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

美篇號 13206178

被訪問 44159 收獲贊 752 被收藏 5

    • 2020-10-16 路在何方
      謝謝你的點評!再回首,往事難舍心依舊。
    • 2018-02-28 路在何方
      永華兄對中西樂器的各自特點及近百年來民樂的發(fā)展史,敘述之詳盡、分析之全面、點評之客觀,頗具專業(yè)水準,看了使人獲益匪淺。足顯你不但拉得一手好琴,還具與之相關的深厚理論功底,沒有多年的潛心積累是談不到這個程度的。永華兄在二胡上嫻熟的演奏技藝早在學生時代就顯山露水,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你當年經常會拉的一首樂曲“賽馬”。一把二胡在你靈巧雙手的擺弄下,從你指間流出了粗獷奔放的歡快旋律。大草原賽馬場上群馬追逐的磅礡氣勢、駿馬的昂首嘶鳴、牧民的激奮歡樂,都被你用多種二胡演奏技巧表現得酣暢淋漓?,F在回想起來,仍回味無窮,令人如醉如癡。這首傳世之作改變了我對二胡表現力過于柔和低沉,不夠陽剛激情的陳舊看法。使我倍感痛昔的則是“賽馬”的天才作曲者黃懷海在1967年2月英年早逝,年僅32歲。
    • 2018-01-15 路在何方
      @張濟元 看你一身攝影愛好者的裝束,也就與你再論及下面的話題。那位上大的小三線研究權威,把這次展覽的照片竟贊譽為是“進行搶救性采訪拍攝”。這種介有份量的贊美詞要省省用的,怎么就如此輕而易舉地脫口而出了呢?我們承認這幾位攝影師四處奔波的艱辛,這對歡喜外出拍攝的人來講都是有同感的。但是,拍攝的結果是否可以提到“進行搶救性采訪拍攝”的高度,這完全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更關鍵的,要得到廣大原小三線職工的認可。現在就下如此結論為時尚早,即使到了這種程度,那么也應把目光稍維移向點小三線職工,他們中的不少人早已經在做並將繼續(xù)去做這種“搶救性采訪拍攝”。
    • 2018-01-15 路在何方
      @走馬觀花 你的評論中有關“三線”的解釋,向我們普及了一個歷史常識。這個攝影展把大家早已叫習慣的“上海小三線”改成“安徽小三線”,只是覺得別扭,感情上難以接受,沒有想到這里面還是有正規(guī)區(qū)分的。謝謝你的評論!這個攝影展從策劃到實施都存在不少問題,且“虛頭”太多,單看看這一長串名單,舉辦者自以為可以很長臉面,實際上只會適得其反。那80張照片已經少得可憐了,在編排上又沒注重章法,毫無邏輯性引導。即使是好照片,展出效果也要大打折扣,更不要說只是一般性的紀實片。
    • 2017-11-21 路在何方
      是張露平嗎?不是也沒關系,總歸是培新廠職工。是的,音樂又調回來了。相比之下,大家都覺得還是這一首,深沉、緩慢且略帶憂傷,與內容更匹配,也更契合我們在瀏覽時隨之產生的思念、懷舊和留戀的心理情緒。謝謝你,同時謝謝所有關注本篇的老同事和其他人士。
    • 2017-10-05 路在何方
      謝謝你認真地閱讀了我的美篇,不知是否可以先留個電話及尊姓大名。
    • 2017-08-19 路在何方
      冰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有獨具一格的地貌條件,因而造成了與眾不同且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觀。冰島也是我夢寐以求想去一探究竟的旅游勝地。照片中,雷克雅維克市景中的第二、三張、黃金瀑布二張及黑瀑布一張,相比之下,在取景布局、色彩豐滿和反差適當上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