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或許是有一種古鎮(zhèn)情結(jié),3年前去過的松溉古鎮(zhèn)至今印象深刻,遂萌生了將走過的古鎮(zhèn)制作成篇的想法,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游記。 </h3><h3> 松溉古鎮(zhèn),位于重慶永川區(qū)最南端的長江北岸,距永川城區(qū)40公里,至重慶63公里,離成都276公里,順江而下到重慶市區(qū)143公里,溯江而上到四川宜賓229公里,現(xiàn)為重慶十大歷史文化古鎮(zhèn)之一。因為地勢與風貌與以前的重慶市中區(qū)有許多的相似,便有了“小山城”、“小重慶”之稱。<br> 松溉之名是因境內(nèi)有松子山和溉水而得。松溉兩字,當?shù)厝四钭鳌皊ong jì”,而不讀為“song gai”。</h3><h3><br></h3><h3><br></h3> <h3></h3> <h3> 我們是從半邊街進入古鎮(zhèn)的,為的是探訪隱于現(xiàn)代樓房的深處、位于半邊街的東側(cè)的陳家大院。陳家大院,建于晚清,板壁墻,穿斗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是古鎮(zhèn)上難得的兵型川東民居。</h3><h3> 陳氏先祖,于清初自湖南武崗遷入巴南,后定居松溉。初始務農(nóng),后來經(jīng)商,家族中經(jīng)營有油酒作坊、商鋪,酒精廠,錢莊,為當?shù)仫@赫的大戶人家。近代從陳家大院走出的有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揭露日本細菌戰(zhàn)第一人的陳文貴,有葉挺部隊少校軍醫(yī)、抗美援朝手術隊長、擔任周恩來總理病重期間手術指導的外科著名專家陳文鏡,這里也是陳文鏡的孫女、著名影星陳沖的祖居。</h3><h3><br></h3> <h3></h3> <h3> 陳家大院現(xiàn)在由陳沖的表叔、退休后的彭天佑負責看管。由于沒有事先預約,我們到達時,但見院門緊閉,幾次上前扣門卻無人應聲,于是只好放棄參觀。</h3><h3><br></h3><h3></h3> <h3> 離開陳家大院,我們沿著解放街走進了古鎮(zhèn)老街。沿途的條條青石板路都飽含著歷史的蒼桑,座座明清房屋都似在述說著過去的歲月。</h3> <h3></h3> <h3> </h3><h3></h3> <h3></h3> <h3> 熊氏桿秤,是一家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手工制秤作坊,位于解放街16號,主人為60多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熊氏桿秤”傳人熊德興。熊氏桿秤有木制和骨制兩大類,一桿秤的制作,先后需經(jīng)過選料、蔭干、初砍、粗制、粗磨、定尺、定點、配件銼磨、淬火、固定、刻度確定、等分、校對、鉆孔、嵌星、磨星、包頭、上漆、拋頭、校重等23道工序、兩年多的生產(chǎn)周期。熊氏桿秤,大者可稱重500斤,小則可稱幾兩幾錢。由于百年傳承,堅持用良心做秤,故名聲遠播。但隨著電子秤的發(fā)展,熊氏桿秤現(xiàn)在正已面臨著消亡的命運。</h3><h3><br></h3> <h3></h3> <h3> 墻上掛著大小長短不一的桿秤。</h3><h3></h3> <h3> 地上放著大大小小的權(quán),權(quán)上標注著質(zhì)量,用于桿秤的校重。</h3><h3></h3> <h3></h3> <h3> 走到塘灣街時,聽說附近松溉職中的樓頂是俯瞰古鎮(zhèn)全景的最佳之處,于是便走進了松溉職中。因?qū)W生們正在上課,只好在院內(nèi)尋了個位置。</h3> <h3></h3> <h3></h3> <h3> 走出松溉職中,沿坳上街下行。</h3><h3></h3> <h3> 街旁的溉水香茶館。</h3><h3></h3> <h3> 老街上的理發(fā)鋪</h3><h3></h3> <h3> 光著小腦袋、憨態(tài)可掬的小家伙不僅不怕人,還很自然地擺了一個姿勢讓我們給他拍照,之后還要看看相機里面自己的模樣。</h3><h3></h3> <h3></h3> <h3> 核桃街,當年是經(jīng)營干果的一條街,而又以核桃最出名。</h3><h3></h3> <h3> 當年文革時的標語仍清晰可見。</h3> <h3> 當街為老人修剪腳指甲。</h3><h3></h3> <h3> 繡十字繡的婦女們 </h3><h3></h3> <h3></h3> <h3> 來到大陽溝街,附近小巷中有一處陳少南故居陳列館。 </h3><h3></h3> <h3> 陳少南故居</h3><h3> 陳少南,松溉人稱陳夫子,名鵬飛,字少南,號鳴翔,生于宋元豐戊午年(1078年)正月十五,卒于紹興癸酉年正月二十二日,享年69歲。宋代著名經(jīng)學家,永川松溉人。九歲讀《易經(jīng)》,特別對晁說的古《易》有獨特的見解。后著《晁氏詩解》和《五經(jīng)通解》。他與蘇東坡、張子昭在江淮一帶享有極高的聲譽,被稱為注經(jīng)“三杰”。陳少南少年時就立志為官,曾先后參加了童生考試和鄉(xiāng)試,均考取第一名。后又考取紹興府壬戌年進士,授郢縣主薄,移浙江西路安撫司下屬官員。不久受到朝廷重用,召為太學博士,兼崇正殿說書,入經(jīng)筵給為宋高宗講經(jīng)學。后任禮部尚書郎兼資政堂贊讀和右皇朝。在南宋與金抗衡之際,因上書高宗,請誅奸臣,因而激怒秦檜,被貶惠州。后秦檜又誣陳少南在惠州結(jié)朋黨講偽學,被迫辭官還鄉(xiāng),自號潛溪散人,在松溉開館講授理學,直至患瘴疾去世。</h3> <h3> 石庫門上方掛著“陳少南故居陳列館“匾額。門柱上的楹聯(lián)取自陳少南詩作《惠州作》:手擷春畦爪甲香,黃荑紫筍快先嘗;我今駢邑無三百,只有園蔬一味長。</h3><h3></h3><h3></h3> <h3> 少南故居平面圖</h3><h3></h3> <h3> 門廳</h3><h3></h3> <h3></h3> <h3> 天井一角</h3><h3></h3> <h3></h3> <h3> 陳少南履歷</h3><h3></h3> <h3> 學堂</h3><h3></h3> <h3> 客房</h3> <h3> 馨德齋,陳少南的書房。</h3><h3></h3> <h3> 堂屋,又稱客堂,作為起居活動空間一般位于房屋中間,為陳少南祭祖和宴客的地方。</h3><h3></h3> <h3> 釀酒房,陳少南在自家院中釀酒,人稱夫子酒。 </h3><h3></h3> <h3> 夫子酒釀造大致經(jīng)五個工藝步驟:浸泡糧食、蒸煮糧食、晾堂曬糧、窖池發(fā)酵、蒸酒裝壇。 經(jīng)窖池發(fā)酵老熟后的糧食也稱酒母,將其放入蒸餾器中蒸餾,而后通過冷卻裝置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最后進行加工裝壇,于是一壇純正的夫子酒就釀造成功了。 </h3> <h3> 釀酒房旁的會客室</h3><h3></h3> <h3> 陳少南對松溉的貢獻大致有三:一是在松溉首開辦學之風,對后世儒風的影響極大。松溉曾先后出過多位舉人、進士,特別是鎮(zhèn)上的羅氏一族,曾連續(xù)四代中舉,六代出過貢生,是十分罕見的;二是“九大碗”?!熬糯笸搿笔顷惿倌献钕矏鄣牟穗龋髞韯t逐漸演變?yōu)樗筛让耖g筵席上的特色主菜;三即“夫子酒”。</h3> <h3></h3> <h3> 離開陳少南故居陳列館,隨之拐進了上碼頭街,前去新運紡織廠陳列館。新運紡織廠陳列館重點介紹的是抗戰(zhàn)時期由宋美齡倡導設立紡織試驗區(qū)、在松溉開辦新運紡織廠的那一段歷史。</h3><h3>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盧溝橋事變并侵占華北數(shù)省,武漢相繼淪陷,國民政府隨后遷都重慶,國民政府機關和學校隨之也大量內(nèi)遷四川。新生活運動總會所屬新生活婦女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宋美齡派人到永川縣松溉鎮(zhèn)籌備紡織實驗區(qū),為抗日提供后勤保障,并安置國民黨軍政人員的親屬和抗屬。實驗區(qū)實行廠鄉(xiāng)合一的管理體制,改松溉鎮(zhèn)公所為實驗鄉(xiāng)公所,廠長兼鄉(xiāng)長。1938年秋,松溉新運紡織廠投產(chǎn),廠址設在松溉鎮(zhèn)南華宮,設有彈花、紡織、織布、藥棉、毛巾、紡毛、印花、渲染、整理9個車間,招收職工800余人,其中當?shù)厝?00多人,產(chǎn)品有毛巾、白布、紗布、藥棉、毛線、毛毯等多種。</h3><h3> 新運紡織廠的廠名源于蔣介石當時所提倡的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簡稱新運,是1934年至1949年國民黨政府推出的公民教育運動。</h3> <h3></h3> <h3></h3><h3></h3><h3> 展室正面陳列著大、小型號的手工織布機和一臺臺的紡車,東墻上為介紹關于“新運紡織廠”、“宋美齡”、“新生活運動”和“新生活運動在松溉”等文字展板,而西側(cè)的墻上則繪著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chǎn)運動的畫面。</h3> <h3></h3> <h3></h3> <h3> 將宋美齡在抗戰(zhàn)大后方搞的紡織實驗區(qū)與陜甘寧邊區(qū)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雙重軍事包圍和經(jīng)濟封鎖下的大生產(chǎn)運動同室展出,總覺得有些不倫不類,雖然都是在搞生產(chǎn)自救,但其發(fā)生的前提條件和歷史背景顯然是不同的。</h3> <h3></h3> <h3> 出松溉紡織廠陳列館,沿著臨江街、松子山路,行走在曲曲折折的石板路,瀏覽著江邊的風光,又去尋訪松溉曾經(jīng)的永川縣衙。永川自唐朝置縣之始,縣衙長期以來一直都是設在永川城區(qū)的大什字一帶。但在永川的歷史上也有兩次將永川縣衙設在松溉古鎮(zhèn)的史實。據(jù)介紹,第一次置縣是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徐先登任永川知縣,發(fā)現(xiàn)松溉不僅是塊風水寶地,而且位于長江黃金水道,經(jīng)濟十分繁榮,于是將永川縣衙遷至松溉。第二次置縣是在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因貴州反清復明的戰(zhàn)亂波及永川,縣城被毀,居民所剩無幾,永川知縣趙國顯遂將縣衙又遷來松溉。據(jù)說,直到康熙四年(1665年),知縣王松到任后在永川城區(qū)重修縣衙,治所才從松溉移回永川。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曾于此設立跨地域管理的總爺衙門,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設把總。象松溉這樣一個鄉(xiāng)鎮(zhèn),歷史上曾兩度置縣,據(jù)說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h3> <h3> 理發(fā)館</h3><h3></h3> <h3></h3> <h3>沿江路</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神仙口,傳說明朝時有一個游方道士在寒風凜冽的夜晚凍死松溉街頭上,后來鄉(xiāng)民為他修了一座小廟,并為其塑像,讓其享受香火,造福于民。此后凡有久生疾病者向其朝拜,便會好轉(zhuǎn)如初,人稱李神仙。由于該廟地處挑腳街至玉皇觀的拐角處,所以該地段便被稱為“神仙口”。</h3> <h3> 神仙口</h3><h3></h3> <h3></h3> <h3> 羅府宗祠,位于古鎮(zhèn)的松子山街,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據(jù)《松溉羅氏族譜》記載:入蜀第六世羅世勛于清乾隆己丑年(1769年)起對宗祠進行擴建,歷時三年,于乾隆四十三年完成,取名“世德堂”。</h3><h3> 大門左右嵌一副門聯(lián):肇自江西綿延華夏衍慶螽斯群賢蔚啓;源開吉水落業(yè)松溉功垂後世偉業(yè)長存。</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h3> <h3> 羅府宗祠角門(左)</h3><h3></h3> <h3> 羅府宗祠角門(右)</h3><h3></h3> <h3> 走進祠堂,眼前是一座由主廳”、天井,回廊,廂房及戲臺等圍成的四合院,占地約500多平方米。戲樓位于院落的南端,其一層與大門的門廳相接,正北面是祠堂的主建筑“世德堂”,東西兩側(cè)為兩層的樓廊,樓廊與戲樓相連,中間是青石板鋪地的天井。 </h3><h3></h3><h3><br></h3> <h3> 世德堂,堂門上方掛著“世德堂”匾額及乾隆時兵部尚書兼四川管巡托事所贈授的“羅府祠堂”金匾。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堂前出廊,白壁灰瓦,花格門窗,雕梁畫棟,雙龍盤脊,單檐廡殿頂。東西耳房的外墻是典型的徽派風火墻,并彩繪、脊獸等裝飾。</h3><h3> </h3> <h3> 戲樓為八柱支撐的單檐歇山頂?shù)耐づ_式建筑,上下兩層,一層與門廳相接,二層是戲臺。戲臺上下臺柱上都掛著楹聯(lián),祠堂的東、西、南三面,即回廊的二層、戲臺的臺沿上均裝飾著以表現(xiàn)帝王將相上朝、出行、狩獵及日常奢華生活為內(nèi)容的木刻鎏金浮雕,將朱柱灰瓦粉墻的祠堂裝點得富麗堂皇。</h3> <h3></h3><h3> </h3><h3><br></h3> <h3> 羅府宗祠是西南地區(qū)羅氏家族的總祠,其下有40多個分祠遍布云、貴、川、渝,松溉是羅氏家族各分枝的根。祠堂里供奉著羅氏家族歷代祖宗的神主牌位。</h3><h3><br></h3><h3></h3> <h3> “古鎮(zhèn)九大碗”,緊臨羅家祠堂。2010年,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行“外景攝制組曾在”古鎮(zhèn)九大碗“拍攝過。</h3><h3> “九大碗”,是重慶、川東一帶民間宴席上盛行的九道主菜。松溉古鎮(zhèn)的“九大碗”一般為:蒸頭碗、肉扣(燒白)、蒸膀、腌鹽豇豆雞塊、甜酸魚、糯米飯、鹽蘿卜線鴨塊、酥紅苕塊(或藕片)、酥肉湯。</h3> <h3> 離開羅府宗祠,之后沿松子山,抄近道經(jīng)水街子街前去尋訪古縣衙,途中走到了一處觀景臺。這里位置不錯,古鎮(zhèn)和江邊風光盡收眼底。</h3> <h3></h3> <h3></h3> <h3></h3> <h3> 從平臺處轉(zhuǎn)身向山上眺望,在一片高低錯落的灰瓦屋頂中隱約可辨出夾雜其中的古老縣衙。</h3><h3></h3> <h3> 長江中正在施工的永川松溉長江公路大橋的建設情形清晰可見,南北兩岸200米高的橋塔已經(jīng)建好,橋面正在從兩岸向江中延伸(這座大橋已于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車)。</h3><h3></h3> <h3></h3> <h3> 江邊,靠泊小船用的遮著黑棚的破舊小躉船。</h3><h3></h3> <h3> 遠處,建設中的永川松溉長江大橋;近處,江邊停泊的采砂船。</h3><h3></h3> <h3> </h3><h3></h3> <h3> 通江邊的小路</h3><h3></h3> <h3> 路旁的人家</h3><h3></h3> <h3> 踏著級級石階,經(jīng)過一間間破舊不堪的民居,走上鳳凰山頂,眼前就是古老的永川縣衙。</h3><h3> 永川縣治所歷史上都是設在永川縣城內(nèi),但為永川所轄的松溉鎮(zhèn)卻也有再次置縣。第一次是在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知縣徐先登到松溉考查時,發(fā)現(xiàn)松溉地處長江黃金水道,依山傍水,經(jīng)濟繁榮,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將縣衙遷到松溉,歷時五年;第二次是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因貴州反清復明的戰(zhàn)亂波及永川,知縣趙國顯也將縣衙遷至松溉,歷時四年。一個鎮(zhèn),兩度置縣,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h3><h3><br></h3><h3><br></h3> <h3></h3> <h3> 離古縣衙不遠處,有一間沒有廟門的城隍廟,不僅規(guī)模小,連城隍的石雕塑像也不大,廟內(nèi)的墻根處還被人放了一截爛木頭。<h3> 城隍是道教中守護城池、主管當?shù)厮导惨呒瓣幩沮ぜ?。有縣衙的地方一般都有城隍廟,城隍管陰司,縣官管陽界,按說職務同級,但城隍的廟堂與縣衙相比差得也太多了。 </h3></h3> <h3> 古鎮(zhèn)上的永川縣衙,面對長江,依山傍水,為典型的木石串架穿斗式結(jié)構(gòu)的明清式建筑?,F(xiàn)在所見的古縣衙是按修舊如舊原則重新修茸一新的。古縣衙的衙門(也稱槽門),是一單檐廡殿頂式建筑,面闊約一間有余,左右兩根粗大的圓形門柱立于兩個鼓型的石墩上。木壁筒瓦,鴟吻正脊,檐角飛翹,坐落在有著六層石階的高臺上。從縣衙入口到后院,依次為槽門、前廳、大堂、二堂及后院,共五部分組成。檐下高掛“永川縣衙”牌匾,兩側(cè)門柱上則掛一幅黑底鎏金楷體楹聯(lián):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頭過;門庭豁開江山常在掌中握。</h3><h3> </h3><h3></h3><h3><br></h3> <h3> </h3><h3></h3> <h3> 穿過大堂,二堂之前,天井下方的方池,即“雷池”。意為“不能越雷池半步”。以前,縣官的審案桌是設于石階之上的,犯人則跪在雷池之前。高高在上的縣官更顯高大威武。雷池也就代表著縣官的一種權(quán)威。</h3><h3> 二堂,也叫議事廳,是知縣與師爺或其他官吏議事的地方。議事廳的兩側(cè)設有知縣和師爺臨時休息的房間。二堂之后則是后院。</h3><h3></h3> <h3> 自縣衙后院眺望長江</h3><h3></h3> <h3></h3> <h3> 湖廣會館</h3><h3> 出縣衙后院,沿石階下行至諸家巷子,坐落在半坡石基平臺上的一組兩層樓群就是湖廣會館。石梯石欄、白墻灰瓦、木壁格窗、懸山屋頂、明清建筑風格??上?,門窗緊閉,無法入內(nèi)參觀。</h3><h3></h3><h3></h3><h3><br></h3> <h3></h3> <h3></h3> <h3> 位于一個市場后面的戲臺。<h3></h3></h3> <h3></h3> <h3> 沿上碼頭街走向江邊,街旁相鄰的兩家茶館。<h3></h3></h3> <h3></h3> <h3> 鑫緣港,原以為是一座泊船的浮碼頭,實際上卻是一家水上魚餐館。<h3></h3></h3> <h3> 在古鎮(zhèn)上轉(zhuǎn)了一圈,最后來到位于新街子上的清潔寺。同一個地方有兩處清潔寺,兩寺比鄰,一大一小,一新一舊,新的山門宏偉,舊的幾近荒廢。</h3> <h3> 清潔寺山門 <h3></h3></h3> <h3> <h3></h3></h3> <h3> 山門內(nèi)供奉著如來佛 <h3></h3></h3> <h3> 大雄寶殿<h3></h3></h3> <h3> 由內(nèi)向外看山門<h3></h3></h3> <h3> 這才是原始的清潔寺,殿堂內(nèi)佛道兩家和諧共處,但寺內(nèi)只見老尼,卻不見道家。<h3></h3><h3><br></h3><h3>小譚引我們走向石階下的一個房間,起初我還感到奇怪,這破舊的房屋內(nèi)有什么可看的。可進內(nèi)才發(fā)現(xiàn)這里面其實才是原始的清潔寺。我們進入的是大殿后門,所以迎面即是一尊一手拄著金剛杵,一手叉腰而立的韋陀像。走至韋陀身后,端坐于正殿神臺上的卻是頭戴王冠的財神趙公明,從頭到腳全身鎏金,金光四溢。在其身旁一側(cè)墻下,還有一尊趙公明騎虎的塑像,紅袍皂帽,似在外出公干,全然沒有了正襟危坐的神態(tài)。正殿左右兩側(cè)還各有一尊石雕佛像,雕刻精美,面容安詳,栩栩如生。據(jù)介紹,清潔寺建于清光緒年間,但寺內(nèi)的石刻佛像卻是明代所制,由于不見介紹,故不知佛像最早屬于哪家寺廟。一間殿堂中,佛、道兩家和諧共處,但寺中卻只見老尼,并不見道人,顯然是財大氣粗的趙公明占了清潔寺的殿堂。走出大殿,回頭端詳這座木結(jié)構(gòu)的舊清潔寺,破舊的板壁上多有裂紋,門上朱紅的油漆也脫落得幾乎露出木色,大門兩側(cè)的楹聯(lián)“千年古鎮(zhèn)松溉重振雄風;明朝石刻大佛再顯威靈”卻應是近幾年新作。古鎮(zhèn)現(xiàn)存的廟宇與祠堂相比,很難稱之為一絕,</h3></h3> <h3></h3><h3> 殿內(nèi),端坐中間的是頭戴王冠的財神趙公明,身后立著韋陀像。趙公明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尊石雕佛像,雕刻精美,面容安詳,栩栩如生。據(jù)介紹,清潔寺建于清光緒年間,但寺內(nèi)的石刻佛像卻是明代所制。</h3> <h3> 右側(cè)墻下,還有一尊趙公明騎虎的塑像,紅袍皂帽,似要外出公干。一座殿堂,兩尊財神,這哪里還是寺廟,分明是道家的財神廟。<h3><h3></h3></h3></h3> <h3> 走出清潔寺,最后來到古鎮(zhèn)的入口。<h3></h3><h3><br></h3></h3> <h3> 松溉建鎮(zhèn)歷史悠久,有千年古鎮(zhèn)之稱。松溉古鎮(zhèn)的形成,是得益于自古以來就是長江水陸交通要沖,是繁忙的水陸運輸,成就了這座古老的小鎮(zhèn)。<h3> 松溉, 歷史上曾歷經(jīng)興衰,幾度繁榮,幾度蕭條。最后一次繁榮是民國政府移都重慶,人口從數(shù)千迅速增至兩萬多。1938年,宋美齡設立的紡織實驗區(qū),更是將松溉的經(jīng)濟推上繁榮的高峰, 使之成為川西商賈來往重慶販運和做生意的物資集散樞紐。當時的松溉鎮(zhèn),范圍有現(xiàn)在古城的3倍大,大小街巷26條,青石板路達到6公里以上。因松溉的地形地貌與重慶的老城區(qū)十分相似,因而曾有“小重慶”、“小山城”之稱。松溉的再次衰落,一是因臨解放時被國民黨殘部將主要街道焚燒一光,二是陸上交通的發(fā)展,使松溉水陸要沖的優(yōu)勢盡失,終致再次陷入沉寂?;蛟S正是因為發(fā)展的停滯,才使松溉沒有變成鋼筋水泥的叢林,于是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今天仍然保留著古樸原貌的古鎮(zhèn)。</h3><h3> 最近聽朋友講,松溉也已經(jīng)與開發(fā)商簽訂了旅游開發(fā)合作協(xié)議,但愿開發(fā)商能有一個好的規(guī)劃,且能手下留情,給古鎮(zhèn)多留下一些古樸和純真。</h3><h3><br></h3><h3> 注:相機 SONY DSC--WX1 拍攝于2013年</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