方面:睡的是大炕而不是床,冬天燒地火龍取暖,室內(nèi)室外相差幾十度。</h1><h1>有一次睡到半夜,我頭疼欲裂,其他戰(zhàn)士也呻吟不已,我立刻打開門窗通風,頓時感覺舒服了不少。早晨起來后檢查發(fā)現(xiàn),原來是地火龍出了問題,發(fā)生了煤氣外泄。幸虧及時采取了措施,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h1><p><br></p> <h1>在毛澤東時代,我們這些南方兵都是好樣的。</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東北的冬天經(jīng)常漫天大雪,氣溫零下30多度,我們一點也不怕冷。</span></p> <h1><b> ( 董存瑞班班長劉蘇平)</b></h1><h1>每天照常臥姿練射擊,照常走隊列,照常出公差。雖然手和腳都長滿了凍瘡,但從不畏懼,不知什么是冷、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心想當兵就應(yīng)該這個樣。</h1><h1>營區(qū)內(nèi)戰(zhàn)士們朝氣蓬勃、生龍活虎、斗志昂揚。許多東北農(nóng)村戰(zhàn)士在家吃不上,到部隊都不愿意吃的高糧米、玉米碴子和土豆、大白菜,我們這些南方兵百吃不厭,從不挑食。</h1><h1>當年,我和南方來的這批戰(zhàn)友們思想就是這么單純,就是想在部隊好好干,當一名像董存瑞那樣的好戰(zhàn)士。大家從不叫苦,從不叫累,甚至都沒有想過什么時候復(fù)員回家,以為可以在部隊干一輩子。</h1><h1>我們之所以能夠這樣,與當年部隊的嚴格管理教育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開的。</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7年1月我擔任了警衛(wèi)排一班(公務(wù)班)班長,駱益華任副班長。這是我們的合影。</span></h1><p><br></p> <h1>1977年春節(jié),時任衛(wèi)生部赴大慶油田醫(yī)療隊中醫(yī)專家的二叔,從大慶來到磐石,與我一起過年。</h1><p><br></p> <h1>1977年夏,空軍在陸軍中招收飛行員,我所在的炮10師有4個名額,經(jīng)嚴格體檢,全師只有30人合格,我是其中之一。這是我到吉林市參加空軍招飛體檢復(fù)查后,在該市北山公園攬月亭前留影。</h1><p><br></p> <h1>1977年7月1日,劉文有、陳周同志介紹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日上午,團司令部機關(guān)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一致同意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h1><h1>這是由團參謀長、團直屬隊黨委書記、團司令部機關(guān)黨支部書記王廣玉同志親筆所寫的,批準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支部大會決議和黨委審批意見。</h1><p><br></p> <h1>1978年5月25日,董存瑞生前戰(zhàn)友郅順義同志和董存瑞犧性時的老團長,來到我們團作報告。他們介紹了董存瑞的英勇事跡和我們這支部隊的歷史,大家都深受教育。我當時在公務(wù)班,有幸為老首長直接服務(wù)。</h1><p>^</p> <h1>1978年5月30日下午,團管理股協(xié)理員找我談話,宣布將我從干凈體面的公務(wù)班,調(diào)到苦臟累的飲事班任班長。</h1><h1>事情很突然,我毫無思想準備,但我二話沒說,打起背包當天就去飲事班報到。</h1><h1>飲事班包括我只有三個人,要負責50多人的伙食,而且每頓飯都必須準時開伙。我們?nèi)齻€人,一個人專門燒火,一個人專門燒飯炒菜,還有一人專門挑水、洗菜、打掃衛(wèi)生,三個人既有分工,又互相合作,雖然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但大家毫無怨言。</h1><h1>我到任不久就遇到建軍節(jié)會餐,雖然我在家從來沒有做過飯,但這次只能逼上梁山了。我找了一本菜譜照樣子操作,八一那天辦了六桌酒席,每桌12道菜。老股長任高升吃了之后贊不絕口,夸我燒得不錯,既有東北特點,也有南方口味。</h1><h1>平日里,我動腦筋粗糧細做,細糧精做,學(xué)會了發(fā)面蒸饅頭、做包子、花卷、千層餅、油餅、油條、土面包。還養(yǎng)了5頭豬,用于春節(jié)期間改善伙食。警衛(wèi)排種的豆角、茄子大豐收后,我將豆角、茄子用開水煮一煮之后放到房頂曬干保管,留到冬天沒有菜的時候吃……</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事后才知道,這次工作調(diào)動原來是團黨委在提干前對我進行的一次考驗。當我在飲事班干得正歡的時候,組織上結(jié)束了對我的考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時任團政治處干部股干部干事的宮玉柱八十年代中期的照片。1978年9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他找我談話,宣布了組織上的決定:送我到長沙炮校去讀書。</span></p> <h1>臨行前,許多首長和戰(zhàn)友都給我了很多鼓勵。</h1><h1>當年與我一起到長沙第三炮兵學(xué)校學(xué)習的戰(zhàn)友還有:一連指導(dǎo)員宋君喜,四連二排長范黎明和團政治處宣傳干事陳平。</h1><h1>1978年10月3日晚,我與宋君喜、范黎明從磐石乘火車到達北京。第二天上午,我們在天安門廣場合影留念。隨后,我們乘特1次列車從北京前往長沙。</h1><h1>到校報到后,我和范黎明被分配在火箭炮軍事隊學(xué)習,宋君喜和陳平在政治隊學(xué)習。</h1><p><br></p> <h1>這位是教授我們偵察課的彭策教官,時任偵察教研室主任。</h1><h1>后任合肥炮兵學(xué)院副院長,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h1><p><br></p> <h1>這位是教授我們戰(zhàn)術(shù)課的王育華教官,時任戰(zhàn)術(shù)教研室副主任。</h1><h1>后歷任長沙炮兵學(xué)校副校長、校長,炮兵指揮學(xué)院訓(xùn)練部部長,總參謀部炮兵部部長。</h1><h1>1988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少將軍銜。</h1><p><br></p> <h1>己年逾九旬的原炮校第二任政委趙曉春同志,與本文作者親切合影。</h1><p><br></p> <h1>這是我與我的戰(zhàn)術(shù)教官謝后齊同志的合影。</h1><h1>我讀書時,他任戰(zhàn)術(shù)教研室主任,后又歷任長沙炮兵學(xué)校訓(xùn)練部部長、長沙炮兵學(xué)院院長,1988年授予大校軍銜。</h1><p><br></p> <h1>后面那位站立者,是教授我們兵器課的謝李芳教官。</h1><h1>這張照片,是1957年謝李芳在鄭州炮校任兵器教員時,與戰(zhàn)友的合影。</h1><p><br></p> <h1>這兩位是兵牽教研室鄧光宗主任(大校)、謝李芳副主任(火箭炮資深權(quán)威專家,副師職教官)。</h1> <h1>這位是教授我們兵器課的姚天瑞教官年輕時的照片。</h1><h1>姚天瑞1953年在南京軍事學(xué)院兵器系當兵器教員時才17歲。</h1><h1>別看姚天瑞當年年紀小,他可是給楊成武、蘇振華、楊得志、賀炳炎等將軍上過兵器課哦。</h1><h1>1988年姚天瑞被授予大校軍銜。</h1><p><br></p> <h1>這是西院大操場,閱兵和畢業(yè)典禮也在這里舉行。</h1><p><br></p> <h1>這是中院大門口的"戰(zhàn)爭之神"雕塑,氣場太小了。如建一座照壁,寫上毛主席的題詞,也許能改變母校后來的命運哦。</h1> <h1>我和宋君喜、范黎明、陳平在第三地面炮兵學(xué)校,經(jīng)過兩年的刻苦學(xué)習,成績優(yōu)秀,于1980年7月19日畢業(yè)了。</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這是我和范黎明所在的一大隊三中隊的畢業(yè)照。</span></h1> <h1>畢業(yè)時,我堅決要求回203團工作,但學(xué)校不肯放行,一定要我留校任教。</h1><h1>華澤清副校長(1988年授少將銜)親自找我談話,將我分配到兵牽教研室當教員,教授130火箭炮和122榴彈炮兵器與操作課程。</h1><p><br></p> <h1>范黎明和宋君喜也留校了,范黎明任偵察教研室教員,宋君喜任政治教研室教員。203團當年保送來的4名學(xué)員,3人留校任教,只有陳平同志一個人回團里了。據(jù)說,當年學(xué)校也想將陳平留校,陳平是長春市人,他想回東北不肯留下。</h1><p><br></p> <h1>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再回老部隊,看一看自己曾經(jīng)奉獻了青春年華的地方。</h1><p><br></p> <h1>81322部隊1992年10月己從磐石縣,移防到了延吉市。軍改后,老部隊編入了陸軍第78集團軍炮兵旅。</h1><h1>2018年春節(jié)期間,第78集團軍某旅的禮堂內(nèi)熱鬧非凡,一場新時代董存瑞傳人頒獎典禮拉開了帷幕。</h1><h1>董存瑞班8名戰(zhàn)士作為血脈賡續(xù)登臺亮相,他們齊聲高呼:"董存瑞是我們的老班長,在解放隆化的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了,讓我們踏著英雄的足跡,奮勇前進!"</h1><h1>董存瑞班第54任班長王鵬作為血脈賡續(xù)榮獲新時代董存瑞傳人。他帶領(lǐng)全班戰(zhàn)士光榮地登上了領(lǐng)獎臺,樂隊的歌曲聯(lián)唱《我們不一樣》為他們而唱響。</h1><h1>最后,大合唱《做習主席的好戰(zhàn)士》和旅歌《代代高呼董存瑞》,將此次頒獎典禮推向了高潮。他們奮進的聲音,就如出征的號角雷響大地一般,讓人頓感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h1><p><br></p> <h1>40多年時間過去了,當年在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服役的那段歲月,仍然歷歷在目。</h1><p><br></p> <h1>81322部隊移防延吉市后,其在磐石縣寶山鄉(xiāng)的營房便荒廢了。</h1><h1>最近看到幾張戰(zhàn)友探訪老部隊駐地時拍攝的照片,看后挺傷感的。營房怎么說沒有就沒有了?</h1><h1>這是2016年夏天拍攝的團首長的家屬住房,一片荒涼哦。</h1><p><br></p> <h1>這是當年團部的大操場和禮堂。</h1><h1>團部機關(guān)規(guī)劃建設(shè)的很有氣派,沈陽軍區(qū)李德生司令員到我團視察時,曾經(jīng)表揚過。</h1><p><br></p> <h1>現(xiàn)在,團部大操場的遺址上,僅剩下大禮堂右?guī)恳恍〗胤孔恿?,機關(guān)所有營房都已蕩然無存。</h1><p><br></p> <h1>這是原來團部中灶的殘墻斷壁。</h1><h1>203團是我度過18歲至20歲青春年華的地方哦,看到現(xiàn)狀,真讓我非常心疼。</h1><p><br></p> <h1><b>(前排:左二張玉喜,左三焦國慶)</b></h1><h1>在我的眼前,總是不斷浮現(xiàn)出團長張玉喜、政委馬義禮、參謀長王廣玉、管理股長任高升、干部股長宮玉柱、通信股長丁昌林,二營副營長焦國慶,還有梁副團長、章副團長、張副政委、崔副主任、揚醫(yī)生,新兵連連長馬廷起、指導(dǎo)員高元升,團警衛(wèi)排長劉文友、一班長李金玉、二班長劉文春、三班長陳周,以及隋文州、姜建寧、駱益華、張勤學(xué)、王海峰、姜國祥、馬寶玉、陳白喜、徐宜武、劉蘇平、李躍進、谷江云、陳柏梅、唐義寶、左志忠、王榮生、成冬才、吳浩林、陳桂林、趙義虎、巫英祥、駱志剛、徐永福、金福安、居玉成、王明才、曹修祥、周樹來、路純一、張遠明、何凱峰、張軍、毛永發(fā)、孫憲偉……等戰(zhàn)友們的音容笑貌。不知這些戰(zhàn)友今在何處,是否安好?在此,我向您們致以崇高的敬禮!</h1><p><br></p> <h1>當年雖然十分艱苦,但我的人生在此經(jīng)受了難得的歷練,并終生獲益。我是抱著感恩的心情,來寫這篇文章的。</h1><h1>首先,我要感謝爸媽對我的養(yǎng)育,并引領(lǐng)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特別是我的媽媽劉桂榮,她是1948年1月從膠東參軍的老革命,如果沒有她親自出面,想方設(shè)法找接兵干部和地方領(lǐng)導(dǎo)做工作,我當年就可能到不了部隊。</h1><p><br></p> <h1>粉碎四人幫后,爸媽先后恢復(fù)了工作。這是1980年6月,我從<span style="color: inherit;">長沙炮校</span>畢業(yè)回家<span style="color: inherit;">探親時,</span>全家<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照相館拍攝的一張</span>合影<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 <h1>同時,我要衷心感謝81322部隊當年的首長和戰(zhàn)友們,對我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幫助和栽培。我要感謝解放軍這所大學(xué)校,奠定并端正了我人生的價值觀和前進方向,培育和鍛練了我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之中,都能忠誠于黨的事業(yè),鍥而不舍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堅強意志及毅力。</h1><p><br></p> <h1>1981年2月至6月,我到鄭州高射炮兵學(xué)校,參加了炮兵院校教員高等數(shù)學(xué)學(xué)習班的學(xué)習。</h1> <h1>這是學(xué)完樊映川的《高等數(shù)學(xué)》上下冊并進行閉卷嚴格考試之后,來自全軍各炮兵院校的教員進行結(jié)業(yè)合影。</h1><p><br></p> <h1>1981年7月下旬,我與張志新到廣東湛江參加了軍委炮兵司令部組織的122mm40管火箭炮熱帶地區(qū)射擊試驗。</h1> <h1>從湛江返回長沙時,與張志新一起順便到桂林步兵學(xué)校參觀交流,并在駐桂部隊的同班同學(xué)李金滿的陪同下,游覽了七星巖、蘆笛巖。</h1><p><br></p> <h1>我正在給地方大學(xué)畢業(yè)生隊的學(xué)員講課。</h1> <h1>總參謀部炮兵部杜常青部長親臨炮場,檢查指導(dǎo)我的講課。</h1><p><br></p> <h1>每年4月中旬,炮校都要在河南確山靶場,對應(yīng)屆畢業(yè)生進行實彈射擊考核。</h1><p><br></p> <h1>射擊前,教官必須按照教程進行一絲不茍的檢查,及時糾正問題。</h1><p><br></p> <h1>安裝各項射擊諸元,進行準確瞄準之后,指揮員發(fā)出射擊口令。</h1><p><br></p> <h1>130火箭炮以營齊射為主要射擊方法,18門130火箭炮能在10秒時間之內(nèi),發(fā)射342發(fā)火箭彈,在瞬間覆蓋10公里之內(nèi)的集群目標,使敵人受到毀滅性的震撼打擊。</h1><p><br></p> <h1>我擔任組長的兵牽教研室火箭炮教學(xué)組,年年被訓(xùn)練部評為先進組。</h1> <h1>浩浩蕩蕩的兵牽教研室教員隊伍,雄糾糾、氣昂昂,在鄧光宗、梁佛先等領(lǐng)導(dǎo)的帶領(lǐng)下,前往助民勞動現(xiàn)場。</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與炮校同班同學(xué)王小平,</span>在學(xué)員宿舍樓前的草地上,席地而坐,暢敘友誼。</h1><p><br></p> <h1>部隊換新裝了,與妻兒合個影。</h1><p><br></p> <h1>抱著兒子,臉上樂開了花。</h1><p><br></p> <h1>1986年12月,通過嚴格的考試,我領(lǐng)到了湘潭大學(xué)的大學(xué)畢業(yè)證書。</h1><p><br></p> <h1>1987年1月我轉(zhuǎn)業(yè)了,兵器與操作組謝李芳、張志新、姚玉祥、駱德勇、唐亮泉等同事與我合影留念。</h1><p><br></p> <h1>兵牽教研室主任張甫生、副主任謝李芳、鄭邦勤、郭林祥等同志與我一起合影留念。</h1><h1>姚天瑞、王寶齡、張志新等同事都先后設(shè)豐盛家宴給為我餞行。</h1><h1>謝后齊同志(我的戰(zhàn)術(shù)教官,時任訓(xùn)練部部長,后任炮兵學(xué)院院長)親自趕到宿舍門口為我送行。</h1><h1>這些同志的關(guān)愛,我一直記憶猶新,未敢忘懷。</h1><p><br></p> <h1>再見了,軍旗!</h1><h1>再見了,81322部隊!</h1><h1>再見了,長沙炮兵學(xué)院!</h1><h1>再見了,戰(zhàn)友們!</h1> <h1>永遠感恩部隊的培養(yǎng)和教誨</h1><h1>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旗幟上</h1><h1>有我們永遠的芳華</h1> <h1>2007年5月23日,時隔20年,我重回母校。母?,F(xiàn)在己經(jīng)合并到國防科技大學(xué)了。母校的西院和東院面目全非,只有中院仍然是軍營。</h1><h1>我在中院大門旁邊,拍了一張照片,作為留念吧。</h1><p><br></p> <h1>光陰似箭,彈指一揮間,我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工作,已經(jīng)32年了。</h1><h1>到地方工作后,我牢記部隊對我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不忘初心,不忘來路,始終恪盡職守,不畏艱難,勤奮工作,曾歷任無錫市某國有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工會主席、區(qū)委辦公室主任、街道黨工委書記,晉升副處級公務(wù)員后,本月已經(jīng)光榮退休了。</h1><h1>歲月靜好和幸福的生活,都是奮斗得來的喲!</h1><p><br></p> <h1>從今往后,奮斗目標實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我要優(yōu)雅、舒適、快樂、幸福地享受人生,與夫人一起慢慢變老……</h1> <h1><b style="color: rgb(1, 1, 1);">剛剛退休,閑來無事。</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作此美篇,撫今追昔。</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感恩之心,溢于言表。</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謝黨謝軍,謝友謝親。</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崢嶸歲月,無怨無悔。</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雖有磨難,終于撥亂。</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風雨彩虹,驕傲自豪。</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幸福生活,奮斗得來。</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四十三載,從未懈怠。</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恪盡職守,鍥而不舍。</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始終不渝,實踐誓言。</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法定職責,圓滿完成。</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歲月雖逝,芳華永存。</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從今往后,頤養(yǎng)天年。</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夫妻結(jié)伴,暢游天下。</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身體健康,第一要務(wù)。</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萬事隨緣,舍得一切。</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與世無爭,享受人生。</b></h1><p><br></p> <h3><a href="http://www.zit.org.cn/142792pt?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無盡的思念:我的母親我的愛</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9hu4klb?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褪色的記憶:我的青春我的校</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bsi3i3a?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遙遠的呼喚:我的戰(zhàn)友我的炮</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225wlunu?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珍貴文物:人民解放軍《入城紀律》</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uh8bdm3?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檔案史料:籌建長沙炮校時的若干份己解密文件</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uh3gx8j?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將星照耀長沙炮校</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uh23pob?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長沙炮校的歷任校長和政委</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u3h8hz0?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我的母校擁有過的三個校名</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rohr340?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長沙炮校第一期學(xué)員的芳華歲月(附302名學(xué)員名單)</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s9faq6k?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謝后齊大?;貞浥趽艚痖T的崢嶸歲月</a><br></h3><h3><a href="http://www.zit.org.cn/1rho8wc1?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三炮校老校長王育華少將的文韜武略</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