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年來,祁連山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野生動物種群不斷擴大,多年難覓蹤影的瀕危物種也時有出現(xiàn)。下面是近一年來在祁連山拍攝到的以祁連山為主要棲息地的野生動物以及生態(tài)風(fēng)光片,期冀能激起人們對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熱情和對野生動物的關(guān)愛,呵護我們共同的家園。</h3> <h3> 大鵟(學(xué)名:Buteo hemilasius)為鷹科鵟屬的鳥類,是一種大型猛禽,體長 570-760毫米。頭頂和后頸白色,各羽貫以褐色縱紋。頭側(cè)白色;有褐色髭紋,上體淡褐色,有3-9條暗色橫斑,羽干白色;下體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飛翔進翼下有白斑。虹膜黃褐色,嘴黑色,蠟?zāi)S綠色,跗蹠和趾黃色,爪黑色。棲息于山地、山腳平原和草原等地區(qū),也出現(xiàn)在高山林緣和開闊的山地草原與荒漠地帶,垂直分布高度可以達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區(qū)。喜停息在高樹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嚙齒動物,蛙、蜥蜴、野兔、蛇、黃鼠、鼠兔、旱獺、雉雞、石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1]</h3> <h3> 藏野驢,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該物種為高原型動物,棲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帶、營群居生活,對寒冷、日曬和風(fēng)雪均具有極強的耐受力,多半由5、6頭組成小群,大的群體在10數(shù)頭,最大群體可達上百頭,小群由一頭雄驢率領(lǐng),營游移生活。擅長奔跑,警惕性高。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的一種大型草食動物。</h3> <h3> 雪鴿,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懸?guī)r地帶,也出現(xiàn)于高海拔地區(qū)裸巖河谷和巖壁上。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xué)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h3> <h3> 胡兀鷲(學(xué)名:Gypaetus barbatus):以吃骨頭為生的大型猛禽,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當(dāng)?shù)啬撩窠泄氢曲棧拿忠虻踉谧煜碌暮谏毝?。棲息在海?00-4000米山地裸巖地區(qū)。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動物不能消化的部分,能把羊后腿骨整個囫圇吞下,或把骨頭從高空拋向巖石打碎而食,可飛越超過8000米的最高峰。分布于亞洲、歐洲和非洲。在祁連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其身影已實屬罕見。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瀕臨滅絕。<br></h3> <h3> 馬麝(學(xué)名:Moschus chrysogaster),中國一級保護??,祁連山瀕危野生動物。是麝科、麝屬的動物。馬麝是麝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雌、雄均無角,頭形、耳狹長,雄體具月牙狀上犬齒,雌體腹部無麝香。背部沙黃褐色或灰褐色,背毛粗而脆,腹、腋下毛細長耳柔韌。馬麝晨昏活動,白天休息,生性多疑,行動靈活,迅速敏捷,反芻,性情孤獨,營獨居生活方式,每年12月中、下旬進入交配期,每胎1-3只,棲息在海拔2500-5000m的針葉林和高山灌叢里,馬麝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h3><h3><br></h3> <h3> 猞猁(學(xué)名:Lynx lynx):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祁連山珍稀動物,屬于貓科,體型似貓而遠大于貓,體粗壯,尾極短,通常不及頭體長的1/4。四肢粗長而矯健。耳尖生有黑色聳立簇毛。兩頰具下垂的長毛。上體淺棕、土黃棕、淺灰褐或麻褐色,或為灰白而間雜淺棕色調(diào);腹面淺白、黃白或沙黃色。尾端呈黑色。為喜寒動物,棲息環(huán)境極富多樣性,生活在森林灌叢地帶,密林及山巖上較常見。喜獨居,長于攀爬及游泳,耐饑性強,不畏嚴寒,以鼠類、野兔等為食,也捕食小野豬和小鹿等為食。巢穴多筑在巖縫石洞或樹洞內(nèi)。每胎2-4仔。<br></h3> <h3> 藏原羚(學(xué)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和西藏原羚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形比普氏原羚瘦小,體長84~96厘米,體重11~16千克,僅雄性具角,角細而略側(cè)扁。耳朵狹而尖小。四肢纖細,蹄窄;被毛濃而硬直,臉、頸和體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黃棕色邊緣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內(nèi)側(cè)及尾下部白色。棲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亞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帶。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經(jīng)絨蒿等草類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為主要的攝食時間,同時也常到湖邊,山溪飲水,在食物條件差的冬春季節(jié),則白天大部分時間在進行覓食活動。<br></h3> <h3> </h3> <h3> 狼,二級保護動物</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西藏毛腿沙雞,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5000m的荒漠、草原、半荒漠、高山草甸草原及湖邊草地等地區(qū),飛行敏捷,性大膽,不甚怕人,主要<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蒙古,</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中國以內(nèi)繁殖于青海湖、新疆西部、四川西北部石渠縣,以及西藏北部、中部和南部。</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繁殖期為5-8月,每窩產(chǎn)卵3枚,</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主要以青草、植物果實、種子和嫩芽為食,也吃部分昆蟲。</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祁連山區(qū)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極其罕見(拍攝于肅南高崖泉)</span></h3> <h3> 藍馬雞(學(xué)名:Crossoptilon auritum)是珍稀名貴的禽類,羽毛美麗,頭側(cè)緋紅,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頸部頂上,通體藍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而翹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馬尾,故名藍馬雞。喜歡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區(qū),棲息于海拔較高的2000-3000米的叢密云杉、橡樹林內(nèi),山柳、臘梅灌木叢間,秋后隨著雪線下移,而遷到有水的山谷或開闊的灌叢草原。喜歡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h3> <h3>
藏雪雞,主要棲息在海拔2500米以上至5000米左右的高山和亞高山巖石苔原草地和裸巖地區(qū),幾乎接近雪線,冬季可下降到2000米甚至1500米左右的林線上緣灌叢和林緣地區(qū)。國家二級保護動物。<br></h3> <h3> 血雉(學(xué)名:Ithaginis cruentus),別名血雞、松花雞,血雉的雄鳥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腳、頭側(cè)、臘膜為紅色,故稱血雉。其別名甚多,各地皆異。在甘肅,因其胸側(cè)和翅上覆羽沾綠,被稱為"綠雞";因其羽毛形似柳葉,且沾綠,又稱為"柳雞";因其主要棲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葉和種子,又稱為"松雞子";又因其腳紅色,稱"紅腳雞"者最為普遍。主要分布于中國,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祁連山地區(qū)極為罕見。</h3> <h3>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又名巖鹿、白鼻鹿、黃鹿、哈馬(藏語),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祁連山瀕危野生動物加以保護,為偶蹄目、鹿科哺乳動物,也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白唇鹿體形高大,體長約2米;通體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無絨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別;鼻端兩側(cè)、下唇記下頜白色,在臀部尾巴周圍有黃色斑塊,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干扁平,故稱為"扁角鹿"。白唇鹿棲息于地海拔在3000-5000米的高山針葉林和高山草甸,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食;以集群方式活動,群體的規(guī)模因季節(jié)和棲息環(huán)境的差異而不同。白唇鹿僅在中國有分布。</h3> <h3> 背景雪山就是祁連山最高峰素珠璉</h3> <h3>天鵝與海子</h3> <h3> 黑鸛(學(xué)名:Ciconia nigra)鳥中大熊貓,全球僅存2000多只,中國約有1000只,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體態(tài)優(yōu)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繁殖期間棲息在偏僻而無干擾的開闊森林及森林河谷與森林沼澤地帶,也常出現(xiàn)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庫、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澤地帶,冬季主要棲息于開闊的湖泊、河岸和沼澤地帶,有時也出現(xiàn)在農(nóng)田和草地。在中國屬遷徙鳥,祁連山區(qū)極為罕見。<br></h3> <h3> 巖羊(學(xué)名:Pseudois nayaur),當(dāng)?shù)厝私星嘌?,體型中等,形態(tài)介于野山羊與野綿羊之間。兩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僅微向下后上方彎曲。以青草和各種灌叢枝葉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們還常到固定的地點飲水,但到寒冷季節(jié)也可舔食冰雪。無固定獸徑和棲息場所。它們在懸崖峭壁只要有一腳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達2、3米,若從高處向下更能縱身一躍10多米而不致摔傷。冬季發(fā)情交配,次年6、7月產(chǎn)仔,每年通常只產(chǎn)1仔。主要天敵是雪豹、豺、狼,以及禿鷲和金雕等大型猛禽。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h3> <h3> 狍鹿,棲于祁連山東段和西傾山一帶的荒山混交林或疏林草原附近,昏后出清晨歸,食草類、嫩枝。8~9月交配,來年4~5月產(chǎn)仔,每胎2仔。體小如羊,重30~40公斤,體長1米以下,四肢勻稱細長,后肢稍長,蹄窄尖,尾極短。雄鹿有角,僅3叉,通體棕黃色或棕褐色,臀部有白斑。<br></h3> <h3>狐貍</h3> <h3>禿鷲,國家二級保護</h3> <h3> 旱獺,也叫土撥鼠,屬嚙齒動物,適度控制對草原生態(tài)保護有益</h3> <h3>獵隼</h3> <h3>斑翅雞</h3> <h3>環(huán)頸稚</h3> <h3><b><u>未完待續(xù)</u></b></h3> <h3> 保護野生動物,任重而道遠,多年來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仍需我們逐步去改變,自然保護區(qū)禁牧區(qū)遺留的草原圍欄、偷獵盜獵等都是野生動物繼續(xù)繁衍生息難以逾越的屏障,讓我們共同努力,還它們一個自由的空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