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五常地名考之五常鎮(zhèn)篇

志存高遠(yuǎn)〔陳〕

<h3>  五常原名歡喜嶺,清咸豐四年(1855),設(shè)“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取其“三綱五常”中五常(仁、義、禮、智、信)之意,遂得名,始稱五常。1869年,派旗官協(xié)領(lǐng),設(shè)衙于五常堡;1882年設(shè)五常廳,1909年設(shè)五常府。1913年設(shè)五常縣。1993年設(shè)五常市。</h3> <h3>  五常市是黑龍江省轄縣級市,由哈爾濱市代管。位于黑龍江省南部,北依阿城區(qū),東、東南與尚志市、海林市和吉林省敦化市毗鄰,南、西南與吉林省舒蘭市、榆樹市接壤,西北與雙城區(qū)相連。總面積7512平方千米。總?cè)丝?03萬。轄12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261個行政村。</h3><h3><br></h3> <h3>  五常鎮(zhèn)是五常市政府所在地、是五常市經(jīng)濟(jì),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東與民意鄉(xiāng)毗鄰,西與興盛鄉(xiāng)和吉林省榆樹市于家鎮(zhèn)隔拉林河相望、北與安家鎮(zhèn)接壤,南與杜家鎮(zhèn)搭界。東經(jīng)127°5′24″;北緯44°33′。</h3><div> 五常鎮(zhèn)很早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勞動、生息繁衍。本鎮(zhèn)開發(fā)前原名“歡喜嶺”,歷來是五常廳、府、縣、市治所在地。隨著社會制度的變革,疆界也多次變動。</div><div> 約在公元600年以前,歡喜嶺以西為拉林河套地帶,以東為丘陵起伏,林木叢生,一片莽莽林海,土地尚未大量開墾。咸豐四年(1854年)來歡喜嶺附近墾荒者逐漸增多。同治八年(1869年),清政府在五常堡設(shè)協(xié)領(lǐng)衙門,下設(shè)五個社,歡喜嶺屬尚智社,其疆界包括現(xiàn)在五常、杜家、民意大部分地區(qū)。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改為鄉(xiāng)。本鎮(zhèn)稱為尚志鄉(xiāng),疆界同前。民國時期,五??h劃分為六個區(qū),五常鎮(zhèn)為第一區(qū),此時的疆界東至草廟屯、南至杜家屯,北至沙山屯,西南至小房身屯。偽滿時期,五常鎮(zhèn)為聯(lián)合堡。此時的疆界東至四道崗,西至團(tuán)山子,南至孫蔭堂保,北至房身崗。偽康德五年(1938年),城鄉(xiāng)堡改為五常街公所,下轄4隅8個區(qū)。東至萬寶山,西至陶家金海兩屯,北至房身崗,南至杏花山。1945年光復(fù)后改為城關(guān)區(qū),1947年改為第一區(qū),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現(xiàn)在的名稱,五常鎮(zhèn)人民公社,1980改稱五常鎮(zhèn)。</div><div> 五常鎮(zhèn)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人杰地靈,物博民豐。鎮(zhèn)內(nèi)無高山大谷,沒有氣勢磅礴的大江河流,但有風(fēng)光旖旎的金山公園和奧林匹克公園,獨具特色的月牙湖風(fēng)景區(qū)和孤傲矗立的杏花山游覽區(qū),他們是市民觀光、踏青、晨練,游覽的好去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郊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西郊村幅員12平方公里,位于鎮(zhèn)政府偏西北約2公里處,東靠鐵路車站,西鄰金山村和蓮花村,南接鐵通公路,北與金山村接壤。偽滿洲國時期,李元屯和崗張屯歸九區(qū)管轄,到1946年劃歸城關(guān)區(qū)(五常鎮(zhèn)),起名叫“復(fù)興街”。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農(nóng)業(yè)戶和非農(nóng)業(yè)戶分開管理,農(nóng)業(yè)戶成立了幸福大隊。1980年,公社變鄉(xiāng)鎮(zhèn)時該幸福大隊稱西郊村,直到現(xiàn)在。</div><div> 全村現(xiàn)有居民454戶,農(nóng)業(yè)人口1620人。耕地面積2258畝。其中水田面積1660畝。</div><div><br></div><div> 1、崗張屯:位于五常鎮(zhèn)西郊,距鎮(zhèn)政府2.5公里,位于村委會北0.5公里處。東鄰鐵路,南鄰沙廠專用線,西鄰沙廠,北鄰半里城屯。清末民初,張氏族人領(lǐng)著全家從河北永清縣來此地開荒占草居住下來,后來家族人口逐漸增多,又因所居住的地方是一道土崗,所以就被人們稱為崗張屯,因靠近工業(yè)區(qū),屯內(nèi)居民不斷增多,建立一個居民位。</div><div> 崗張屯現(xiàn)有農(nóng)業(yè)戶135戶,人口425人,居民戶285戶,人口786人。耕地面積700畝,其中水田面積320畝。</div><div><br></div><div> 2、李元屯:位于五常市西郊,鎮(zhèn)政府西北1.6公里處。地處火車站西側(cè),五榆公路北側(cè)。民國初年,李元從河北省昌梨縣來此開荒占草定居,后因日本人在此修建鐵路,居民增多后稱李元屯。1942年日本侵略者為做最后掙扎,在李元屯西修建飛機(jī)場,拆除了秦趙屯、韓家屯及顏家屯等三個屯。這些屯的老百姓都被遷到李元屯居住。前后李元屯原來就是一個屯,建國后,建立互組時,為了便于管理,以現(xiàn)在的西郊路為界,劃分為前后李元屯,道南為前李元屯;道北為后李元屯。村辦公室的地點一直在前李元屯。建國后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先后有化工廠、石油站、石油車隊、林業(yè)木材加工廠、、四中、林業(yè)車隊、肉聯(lián)廠等單位在這里興建,居住的居民也在快速增加,向太陽街道辦事處在此建立了兩個居民委員會,形成了村民與城鎮(zhèn)居民混居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div><div> 前后李元屯現(xiàn)有農(nóng)業(yè)人口391戶,1454人,城鎮(zhèn)居民522戶,1243人。朝鮮族農(nóng)戶85戶,193人。耕地面積1600畝,其中水田面積1280畝。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鎮(zhèn)西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鎮(zhèn)西村位于鎮(zhèn)政府西3公里處,東鄰市苗圃,南鄰張瓦房屯,西至背河橋,鎮(zhèn)西村原名興光大隊,1980年改名鎮(zhèn)西村。下轄3個自然屯,分別為山前屯、新發(fā)屯、歡喜嶺屯。有一部分農(nóng)戶分別住在李元屯和王秉剛屯。</div><div> 全村現(xiàn)有農(nóng)業(yè)戶320戶,人口1213人,全部是朝鮮族。耕地面積4016畝,全部是水田。</div><div><br></div><div> 1、歡喜嶺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3公里處,是鎮(zhèn)西村村委會所在地。東鄰市林業(yè)苗圃,西鄰蓮花村朱家屯,南鄰張瓦房屯,北鄰鐵路林場。清朝咸豐年間,歡喜嶺這里還很荒蕪,人煙稀少,只有幾戶朝鮮族開荒者在此居住。后來人員逐漸增多,清政府在此設(shè)廳。因地勢荒蕪,來往的官員和客商,長途跋涉,旅途勞累,便來到這里休息,每次來這里吃喝玩樂都感到心中歡悅。又因屯東500米就有一道南北走向的丘陵,遠(yuǎn)方客人一見到前面的山嶺就知道有休息的地方了。故起名“歡喜嶺”。</div><div> 歡喜嶺屯現(xiàn)有居民48戶,人口207人 全部是朝鮮族。耕地面積621畝,全部是水田。</div><div><br></div><div> 2、山前屯:位于鎮(zhèn)政府東南7公里,村委會西南10公里處。東臨哈吉公路,西靠拉濱鐵路,南鄰杜家鎮(zhèn),北靠杏花山。山前屯建屯于清朝末年,原歸屬杜家鎮(zhèn)光明村管轄,屯名為靠山屯。老百姓覺得到杜家鎮(zhèn)里不論辦事還是開會都不方便,于是村委會要求歸屬五常鎮(zhèn)管轄。因屯名與樺樹村的靠山屯重名,而改名。根據(jù)該屯位于杏花山前邊,在1972年改屯名山前屯,歸五常鎮(zhèn)管轄。</div><div> 山前屯現(xiàn)有朝鮮族農(nóng)戶56戶,人口228人,耕地面積726畝,全部是水田。</div><div><br></div><div> 3、新發(fā)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2公里,村委會東1公里處,東鄰水泥制品廠,西鄰鐵爐林場,南鄰江家屯,北鄰西郊村。新發(fā)屯居民原住在五常糧庫道南的新地號。1978年,時任鎮(zhèn)委書記的李永生提議成立新屯,于是老百姓在1978年和1979年分二批搬遷新址。因此屯是新成立的屯,故取名為新發(fā)屯。</div><div> 新發(fā)屯現(xiàn)有農(nóng)戶43戶,人口193人,全部是朝鮮族。耕地面積580畝,全是水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杏花村<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杏花村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1公里處,東鄰大市場,西鄰后劉秀屯,南鄰紡織廠,北鄰三道街。杏花村因依靠杏花山而得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杏花村當(dāng)時叫杏花大隊。1980年撤公社變鎮(zhèn)時更名叫杏花村。2001年合并村將團(tuán)結(jié)村并入本村,村名仍叫杏花村至今。管轄張家屯、吳秧子屯、許家屯、前劉秀屯、后劉秀屯、王秉剛屯和山東屯。村委會設(shè)在五常鎮(zhèn)葵花大街。</div><div> 全村有農(nóng)戶539戶,人口2184人。耕地面積5837畝,其中水田面積800畝。</div><div><br></div><div> 1、張家屯:位于五常市鎮(zhèn)政府南3.5公里,村委會東南3公里處。東鄰倪家屯,西鄰吳秧子屯,南鄰杏花山,北鄰誠信一社區(qū)。清朝光緒年間,從山東闖關(guān)東跑馬占荒的張漢武來到此地定居生活,使這里有了人煙,隨后逐漸有人來到這里,形成屯落。屯名因張漢武而得名張家屯。</div><div> 張家屯現(xiàn)有居民56戶,人口256人。耕地面積400畝,其中水田面積30畝。</div><div><br></div><div> 2、吳秧屯:位于五常鎮(zhèn)南3公里,村委會南3公里處。東鄰張家屯,西鄰于畔屯,南靠杏花山,北鄰許家屯。清朝末年,吳姓哥三個從山東來此開荒種地。因老大不愛勞動,人們就稱他為吳秧子。日偽時期歸屯并戶,將四周教戶都遷到該屯后取名為吳秧子屯。</div><div> 吳秧屯現(xiàn)有68戶,人口298人。耕地面積560畝,其中水田面積300畝。</div><div><br></div><div> 3、許家屯:位于五常鎮(zhèn)政府南1.5公里,村委會南1公里處。東鄰誠信一社區(qū),西鄰?fù)醣鼊偼?,南鄰農(nóng)場。北鄰山東屯。清朝光緒年間,因一許姓人帶領(lǐng)他的大家族從河北來到此地落腳,故起名叫許家屯。后人口漸多,形成較大的屯落。</div><div> 許家屯現(xiàn)有70戶,人口190人,耕地面積260畝,無水田。</div><div><br></div><div> 4、前后劉秀屯:前劉秀屯位于五常市鎮(zhèn)政府西南2公里,村委會偏西南1.5公里處。東鄰許家屯,西鄰高家屯,南鄰?fù)醣鼊偼?,北鄰后劉秀屯。后劉秀屯位于五常市?zhèn)政府西南1.5公里,村委會西1.5公里處。東鄰山東屯,西鄰高家屯,南鄰前劉秀屯,北鄰一糧庫。清光緒年間,一個名為劉秀的人帶領(lǐng)他的弟弟從河北三河縣來到此地開荒占草,定居生活。屯名為劉秀屯。日本侵占東北時,日本人要在這里修建飛機(jī)場,把老劉家哥倆攆到現(xiàn)在的前劉秀屯位置,就這樣就有了前后劉秀屯之分。</div><div> 前劉秀屯現(xiàn)有34戶,人口140人。耕地面積214畝,其中水田面積20畝。</div><div> 后劉秀屯現(xiàn)有44戶,人口185人。耕地面積230畝,無水田。 </div><div><br></div><div> 5、王秉剛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2公里,村委會西南2.5公里處。東鄰許家屯,西鄰蓮花村高家屯,南鄰杏花山,北鄰前劉秀屯。清朝光緒年間,一王姓人名為王秉剛帶領(lǐng)全家從河北來到此地開荒占草,定居生活,所以屯名為王秉剛屯。隨后幾年間,逐漸有人來到此地,形成較大屯落。</div><div> 王秉崗?fù)同F(xiàn)有110戶,人口490人。耕地面積820畝,其中水田面積500畝。</div><div><br></div><div> 6、山東屯:位于五常鎮(zhèn)政府西南1公里處,村委會西南0.5公里處。東鄰城市居民區(qū),西鄰后劉秀屯,南鄰許家屯,北鄰紡織廠。清朝中期,一伙人闖關(guān)東從山東來此地跑馬占荒種田定居生活,因他們是從山東來到此地的,故取名山東屯。</div><div> 山東屯現(xiàn)有28戶,人口106人。耕地面積156畝,無水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樺樹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樺樹村位于五常鎮(zhèn)鎮(zhèn)政府東南3公里處,東與民意鄉(xiāng)相鄰,西至哈公東側(cè)。南與杜家接壤。北與五常鎮(zhèn)東方紅街道毗鄰。村辦公地點在倪家屯。樺樹村原名“九三大隊”,1980年更名為樺樹村。1980年重組時將閆家村、鎮(zhèn)南村、樺樹村合并后叫樺樹村。</div><div> 2001年6月根據(jù)上級指示,又將王家村和樺樹村合并為一個村。村名仍叫樺樹村直到現(xiàn)在。全村有10個自然屯。</div><div> 全村現(xiàn)有農(nóng)業(yè)戶704戶,農(nóng)業(yè)人口2854人。耕地面積7775畝,其中水田2354畝。村域內(nèi)有塘砍4座、水域面積240畝。</div><div><br></div><div> 1、倪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3.5公里處,倪家屯原名倪家窩棚,清咸豐年間,有一戶姓倪的人家從山東遷來此地開荒占草種地,在這里搭建窩棚,后建房屋。從此以后,便稱倪家窩棚。1973年為了叫起來方便,改為倪家屯。村委會辦公室設(shè)在此屯。</div><div> 倪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2戶,人口293人,耕地面積781.43畝,其中有水田98.53畝。</div><div><br></div><div> 2、宮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南1.8公里處,東鄰民義,西鄰公路,南鄰杜家鎮(zhèn),北鄰樺樹屯。滿州國時期,姓宮的大戶人家從遼寧黑山縣來此地開荒種地,周圍還七零八落的住著幾家散戶。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強(qiáng)制實行歸屯并戶,將其他散戶都集中到宮家周圍,圍著宮家房屋居住取名叫宮家屯。</div><div> 宮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5戶,人口286人,耕地面積1032畝,其中水田有133.7畝。</div><div><br></div><div> 3、樺樹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偏東南0.5公里處,東鄰民意,西鄰公路,南鄰宮家屯,北鄰閆家屯。清光緒年間,姜姓人家從山東省搬來此地,那時此地周圍都是樺樹,人們稱其為樺樹林子。后有人遷來此地居住稱樺樹林子屯。1980年”九三大隊’改為樺樹村時,將樺樹林子屯改為樺樹屯。</div><div> 樺樹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3戶,人口292人,耕地面積964畝,其中水田有3312.72畝。</div><div><br></div><div> 4、閆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3公里處。東鄰民意,西鄰倪家屯,南鄰樺樹屯,北鄰孔家屯。清朝末年,一閆家大戶從河北來此處開荒占草來,建立了屯基。周圍還住著一些散戶,不集中。東溝老王家,西溝老邢家,東北溝老王家。那個年代鬧“胡子”,東溝經(jīng)常受“胡子”的侵?jǐn)_。大戶老閆家為防“胡子”來燒、殺、搶,托坯建院套,還在院子里四角建了四個炮臺。周圍的散戶東溝老王家、西溝老邢家、東北溝老王家都投奔到老閆家這里。因此這里就叫閆家屯了。</div><div> 閆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2戶,人口259人,耕地面積918畝,其中水田有51.22畝。</div><div><br></div><div> 5、靠山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4公里處。東鄰樺樹,西鄰杏花山,南鄰三不管屯,北鄰倪家屯??可酵驮思彝停逯型砥?,潘姓人從山東省來此地生活定居,取名潘家屯,歸杏花村管轄。1980年,將此屯劃規(guī)樺樹村管轄。因背靠著杏花山,故改名為靠山屯。</div><div> 靠山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0戶,人口234人,耕地面積462.4畝,其中水田有230.89畝。</div><div><br></div><div> 6、三不管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1.8公里處,東鄰民意宮家屯,西鄰公路,南鄰杜家鎮(zhèn),北鄰靠山屯。解放初期,宋姓、王姓和劉姓三戶人家從關(guān)內(nèi)來到此地開始種田落戶。當(dāng)時他們所處的位置,杜家不管、五常鎮(zhèn)不管,這三戶沒有地方管,因此便叫了三不管。后來有人遷來此處,居住的人多了,屯名依然為三不管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才并入五常鎮(zhèn),歸樺樹村管轄。</div><div> 三不管屯現(xiàn)有戶數(shù)44戶,人口186人,耕地面積447.15畝,其中水田有244.11畝。</div><div><br></div><div> 7、劉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3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北1.8公里處,東鄰孔家屯,西靠亞臣路,南鄰姜家屯,北鄰居委會。傳說劉家屯最初叫劉占武屯,是清朝光緒年間由山東逃荒來的劉占武一家在此選址,搭棚子開荒種地,后來越來越多的劉姓家人聚到一起。于是開荒的面積越來越大,天冷最初的棚子不能擋寒,人們的住房也改成草泥結(jié)構(gòu)房屋,形成自然村落,由于劉占武首先來選址,根據(jù)習(xí)慣,群眾叫劉占武屯,1980年改名為劉家屯。</div><div> 劉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2戶,人口214人,耕地面積691.5 畝,其中水田有259.7畝。</div><div><br></div><div> 8、姜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北1.5公里處,東鄰孔家屯,西鄰公路,南鄰倪家屯,北鄰?fù)跫彝?。偽滿洲國以前,姜永富、姜永貴從河北討荒來到這里,他們在這里建房、種地定居,屯子便叫姜家屯了。后來,其他人也來到此屯,壯大了屯落。</div><div> 姜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8戶,人口240,耕地面積763畝,無水田。</div><div><br></div><div> 9、孔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北2.5公里處,東鄰民義鄉(xiāng),西鄰?fù)跫彝?,南鄰閆家屯,北鄰新生二隊。清朝末年,有戶姓孔的大戶從關(guān)內(nèi)來到此處,開荒占草,建立屯基,隨后四處的散戶也都投奔到這里,形成了屯落。因此起名就叫了孔家屯。</div><div> 孔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8戶,人口238人,耕地面積711畝旱田,無水田。</div><div><br></div><div> 10、王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北2公里處,東鄰孔家屯,西鄰三中,南鄰姜家屯,北鄰劉家屯。王家屯原名王大拉屯。清光緒時期,有戶王姓地主從關(guān)內(nèi)來到此地定居生活,他家雇有長工,有一個長工身體非常好,在農(nóng)忙干活時他帶領(lǐng)其他農(nóng)民干活,經(jīng)常把其他人拉下一半,人們便稱他為王大拉,久而久之也稱該屯為王大拉屯。1973年鎮(zhèn)里在此屯成立種子實驗站,改名王家屯。</div><div> 王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13戶,人口472人,耕地面積1004.4畝,其中水田有24.5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萬寶山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萬寶山村位五常鎮(zhèn)東部,是五常東大門。東至民意鄉(xiāng),南至樺樹村,西至五常市城區(qū),北至金山村。原萬寶山村有五個自然屯,原新生村4個屯。在2002年間,鎮(zhèn)政府決定、兩村并一村,原新生村并為萬寶山村。原新生村因地處城鄉(xiāng)交界,城鄉(xiāng)混居,只有一、二、三隊,沒有屯名。后新家村建設(shè),三個隊的村民都遷到新生屯中。</div><div> 全村現(xiàn)有戶數(shù)606戶,人口2416人口,耕地面積5640多畝,其中水田有2346多畝。</div><div><br></div><div> 1、永發(fā)屯:位于五常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3.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南2.5公里處。東鄰民意鄉(xiāng),南鄰民意鄉(xiāng),西鄰變電站。永發(fā)屯原名王八街屯。清滿以前,從關(guān)內(nèi)四處乞討過來的人在此處分散定居,臨時種田開荒占草分散定居,就連自家去世的老人都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左右安葬。那時屯里只有三戶。一段時間后,四處的人家有的奔親,有的圖依養(yǎng)安全逐漸向屯中靠攏,住戶增多,不久就成了兩條小街,屯街越來越長。當(dāng)時此地王姓家族較大,排行老八的人名氣很大,因此外屯的人都叫這里為王八街。四處的行人路過都叫老名,屯里的人聽著不順耳,不太好聽。因此就在行人多的路口立了牌子,警告路人不準(zhǔn)叫老名,從此以后把老名改了過來。</div><div> 永發(fā)屯現(xiàn)有戶數(shù)87戶,戶籍人口345人,其中滿族3人。耕地面積2700畝,其中水田1500余畝。</div><div><br></div><div> 2、前萬寶山屯和后萬寶山屯:前萬寶山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2.5公里,村委會東南1.5公里處左右。東鄰民意鄉(xiāng),南鄰路西城區(qū),北靠吳家村。后萬寶山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南3.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南0.5公里處。東鄰民意鄉(xiāng),南鄰前萬寶山屯,西鄰城區(qū),北鄰吳家屯。萬寶山屯原名修家圍子。滿洲時期,有一戶姓修的人家從山東來到這里開荒占草,以圍欄為界,所以叫修家圍子。日本侵略者進(jìn)屯后,1936年把其他各處的散戶都集中到這里居住,形成了兩個小屯子。關(guān)于萬寶山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圍子前后屯之間有座小山,有一天晚上有人看見廟前有一只大“金雞”,帶著一群小“金雞”在廟里覓食玩耍,到白天就消失了。有人就傳說這里有寶,所以把這座山叫“寶山”。另一種是清朝末年,山東來的劉貴曾是此地的一位鄉(xiāng)官員,一直居住在此地,他家的門前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水廟,廟后有一座大山,山里滿是各種山貨,人們都去山里采購山貨,一傳十十傳百都說山里全是寶貝,后來就起名為萬寶山。這樣,萬寶山屯就這樣叫開了。位于山前的是前萬寶山屯,山后的是后寶山屯。后萬寶山屯在集體變動時變?yōu)闁|方紅,分產(chǎn)到戶時又變回后萬寶山。</div><div> 前萬寶山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8戶,戶籍人口36人。耕地面積625畝,其中水田70畝。</div><div> 后萬寶山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3戶,戶籍人口270人,耕地面積670畝,其中水田面積54畝。</div><div><br></div><div> 3、韓家圍子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4公里,村委會東3公里處,東是李方屯,北是張金屯,西是谷家圍子,南是萬寶山四屯。韓家圍子屯原屬民意鄉(xiāng)萬寶山村,現(xiàn)屬五常鎮(zhèn)萬寶山村,清朝末年,韓姓人家從山東來此耕耘,年久形成屯落,又因屯落在丘陵環(huán)抱之中,故名韓家圍子屯。日偽時期,歸屯并戶至此,仍叫韓家圍子屯。</div><div> 韓家圍子現(xiàn)有戶數(shù)72戶,戶籍人口270多口人,水田面積450畝。</div><div><br></div><div> 4、谷家圍子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北2.5公里,村委會東1.5公里左右,東是后萬寶山屯,南鄰城區(qū),西鄰城區(qū),南鄰城區(qū)。谷家圍子原名谷家油房。1925年,老谷家從山東來到這地方開荒占草安家定居,在院子周圍修有柵欄,并開有油房,人們便稱此地為谷家油房。偽滿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歸屯并戶漸而形成屯落。1974年改名谷家圍子。</div><div> 谷家圍子屯現(xiàn)有戶數(shù)35戶,戶籍人口189人。耕地面積446畝,其中水田面積6畝。</div><div> </div><div><br></div><div> 5、新生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2.5公里,村委會東1公里左右,西靠市區(qū),東鄰萬寶山,南與孔家屯田比鄰,北于谷家屯交界。新生屯原名王啟述屯,縣志上記載相傳清朝光緒時有王啟述者從山東來此墾荒,座地生芽,逐步形成屯落。解放后,合作化后成立了新生管理區(qū)九區(qū),陳樹禮任區(qū)長。人民公社會后改名新生村,黨支書記曹清。2001年,原新生村的1、2、3隊居民搬遷此處形成新的屯落,取名新生屯。</div><div> 新生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74戶,人口752余人。耕地面積1200畝,其中水田面積320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山村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金山村位于鎮(zhèn)政府北2.5公里處,東鄰吳家村,西面是市區(qū),西至拉林河,北鄰太平橋村。金山村原名金山太郎,1980年公社變鄉(xiāng)鎮(zhèn)時,因靠金山改名金山村,歸安家鎮(zhèn)管轄。五常撤縣變市時歸到五常鎮(zhèn)管轄。2001年按政策要求,將新興村和金山村合并在一起,村名仍叫金山村。全村有9個自然屯。</div><div> 金山村現(xiàn)有農(nóng)業(yè)戶385戶,人口4002人。耕地面積9670畝,其中水田3928畝。</div><div><br></div><div> 1、潘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北1.5公里處,東鄰吳家村,南鄰市區(qū),西鄰東龐屯,北至太平橋村。潘家屯原名潘家圍子,清咸豐年間,潘姓人家從關(guān)內(nèi)來此開荒種地,為了多占土地,就用木柵欄修建很多圍木欄,人們便稱這里為潘家圍子。1993年,撤縣變市時改屯名為潘家屯。</div><div> 潘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1戶,人口296人,耕地面積786.26畝,其中水田有97畝。</div><div><br></div><div> 2、王連會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3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0.5公里處,民國初年,一位名叫王連會的財主從山東來到此地,開荒占草定居,后附近散居的百姓逐漸向他靠攏遷來,形成屯落,該屯取名為王連會屯。</div><div> 王連會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0戶,人口276人,耕地面積633畝,無水田。</div><div><br></div><div> 3、金山新村: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2公里處。東鄰吳家村,南面和西面都為城區(qū),北到太平橋村。新村原村民原在金山一、三、四隊。2000年,市政府搬遷征用土地,原來的自然屯被拆,安置村民在村委會東,五二路西新建個自然屯,取名為新村。</div><div> 新村現(xiàn)有戶數(shù)138戶,人口525人,無土地。</div><div><br></div><div> 4、太平嶺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北3公里處,東鄰水場,南靠金山大道,西到常堡公路,北鄰吳家村。民國初年,有一張姓財主從山東來到此開荒占草定居。該屯建在一條東西走向的荒嶺上,四面均為平地。那個年代胡子很多,周邊十里八村經(jīng)常被胡子搶劫,但此屯卻平安無事,沒有被胡子侵?jǐn)_,于是附近散居的百姓便逐漸向這里靠攏遷來。定名該屯為太平嶺屯。</div><div> 太平嶺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8戶,人口360人,耕地面積985畝,無水田。</div><div><br></div><div> 5、東、西龐屯:東龐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2公里處,東臨潘家圍子,西鄰張家窯屯,北鄰安家鎮(zhèn),南鄰房身崗村。西龐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北8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6公里處,東臨西郊村,西鄰拉林河,南臨公路,北鄰安家。原名龐家崴子。清光緒年間,一龐姓財主從關(guān)內(nèi)來到此地開荒占草在此定居。因他家門前有一條西南方向來水的小河,在此轉(zhuǎn)彎,從西北流走,故取名龐家崴子。解放后行政劃分,因龐姓財主有親兄弟兩人定居在此,哥哥在東,改屯名為東龐屯,弟弟在西屯名為西龐屯。</div><div> 東龐屯現(xiàn)有戶數(shù)92戶,人口389人,耕地面積1327.5畝,其中水田面積602畝。</div><div> 西龐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3戶,人口455人,耕地面積1025畝,其中水田面積767.8畝。</div><div><br></div><div> 6、半里城子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2公里處,東臨張家窯,西鄰安家鎮(zhèn)鎮(zhèn)西村,南鄰西郊村,北鄰安家真鐵西村。半里城子屯據(jù)老人講,是金朝修建的一座古城,建有土城墻,據(jù)考證有可能是朝鮮族修建,因為在此屯地下挖出過銅餐具很多。城墻遺址東、西、南、北長度均為半里地。故此得名半里城子屯。</div><div> 半里城子屯現(xiàn)有戶數(shù)84戶,人口423人,耕地面積1031.4畝,其中水田面積767.8畝。</div><div><br></div><div> 7、周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北3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1公里處。東鄰市區(qū),南鄰市區(qū),西鄰西郊村,北與張家窯屯為界。清朝末年,一周姓財主從河北來到此地選址定居,后附近散居的門戶逐漸向他靠攏遷來,形成屯落。該屯取名為周家屯。</div><h3> 周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9戶,人口284人,耕地面積802.7畝,其中水田面積436畝。</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text-align: cente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8、張家窯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3公里處。東鄰潘家屯,南鄰周家屯,西與半里城子屯相接,北與安家鎮(zhèn)房身崗村為界。清咸豐年間,張姓人從河北遷來此地開荒占草。民國初年,張姓人在此地建一青瓦土窯燒窯經(jīng)營,后逐漸有人家搬來此地形成屯落,取名張家窯屯。</span></h3><h3> 張家窯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38戶,人口697人,耕地面積1634.2畝,其中水田面積1160.9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蓮花村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蓮花村位于鎮(zhèn)政府西2公里處,東鄰市區(qū),南鄰遠(yuǎn)景村、新興村、西至拉林河,北與鎮(zhèn)西村為界。村委會座落在張瓦房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本村內(nèi)因有蓮花泡,鮮花盛開,故起名叫蓮花大隊。1980年撤人民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時更名為蓮花村。1991年并入五常鎮(zhèn)管轄。全村有7個自然屯。村城內(nèi)有月牙湖風(fēng)景區(qū),是人們休閑游覽的去處。</div><div> 全村現(xiàn)有戶數(shù)721戶,人口3100人,耕地面積8286畝,其中水田面積5000畝。</div><div><br></div><div> 1、張瓦房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2.5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屯。東至市區(qū),南鄰白家屯,西至拉林河,北與歡喜嶺屯相接。清光緒時期,張德業(yè)帶著弟弟從山東來到此屯開墾荒地、占草、墾田生息,接著又從山東搬來了江姓、朱姓兩戶人家,蓋起了兩棟瓦房,開始種地,維持生活,為此起屯名為張瓦房屯。</div><div> 張瓦房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9戶,人口321人,耕地面積661畝,其中水田面積494畝。</div><div><br></div><div> 2、朱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3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1.2公里處。東鄰張瓦房屯,南與王粉房屯相鄰,西至拉林河,北與金山村西龐家屯相接。清光緒時期有朱雨三兄弟在此地定居,從此在這肥沃的土地上開荒占草種地。從那以后外來戶越來越多,形成屯落 。此地南北三里三,東西六里六,北靠蓮花泡,人們?nèi)∶徎ㄅ葜旒彝汀=夥藕笸恋馗母飼r,為叫起來方便,就去掉了屯名前的蓮花泡,直到現(xiàn)在仍叫朱家屯。</div><div> 朱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284戶,人口1200人,耕地面積2922畝,其中水田1737畝。</div><div><br></div><div> 3、王粉房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3.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1公里處。東鄰遠(yuǎn)景村福林屯,南鄰白家屯,西至拉林河,北與朱家屯為界。清咸豐年間,王維倫由河北省永平府遷安縣王家居搬遷到此地,開荒占草,建立屯基。后又開辦了粉房,因此起名為王粉房。時間久了開荒面積增大,屯落隨之壯大。</div><div> 王粉房屯現(xiàn)有戶數(shù)93戶,人口401人,耕地面積944畝,其中水田746畝。</div><div><br></div><div> 4、沈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2.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南1公里處。東至高家屯,南鄰福林屯,西與白家屯為鄰,北與江家屯為界。清光緒時期,沈三之父從遼寧來到此地遷址定居,開荒占草,附近散戶的逐漸向他住地遷戶,各門戶來此地開荒占草,擴(kuò)大面積,共同生,稱沈家屯。</div><div> 沈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0戶,人口254人,耕地面積594畝,其中水田350畝。</div><div><br></div><div> 5:劉祥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3公里,村委會西南1公里處。東鄰于畔屯。清光緒時期,有一個叫劉祥的人拖家?guī)Э趶暮颖卑醽泶说?,開墾荒地占草生活。后逐漸有其它人家遷來組成屯落屯名定為劉祥屯。</div><div> 劉祥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2戶,人口254人,耕地面積466畝,其中水田面積364畝。</div><div><br></div><div> 6、高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2公里,村委會東南2公里處。東鄰杏花村,南鄰遠(yuǎn)景村,西與沈家屯為界,北面是縣苗圃。光緒時期,高百家長帶五戶人家24口人,由山東省來此地生活定居,開墾荒地。三年后人居生活好轉(zhuǎn),糧食豐收,五個人家又接收佃戶四戶,屯落漸成,取屯名子為高家屯。</div><div> 高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0戶,人口230人,耕地面積379畝,其中水田面積343畝。</div><div><br></div><div> 7、江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西2.5公里,村委會東0.5公里處。東面為市區(qū),南鄰沈家屯,西與張瓦房屯為鄰,北與西郊村為界。清光緒時期,有江姓的三兄弟,隋門戶下隋大生,從山東省來此地,江家兄弟三人在此開荒占草、建房、養(yǎng)禽、種地生活,隨著當(dāng)時形勢陸續(xù)又搬遷了幾戶人家在此生活,將此地取名為江家屯。</div><div> 江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13戶,人口471人。耕地面積838畝,其中水田面積583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興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新興村位于五常鎮(zhèn)西南6公里處,東鄰遠(yuǎn)景村,南、西靠拉林河,北鄰蓮花村。新興村原歸興盛鄉(xiāng)管轄。1991年五常縣準(zhǔn)備撤縣設(shè)市時,將該村劃入五常鎮(zhèn)。2001年為響應(yīng)國家政策,將原有的新建村和新村村合并到一個村,更名為新興至今。全村有7個自然屯,其它在外屯混居。</div><div> 全村農(nóng)業(yè)戶637戶,人口2810人,耕地面積8981畝。</div><div><br></div><div> 1、朝鮮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7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2公里處,東鄰金海屯,西鄰拉林河,南鄰新建屯,北鄰朱家屯。朝鮮屯原名王家貴屯。清咸豐年間,王姓一戶漢族人家從河北來到這里,先在此蓋房落戶。因王家當(dāng)家人名為王家貴,故命名為王家貴屯??谷諔?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吉林延邊地區(qū)搬來。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將王家貴屯的一塊地化給朝鮮族居住。后來幾年間王家后人都進(jìn)城參加工作,該屯便沒有漢族人居住了。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二、九隊,也統(tǒng)稱為王家貴屯,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劃分朝鮮屯。</div><div> 朝鮮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9戶,人口近288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900畝,其中水田面積885畝。</div><div><br></div><div> 2、金海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5公里,東鄰白家屯,西鄰朝鮮屯,南鄰生產(chǎn)屯,北鄰?fù)醴鄯客汀G宄┠?,一戶姓金的漢族人家從遼寧省來到此處蓋房落戶,因金家當(dāng)家人名叫金海,故當(dāng)時命名為金海屯??谷諔?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遼寧搬來。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金海屯一塊地化為朝鮮族人居住。后來金家后人都外出參加工作,老人也搬去了,此屯就沒有金氏人家居住。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三隊,也稱為金海屯,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劃分金海屯。</div><div> 金海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8戶,人口近271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988畝,其中水田面積968畝。</div><div><br></div><div> 3、白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0.5公里處。東鄰福林屯,西鄰金海屯,南鄰于畔屯,北鄰沈家屯。清朝末期,一戶白姓漢族人家從遼寧來到此地蓋房落戶,開始他們的生活,當(dāng)時取屯名為白家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遼寧和吉林搬來。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白家屯一塊地化為朝鮮族居住。后來,白家子女參加工作后,白氏一族都投奔子女搬出此屯。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五隊,也稱為白家屯,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劃分白家屯。</div><div> 白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2戶,人口近210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699畝,其中水田面積669畝。</div><div><br></div><div> 4、新建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8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4公里處。東鄰建設(shè)屯,西鄰拉林河,南鄰哈富屯,北鄰朝鮮屯。解放前此處是一片空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遼寧丹東和吉林延邊搬來。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將這一塊空地化給朝鮮族人居住,朝鮮族人們開始在這塊黑土地上重新建屯,繁衍生息,取屯名新建屯。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十三小隊,也稱為新建屯,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劃分新興村的朝鮮族屯新建屯。</div><div> 新建屯現(xiàn)有戶數(shù)33戶,人口近142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460畝,其中水田面積415畝。</div><div><br></div><div> 5、陶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8.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4.2公里處。東鄰于畔屯,西鄰拉林河,南鄰?fù)踟曂?,北鄰金家屯。清朝末期,陶家一戶漢族人從山東來到這里,先在此蓋房落戶,當(dāng)時命名為陶家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吉林延邊搬來。解放后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陶家屯的一塊地化為朝鮮族居住。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五小隊,也稱為陶家屯,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為劃分新興村的朝鮮族屯稱為陶家屯。后來陶姓家族改遷往外地,至此全屯均為朝鮮族。</div><div> 陶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5戶,人口近2230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750畝,其中水田面積707畝。</div><div><br></div><div> 6、生產(chǎn)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7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2公里處。東鄰白家屯,西鄰拉林河,南鄰建設(shè)屯,北鄰金海屯。生產(chǎn)屯原名王寶屯。民國初期,王姓二戶漢族人家從遼寧來此,先在此蓋房落戶,當(dāng)時因當(dāng)家人為王寶命名為王寶屯。王姓家族較大居住形成兩個屯落,統(tǒng)稱前王寶和后王寶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遼寧丹東搬來。后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王寶屯二塊地化為朝鮮族居住。王姓家族全部搬遷,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為生產(chǎn)屯。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十三隊和十二隊,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劃分生產(chǎn)屯。</div><div> 生產(chǎn)屯現(xiàn)有戶數(shù)45戶, 人口185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680畝,其中水田面積657畝。</div><div><br></div><div> 7、哈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7.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3公里。東鄰于畔屯,西鄰拉林河,南鄰金家屯,北鄰建設(shè)屯。清朝中晚期,哈姓一戶漢族人家從山東來此,先在此蓋房落戶,當(dāng)時命名為哈家屯??谷諔?zhàn)爭勝利后,部分朝鮮族人從遼寧丹東搬來。根據(jù)朝鮮族的移居化,哈家屯的一塊地為朝鮮族居住。后哈家人投奔兒女,搬到城市居住了。上世紀(jì)50年代為新興大隊四小隊,也稱為哈家屯,以此延續(xù)到上世紀(jì)末。后期大隊改名為村,小隊改為屯時,劃分新興村的朝鮮族屯稱為哈家屯。</div><div> 哈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60戶, 人口近266人,均為朝鮮族。耕地面積約1000畝,其中水田面積925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遠(yuǎn)景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遠(yuǎn)景村位于五常市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處,西鄰拉林河與興盛鄉(xiāng)相望。南與杜家鎮(zhèn)相接壤,東鄰五常吉林鐵路線,在杏花山角下,北與本鎮(zhèn)鎮(zhèn)西村、蓮花村為鄰。轄區(qū)14平方公里。由8個自然屯組成:崔家屯、李家屯、楊家屯、王貢屯、金家屯、于畔屯、福林屯、高家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本村因離所在的興盛人民公社較遠(yuǎn),又有好的發(fā)展前景,就取名叫遠(yuǎn)景大隊。后改為遠(yuǎn)景村。在五常撤縣設(shè)市前劃歸五常鎮(zhèn)管轄。</div><div> 全村現(xiàn)有戶數(shù)717戶, 人口3042人,朝鮮族1人。耕地面積8.500畝,其中水田面積7.972畝。</div><div><br></div><div> 1、高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5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東鄰蓮花村,南與于畔屯為界,西鄰沈家屯,北靠苗圃地。清末初期,高姓人家從山東來此開荒種田,形成屯落后,故名高家屯,因與蓮花村高家屯重名,為便于區(qū)分,人們習(xí)慣上稱小高家屯。</div><div> 高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29戶, 人口153人,鮮族1人,耕地面積370畝,其中水田面積355畝。</div><div><br></div><div> 2、崔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7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南2公里處。東鄰杜家鎮(zhèn),南鄰杜家鎮(zhèn),西至拉林河,北鄰李家屯。1933年,崔鳳在新京辭去偽軍軍官之職,解甲歸耕,在此地開荒墾地生息,人家多了以后,便取名崔家屯。</div><div> 崔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11戶, 人口443人,耕地面積1137畝,其中水田面積1065畝。</div><div><br></div><div> 3、李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西南6.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南1.5公里處。東鄰崔家屯,南、西靠拉林河,北與楊家屯為鄰。清朝末年,李占一從山東攜家屬來到這里,在此開荒種地15坰。若干年后,人口越來越多,形成了屯落,其人口屬李姓為多,故稱李家屯。</div><div> 李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47戶, 人口220人,耕地面積875畝,其中水田面積778畝。</div><div><br></div><div> 4、楊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8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南3公里處。清朝末年,楊富從河北帶領(lǐng)家人在此地開荒種田,形成屯落后,人們稱其為楊富屯,后來人們習(xí)慣上稱楊家屯,也以楊家屯名記載入了市民政局檔案。</div><div> 楊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07戶, 人口417人,耕地面積1592畝,其中水田面積1547畝。</div><div><br></div><div> 5、王貢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6公里處,村委會所在地西1公里處。東鄰于畔屯,南鄰李家屯,西至拉林河,北與新村為界。清朝末期,王貢從山東省帶領(lǐng)同家人來此墾荒種田,后逐漸有其它人搬來此地,形成屯落。因王貢深受屯人的敬重,故以王貢命為屯名。</div><div> 王貢屯現(xiàn)有戶數(shù)94戶, 人口402人,耕地面積1225畝,其中水田面積1160畝。</div><div><br></div><div> 6、金家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6.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1.5公里處。東鄰于畔屯,南與楊家屯為鄰,西至拉林河,北與王貢屯。清朝末年,金姓人家從山東帶領(lǐng)家人在此開荒種田,形成屯落后,因金姓人口居多,又因是首先占地為農(nóng),故名金家屯,但如今金姓人已不多了。</div><div> 金家屯現(xiàn)有戶數(shù)81戶, 人口322人,耕地面積786畝,其中水田面積763畝。</div><div><br></div><div> 7、于畔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北1公里處。東鄰福林屯,南面為村委會,西與白家屯相接,北鄰蓮花村。清朝末年,于畔從河北攜家眷在此墾荒10多坰地,并建屯立戶,故名于畔屯。該屯現(xiàn)在于姓人都已遷走。</div><div> 于畔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58戶, 人口703人,耕地面積1612畝,其中水田面積1446畝。</div><div><br></div><div> 8、福林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北2公里處,東鄰杏花村,南與于畔屯為界,西鄰白家屯,北與沈家屯為鄰。清朝中晚期,張瀾芳和于景海二戶人家從山東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看中了這塊肥沃的土地,便分別安家在此地的東西兩頭,屯西頭住著張瀾芳1戶,東頭住著于景海一戶。隨著幾年的辛勤勞作,兩人家都過上了富裕生活。在屯中人數(shù)不多時則以其姓名稱為屯名,二人均說不合適,于是分別取名為長林屯(西頭),福興屯(東頭)。1945年兩屯合并,屯名中各取一個字則成福林屯。</div><div> 福林屯現(xiàn)有戶數(shù)90戶, 人口382人,耕地面積903畝,其中水田面積858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吳家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吳家村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北5公里處。西鄰本鎮(zhèn)太平橋村,東鄰民意鄉(xiāng)明華村,南至萬寶山村,北至常堡鄉(xiāng)興盛村。該村原屬五常市民意鄉(xiāng)管轄,后于2012年年初行政區(qū)劃至五常鎮(zhèn)管轄。吳家村有三個自然屯,以吳瓦房屯為村中心,當(dāng)時建村時起名吳家村。</div><div> 全村現(xiàn)有戶數(shù)295戶, 人口1234人,其中滿族2人,朝鮮族1人。耕地面積5939畝,其中水田面積1400畝。</div><div><br></div><div> 1、吳瓦房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北4公里處,是村委會所在地。東鄰民意鄉(xiāng),南靠城區(qū),西鄰城區(qū),北與李家圍子屯為界。吳姓人家從關(guān)內(nèi)到此跑馬占荒耕田安家居住,當(dāng)時吳姓人家建有五間瓦房,后來居住的人家多了,屯落北大,遂起名吳瓦房屯。</div><div> 吳瓦房屯現(xiàn)有戶數(shù)73戶, 人口324人,耕地面積1550畝、其中水田面積390畝。</div><div><br></div><div> 2、太平莊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北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1公里處。南鄰萬寶山村,北鄰常堡鄉(xiāng)興利村,東鄰民意鄉(xiāng)明華村,西鄰本村吳瓦屯。清朝末期,張姓族人從山東省來到這里開荒占草,建立屯基。1939年日本人侵略者在東北實行歸戶政策,將周邊散戶聚集在此,老百姓為了向往安定太平,遂起名太平莊屯。</div><div> 太平莊屯現(xiàn)有戶數(shù)148戶, 人口692人,滿族2人,朝鮮族1人。耕地面積3481畝,其中水田面積930畝。</div><div> </div><div><br></div><div> 3、李家圍子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東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北1公里處。南鄰金山村,北鄰常堡鄉(xiāng)興利村,東鄰本村吳瓦房屯,西鄰五常鎮(zhèn)太平橋村。清朝末期,李氏族人從河北省來到這里開荒占草,用木柵欄圈屯和圈荒。1939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實行歸戶政策,將周圍的散戶歸并此地,在此建屯。因當(dāng)時李姓人家居多,遂起名李家圍子屯。</div><div> 李家圍子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8戶, 人口218人,耕地面積908畝,其中水田面積295畝。</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太平橋村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太平橋村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4公里處。東鄰哈五公路,西鄰東龐屯,北鄰安家鎮(zhèn),南鄰金山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成立太平橋大隊,歸安家鎮(zhèn)管轄,1980年改為太平橋村。2011年底并入五常鎮(zhèn)。全村有4個自然屯,</div><div> 全村現(xiàn)有戶數(shù)234戶,人口936人,耕地面積6922畝,其中水田面積1038畝。</div><div><br></div><div> 1、王坤屯:位于鎮(zhèn)政府東北2.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南2公里處,東鄰李家圍子屯,南鄰市區(qū),北與太平橋村為界,西靠市區(qū)。清光緒時期,王家從山東省來此開荒占草在此處定居,開始他們的生活,隨后附近的散戶向王家靠攏遷,開墾荒地造田。因當(dāng)時王家的主人叫王坤,故大家把這個地方叫王坤屯。</div><div> 王坤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0戶, 人口182人,耕地面積1220畝,無水田。</div><div><br></div><div> 2、太平橋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4公里,村委會所在地東1公里處。東與常堡鄉(xiāng)接壤,南鄰金山公園,西與安家鎮(zhèn)為鄰,北鄰安家鎮(zhèn)。東經(jīng)太平橋屯原名蔡家圍子。清光緒時期,一蔡姓人家從河北來到此地跑馬占荒,開墾土地,用木欄圍屯子。一段時間后蔡家擁有耕地漸多,成為附近的大戶人家。隨后周邊的散戶逐向他家靠攏遷來。得名蔡家圍子。為什么現(xiàn)在又叫太平橋屯了呢?是因為蔡家圍子屯東有一條路,路上有一座用木頭修成的橋(現(xiàn)在太平橋屯東的哈五公路)這些年來沒有出過什么事故非常太平。所以后來就將蔡家圍子屯改為太平橋屯。</div><div> 太平橋屯現(xiàn)有戶數(shù)93戶, 人口340人,耕地面積3018畝,其中水田面積60畝。</div><div><br></div><div> 3、陳勝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3公里,村委會西北1.5公里處。東鄰金山公園,南鄰趙申屯,西與安家鎮(zhèn)為鄰,北與安家鎮(zhèn)接壤。清光緒年間,陳姓人家從山東來此開荒占草定居,開墾了大面積的耕地。之后附近散居的人家逐漸向他靠攏,遷來開荒造田。因陳家通過辛勤的勞動成了當(dāng)?shù)氐姆N地大戶,陳家的當(dāng)家人名叫陳勝,于是人們便叫開了。故將屯名稱為陳勝屯。</div><div> 陳勝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6戶, 人口280人。耕地面積1196畝。其中水田面積441畝。</div><div><br></div><div> 4、趙申屯: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北2.5公里,村委會所在地西1公里處。東靠金山公園,南與趙申屯為鄰,西、北鄰安家鎮(zhèn)。清光緒時期,趙申帶鄰著家人從遙遠(yuǎn)的山東來到這里,開始了墾荒種田的生活。不久陳家人便開墾了較多的耕地,也在這里扎下了根,隨后他家又在周邊開墾一些荒地,成了當(dāng)?shù)匾粋€種地大戶人家。在1973年—1939年期間日本人為了好統(tǒng)治,把附近的農(nóng)戶都?xì)w到趙家這個地方,形成了較大的屯落,人們稱此屯為趙申屯。</div><div> 趙申屯現(xiàn)有戶數(shù)54戶,人口206人,耕地面積1046畝,其中水田面積597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