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br> 我是沁源人。<br> 生于斯,長于斯,工作于斯??梢哉f,有生以來除了短暫的外出,一直未離開過沁源這方生我養(yǎng)我的熱土。<br>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沁源的地地道道的沁源人,套用那些年春晚小品當中的一句話:“我驕傲!”<br> 驕傲啥?驕傲生活在一個山清水秀的縣域。這里環(huán)邑皆山,碧水匯流,表里山河,人杰地靈。這里沒有污染,是一方綠茵覆蓋的凈土;這里沒有喧鬧,是一個寧靜致遠的樂園;這里沒有緊張,是一處休養(yǎng)生息的勝地。冬有海之南,夏有沁之源。<br> 驕傲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沁源沒有一人當漢奸。我知道著名作家周立波寫過一篇散文《沁源人民》,卻一直無緣拜讀。后在《解放區(qū)文學思潮論》評述中,看到過一些段落。周立波開首寫道:“沁源沒有一個當漢奸的人,敵人維持會也辦不起來。沁源人民的民族氣節(jié)將照耀千古”。結尾處作者又深情地敘述:“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之下組織起來的沁源人民,真正沒有一個賤骨頭,沒有一個做漢奸的孬種,這的確是他們全體的光榮,勇敢忠貞的沁源人民和八路軍新四軍一切其他根據(jù)地的英勇忠貞的軍民一樣,把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高揚到了霄漢,而且將要流芳千古”。<br> 外地朋友說起沁源人,常常好用八個字四個關鍵詞:“實在”、“聰明”、“漂亮”、“好處”。雖說是溢美之詞,但也足以說明沁源人在外界的印象。<br> 實在,那是真實在。過去農(nóng)村貧窮,干部下鄉(xiāng)吃派飯,主家一家人吃的是粗茶淡飯,卻動輒會給客人另外做點可口的飯菜。連派幾天都會變換著花樣吃,最起碼會讓你吃一頓白面掐疙瘩。啥概念?當時每年每口人才能夠分十幾斤小麥,也許還是因未及時收打導致發(fā)霉的麥粒。由于是個革命老區(qū),山區(qū)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極其深,覺悟特別高;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zhí)行力最強。只要是黨和政府的號召,始終不折不扣地自上而下貫徹執(zhí)行。在沁源,沒有開展不了的工作。<br> 聰明,那也真不虛。別的不說,先說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任之恭先生。他是沁源河西人, 1931年,25歲的任之恭就摘取了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的桂冠,曾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山東大學、北京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擔任教職并進行實驗研究工作,后來在中美關系復蘇時期一度擔任美國華盛頓華人各界聯(lián)合會會長,數(shù)次組團回國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多次接見。他在微波波譜領域,作出了許多先驅性的貢獻。他利用電子自旋共振的方法研究了由于核磁矩與分子轉動磁矩的耦合而產(chǎn)生的超精細結構。國內著名的科學家楊振寧、錢三強、錢偉長等都是他的學生。再說原山西省副省長劉開基,他是沁源城南人,雇工家庭出身,原是個趕馬車的小伙子。16歲開始接受革命影響,逐步成長為一名抗日模范縣委書記、省委常委、副省長,參與了太岳抗日根據(jù)地的建設和直接組織領導了沁源圍困戰(zhàn),組織領導了汾河水庫、水峪河水庫、黃河天橋水電站等大中型水利、電力工程的建設。在全省干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贊譽為“稀有金屬”,是公認的“人民公仆”。<br> 漂亮,那是自然。沁源人不丑,無論男女都面目姣好。個子順溜溜的,皮膚細膩膩的,個個心慈面善明眸皓齒。沁源青年男女外出當兵、打工、求學,只要自己愿意,男子能夠娶回外地媳婦,女子可以遠嫁異域他鄉(xiāng)。為啥?女的漂亮男的帥氣唄。戰(zhàn)爭年代,許多軍人、干部都與沁源女子喜結良緣,相伴終身。改革開放初期,北京、太原等許多地方的賓館、招待所招服務員,都要特地跑到沁源眼花繚亂地挑選。不管是戰(zhàn)爭年代從沁源出去的外地人,還是這些年離開沁源工作的異鄉(xiāng)人,都會無限感慨:沁源,真是個美人窩子!<br> 好處,不是好處(chù),是好處(chǔ),是好相處之意。這是講沁源人的品質問題。首先沁源人不吝嗇,與人交往,慷慨萬分。你給我一杯水,我還你半碗米。沁源人舍得吃,舍得穿,老百姓手中不死攢錢。許多在沁源工作過的人,一生至終都在與打過交道的沁源人相處,如兄弟似姐妹,甚至義結金蘭,走動勝親人。其次是沁源人耿直仗義,生性豪爽,朋友有難,定兩肋插刀出手相助。一句俗語“見不得圪溜溜事”,便可反映沁源人的性格特征。閑時翻閱舊志,看到志書所載急公好義者甚多,令人景仰萬分。再次是忠孝。舊志曰“平居右齒德,患難多氣節(jié)”。這是基于狷介之士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祿”的感人故事,讓忠孝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太岳山中亙古相傳,“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沁源人。從五代時同為刺史的郭饒、郭延魯父子,金代歿于王事的閆衍,明代死于靖難之變的大名府知府宋訥,到現(xiàn)代的沁源圍困戰(zhàn),莫不是感天動地的忠孝楷模。無論何種版本的縣志,其中關于“忠孝”的筆墨均占很大的比例。<br> 當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沁源人不是沒缺點,沒有劣根性??h區(qū)之間彼此開玩笑,好說的一句話就是“山上家”。這話里話外,包含有很深的內涵,好似國人說西北地區(qū)一樣。但話中要義,肯定是說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落后封閉,眼界不寬,沒見過大世面。<br>作為一個個體,自己的缺點劣勢應了如指掌;但說一個整體,真不好說。我想這些年人們評價一個人時好說,優(yōu)點也是缺點,缺點也是優(yōu)點,頗像繞口令,但我深以為然。<br> 沁源人最大的優(yōu)點是實在,最大缺點是“太過實在”。一位在沁源工作過的領導同我講,咱沁源人就是太實在了!一些部門領導上門批款,你如不給他批,他就不再來了。如果是在其它縣,要錢的人是死纏硬磨,不踏破領導門檻、要不上錢,那是決不罷休!說談之間,懊悔之情溢于言表。其實,這就是“萬事不求人”、“求人不如克己”的心理在作祟。沁源的干部隊伍中有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中層領導非國家干部身份者甚多。究其原因,就是太死板了。當年大規(guī)?!耙怨ご伞鞭D干,既無指標限制,也無硬性規(guī)定,而且是在沁源作試點,結果卻自己“嚴格”自己,制定了諸多的不行,使許多優(yōu)秀人才都被置之于“干部”門外。后來雖擔任領導職務多年,仍未解決這一問題。而在其它地方,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類似情況,不勝枚舉,不說也罷。<br> 說到沁源人的劣根性,應推“俯視思維”。這也許是沁源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居高臨下嘛!不管別人怎么看,自己的感覺總不錯。這也難怪,沁源自古有“窮上山富下川”民諺,山下的人因為貧窮才往山上跑,一旦豐衣足食攢幾個錢,就又都跑下山了。對于這些人和事,沁源人真的不屑一顧,你來我不欺,你去我不羨。因此,山上的人要么覺得自己比他人富裕,要么覺得比他人消閑,要么覺得比他人享福。沁源人嘴里不會說,但心里常得意:哼哼,山高我為峰,誰人堪比高?殊不知,高山固高,林木礙眼;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因此,“開放”在沁源來說,意義仍重大。不走出去,不解放思想,永遠看不到“山外青山樓外樓”,體會不到“十里荷塘十里果香”。</h1><h1> 沁源人的劣根性還表現(xiàn)在“貪圖安逸”。民國版《沁源縣志》記載:“沁源地廣人稀,荒山極多。人民有薄田數(shù)畝,即安于故土,不欲旅外經(jīng)商,使商業(yè)大權操之客民”。因“薄田易得,本地務農(nóng)即可生活。既不欲為人學徒,受人之約束,又不欲離故土受旅外之愁苦”。現(xiàn)在,這種狀況大有改觀,但依然存在安于現(xiàn)狀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普遍心理。歷史上,沁源人只忙春夏秋三季,冬天就無事可做了。男人們或扛槍上山打獵,或坐在一起撇打;女人們則忙著縫補衣服、做飯?,F(xiàn)在,大部分人除了到企業(yè)打工、做點小生意,基本上也沒啥事。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是“大錢沒處掙,小錢看不起”。你說一天讓他去掙個十塊八塊,他說費那勁干啥?還不如坐到一起開壺倒息息呢。常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來寬慰自己。<br> 劣根性還體現(xiàn)在“土豆思維”,就是群體意識不強,合作觀念淡薄。沁源人的老鄉(xiāng)觀念不是特別的濃,不會像其它地方一樣,“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立馬“兩眼淚汪汪”,啥忙都敢?guī)?。有的時候,一個地方,常常是家族之間斗爭激烈,其他雜姓反倒安然無事;一個單位,往往是老鄉(xiāng)之間鬧得不可開交,與其他人反倒相處融洽。老百姓說“西山上的蠻幾(土豆)各顧各”,有道理。一堆土豆,看似在一起,卻互不粘連,各自獨立。而沁源人單獨出去工作,都是個頂個的強,一個賽一個。不過,彼此之間雖無極力幫襯之意,也絕無加害于人之心。<br>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即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 <br> 我愛沁源翠綠的山,也愛沁源清澈的水,更愛沁源廣袤的地。愛之越深,責之越切。因為我是沁源人!</h1><div> (歡迎就文中觀點提出批評意見)</div> <h3>沁源人演唱沁源秧歌</h3> <h3>沁源圍困戰(zhàn)永遠是沁源人心中的驕傲</h3> <h3>冬有海之南,夏有沁之源,康養(yǎng)好去處。</h3> <h3><font color="#010101">沁源這方山與水</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