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孤獨的牧羊人》</h3> <h3>《孤獨的牧羊人》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里的一首插曲,它描寫的是一個牧羊人的愛情??故事,幽默而詼諧。</h3><h3>依稀選用的節(jié)奏是波爾卡,輕松明快。主旋律用的是大電顫音色,間奏用的是小號,對比鮮明。</h3> <h3>《森林水車》</h3> <h3>1979年,日本著名的Dark Ducks (黑鴨子四重唱組合)到我國訪問演出后,《森林水車》開始在我國傳唱。那時的依稀剛上大學,她深深被這首旋律清新明快、朗朗上口的歌曲所吸引。</h3> <h3>曲作者米山正夫是日本鋼琴家和作曲家,1914年他根據(jù)清水實的詩譜寫成了《森林水車》,該曲一經問世就流傳開來。米山正夫把德國作曲家理查德.艾倫貝格的標題為《森林水車》的管弦樂小品的序奏加以變化,移植到自己的歌曲中作為引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引子描繪了森林的早晨,大地從寧靜中蘇醒,水車咕嚕咕嚕的聲音是那么的動聽……。</h3> <h3>幾十年過去了,《森林水車》的旋律依然會在依稀的腦海中回響,只是她做夢也沒想到今天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彈奏它。感謝生活給予的一切!??????</h3> <h3>巴赫的《小步舞曲》送給親們,希望大家喜歡。</h3><h3>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國,原先是一種優(yōu)雅的三拍子民間舞曲,大概是跳舞時舞步跨得很小,所以稱之為小步舞曲。到165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一個跳舞迷,他很喜歡跳小步舞,于是在宮廷里大肆提倡,沒有多久就傳遍了歐洲各國。小步舞曲除了作為伴舞音樂之外,還有專門用來欣賞的,常常用在一些大型樂曲里,作為一個樂章來演奏。</h3><h3>巴赫一生中寫了很多的小步舞曲,我們最熟悉的這首G大調的小步舞曲是出自《致安娜.瑪格麗娜古鋼琴小品集》,是巴赫獻給他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一部杰出作品,創(chuàng)作于1722年。不得不說的是,一個好女人真的對男人很重要。??????</h3> <h3>《豐收之歌》</h3><h3>《豐收之歌》是一首丹麥民歌,曲調歡快活波,一拍一音,節(jié)奏帶有舞蹈性,爽快利落的音樂風格,使人們聯(lián)想起大家圍著篝火跳起輪舞的歡樂場面,表現(xiàn)的是人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的喜悅。</h3><h3>輪舞(round dance ),是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又稱環(huán)舞。存在于世界各地,以歐洲最為流行。它是一種集體舞,隊形在圓形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人們拉起手來首尾相接,變化多端。</h3> <h3>新年禮物《雪絨花》</h3><h3>《雪絨花》(Edelweiss)是美國音樂電影《音樂之聲》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羅杰斯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作詞。</h3><h3>依稀于2017年新年之際第一次彈奏該曲,希望親們喜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