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國歷來重視"道",但從不輕易言"道",飲食活動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梢姡柙谖覀儑诵闹械牡匚皇欠浅8叩?。</h3> <h3>何為"茶道"?其實,"茶道"不是固定的概念,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參禪悟道,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陶冶。"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雖然都是一輪明月,而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水,各個飲茶人的不同感受,就是"茶道"吧。</h3> <h3>茶道的核心是"和"。</h3> <h3>"和"是"和諧"。自然,順從茶性,從品茶的情趣中培養(yǎng)靈感,滌除積垢,品茗靜思,還其本善,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h3> <h3>"和"是"和合"。是中、度、宜、當,是一切恰到好處,沒有過也無不及;是"酸甜苦辣調(diào)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道;是"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深情"的明禮之倫。</h3> <h3>"和"是"平和"。以茶待客,敬客真情,說話真誠,心境平和。古代賢德認為,茶道應該至善,而至善的境界,就是格物致知的至誠。茶道的真諦,在于啟發(fā)人的智慧和良知,使人心境平和,性情求真,儉德行事,潔身正心。</h3> <h3>"和"是"和悅"。飲茶啜苦咽甘,能夠激發(fā)人對生活的情趣,培養(yǎng)人的寬闊胸襟和不矯飾自負、處世溫和、謙恭有禮的良好品行。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有不同的追求。譬如,舊時期的皇親國戚、巨賈權(quán)貴,他們追求的是"茶之珍貴",展示各種仙品茗品和茶具珍寶;一些文人墨客,追求的是"茶之風韻",借茶友之小聚,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jié)友;信佛的人,講究"茶之德",他們看重的是去困提神,參禪悟道;崇尚道家思想的人,注重"茶之功",意思是在品茗當中求以養(yǎng)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而普通百姓品茶,注重的是"茶之味",主要是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但是,不論什么人都可以在飲茶品茗中獲得愉快和暢適。</h3> <h3>茶,一開始是入藥用的,經(jīng)過千百年的推廣,變成了一種消渴去火的飲料。茶傳入歐洲后,掀起了歐洲人舉國上下的飲茶風尚,在英國,飲茶更是貴族才有的特權(quán),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蓸贰⒖Х纫彩秋嬃?,但它們不能像茶一樣上升為道。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茶已融入了我們國人的生活,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任何事物,沒有文化內(nèi)涵就沒有生命力,就像風景一樣,沒有歷史沉淀、文化底蘊,山還是山,水就是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了文化內(nèi)涵,萬物就有了靈氣。所以很多旅游景點的打造,都在盡力挖掘景區(qū)內(nèi)的歷史傳說,名人印跡。</h3> <h3>可見,茶不僅是上好的飲品,而且有豐富的內(nèi)涵,是哲學,是人生,是勵志,是人的品性,是人的格調(diào),更是人的追求。</h3> <h3>茶,不叫喝,叫品。莊子說過:"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茶須靜品,拋開一切煩惱,沏上一壺熱茶,端起茶杯,聞其茶香,細啜慢咽,在茶的氳氤中,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方法。</h3> <h3>茶,是感情的紐帶。工作之余,邀上三五好友,一邊飲茶,一邊暢談人生;一邊撫琴,一邊聽歌;一邊吟詩,一邊作畫;一邊觀月,一邊賞花;還可以論經(jīng)對弈,獨對山水;自然也可以翠娥捧甌,置酒助興。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更需要忙中抽閑,品茗靜心,讓躁動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寧。</h3> <h3>回到家中,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泡上一壺茶,不需優(yōu)美的泡姿,不需優(yōu)雅的茶席,但有的是家人間歡快的暢談與嬉戲。喝茶就是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梁。一個愛喝茶的家庭,一定是溫馨幸福的。一個愛喝茶的國家,一定是太平富裕的,因為——盛世尚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