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日,頂著江南綿綿細細的冬雨,去看影片《芳華》。</h3> <h3>憂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h3><h3>"文革"給全民族帶來一場浩劫。文明被破壞,知識分子被摧殘,平民百姓被愚弄,這些浩劫至今任有殘留。</h3><h3>《芳華》濃縮地描述了"文革"中和"文革"結(jié)束后的一段事實,具有現(xiàn)實意義。</h3> <h3>在悠揚的小提琴"小花"弦樂飄揚中,影片主角劉峰和徐小萍出現(xiàn)了。趕上那個年代的風(fēng)華正茂的靑年人,注定他們的芳華就是一場煉獄。</h3> <h3>徐小萍脫離了"那個把她當(dāng)成累贅"的家庭。原以為在軍隊文工團,可以享受大家庭的溫暖和呼吸自由空氣。但還是被以還沒有"平反"的軍隊首長女兒林丁丁為首的一幫人,用扭曲,陰暗的心理來戲弄。</h3> <h3>被權(quán)術(shù)玩弄出賣的徐小萍,最終在"英雄"的光環(huán)下精神傾崩。</h3> <h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h3> <h3>劉峰做文工團上下稱作助人為樂的活雷鋒。他是標兵,但有多少標兵是最終做了嫁衣裳。</h3><h3>這么多年來,在中國土地上,難道就沒有在精神和品格上超越那個雷鋒嗎?</h3><h3>懷疑其實也是對真知的探索,是對真理的追求,</h3> <h3>人性具有多重性,劉峰也不能脫俗。感情上,他傾向于小萍,但卻向丁丁示愛。這就是人性的價值取向。小萍是個孤雁,而丁丁有個軍區(qū)首長的父親。這種要改變自己現(xiàn)狀的價值取向,是個永恒的討論題。</h3> <h3>在那"文革"年代,樣板戲《紅色娘子軍》舞蹈模式,開啟各種舞蹈表演的程式。</h3> <h3>"文革"浩劫結(jié)束,林丁丁的父親獲平反,她要遠嫁海外。這已是"文革"后一些老干部子女和精英子女的婚姻取向。這些子女充分利用"雙軌制"政策,從而腐敗慢慢在中國大陸滋生。</h3><h3>"文革"是一場全民族的浩劫,它使一代,二代人的從扭曲發(fā)展到浮燥。"文革記憶"從全民族的浩劫變形為少數(shù)"當(dāng)權(quán)派"和精英受迫害的歷史。所以堅持改革開放,肅清"文革"遺毒和封建的影響,仍是今后幾代人所要做的事。</h3> <h3>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劉峰在聽日本"三洋"錄放機播放的鄧麗君歌曲。"文革"后,手提四喇叭收錄機,戴貼商標的蛤蟆鏡是一種時尚。當(dāng)時我去崇明農(nóng)場參加干部會議聽上級文件傳達,拒絕鄧麗君來大陸演出。鄧麗君的病故,使大陸鄧迷唯扼腕嘆息。</h3> <h3>物是人非事事休,載不動許多愁。</h3><h3>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h3><h3>一代人的芳華已東去,不再有。但芳華可以永不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