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明書畫家、文學家。初名壁(亦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五十四歲以歲貢生薦試吏部,任翰林院待詔,三年辭歸。工行、草書,有智永筆意,字仿黃庭堅,尤精小楷,亦能隸書。擅山水,師法宋、元,構(gòu)圖平穩(wěn),筆墨蒼潤秀雅。早年所作多細謹,中年較粗放,晚年粗細兼?zhèn)?。兼善花卉、蘭竹、人物。名重當代,學生甚多,形成“吳門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
以下是親眼若見文徵明的作品。 文徵明學字是從蘇(軾)字入手的。后來文徵明從李應禎學書,李應禎書宗歐陽詢,平正婉和,清潤端方,雖非書法大師,卻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他是文徵明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啟蒙老師。他除了把學書心得悉數(shù)傳授給文徵明外,還鼓勵他突破傳統(tǒng),自創(chuàng)新格。 在文徵明22歲時,李應禎看了他的蘇體字,對文徵明說:“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這些話影響了文徵明一身。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本名壁,字徵明,后來以字代名,別號停云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俱工,與沉周、唐寅、仇英共稱為明四大家。其書初學宋元,后法晉唐,各種書體無一不精?! ∥尼缑魇鞘兰o明代中葉蘇州畫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藝術家。在鑑賞與臨習古代書蹟上,他下了許多工夫,并從其中獲得新的創(chuàng)作力量。此作精整挺秀,如世人評王羲之書“鐵畫銀鉤”者,為文徵明八十二歲(一五五一)時候的小楷書,后有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歐陽修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fā),文徵明也希望從鉆研王羲之的書蹟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質(zhì)感。 文徵明的小楷特別精細工整,主要來源于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法度謹嚴、筆鋒勁秀、體態(tài)端莊,風格清秀俊雅,晚年八十歲以后的小楷,尤其見功夫。他的傳世墨跡很多,有小楷《前后赤壁賦》、《顧春潛圖軸》、《離騷經(jīng)九歌冊》;行書有早期的《南窗記》,中期的《詩稿五種》,晚期的《西苑詩》。他的所有的作品,都筆筆工整,即使是快到九十歲時,也是如此,這在我國書法家中是極為少見的。 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 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nèi),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 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圣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wěn)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wěn)健。 文徵明名壁,或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長洲(江蘇蘇州)人,因世居衡山,號“衡山居士”。嘉靖三年(1524)授翰林院待詔,被稱為“文待詔”。文氏書法,上法宋元,遠追魏晉,博取眾長,自成一家。
這篇行書自書七言律詩,法度謹嚴而意態(tài)生動,筆法多用中鋒,線條蒼勁有力,結(jié)體張持有致,帶有黃庭堅(1045-1105)的筆法。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他雖學繼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