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重訪“老家”——西城廠橋

星辰xin

<h3>和初中同學們的聚會還有一個多小時,突發(fā)奇想,從護國寺提前下車,準備到住了四十五年的“老家”——西城區(qū)廠橋前鐵匠胡同轉轉。</h3><h3> 右側是原先的白雪照相館所在,旁邊有桂香村,當時寧可走遠點去稻香村,也不想進桂香村。</h3> <h3>護國寺的街口。以前可沒這個大招牌。原來這個地方的商店叫“婦女商店”,是個綜合商場。婦女商店的對過(南側)是個食品店,叫“元盛”,有兩間房,把角的賣糕點,另一間主要賣冷飲。緊挨著的是月盛齋。</h3> <h3>是不是原先賣包子的地方呢?肯定的是店家不知換了多少個了。</h3> <h3>護國寺賓館也是后蓋的,屬當時的二商局。1995年曾和幾個工業(yè)局的同僚在這里共進午餐,當然是二商局的做東。</h3> <h3>這在護國寺是個老院落了,門簾雖翻修過多次,但里邊的基本格局未變。</h3> <h3><font color="#010101">這些小鋪都是經常變換的。</font></h3> <h3>人民劇場和護國寺小吃應該是這條街里年頭最老的了。五六十年代我有記憶時,這是常去的地方。一個是吃,一個是看節(jié)目,主要是京劇。</h3> <h3>人民劇場看京劇,姐姐可以帶著我到后臺,看演員們化妝,臺上才子佳人,臺下嘻嘻哈哈。這里的內部電影也很多,最早的寬銀幕就是在這看的。</h3><h3> 現(xiàn)在劇場已成為危房,不再演出,不知以后干什么用。</h3> <h3>人民劇場的正對面,別的店都忘記了,但有家理發(fā)店記憶猶深,感覺外表上在當時有些洋氣,里邊可以理發(fā)、燙頭。</h3> <h3>護國寺小吃現(xiàn)在京城里哪都有,但發(fā)源地卻是這里。以前的內部設施很簡陋,但小吃做的地道。今天要不是匆忙趕路,一定要進去回味一下。</h3> <h3>奇怪的是,斜對面的馬路邊還有一座護國寺小吃店,也進去過,聽說馬路兩邊是一回事。這里原是人民劇場的售票處。</h3> <h3>這個建筑是新的,以前這塊地兒,賣花草魚蟲,我經常攢點小錢進去買兩個放在盆景里的小橋、小亭,或老叟垂釣,或小孩潵尿,有時也買點活魚蟲,喂魚吃。</h3> <h3>這條街直通護國寺,我印象里寺廟還是很大,但能看到的已是寺廟的最后一排大殿。六十年代,曾偷偷鉆進去,看到里邊有佛像,有石碑,還有多口棺材,蜘蛛網遍布,從里邊鉆出,一身土,一身蜘蛛網。大約文革前夕,后面的廟宇改成了電影院,記得羊城暗哨就是這里看的。還曾經看過夜場電影,一看就看三四部,看到天亮,非常過癮。</h3><h3> 有了影院后,這條街正對著的是電影大廣告牌。廣告牌再往西有個大院落,再靠西就是現(xiàn)在南側小吃店的地方。</h3><h3> 這個街口東側是個低矮的小食品店,記著的起碼有糖葫蘆、關東糖,也賣散白酒。</h3> <h3>這是溥儀弟弟溥杰的所謂故居,說是故居,也是文革中期政府配置給他的,還沒我家的老院歷史長呢。但聽說溥杰活著時,經常給四鄰和周邊的商鋪題字,人緣不錯,誰得到題字也沒受寵若驚,就像是應該的。</h3> <h3><font color="#010101">褡褳火燒這個店不算是老店,但年頭也得二十年以上了。在這里吃過,也品嘗不出個好壞。</font></h3> <h3>這個店是不老不新的一個店。這個店前身我們一般稱醬油店,當然不只是打醬油,也有醋、白酒,還有醬菜,相通的是個小百貨店,已在胡同的把角處。緊挨著的是個賣肉的店和一個小理發(fā)店。</h3> <h3>這是在棉花胡同口,靠東側原先是家專門的灌腸店,第一次吃灌腸就是在這吃的,一毛多錢一盤,有焦有嫩,蒜汁兒一沾,想起來都要咽口水。八十年代就改了,后來又多次變更。旁邊靠胡同里的是個小人書店,可以租小人書看,三國、西游、三俠五義等最早都是在這看的,一分錢租兩本。</h3> <h3>這是棉花胡同,我小時上的前鑼圈托兒所就在胡同的胡同里。棉花幼兒園、護國寺醫(yī)院,還有一家遠親,都是在這胡同里。一直走可經過航空署街和三不老胡同,里邊還有條細長的胡同通往護國寺影院。走到頭,就是積水潭醫(yī)院。</h3> <h3>這是“老店”,純屬蒙騙。以前這是戶人家,經常在外面晾衣服、被子,后來改成個小店,也屬便利店的樣子。要是老店,就要標出原址在哪,有據(jù)可查。</h3> <h3>院是老的,家政公司是近幾年開的。母親病逝前雇的保姆好像就是這里找的。</h3> <h3>藕芽胡同里,有我的一個同學,現(xiàn)已離世,走的太早。</h3> <h3>護國寺東街口的梅蘭芳故居座落于此,過去經常進去,收費以后,只是陪朋友去過兩三次。</h3> <h3>路東南角是原衛(wèi)戍區(qū)司令部,搬到正義路緊挨著市政府后,這里就叫衛(wèi)戍區(qū)大院了。進去看過節(jié)目和電影。女兒的幼兒園就叫衛(wèi)戍區(qū)幼兒園,在大院的后面,離住的地方很近,接送也很方便。順著這條路往東,經過老輔仁大學(現(xiàn)已屬北京師范大學),再走個幾百米就是恭王府和什剎海了。</h3> <h3>這個烤鴨店是后來建的。以前把角是個面鋪,賣白面的。旁邊是菜店,印象里主要是賣大白菜。很多鄰居到這揀菜葉,說是回家喂雞喂兔,有可能就自己熬著吃了。我在這買過五分錢一大筐的西紅柿,洗好切碎,捅到從醫(yī)院找的葡萄糖瓶里,用針管吸出空氣,封嚴,留到冬天吃,那味道絕對鮮美。</h3> <h3>峨嵋酒家最早的老店在西單商場里,過年過節(jié)有可能到西單光臨一次,那是絕好的被京城改造了的川味,不次于四川飯店。現(xiàn)在這里也進去過幾次,有點乏善可陳了。</h3> <h3>順著廠橋大街往南,過了馬路,就是北大醫(yī)院,母親治病,女兒出生,都是在這里。北大醫(yī)院原先的正門(西門)正對著的是北京四中的東門(原正門)。</h3> <h3>走到高臺階上看了一眼。小時在這里一是看節(jié)日的煙火,比在自家院里看的清楚,甚至爬到鄰居家的屋頂去看;還在這兒看過國慶檢閱完后從這經過的軍事裝備、不同的游行隊伍。</h3> <h3>這是電化教育館的正門,偷著溜進去,直達我家大院門口。</h3> <h3>這是我住過幾十年的前鐵匠胡同的南口,上小學中學都是從這個口出。今天又折返到胡同的東口。</h3> <h3>前鐵匠胡同,文革時被我們院里鄰居家的高中紅衛(wèi)兵改成了鏟修胡同,現(xiàn)在想想真是可笑可悲。</h3> <h3>胡同里以前連個自行車都很少看到,如今小轎車排成一隊,這怎么進出??!</h3> <h3>五號大院,以前是我最愛去的一個院,不光因為有我?guī)讉€小學同學,還因為里邊有假山,有池塘,有荷花,有參天大樹。爬樹爬山踢球放風箏,不一而足,玩彈了為止(可不是癱啊)。</h3> <h3>胡同里的發(fā)小,每個門都有,一聲唿哨準出來,十幾分鐘就能集合成一大群,大有打家劫舍之勢。</h3> <h3>這個院以前是8號,不知何時因何原因改成15號。以前的大門很大,現(xiàn)在變的很小。院里因76年蓋地震棚,逐漸地改成了屋子,而且每家每一次修繕改造,都要不知不覺地擴大一點,搞的現(xiàn)在勉勉強強推輛自行車進去。</h3> <h3>原先住的三間大北房加一間耳房賣出后,被新戶要改成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小樓,因被鄰居舉報已停工,正不倫不類地戳在那。往日四合院的風彩蕩然無存。</h3> <h3>母親在世時還在已然破舊的房屋前留影。</h3> <h3>我在這里住了45年,我家可算是老戶了。2000年從這里離開,母親不愿離開這個接“地氣”的地方,又和姐姐住了十年。</h3> <h3>后院鄰居住的十分擁擠。</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院里碰巧還見到了一些老街坊,大家都很興奮,聊了一會兒天。</font></h3> <h3>這是老10號院,通道的房頂已長滿荒草,看來多年無人過問了,院里的鄰居不知安否!</h3> <h3>這是東槍廠拐角,可通向護國寺大街。</h3> <h3>這是北京市電化教育館,以前也是個王府,前門有市政府立的碑。小時,經常到里面看電影,混進去找個旮旯坐下就看,有人查票,就在里邊捉迷藏。有時卡的嚴,就從電線桿子爬上去,站在房頂?shù)耐饪卓?。原蘇聯(lián)電影夏伯陽、靜靜的頓河、攻克柏林等都是在這里看的。</h3> <h3>胡同靠左側有戶老鄰居,是個外科大夫,他及他的女兒都四中畢業(yè),父女倆成了校友。因和我家來往甚密,我也經常到他家看看,為我母親的病,他還把中西醫(yī)結合起來,研究我母親病情。</h3> <h3>這是前鐵匠胡同的南口,正對著北京四中的操場。</h3> <h3>操場東側是文革后期蓋起的金臺飯店。</h3> <h3>出胡同往西,是我家、也包括左鄰右舍經常去的天賜莊(飯莊),家常菜,好吃實惠,成為有一段時期我們不斷光顧的地方?,F(xiàn)在已改成北京銀行。正對著天賜莊馬路對面是一個新開的上海本幫菜館(用的是地下空間),想換口味就去那里,只是價高量少,腸胃小的還能將就。</h3> <h3>廠橋小學,是我和我的女兒上小學的地方,校園曾經分成兩個地方,直到七十年代才合二為一。</h3> <h3>再往西,這里在大約二十年前左右,在整治平安大道時,新增了五六家餐館,我們都光顧過。現(xiàn)在保留店名的就剩這家了。不知為何都關張,難道菜肴做的不好?還是禁止了公款消費,客源太少?</h3> <h3>這是平安大街打通后修建的一家有特色的餐館。</h3> <h3>我經常到這個部隊游泳館來游泳,設施在當時來說,除了什剎海的游泳池,就屬這里好了,重要的是冬天還能游。</h3> <h3>這是以前的解放軍報社,我的同學家就在里邊,可以經常到里邊看看玩玩,餓了就在報社的食堂用餐,口味兒很不錯。</h3> <h3>黃城根小學算重點小學了,大外甥女就從這里畢業(yè)。</h3> <h3>156中學以前是女六中( ?),女兒上初中的地方,對面聽說是國家安全機構。</h3> <h3>這是平安里一帶的削面館,后來經營規(guī)模擴大,但最拿手的還是刀削面,四方鄰居也是那兒的???。</h3> <h3>最熟悉的北京四中,如今把西側開成了正門,也是我們五十年前的初中同窗今天聚會集合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