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國核武器基地將士奮斗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零二三、無上光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國家昌盛、人民安康,有你的奉獻也有我的奉獻,【八零二三】無上榮光,向戰(zhàn)友們致敬!</b></p> <h1><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我國停止核試驗后,核試驗基地的大功臣、大英雄、大將軍、大專家、大院士的名字和輝煌成就陸續(xù)開始在新聞、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中有所報導,而且大部分都已走進了大城市,給予了相應的得遇。而基地廣大基層官兵、科技工作者、工人、家屬則永遠牢記走進基地時的第一課:"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聽的不聽、不該問的不問",保守機密,慎之又慎的保密內容。守口如瓶,隱名埋姓生活在全國各個城鎮(zhèn)、鄉(xiāng)村等條件相對差的地方。身體有殘疾、待遇比較低,甚至老無所養(yǎng)、病無所醫(yī)、英年早逝!然而他們仍然是:"無怨無悔",為自己的輝煌歷程、為自己的祖國強大而自豪和驕傲!正如軍旅一級作家彭繼超所說:"有些人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而更多的人,在歡慶成功之前,他們轉身離開了。這些無名英雄也為成就一項偉大事業(yè),奉獻出了自己最好的年華和全部的力量。他們和那些載入史冊的功勛之臣一樣光榮!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基地研究所十二位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yè)生參加了我國第一次核試驗任務。(按圖中順序排列)倪源興 、陳明俊 、蔣鴻茅 、孫亞今 、陳達 、 連環(huán)球 、吳賢德 、萬志普 、徐進 徐繼彰 、袁光鈺 、房士良。</b></h1> <h1><b>該照片為21所五室參加首次核試驗的27位科技人員,截止2017年底,已有10人不在了(占37%)。</b></h1> <h1><b>后繼有人:新一代大學畢業(yè)后:立志報國,扎根戈壁;無私奉獻,無怨無悔!1986年新大學生到部隊軍訓拉練合影:前排從右開始:鄒德濤、朱麗君、龔慧如、朱垂先、肖太勇;后排從右開始:徐賓、何清華、孟中偉、黃喜清、王同前。</b></h1> <h1><b>80年代研究所青年一代科技人員。</b></h1> <h1><b>李曉忠 (研究所七室)、龔慧如 (研究所二室) 1987年7月拍于紅山研究所大樓前。</b></h1> <h1><b>新一代大學生:李忠成(大李)、李春玲(小李)。</b></h1> <h1><b>1980年國防科委首次檔案工作會議:<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排右3起:趙如璋副部長、馬杰副主任、唐延杰副主任、陳彬副主任、張愛萍主任、黃林副參謀長、張文合副參謀長、邵星北副參謀長。</span>其中有基地司辦李其備(中排左9)主任、楊劍(后排右8)、研究所八室羅傳安(中排左13)。</b></h1> <h1><b>1985年6月基地司辦全體同志與已確定轉業(yè)的吳慎義(前排中)主任和楊劍(前排左二,時為秘書)合影留念。</b></h1> <h1><b>前排左起:黃前躍(勤務連)、劉國安(技保營:二連)、楊國軍:(技材倉庫)、謝水國(勤務);后排左起:黃桂秋(二連)、萬忠社(二連)、李細滿(加工廠)、廖書明(勤務連)。</b></h1> <h1><b>124團戰(zhàn)友:前排從左到右:席選舉、鄭拾成、劉水成、楊寧;中排李治國、王偉康、張根玉、閆國喜、趙小丑。后排杜新芳、王自偉,李功年,沈現(xiàn)洋。</b></h1> <h3>124團戰(zhàn)友:坐著右邊是任連長,左邊坐的記不清了名字,后邊站著左邊范長明、中間王福昌、右邊閆國喜。<br></h3> <h3>124團83年新兵: 新兵連一班。15個人中只有班長是老兵,14個新兵,一眼能說出名字的只有:班長王電波(后左四),四川萬縣人;家鄉(xiāng)新野的陳紅讓(前排左二、王少江(前左三)、王喜軍(后排右三)、李文臣(前排右一);陜西渭南的燕茂祥(后右四)、后排右一:(南陽布衣)。</h3> <h3>研究所技術保障營戰(zhàn)友合影。前排左起:王玉峰、張振營、崔小國、趙矛盾、李躍進;后排左起:趙中青、楊清貴、馮士貴、孿躍進、翟發(fā)昌、歐陽歷心。<br></h3> <h3>前排左起侯根亮、王培軍、馬新乾、趙發(fā)勝;后排左起郭炳軍、雷應元、肖長英。</h3> <h3>紅山技保營供電一連戰(zhàn)友:第一排左邊畢和平、牛全亮、程立峰;第二排左劉紹政、張祥樣、趙中華、楊社會;第三排左程金城、李祥、王留、范德亮、路勇、梁長干、第四排左王福金、趙守玉、許丙金、何耀國、劉喜德、楊興祥。</h3> <h3>研究所技保營領導:左起孫寬恒、鄧中華、盛桂林。</h3> <h3>三部勤務連:(76年3月)從左到右第一排李振華、邢建立、陳余良、姚發(fā)旺、胡來運;二排楊新春、董青希、鄧中華、張根東、劉洪祥、王振海;三排杜斌、陳民金、張傳明、劉怡、周永剛、劉新年。</h3> <h3>紅山供電連、勤務連、車隊戰(zhàn)友1971年畄念:從后排左起:任紹福、李健、郭振德、劉潤華、武紹華、李俊清、曹連雨、王亮、周慶平、單禮、韓常會、尹玉成、袁志山、卞景德、張友發(fā)、徐亮。</h3> <h3>馬蘭三十六團戰(zhàn)友:后排左起;龔紹山、韓常會、李克志、尹玉成、...。中排左起;周慶平、仁紹福、孫寶中、王永福;前排左起、王兆林、劉強、唐學元、張書田。該團為汽車團。承擔全基地的科研、試驗、生產、生活、后勤保障任務。<br></h3> <h3>曹圣忠(三連)、謝牡懷(車隊)。</h3> <h3>前排張克才,趙發(fā)勝,陳林國,雷應元,后排,郭炳軍,張紹堂,倪家法也都是電纜連的。</h3> <h3>涂致良、謝牡懷。</h3> <p><b style="font-size: 22px;">研究所有關人員在核試驗場:右起蔡赟、董福祿、何躍國、楊雅清、邢雯霏、史安民、李孝蘭、溫庭浪、康立國(司機)。</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研究所小車司機康立國在場區(qū)執(zhí)行任務。</b></p> <h3>紅山打字、油印美女:周蘭英。</h3> <h3>紅山門診部:劉志萍戰(zhàn)友。</h3> <h3>前排左起:林天雄、劉愛江、胡克仁、張玲、申連清;后排左起:田發(fā)榮、史安民、唐承啟、陳景秋、xxx。</h3> <h1><b>核試驗基地的廣大官兵、科學技術人員、工人、家屬為了我國的國防建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幸福,耽誤了自己的子女教育,鑄就了核盾牌、遏制了核戰(zhàn)爭,贏得了世界和平。更不能使祖國和人民忘了記是核試驗基地工兵124團:他們的偉大還不在于苦、累、和遠離親人牽掛,他們的偉大在于獻身于我國核武器發(fā)展神圣事業(yè)中。他們全靠簡單的手提機械開山打洞、架橋鋪路、爆心取樣。特別是在我國第一次地下平洞核試驗時,由于當時核武器發(fā)展迫切,測試手段落后,沒有試驗經驗,但每一次試驗又必須拿到試驗數(shù)據(jù),盡快過地下平洞試驗方式關,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組織決定,實施核爆炸后進行廊道開挖,千方百計拿到爆心樣品取樣和有關試驗數(shù)據(jù)。這是戰(zhàn)斗命令,在這次完成任務過程中,不僅暈倒、累病很多人,而且全體參試官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外照射和內照射,等于經受了一次已知的"核戰(zhàn)爭"且必須沖向爆炸中心的考驗,他們義無反顧的為我國過地下平洞核試驗關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壽命受到影響是肯定的)。</b></h1><p><br></p> <h3>前排:許家麟 、xxx 、王如芝 、張超 、董壽莘 、 xxx 、姚獻新 、xxx 、林俊德;中排:程鋼(右1);后排:張向陽(張超后面最高者)。該化爆模擬試驗代號為"614工程",于1963年秋在北京郊區(qū)官廳水庫旁"工程兵科學試驗場"進行的,總負責人是張繼業(yè)處長。這次化爆試驗對我國第一次核試驗的力學參數(shù)測試、力學安全評估等起到了重要作用。</h3> <h3>雍娟娟、仼萬德、朱光亞、張紀旭、高霞。</h3> <h3>左起王保民、蔡洙虎、邱學臣、白成軍。</h3> <h3>黃躍戰(zhàn)。</h3> <h3>左起:李麗英(四室)段淑萍(紅山門診)杜英(計量站)</h3> <h3>雍娟娟、程開甲、高霞。</h3> <h3>程秀芳</h3> <h3>劉全坤、王天升、盛桂林、任萬德。</h3> <h3>第一排從左至右:王桂芳、湯政委、齊文德 、王成海、黃來斌、張周孟;第二排從左至右:李春玲、李崇孝、張殿民、楊海寬 、李學軍、閆春陽。</h3> <h3>前排左起 : 李維民、景增祥、? 、 黃亨標、 賈義勇、鄧惠興;后排左起 : 周蘭英、劉愛疆、解靖玉、王立魁、盛桂林、任付端、?、 蘇合意、劉全坤。</h3> <h3>1973年初春的基地司令部機要處:一排左起雷照金、紀清陽、韓春科(處長)、云局長(國防科委機要局)、張建基、彭繼超,二排左起馬維良、科委機要局參謀、常智、張金山、葛士俊,三排左起羅明友、申文泉、蔣萬義、吳慎義、陳嘉棟、孫繼棟。</h3> <h3>作試處張妙根、顧樹人等。<br><br></h3> <h3>作試處戰(zhàn)友:</h3> <h3>通信總站:崔逐波付站長轉業(yè)時的合影。第一排:杜長群、明維忠、陳梅開、黃文輝、崔遂波、王懷振、林榮金、孟春玲;第二排:湯根兔、齊少凱、任富松、賈鎖柱、陳禹金、高付主任、楊正清、郝金斌;第三排:王勇、張金生、謝富春、張安才、王水章、張世武、毛恭田、劉國龍。<br></h3> <h1><b>核試驗基地的科學技術隊伍主要有基地研所、技術部和科研管理干部組成。這支隊伍承擔著我國核試驗場建設的總體設計、核爆炸裝置起爆和各測試系統(tǒng)的控制、核試驗裝置各種物理、放化、力學參數(shù)的診斷,核裝置爆炸的各種理論參數(shù)預報和總體安全、防護工作。為了祖國的核事業(yè),一批批才華橫溢、風華正茂的科技英才,甘愿放棄優(yōu)越條件,從四面八方匯聚羅布泊。一支支戰(zhàn)功卓著的部隊,征塵未洗,西出陽關,遠赴 大漠。他們一干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一代代科研試驗人員寧可透支生命,絕不拖欠使命的擔當,鑄國防盾牌,挺民族脊梁,成為他們心中最高的價值追求。他們銳意進取、科研先行 ,集智攻關,精益求精,圓滿完成了我國四十多次不同試驗方式、不同當量、不同試驗要求的核武器任務,使我國擁有了有效地核威懾力量,為樹立大國地位,鞏固國防做出了下可磨滅的卓越貢獻。</b></h1> <h3>從左到右:陳劍杰、張松林、王保民、胡永樂。</h3> <h3>從左到右:周生宏、王保民、陳世亮、周清波、林俊德、范如玉、馬國惠、李珊梅、晏醫(yī)生(王德芳夫人)、王德芳、趙黎、萬祥貴</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孫繼棟 王保民 王伯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孫繼棟 李宗奎 馬國惠 張樹文 ???</b></p> <h3>從左到右:王保民、周清波、周生宏</h3> <h3>從左到右:從左到右:趙聯(lián)明、刁顯光、王保民、彭尚林。<br>頭戴鋼盔穿盔甲,哪里艱苦哪安家。無私奉獻為祖國,參核老兵最瀟灑。孫繼棟(2018.1.13)</h3> <h3>高霞、付安鎮(zhèn)、王雄飛。</h3> <h3>從左到右:王保民、呂敏、王宏</h3> <h3>從左到右:王德芳、韓學安、王宏(后)、王保民</h3> <h3>研究所情報資料室的戰(zhàn)友。前排左起:李淑清、師紅、杜繼榮、魯梅君女兒、魯梅君后排左起:畢愛麗、蔡亞英,、陶克珍。</h3> <h3>研究所情報資料室的戰(zhàn)友。前排左起:陶克珍、郝炳琪、張景河、霍振禮;后排左起:楊衛(wèi)東、何耀國、杜繼榮。</h3> <h3>研究所情報資料室的戰(zhàn)友。前排左起:杜繼榮、朱麗君;后排左起:文仁端、楊國捷、杜金萍。</h3> <h3>研究所情報資料室的戰(zhàn)友:劉洪祥、魯梅君、陶克珍、李成龍、張莉、李淑清、孫文蘭;后排左起:朱明忠、楊劍文、徐文亮、楊衛(wèi)東、楊立功、畢愛麗、王曉東、杜繼榮、師紅。</h3> <h1><b>趙培軍,技術總隊三大隊政委,1985年場區(qū)留影</b></h1> <h3>王保民</h3> <h3>左起:張應標、夏興潤。</h3> <h3>研究所情報資料室的戰(zhàn)友。</h3> <h3>前排從左到右:張喜兵、唐忠杰、陸輝、唐會川、張善廷、王保民、趙立申、楊鑫和兒子后排從左到右:劉冬、張治平、趙家華、董宏曉、趙聯(lián)明、周生宏</h3> <h3>朱孝敏、張志貞。</h3> <h1><b>核試驗成果回收:試驗任務的累和苦在參試官兵中還算是比較輕松的事,至高無上的是在核爆炸半個小時左右,參試人員要各負責,爭先恐后,冒著放射性物質的外照射和內照射甚至犧牲生命的危險,把試驗數(shù)據(jù)、膠片、效應物等成果搶回來進行分析處理和總結。實踐證明:參試官兵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放射性物質的傷害,相當一部分參試人員終身致殘,但大家胸有祖國和人民,看到祖國安寧、人民幸福而已無怨無悔!</b></h1> <h1><b> 核爆炸后:參試人員為了搶收到布放在距核試驗爆炸產品2公里以內的記數(shù)據(jù)、膠片、影像和一些效應物等成果。在核爆炸半小時左右不顧個人安危,要沖進爆心方向進行回收成果。</b></h1> <h3>李孝蘭、毛永坤、楊雅清、高霞。</h3> <h3>朱雙華、彭繼超、楊軍嶺</h3> <h3>前排從左到右:李奎、周仁剛、陳泳、張旭東、???、???、田文勇、邵穎輝、王善強、王邦順、毛松林;后排從左到右:肖太勇、賀錦州、張寶金、楊福、游新農、姚明桂、王曉林、呂建國、張蔚然、孟繁茂、張煒、褚玉成、???、張亞方、蘭大江、胡江波、孔慶璽、劉斌、龔新宇、宮延正、朱雙華、王保民。</h3> <h3>從左到右:朱新生、馬遂順、王保民、林明</h3> <h3>云維春、趙新國、高霞、李孝蘭、楊雅清。</h3> <h3>曲從治、高霞、</h3> <h1><b>宋慶海。他是核試驗基地普普通通一個基層轉業(yè)干部,2018年1月8日病逝,基地廣大官兵共同送行,感動中國,令人深思。<br>悼慶海戰(zhàn)友:</b></h1><h1><b>常恐瀚海傷別離,怎堪又謝馬蘭花。</b></h1><h1><b>歲寒痛哭好戰(zhàn)友,英魂何處覓芳華。</b></h1><h1><b>彭繼超(2018.1.8)</b></h1><h1><b>沉痛悼念宋慶海戰(zhàn)友:</b></h1><h1><b>去年悼方欣,如今哭慶海。</b></h1><h1><b>馬蘭花又落,何處訴悲哀!</b></h1><h1><b>彭繼超(2018.1.<br>馬蘭花又一瓣殘,悲到極處悲難言。</b></h1><h1><b>射線無形傷肌體,風沙如刀凋容顏。</b></h1><h1><b>滿腔鮮血涂熱土,幾多青春獻祭壇。</b></h1><h1><b>再向蒼天哭戰(zhàn)友,和平樹下喚凱旋。</b></h1><h1><b>彭継超(2018.1.11)<br>馬蘭將士姓名埋,大國崛起寬胸懷。<br>鞠躬盡瘁不利已,壯年病逝尚負債。</b></h1><h1><b>驚聞噩耗心欲碎,祭奠英靈看群會。</b></h1><h1><b>參核戰(zhàn)友同聲哭,無比慶海精神貴?</b></h1><h1><b>邱學臣(2018.1.8)<br>昔日戰(zhàn)友今日魂,浩瀚大漠托紅云。<br>射線粉塵何所懼,原子核彈懾敵人。</b></h1><h1><b>慶海英逝祭總理,白雪迎春淚作雨。</b></h1><h1><b>中原哭聲山河泣,青煙一縷潤大地。</b></h1><h1><b>(邱學臣2018.1.12)</b></h1> <h3>當年馬蘭紅山戰(zhàn)友們:大家能在戈壁沙漠的樹蔭下坐坐、聊聊天、喝喝泉水也是一種快樂和安慰!</h3> <p class="ql-block">前排自左至右:趙黎、尹序貴、周清波、梁蔭綬、馬國惠、鄭存衛(wèi)、王維明。后排左起:李慶春、xxx、李宗奎、張明義、像小熊、孫繼棟、趙嘯海。</p> <h3>段宏偉、馬遂順、朱增泉、汪成龍、殷坤能接送參試人員。</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我國最后一次核試驗圓滿完成后,總裝備部科技委朱光亞主任,覺得一生不辱使命,心中非常興奮,他和機關的同志一起,第一次到泊斯騰湖乘舟休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邱學臣、陳斌、朱光亞、尹序貴、馬武斗、徐宏廣。</b></p> <h1><b>124團黨代會合影。</b></h1><h1><b> 最值得宣揚的是我國核試驗基地124團: 核試驗場區(qū)的工程兵124團:功勛部隊,他們對我國核試驗的貢獻是無人替代的! 他們擔負著我國核試驗場空爆試驗鐵塔安裝及配套地面工程、平洞地下核試驗的山洞掘進、回填、開挖、排險等試驗工程設施的建設工作。肩負神圣使命的指戰(zhàn)員們,在那時激情的歲月,火紅的年代,在浩瀚的戈壁灘上,忍饑挨餓毫無怨言,然而是豪言壯語,錚錚誓言:"我們可以誤飯誤覺誤休息,核試驗工程不了拖延一分一秒" 124團指戰(zhàn)員們豪邁地提出:"為了民族的尊嚴,國家得昌盛,甘心情愿付出自己的血汗。1964年6月,他們完成了安放原子彈的鐵塔安裝任務及與原子彈試驗配套工程,還修建了簡易飛機場,300余公里的簡易公路,2300平方米營房,為確保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做出了貢獻,基地黨委發(fā)出嘉獎令,高度評價施工部隊"發(fā)揚了吃大苦、耐大勞、連續(xù)作戰(zhàn)的革命精神,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軍隊的硬骨頭做風"。 60年代末期,核試驗將由地面和空爆轉入地下洞和地下豎井試驗。搞地下核試驗,要先打一條魚鉤型坑道,在魚鉤部放置核裝置,安裝與調試測試儀器設備,構筑與鋪設電纜線,構筑爆心檔墻,進行坑道回填等工程。 每個工號要打100多米的山洞,洞子截面有20多平方米,每次放完炮,戰(zhàn)士都扒了光脊梁,用鐵簸箕把石渣端上來倒進轱轆馬車,然后再用絞車往上拽。一個連隊負責一個坑道,大會戰(zhàn),互相比著干,誰也不甘落后。 用鐵簸箕端石渣苦,抱風鉆打眼更苦,在截面20多平方米的洞子里,三四臺風鉆一齊干,震得耳朵嗡嗡響,灰塵,噪音,簡直無法忍受,人說話根本聽不到聲音。從安全的角度,上級要求打水眼,但是打水眼用水量大,容易出現(xiàn)啞炮,掘進任務重,工期又短,哪還顧得了安全不安全,都采用旱鉆。巖石特別硬,一鉆下去直冒火星。不用手使勁抓住,就打滑,干轉悠。帶著手套,打不了兩個眼,一副手套就磨爛了。洞內全被煙灰籠罩著,每個人頭上戴一個電池燈,看不見人,只能看到對方頭上燈泡一個圓點點。開始大家還帶著防塵口罩,汗水把口罩濕透了,不透氣,憋得慌,后來索性把口罩摘了干。 為了完成任務,那個班都不甘落后,炮一響,整個洞內還是硝煙滾滾,灰塵中的炸藥味還嗆鼻子,營長連長和戰(zhàn)士嘴上都捂一條濕毛巾,一齊沖進去,往外扒石渣,剛扒出一遍,騰出一點空隙,風鉆手就接著開始打。每完成一項任務都必須保質、保量、保安全、保工期,施工和操作的全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核試驗工程的標準和要求來貫徹落實。進洞施工,團、營、連三級必須有值班干部跟班作業(yè),洞口值班室還有一名基地工程處的干部值班。每次施工都有任務定額,什么時間任務完成了就打電話到洞口值班室,值班干部驗收合格了再通知下一個班次進洞。 坑道施工讓人感到壓抑,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通風不好、作業(yè)面狹小、酸氣、霉味、噪音干擾、潮濕等因素影響著年輕士兵的身體健康。長期的洞內施工,沒有規(guī)律的飲食作息,讓很多的人得了風濕性關節(jié)炎、腸胃疾病。 1969年9月23日,2萬噸當量地下平洞核試驗炸響。效應試驗項目有直接沖擊的傳播規(guī)律、坑道工事的抗力與抗震性能、武器裝備的破壞規(guī)律、動物損傷、通信器材的破壞和對通信的影響及材料合成等。 為了拿到測試數(shù)據(jù)和樣品,由坑道打向爆心。 耗費巨資進行一次核試驗,拿不到各種測試數(shù)據(jù),就無法確定原子彈爆炸當量和物理、放化、力學數(shù)據(jù),就不能算試驗成功。因此,對于地下核試驗來說,必須拿到測試數(shù)據(jù)和試驗樣品,為原子彈設計提供依據(jù)。 為了試驗成功,需要打一條通向爆心的坑道。七連經過艱苦奮戰(zhàn),終于挖到了爆心,當挖到空墻壁里頭時,那里被爆成了一窩亂石堆,只要用手指輕輕地動一下一塊石渣,就嘩啦淌下一堆,就和燒過的爐灰渣一樣,直到有大石頭卡住,才不再漏了。空墻壁里的溫度高得讓人難以承受,大鼓風機不停地吹著,人穿著褲頭、防化衣,不用干活,站不到一分鐘就渾身出汗。但是,為了找到玻璃體樣品,還必須繼續(xù)往里挖,掘進十公分,就趕緊用木頭支撐,一點一點往里摳,像現(xiàn)在專家考古一樣,小心翼翼。 剛往里掘進不遠,一大片渣石嘩啦啦塌下來,支撐木上端懸起一個大空洞,開挖被迫暫停。要用木頭把這懸洞空檔頂死。否則,空洞上的渣石再猛地往下一落,整個洞都要報廢。幾汽車木板運到洞口,上去人往那空檔里擺木板,直到把那空檔塞滿與渣石頂緊了為止,干了十幾個小時,才把這段危險區(qū)拿下來。 第一個危險區(qū)通過了,可是越往里挖溫度越高,沾染越大,破碎越嚴重,人在里頭呆不了半個小時就得趕緊出來。每次進洞前,防化部隊的戰(zhàn)士站在洞口負責發(fā)放劑量筆。進洞后揣在兜里的劑量筆"忽"的一下升到了極限,什么時間超過的,誰也不知道。沒有誰比核試驗基地的人更清楚核沾染對人體的危害了,但是,為了祖國的一片藍天,萬里凈土,為了早日拿到科學家們所需要的試驗樣品,我們的戰(zhàn)士卻毫不猶豫地沖進爆心的強污染區(qū)。 開挖工程的難度,促使人們從最壞處做好了一切準備,洞口兩輛救護車和醫(yī)護人員嚴陣以待,直升機停在洞口旁,隨時等待起飛的命令。基地領導日夜守在工地洞口……越往里挖,流淌的石渣越難以控制。經過現(xiàn)場研究,決定用工字鋼焊架子,護著石渣挖出一個洞,一點一點向鍋底方向拓進,進一點,焊一點。越接近爆心,溫度越高,氣體味越濃烈,有的戰(zhàn)士開始嘔吐、虛脫,出洞口一見到空氣,不栽倒的沒幾個。栽倒了別人把他扶起來,坐下休息一下,接著又往里進。一個老兵曾說:"割開密閉的鋼門時,一股難聞的氣味刺激得想吐,那是放射性污染產生的氣味。 核爆炸后形成的高溫高壓,燒得巖體流下來形成的凝固形狀清晰可辨,戰(zhàn)士們一簸箕一簸箕往外端著被燒焦的遺物。每端出一簸箕,核九院和基地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就在洞口檢查,生怕把試驗樣品倒掉了。終于在端出的最后一簸箕石渣中找到了測試核試驗數(shù)據(jù)所需要的"玻璃體" 樣品。自此,中國向全世界宣布:中國核試驗由地爆和空爆轉入地下獲得巨大的成功! 工程兵建筑第124團官兵以獻了青春獻子孫的代價,為減少大氣層核沾染做出新的貢獻!當今和平年代,一個個機密逐漸公開,但124團的功績不便于宣傳,當今他們仍然是無名英雄。從1964年至1995年,在羅布泊進行了45次核試驗,為了和平陽光下的人們永遠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年輕的士兵把青春獻給了大漠戈壁,把汗水獻給了國防事業(yè)!祖國的核盾牌凝聚有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向英年早逝,疾病纏身戰(zhàn)友們致敬,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