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之間的珊瑚礁海域,生活著一群以海為家,飄泊泛蕩的人。他們就是被稱為 “世界唯一的海上游牧民族、“最后的海上吉普賽人”的巴瑤族。</h3> <h3> 巴瑤族。他們就是仙本那海上“原生態(tài)“的居民,但時至今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巴瑤人是從什么時候生活在這里的。荷蘭人、英國人在18世紀就有過相關的考察報告。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他們的祖先是為了逃避戰(zhàn)亂而從菲律賓等國流徙到仙本那這個海上“世外桃源"的。他們是一群沒有歷史、沒有國籍、居無定所的“海上浪人。</h3> <h3> 隨著時代的前進,巴瑤人也發(fā)生變化。大約200年前,部分巴瑤人脫離了居無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開始在岸上定居,成為陸上巴瑤族。海上巴瑤族也逐漸改變船就是家的習俗,以海上高腳屋為居所,過著“半定居”的生活。</h3> <h3> 原初的巴瑤人以船為家,全部家當都在船上,到處漂泊。這種叫做里巴里巴的小船,就是他們所有的一切?,F(xiàn)在,單純以船為家的巴瑤人已經(jīng)很少了,海上巴瑤人多數(shù)以建在淺灘上的高腳屋為家。在靠岸的淺灘上搭建高腳屋,有了相對固定的住所,逐漸靠近現(xiàn)代生活,是巴瑤人的主流。我們這次攝影的對象,主要也就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巴瑤人。</h3> <h3>雖然常年生活在水上,但水仍是海巴瑤人生活中的最大難題——淡水奇缺。平日里的雨水是他們最便捷的飲用水,但遠不夠用,通常還要到仙本那鎮(zhèn)上或較大的島上取水。不過,最近馬來西亞政府開始重視巴瑤人的生活,一些國際公益組織也關注他們。他們跟現(xiàn)代化已經(jīng)不是完全隔絕,實際上,巴瑤人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受到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煤氣灶、內(nèi)燃機引擎(舷外機)、柴油電機甚至電視、</h3> <h3> 巴瑤人沒有陸地擁有權。世代以來,巴瑤人都以海為家,只有大海才可以讓他們自由地游弋。捕魚就是他們維持生計的最佳方式。在巴瑤人的世界里,他們相信自己和大海有一種復雜的聯(lián)系。感謝上蒼,這一帶海域近千種的魚類足以讓他們不用發(fā)愁每天的食物。</h3> <h3> 巴瑤人雖然開始離開船屋,以高腳屋的形式聚居,形成珊瑚礁淺灘上大大小小的“村落”,但他們沒有國籍,沒有學校,沒有醫(yī)院,更沒有娛樂設施。他們社會地位低下,不受其他民族的歡迎,他們上岸僅僅是為了補充淡水和通過賣魚獲換取必要的生活用品。每天除了勞作,他們就是在高腳屋的平臺上望著大海呆坐。中午烈日當頭時,全家人就平躺空間很矮的高腳屋內(nèi),因為即使里面再悶熱,也比在外面頂著烈日強。由于沒有節(jié)育措施,這里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少的五六個孩子,多的十一二個。一個逼仄的木屋,往往是三代同堂十幾個人居住在一起。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齡,真是“不知今夕何夕”。</h3> <h3>我從事攝影不刻意追求最終的結果,但注重享受拍攝過程,從中親近自然、品味人生、體驗真情、享受生活。我很幸運能與攝影為緣,與快樂為伴。這種快樂只有開始,沒有結束……</h3> <h3><a href="http://www.zit.org.cn/qz?circleid=47091&shareuser=3668303&v=4.7.2"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歡迎您加入左視界精品攝影圈</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