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期攝影:張敏</h3><h3>后期制作:張敏</h3><h3><br /></h3><h3>背景音樂:納西歌伴舞</h3> <h3>又看見北緯攝影大師今年發(fā)出的越野車"穿越瀘亞"川滇環(huán)線攝影線路信息,回憶滿滿。</h3><h3><br /></h3><h3>從稻城亞丁到瀘沽湖,有一段只能用越野車穿越的深山之路,秋季時分一路絢麗多彩、一路艱難險阻、一路刺激無限。</h3><h3><br /></h3><h3>越野穿越需要兩天時間,俄亞納西族村寨是中途停宿過夜的唯一選擇。</h3><h3><br /></h3><h3>2016年深秋,我跟著北緯去了那里。(穿越瀘亞越野的風景片,將用另一個美篇制作)</h3> <h3>沉寂一年的"穿越瀘亞"片子再次翻出來看看,挺有意思。稻城亞丁東南部深山老林中的俄亞納西族村寨的人們,是這一路走來對焦人文攝影較多的地方。</h3> <h3>俄亞納西族村寨,是個真正"雞鳴兩省五縣"的政域交界處,處于四川云南兩省交界處,位于大涼山彝族居住地更西部的山區(qū)——木里藏族自治縣西南邊緣,極度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四周沒有像樣的公路、重重大山與條條大河環(huán)繞包圍,道路崎嶇交通閉塞。</h3> <h3>村寨由蜂窩狀石頭風化土壘起的平頂木梁屋依山而上,這里是納西族的東巴文化與東巴教盛行中心,因為停留時間只有一宿,沒能深入拍攝東巴教更多的人文片子。</h3> <h3>短短兩小時,我在山腳下河流邊的石橋旁蹲守拍攝,這時正值村寨孩子們傍晚上學去的時候,學校就在湍急河流對面(金沙江支流),那是一座村寨唯一現代化建筑——"白宮",孩子們上學必須經過石橋。</h3> <h3>"白宮"是社會獻愛心的結晶,納西族的村寨孩子們可以在那里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們白天在家要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看護更小的弟妹、打豬草、劈柴喂畜,因此學校安排晚上兩節(jié)課,騰出白天大半天時間讓孩子們回家?guī)椭笕烁苫?。課外作業(yè)都在學校完成,書包放在學校,不需要背回家。這樣做的目的,可以解決不少孩子因為干活不得不綴學的問題。</h3><h3><br /></h3><h3>上學讀書去學校,是孩子們一天中最高興最愉快的時候。學校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最喜愛的地方。上學的路上,是孩子們希望的夢想,也是孩子夢想的開始,</h3><h3><br /></h3><h3>住在山上的孩子們結伴跳躍在山間小路上,踢毽子跳繩,一路玩耍上學校。孩子們的好奇心蒸蒸日上,他們接受外部世界的速度,使得他們穿著、舉止更趨文明和理性。</h3> <h3>石橋旁,住著26歲納西族年輕人平措的新家。平措的妻子叫啊和,"和"是納西族大姓。他倆生有兩個男孩,小的還不足半歲。納西族人長相都不錯,平措和他的妻子挺有夫妻相,也好看,看著他們,就讓我想起電影芙蓉鎮(zhèn)的男女主角姜文和劉曉慶。</h3><h3><br /></h3><h3>一家人的生計都在平措身上,種地、劈柴、有時走馬幫運輸賺些錢貼補家用。平措有個妹妹平姆,16歲,未嫁,經常過來幫哥嫂干些家務。平措一家的日子,看得出來過的還不錯,秋季豐收的玉米已經囤滿了二層儲藏室,干辣椒掛滿了一堵墻,冬季取暖做飯的柴火占據了院子一小半。要讓一家人平安度過整個冬季,平措的擔子不輕??!</h3> <h3>平措院子后面山坡上住著一大家子,納西族女主人是個好客豪爽的人,看見我向她家張望,就主動招呼我和朋友上了她的屋頂,那是一個曬場,秋收的玉米都在這晾曬著,女主人因為玉米豐收樂得合不攏嘴。站在她家屋頂放眼望去,半個寨子盡收眼底。<br /></h3> <h3>自從稻城亞丁和瀘沽湖景點開發(fā)后,到俄亞村寨留宿的客人多了起來,徒步旅行、越野旅行的游客攝友更是喧嘩了俄亞,加上政府扶貧工作的落實,這里的納西族人對外部世界的人們更加熱情了。盡管如此,俄亞大寨仍然交通不便,馬幫、驢馱還是納西族人日常寨子里外搬運的主要工具。貧困仍然是俄亞的主要問題。</h3> <h3><br /></h3><h3>今年的"瀘亞越野"川滇環(huán)線攝影線路,還是北緯攝影大師帶隊,想必一定有更多的攝友加入北緯團隊。如果你看到此文后去了那里,希望多拍些納西族人文片,等著你的大片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