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優(yōu)秀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我深以為然。建筑體現(xiàn)設計建造者理念、風格及技能水平,折射時代變遷和科技進步??赡苁嵌嗄甑穆殬I(yè)熏陶,我對古城老房情有獨鐘,2016年下半年在上海期間,我游走探訪了上海主城區(qū)一些歷史建筑,對這座城市的發(fā)展以及與建筑有關歷史人物有了初步了解。 同時結合實際粗略學習建筑專業(yè)知識。如看優(yōu)秀歷史建筑介紹時遇到“愛奧尼柱,多立克柱式,孟莎式屋頂”等名詞感到困惑。經(jīng)查閱資料了解到,法式風格建筑屋頂多采用孟莎式(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到古典主義時期典型的屋頂形式,為四坡兩折,每一坡被折分為上下兩種坡度,下部坡較上部坡陡一些),屋頂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或圓或尖,造型各異;外墻多用石材或仿石材裝飾,細節(jié)處理上運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線條,呈現(xiàn)出浪漫典型風格,整個建筑多采用對稱造型,氣勢恢宏。法式廊柱分為三種,愛奧尼柱:特點是柱身修長,柱身有條帶狀,柱頭有卷起的旋渦狀,是”女性美”的特征;多立克柱:特點是柱身粗壯,柱頂是突出的圓形,上方有方形的石頭蓋頂,是”男性美”的象征;科林斯柱:出現(xiàn)在希臘時期商業(yè)繁榮的科林斯城,柱頂由一束樹葉和花蔓組成,似花籃狀,雕刻華美,是”富豪”的象征。了解了相關知識,再去看實物,就看出點門道來了。</p><p class="ql-block"> 2017年春節(jié)期間,利用回武漢看望父母的機會,我到漢口尋找出生時居住的老房子,走進里分弄堂;參觀江漢關博物館、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宋慶齡紀念館;第一次近距離拍攝武漢外灘的”小萬國建筑博覽群”(相對上海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而言),對我生長的這座城市有了新的了解。 </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1917年前漢口租界內外的民居建筑,畫面以漢口后城馬路水塔為觀點拍攝,道路左側是中國商紳修建的漢口”模范區(qū)”,右側是外國租界區(q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居華中腹心,兩江交匯,歷來水陸交通暢達。自商代盤龍城建立,迄今約3500年。漢口得名于地處漢江之口。明成化年間,因漢水改道,逐漸形成漢口、武昌、漢陽三鎮(zhèn)鼎立的自然格局。明末清初,利用長江、漢水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yè)的市鎮(zhèn),漢口迅速發(fā)展,與朱仙鎮(zhèn)、佛山鎮(zhèn)、景德鎮(zhèn)并列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這期間漢口手工業(yè)發(fā)達,經(jīng)濟貿易繁榮,是全國性的大型內陸商埠。</p><p class="ql-block">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腐朽的清朝政府抵抗不住列強的堅船利炮,戰(zhàn)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列強割地賠款,增加通商口岸。漢口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內陸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的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等國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1861年漢口被迫開埠。1861年7月,漢口英租界設立,俄、法、德、日等國租界隨后設立。</p><p class="ql-block"> 漢口租界位于現(xiàn)武漢江岸區(qū)沿江大道至中山大道,江漢路至黃埔路之內區(qū)域,總長1088丈,總面積約2804畝。其中英租界從江漢路(原名歆生路)至合作路(原名界限路),長250丈,合面積455畝,1898年又擴展337畝,總計達792畝;俄租界從合作路至車站路(原名威爾遜路),長192丈,合414畝;法租界從車站路至一元路(原名皓街),長117丈,合面積373畝;德租界從一元路至六合路(原名實街),合面積600畝;曰租界從陳懷民路(原名上小路)至蘆溝橋路(原名大正街),占地247畝,8年后擴展至黃浦路,新增面積375.28畝,總計達622.75畝。</p><p class="ql-block"> 租界不受中國政府管轄和法律約束,成為列強實行殖民統(tǒng)治的”國中之國”。漢口建立租界的同時,英、俄、德、法、日、美等15國先后在漢設立領事館,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各國領事館代表其政府在租界區(qū)域行使行政自治權。列強利用不平等的貿易特權,先后在租界內開辦了大批洋行和加工企業(yè)。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初,在漢的外國工廠達到40多家,涉及制茶業(yè)、制蛋業(yè)、打包業(yè)、煙草葉、面粉業(yè)等眾多門類。1863年起英、德、法、俄、日、美等國紛紛在漢設立銀行,保護資助外國在漢企業(yè),外國銀行不受中國政府制約,泛發(fā)鈔票,影響了武漢金融市場和民族經(jīng)濟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為自強圖存,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大力推行洋務新政,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武漢先后建立湖北槍炮廠、湖北煉鐵廠、湖北絲麻四局等大型官辦企業(yè)和一批民營工廠,一躍成為中國近代工業(yè)重鎮(zhèn),成為中國近代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商業(yè)中心,”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有著”東方芝加哥”的聲譽。但張之洞的湖北新政與晚清洋務運動一樣,并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無法挽救清王朝滅亡的命運。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發(fā)動武昌起義,一舉推翻延傳2000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對武漢乃至全國發(fā)展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武漢以”首義之區(qū)”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國民政府宣布漢口、武昌、漢陽三鎮(zhèn)合組為京兆區(qū),定名武漢。同年4月成立武漢市政府。 現(xiàn)在武漢市政區(qū)劃中保留了武昌區(qū)、漢陽區(qū)。漢口則劃分為江岸區(qū)、江漢區(qū)、硚口區(qū),而無漢口區(qū)的叫法。但在武漢人心目中”漢口”是個難以忘懷的記憶。從武昌過長江或從漢陽過漢水,所到的那片商業(yè)中心熱鬧之地就是”漢口”,而對江岸、江漢、硚口區(qū)則可能不太分得清楚。</p><p class="ql-block"> 武漢早期的民宅建筑多是木質結構,難以長期保存。近代建筑采用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材質,保存較為長久。漢口開埠以后,涌現(xiàn)了一批羅馬式、哥特式,俄國式、日本式建筑。華界仿租界新建了一批石庫門式新式里分住宅。里分之于武漢,相當于胡同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是武漢獨特的民居建筑。近代最早的里分發(fā)端于19世紀末期,多為西方低層聯(lián)排式住宅和中國天井式建筑的結合體。1949年前后,武漢共有里分208條,目前存90條,保存較完整的僅40余處。據(jù)粗略統(tǒng)計,武漢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254個,多數(shù)位于漢口,武昌曇華林一帶也有一些。</p><p class="ql-block"> 下圖為191l年的漢陽兵工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是漢口沿長江一條全長為10.46公里的交通干道,西南起長江、漢水交匯處的大興路,向東北直到六合溝湖北省石油倉庫。</p><p class="ql-block"> 下為江漢關,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95號,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樓由英商斯蒂華達森.斯貝司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師辛浦生設計,魏清記營造廠承建,景明洋行工程部負責監(jiān)理。1924年1月21日竣工。曾與上海江海關、廣州粵海關、天津津海關,并稱為中國四大海關。大樓坐南面北,依建筑的中軸線一一鐘樓呈對稱布局,建筑由主樓及其頂部的鐘樓組成。大樓占地面積1499平方米,建筑面積4009平方米,總高度45.85米,為當時武漢最高建筑物,也是武漢市地標性建筑物之一,現(xiàn)為江漢關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漢關大樓主體為鋼筋混泥土結構。建筑四周有數(shù)量不等、風格獨特的廊柱環(huán)繞裝飾,為英國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外觀堅固,莊重典雅,富有藝術感染力,底層為正方形,一樓以上為三合院式構造。在建筑正立面女兒墻的正中處,篆刻有著名書法家宗彝所書”江漢關”三字,筆法精謹,蒼勁古樸。</p><p class="ql-block"> 江漢關鐘樓高約23.1米,主要放置海關大鐘設備,兼燈塔、觀測瞭望之用,其1至5層分別為承接室、主機室、面鐘室、導向室和音響室。塔鐘于1924年1月18日開始報時,每日按時敲鐘,按刻奏樂,樂曲為《威斯敏斯特》。目前江漢關塔中采用電子鐘計時與原鐘報時相結合的方式,在確保時鐘精確度的同時,增加電控擊錘系統(tǒng),以機械敲響老銅鐘,恢復了原江漢關塔鐘獨特的音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江漢關辦理進出口業(yè)務的報關大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江漢關最高行政長官稅務司的辦公室。1862年1月1日,江漢關正式設立,英國人狄妥瑪擔任第一任稅務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江漢關空中花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江漢關3樓陽臺(面向長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漢關內樓梯花紋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日清洋行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87號,緊鄰江漢關。1928年建成,原屬英租界日清洋行辦公大樓,該建筑由漢口著名建筑公司英商景明洋行設計,漢協(xié)盛營造廠施工。鋼混結構,地上5層,地下1層,采用三段式構圖。大樓在江漢路與沿江大道兩街交口處另設分入口,路口上方縮進開一扇矩型窗,兩側立有愛奧尼倚柱,頂部罩弧形山花,甚為精致,此處設計打破陳規(guī),卻產生了獨特的效果。三四層之間排列愛奧尼克雙柱,柱底和柱頂部都刻有精致的浮雕裝飾。頂層正中建有一座古羅馬風格的穹樓,塔司干雙柱圍攏一圈,盔形頂上開有巴洛克式小圓洞,穹樓頂端有一座小亭。大樓平頂上有露天花園,內部裝飾豪華精致。大樓現(xiàn)為好百年飯店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橫濱正金銀行漢口分行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29號,2005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1年建。景明洋行設計,漢協(xié)盛營造廠承建。四層樓高24米。古典主義建筑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層是麻石臺階,中部是柱廊,上部為重檐,外墻麻石到頂?,F(xiàn)為湖北省國際信托公司辦公大樓。2001年在建設武漢外灘時整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太古洋行大樓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40號。屬文藝復興式建筑,建于1918年前。系4層磚混結構建筑,用柱式組織整個立面,開間有活潑的節(jié)奏變化,下部用拱券組成圖案,比例和諧,色彩亮麗,細節(jié)精致,開闊整齊,風格雄健而莊重?,F(xiàn)為長江武漢航道工程局辦公大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花旗銀行漢口分行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青島路1號,1991年被列為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19一1922年。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設計,簡化古典主義建筑風格。5層鋼筋水泥土結構。立面三段式構圖,2-4層為中段,設貫通3層的6根大型愛奧尼柱頗為壯觀。建筑左右對稱,比例簡潔,門斗凸出。現(xiàn)樓高29.5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英國匯豐銀行漢口分行舊址,位于沿江大道143號,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66年,英國匯豐銀行在漢口設立分行,1917年建成此樓。景明洋行設計,漢協(xié)盛營造廠承建。占地面積4322平方米,建筑面積11656平方米。古典主義建筑風格,花崗石外墻基,與愛奧尼柱列及線條豐富的屋檐形式,形成鮮明對比,整體建筑莊重雄偉。大樓于1998年9月置換給中國光大銀行武漢分行。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特委托上海建筑裝飾(集團)有限公司,于1998年11月至2000年4月進行整體設計、改造裝修,重現(xiàn)了歷史名樓面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44號,屬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建于20世紀初期。2層磚混結構。四坡式屋檐,1、2層設外廊,外墻整體由橫向線條勾勒,底層采用塊基座層,2層原為雙柱與券栱組成敞廊。整棟建筑比例得當,細節(jié)簡練?,F(xiàn)為銀豐集團辦公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亞細亞火油公司漢口分公司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天津路1號。2001年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屬折衷主義建筑,景明洋行設計,魏清記營造廠施工。占地面積900平方米,5層鋼混結構。立面三段式劃分,并使用西式隅石與中式紋樣作為裝飾。外墻仿麻石墻面,墻角有隅石護角,檐口裝飾及陽臺細部帶有中國傳統(tǒng)手法痕跡。是漢口早期現(xiàn)代建筑中的代表作,也是漢口民國時期,重要的商貿建筑。亞細亞火油公司總部在倫敦,1890年在上海設立中國總公司,1912年在漢口設立亞細亞火油分公司。幾經(jīng)遷徙,1925年建成此樓。珍珠港事件后,該樓曾作為日軍關押俘虜處?,F(xiàn)為武漢臨江飯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53號,屬現(xiàn)代工業(yè)建筑風格,建于20世紀初期。原為三層磚混結構,外觀較為簡潔。經(jīng)裝修改造,風格有所改變,造型采用三段式構圖,立面豎向柱式劃分,原有線條花紋保存較為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俄商新泰洋行大樓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58號,2008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新泰洋行是19世紀60年代最早到武漢進行茶葉貿易的俄國洋行之一。19世紀70年代中期,俄商新泰磚茶廠大班巴洛夫及其弟將在湖北崇陽磚茶廠搬到漢口。1921年在原址興建古典主義風格新樓,1924年建成。由景明洋行設計,永茂昌營造廠施工,系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面積3719.77平方米。設計采用三段式構圖手法。臨街轉角底層設主入口,頂部有橢圓形穹窿塔樓,采用愛奧尼附柱;兩側方壁柱,柱頭下有徵飾、鼓座,中部采用4巨柱式。進門主樓梯旋轉而上,風格獨特。1925年俄租界正式為我國接管。新泰洋行大樓轉讓給英商太平洋行。1942年俄商結束在漢貿易。解放后該樓收歸國有?,F(xiàn)為湖北物資儲備管理局使用。真實性、完整性較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世紀至20世紀中葉,中國茶葉經(jīng)水陸路輸出至俄國等歐洲國家。當時湖北茶葉由漢口碼頭水陸路運輸,經(jīng)蒙古最后到達俄國圣彼得堡,貿易路程長達1.3萬公里,號稱“萬里茶道”。俄商在漢口成立了新泰、順豐、源泰、阜昌等多家洋行,在湖北蒲圻羊樓洞、崇陽等地開辦茶廠。1873年俄國各茶商將磚茶廠先后遷至漢口,建立茶廠及茶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華俄道勝銀行漢口分行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62號黎黃陂路口,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華俄道勝銀行漢口分行是俄國1896年為爭奪蘆漢(蘆溝橋至漢口)鐵路貸款權而提議成立的,中、俄、法合資銀行,系長期為俄國茶商提供金融服務的洋行。1898年建成新古典主義風格大樓,建筑面積l919.68平方米。十月革命勝利后,華俄道勝銀行漢口分行被收歸國有,1926年停業(yè)。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成立,該樓為國民政府財政部辦公樓。后為民國中央銀行漢口分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12月,宋慶齡和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先遣人員到達漢口,在其弟時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安排下,宋慶齡入此樓2層居住和工作,直到1927年7月17日離開武漢,在此居住前后7個多月。 1949年武漢解放后,該樓一直為中南軍區(qū)和武漢軍區(qū)所有并使用。2011年元月,該樓資產劃轉轉武漢市后,即按原貌對其進行加固和維修,并在2樓布置了宋慶齡在漢口工作和生活期間情況陳列展,展覽部分資料和照片系首次公布,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該樓現(xiàn)為武漢藍光電力公司辦公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63號,俄式風格建筑,建于193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三北輪船公司漢口分公司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67號。融合古典主義風格的現(xiàn)代建筑,建于1922年。5層混合結構(原為4層,后加1層)。對稱式布局,立面三段式構圖,上部較為厚重,中部采用古典柱式閉合成弧形塔樓。細部花飾精美,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樓平面呈矩形,底層開長條落地岝窗,2、3層為挑陽臺,4、5層則收進作封閉陽臺。1913年,浙江寧波商人虞洽卿在上海創(chuàng)辦三北輪船公司,因其有慈北、姚北l正北三艘輪船而命名。1915年設立漢口分公司,1921年開辟漢湘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漢口分行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71號,屬巴洛克式建筑。1901年始建,1902年建成。2層磚木結構,建筑立面采用晚期文藝復興時期結構,巴洛克式裝飾手法,柱式、山花造型獨特,是歐洲傳統(tǒng)清水紅磚工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于1875年成立,總行設在巴黎。后在華設立漢口分行,當時主要是為法國在漢工商企業(yè)的商務活動提供金融便利,此外,抵押地皮也是其重要業(yè)務之一。1949年8月停業(yè)?,F(xiàn)為武漢市文化市場管理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73-179號,屬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建于2D世紀初期。3層混合結構,立面風格簡潔,2、3層為連續(xù)拱形窗組成的外廊。屋頂老虎窗豐富了立面造型,室內木質樓梯造型別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美國領事館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車站路1號,2008年被列為湖北省省級保護單位。建于1905年,巴洛克式建筑,曲面外墻,凹凸起伏,圓拱窗、門與外墻協(xié)調一致,該樓高21.5米,4層磚混結構。2001年建設武漢外灘時整修。現(xiàn)為武漢市人才市場辦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法國立興洋行辦公樓和倉庫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83號。2011年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屬西式建筑風格,磚木結構。呈矩形平面布局,中部入口及兩側均設有立柱式觀景大陽臺,建筑立面為三段式構圖。底層門廊立柱及2、3層窗間壁柱為多立克柱式。2、3層樓的東立面為連接的券柱式拱廊,拱頂為弧形紅磚主砌,上嵌花式,輪廓及線條較為精美。四坡紅瓦屋頂,兩側立有壁爐煙囪及歇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5年法商凱西爾到漢口開辦立興銀行漢口分行,其總部位于上l海。1901年建3層辦公樓。1935年曾改名為漢口飯店。現(xiàn)為武漢市招商局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市政府禮堂,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沿江大道187號。屬中式建筑風格,建于1954年。3層混合框架結構,左右對稱布局。兩邊設有陽臺,四坡水茶色琉璃瓦歇山屋頂,漢白玉雕刻欄桿,飛檐斗拱等構件,系傳統(tǒng)清式營造制式并結合現(xiàn)代工藝材料建造。整體比例協(xié)調,主入口四柱牌樓,雙層門斗,西式墻體厚重沉穩(wěn),外觀雄偉大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地原為平房兩棟,由意大利人鮑德開設維多利亞電影院。解放后由市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在原址新建市政府禮堂,1982年擴建兩側耳房。1998年改造為會議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德國領事館舊址,位于沿江大道一元路口。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8年,在此設立漢口德國領事館,1917年因中德斷交而撤離。1925年又重新開館,1941年再次關閉?,F(xiàn)為武漢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勝利街是武漢市江岸區(qū)的一條街道,西南到江漢路,東北到和平村,縱貫整個江岸區(qū),總長3.8公里。與兩側的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平行,中間與南京路、北京路、天津路、合作路,蘭陵路,黎黃陂路、黃興路、車站路、蔡鍔路、一元路、三陽路等多條街道相交。貫穿原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1946年元旦,國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為慶??谷諔?zhàn)爭勝利,將原德托美領事街、中街、大和街等統(tǒng)一命名為勝利街。勝利街的寬窄仍維持租界時代的原狀,各段寬窄不一,從江漢路至一元路段,即原英、俄、法三國租界段,寬約12米。從一元路至郝夢齡路段,即原德租界與日租界南段,寬約20米。郝夢齡路以下,寬10米左右,各段兩側人行道的布置也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一元路原為漢口堡城垣舊基,城垣拆除后,成為法、德租界分界線,曾以奧古斯都街,皓街為路名。收回的租界后,取”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更現(xiàn)名。</p><p class="ql-block"> 下為美最時洋行大樓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一元路2號,建于1908年。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徳商銀行,歐式建筑風格。3層鋼混結構,另有一假層。正面3、4層突出,有6根廊柱,氣派高雅,墻上裝飾雅典。假層窗戶為半圓形,1、2樓窗戶大多為長方形,少數(shù)為門洞形,屋頂有兩層塔樓。房屋空間高。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三鎮(zhèn),武漢成為大革命中心,國民政府總顧問鮑羅庭入住該樓,人稱”鮑公館”。宋慶齡、陳獨秀等曾到此樓?,F(xiàn)為武漢市衛(wèi)生局辦公大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江漢關監(jiān)督公署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一元路5號。201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05年,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磚混結構。地下1層,地上3層。矩型平面,立面橫三段構圖。水平自下而上分下層、樓身、檐部三段。每段之間有明顯的水平腰線分隔,檐口裝飾簡潔。地下層較高,用花崗巖石砌筑地下層為基座,上層外部為假麻石飾面,紅瓦屋頂。入口設在大樓中間,兩側由塔斯干柱與主柱組成合柱式門框外凸,形成出挑的門廊,構成2寬柱門廊。廊檐上部自然成為二樓陽臺,陽臺上建有西式女兒墻,與大門融為一體。由麻石砌筑而成的十四步臺階分為上下兩個臺階,下寬上窄,兩邊砌筑有造型美觀的麻石護欄,欄柱上的石雕十分精美。大樓窗戶為長窗與方窗,窗戶布局長方相間,富于變化。</p><p class="ql-block"> 江漢關稅務司由外國人擔任,地方當局只設江漢關監(jiān)督,同時管理華洋交涉事務,首任江漢關監(jiān)督為劉濟衍。1911年11月11日,湖北軍政府成立,10月17日,黎元洪改組軍政府,成立外交司。翌年改外交司為湖北特交涉員公署,1914年湖北特交涉員公署并入江漢關監(jiān)督公署,交涉員由江漢關監(jiān)督兼任。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在漢辦公,外交部設于此樓,外交部長為陳友仁。在收回漢口租界中,外交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該樓現(xiàn)為武漢市檔案局(館)辦公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山大道始建于1906年,距今110年歷史。是老漢口最重要的商業(yè)交通干道,是一條從西南部硚口路到東北部黃浦路,貫穿整個漢口中心區(qū)的商業(yè)街道,總長8445米。中間與武勝路、利濟路、多福路、友誼路、民意路、三民路、民生路、江漢路、南京路、黃石路、大智路、南京路、黃興路、車站路、蔡鍔路,勝利街、一元路、三陽路等48條路能通行機動車輛的街道相交。2015年,中山大道進行改造,2016年年底開街。</p><p class="ql-block"> 下為蕭耀南公館,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1367號,建于192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花園別墅,位于中山大道889號,建于1912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聯(lián)排公寓,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891一903號,建于193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公寓樓,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907號,建于193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長生堂,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811號。1911年9月17日,一位叫張聚年的揚州人,在當時屬于法國租界的漢口車站路,開了一間理發(fā)店,掛出了”長生堂”的招牌,一段延續(xù)百年的城市傳奇,由此拉開帷幕。張聚年創(chuàng)辦長生堂時,中國只有挑著擔子(一頭是三層抽屜的座凳,另一頭是生火爐子,上面一鍋熱水),穿梭于街巷的剃頭匠,沒有做店營業(yè)的理發(fā)師,長生堂不僅是武漢的第一家理發(fā)店,而且還是中國第一家理發(fā)店。長生堂的誕生,使”剃頭”這個不入流的行當,成為一個正式職業(yè)。2001年被國家國內貿易部授予”全國十佳美發(fā)美容店”。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首批認定為”中華老字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大智門火車站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京漢街,2007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1903年建成啟用。原為蘆漢(蘆溝橋至漢口)鐵路南段終點火車站,又名京漢火車站,是中國第一條長距離準軌鐵路京漢鐵路的終點。誕生時曾是亞洲首屈一指的最現(xiàn)代化和最壯觀的火車站。法式建筑風格,由比利時貸款,法國工程師設計,按照西方鐵路車站的設施設計,建筑外觀造型體現(xiàn)新古典風格。建筑平面呈橫亞字形,中間凸出,立面造型為中部和兩端突出,5個屋頂,中部四角各有高20米的塔堡,堡頂鐵鑄,呈流線方錐形。正出入口系由并列的3洞6扇門組成,設于大廳正中。室內正中為一層候車大廳,空間高10米,兩端為兩層,樓下用作售票,樓上用作辦公。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漢口火車站”,一直營運到1991年才停止使用。京廣鐵路建成后設新漢口火車站。后仿大智門火車站建筑改造成新的漢口火車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花園別墅,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257號,建于192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德明飯店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245號。原屬于法租界,由法國商人投資興建。飯店名稱由英文”Terminus”(終點)音譯而來,與京漢鐵路終點站有關。飯店對面就是平漢鐵路管理局大樓。飯店于1919年建成投入使用,由法籍猶太人史得生設計,充滿了濃郁的法式古典主義風格。奶黃色墻壁,白色的飛檐,欄桿,立柱,主入口由有兩對愛奧尼克雙柱。樓梯上雕花還保留著百年前的模樣。飯店的百年歷史與中國政治風云息息相關,1932年國際聯(lián)盟調查團就”九一八事變”來華調查時入住德明飯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在德明飯店舉行記者招待會,向中外人士介紹八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情況。歷史上許多國內外名流曾入住該飯店。現(xiàn)德明飯店改名為江漢飯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真光照相館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247號,建于1919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平漢鐵路南局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174號,屬西方近代建筑風格。建于1920年,由夏光宇設計,系4層磚混結構。底層為羅馬式券柱敞廊,立面裝飾工藝考究。1909年平漢鐵路實行自治。1910年設平漢鐵路南局。1931年,平漢鐵路統(tǒng)一管理,在此設平漢鐵路管理局。武漢被日軍占領后,平漢鐵路管理局遷至外地??箲?zhàn)勝利后遷回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怡和洋行住宅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187一191號,屬西式住宅建筑,1919年建成,磚混結構。原為英商怡和洋行的高級職工住宅。外墻由假麻石墻、清水墻和拉毛墻三種組成。房頂錯落有致,造型獨特,形成特色結構。怡和洋行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及詹姆斯.馬地臣于1832年在廣州創(chuàng)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唐生智公館,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183號,屬古典主義建筑風格,1913年建成,系3層鋼筋混泥土結構。主入口3間,中間寬,兩側用雙柱;上方為兩柱三間式外廊。唐生智(1889一1970年),湖南東安人,國民黨高級將領,曾參加辛亥革命、反袁護國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及抗日戰(zhàn)爭。解放后歷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全國人大及政協(xié)常委等職。1926年,唐生智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北伐軍前敵總指揮、湖南省主席,率軍攻打武漢,攻克后即居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中共中央機關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勝利街163一171號。1926年秋,武漢成為大革命的中心,繼國民政府遷都武漢,中共中央亦陸續(xù)將機關由上海遷來。1927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最后抵達武漢,居住于此,并在這里設立中央秘書處。彭述之、蔡和森、李維漢等在這里住過,黨中央的許多重要會議在這里舉行。另外,中共中央宣傳部設鋪義里,組織部設在銘新街。大革命失敗前夕,中共中央領導人分別轉移他處,陳獨秀搬至花樓街一紙行隱蔽。此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八七會議”會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鄱陽街139號(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是一棟3層的西式樓房,建于1924年。原是英國人建造的公寓,名為怡和新房,一樓是外商開辦的商店,磚木結構。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漢后,二樓是蘇聯(lián)援華農業(yè)顧問洛卓莢夫的住處。八七會議就在其住房內召開。會址于1978年恢復原貌,建立紀念館對外開放。1980年,鄧小平為會址題寫”八七會議會址”的門匾。1982年2月2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小巴公館,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鄱陽街74一86號。1901年興建,1910年落成,巴公兄弟是俄國貴族,大巴JK.巴洛夫,小巴公齊埃.巴洛夫,系沙皇太子(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表兄。巴公于1869年來漢口,不久即被新泰洋行聘為大班(舊時對洋行經(jīng)理的稱呼)。1874年,巴洛夫同幾個在漢頗有權勢的英、俄商人共同開辦了阜昌洋行,巴公任洋行聯(lián)合經(jīng)理。1896年,俄租界開辟時,巴公被推選為租界市政會議(即董事會)常務理事。巴公房子系巴諾夫兄弟投資興建。屬文藝復興式建筑,磚混結構。原高3層(現(xiàn)為4層),建筑面積約8000平方米(現(xiàn)在10480平方米),有房約150間(現(xiàn)約200間),該樓是漢口最早出現(xiàn)的最大高檔多層公寓,在全國都有較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公館內部布局十分緊湊,每套住宅臥室、廳堂、廚廁俱全。大樓占據(jù)了整個道路交匯處三角形地帶,形成龐大的公寓綜合體。勒腳條石砌筑,上部為紅磚清水墻,窗間墻處有凸出壁柱,每層均有精細磚雕腰線。三層用半圓拱券窗,交角處頂部設有一圓堡塔樓??坷椟S陂路的該樓叫”小巴公館”,靠蘭陵路口的叫”大巴公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惠羅公司大樓,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黎黃陂路7號,與鄱陽街交匯處。屬晚期復古主義風格建筑,建于1915年,系3層混合結構。水刷石外墻,一層窗戶采用券拱形。二層以上皆用方窗,頂層有拜占庭式穹頂塔樓。建筑立面利用壁柱豎向劃分,柱頭花飾較為精美,整個建筑立面簡潔大方。內建筑相當豪華,從黎黃陂路一側的臨街入口進去。寬敞大理石樓梯迎面而起直上二層。樓梯和內部的建構設計富麗非常。惠羅公司是當時漢口最貴的商鋪之一。惠羅公司即惠羅洋行為中國內陸四大英資百貨公司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信義公所大樓,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洞庭街71號,黎黃陂路與洞庭街交界處,屬典型文藝復興式建筑。1923年始建,1924年建成。由石格司建筑事務所(德)設計,漢協(xié)盛營造廠施工。原為4層旅館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后加蓋2層。1923年,基督教信義差會傳教士魏國偉主持聯(lián)合8個信義差會,在漢口俄租界鄂吟街建立漢口信義中心(后更名為信義公所),并共同捐資,建立漢口信義所大樓。此樓由各個差會派代表組成董事會來進行管理。信義公所主要為華中地區(qū)信義會傳教士路經(jīng)武漢時提供住宿,并為其聯(lián)絡和代辦各項事務而設立,常有外籍人寄宿。此外,國民政府政要宋美齡、蔣經(jīng)國等路經(jīng)武漢時亦宿此。日軍侵華武漢淪陷后,該所曾被日本特務占領,抗戰(zhàn)勝利后收回。1951年改為中國基督教信義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那克伐申公館(俄國巡捕房)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洞庭街82號,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源泰洋行是早期到武漢進行茶葉貿易的俄國洋行之一,業(yè)主那克伐申,1920年升任漢口俄租界工部局主席。那克伐申公館建于1912年,屬文藝復興晚期建筑風格。二層樓,建筑面積1328.62平方米,曾為俄租界巡捕房。正面臨黎黃陂路,主入口較小,上用挑出的陽臺來點化。底層窗設三角形羅馬窗楣,二層窗是圓弧形窗楣,勒腳部分條石砌筑,上部粉刷,勒角線、陽臺線、檐口線等共有三層水平向劃分線。后部左側臨洞庭街邊墻延有一嘹望塔,嘹望塔是采用八面皆尖頂,建筑頗具特色。頂部塔樓反映俄羅斯建筑的神態(tài),房身又呈現(xiàn)其他文藝風格,這種混雜現(xiàn)象來自19世紀半葉俄國建筑思潮中的折衷主義。真實性、完整性較好?,F(xiàn)為武漢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漢口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黎黃陂路10號。由康生記營造廠1915年施工建造?,F(xiàn)代風格的古典主義建筑。三段構圖,正面五開間,兩側開間圓形突出,正中開間為入口,有臺階直上2層。中間三開間,1、2、3層都有雙圓柱外廊,頂層兩側為紅瓦坡面,外有半圓形陽臺。是美國海軍在漢設立的俱樂部。現(xiàn)為武漢基督教愛國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黎黃陂路所在區(qū)域1897年被劃為入俄租界,19l0年租界當局建筑此路,全長604米。1925年前原名阿列色耶夫街、夷瑪路。東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中山大道,中間與洞庭街、鄱陽街、勝利街相交。因兩任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系武漢黃陂人,1946年改成”黎黃陂路”。因有16棟具有特殊歷史和異國風格的建筑,故名”街頭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五花賓館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黎黃陂路27號。1934年曾作為基督教女青年會辦公處。抗戰(zhàn)時成為日偽軍官俱樂部,名為五花賓館??箲?zhàn)勝利后,最早是武漢守備軍總指揮部。后成為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F(xiàn)為武漢市招商局辦公大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裕民部洋行舊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黎黃陂路18一34號。歐式建筑風格,建于1937年前。該建筑主體三層,局部四層。屋頂設老虎窗,立面由通柱貫穿三層,頂部配以3個拱券。建筑的磚墻砌法考究,整體建筑較為精美別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珞珈山(碑)街房子,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黎黃陂路珞珈山(碑)街。近代西式樓房住宅式建筑,建于1910-1927年間。由石格司建筑事務所(德)設計,漢協(xié)盛營造廠施工。清水紅磚外墻,紅瓦坡頂,平面及立面墻身不規(guī)則,窗戶大小不一,上下錯落,略帶西班牙建筑藝術風格。室內衛(wèi)生設備齊全,有烤火壁爐。原系英商怡和洋行修建專供各大洋行高級職員攜家眷租賃居住的高級住宅,共27棟。呈不等邊空心三角形框架,中空處開辟一小花園?,F(xiàn)12號樓1927年為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駐地,長江局書記羅亦農曾居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同興里,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洞庭街3號,為武漢市二級保護街區(qū)。屬近代里分式住宅建筑群,1932年建成。由義品洋行設計,武昌協(xié)成土木建筑廠、永茂隆營造廠施工。里分布局采用主、支巷型,包括25棟房屋,均為2層磚混結構,分門為過街樓式,棟門為石庫門式。同興里原為大買辦劉予敬私人花園,1928年前后,由徐、劉等22家在此建樓,形成居民區(qū)。以美好愿望稱”同心里”。1967年改名“烽火一里”,1972年恢復原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興里是昔日法租界所在,里分內有四條巷道,主巷道偏東西走向,東口通洞庭街,西口通勝利街,全長230米,寬4米,水泥路面?,F(xiàn)門排號為l一25號,住房建筑25棟,多數(shù)建筑為石庫門形式,排列整齊,外墻粉麻石,紅瓦屋頂,一樓木地板下有架空層。內部裝修精致,有衛(wèi)生設備,屬多棟聯(lián)排或”一底一棟”形式。開發(fā)商在建設之前只對于業(yè)主宅基地進行劃分,并不控制建筑單位平面布局及立面形式。因此,建筑平面布局靈活,建筑立面各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興里的紅色回憶 </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國民黨封鎖了解放區(qū)的一切信息,而在漢口同興里21號小洋樓上,一個秘密電臺不斷地將解放區(qū)的最新動態(tài)傳遞回來。1949年4月28日,傳來南京解放的消息,讓武漢地下市委看到了日益臨近的解放。時任中原局社會部情報工作二組組長彭其光回憶說:”我當時發(fā)了份緊急電報,請示中原局,5月11日的當天就跟我回了電報 ,電報的內容就是那么幾句話,彭其光同志,組織決定你代表中原局和中原軍區(qū),與張軫代表談判部隊的起義問題,商定以后你們就把這個情況上報,落款是鄧子恢5月11日。這個電報他(張軫女婿張尹人)看了以后非常高興,他說:我現(xiàn)在需要的就是中央領導的態(tài)度,他(張軫)不拿到這個東西他不敢起義,這個回電對他的起義有決定的關系,他的這個起義對武漢和平解放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三徳里,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南邊出口通中山大道,北邊出口通友益街,東面有兩個出口通海壽街,西北有條巷道通公德里,西南有兩條巷通宏偉里。里份以主巷道為軸,南北走向,長135米,寬6米(是巷道中少有的寬度),左右各有六排石庫門兩層樓房,共76棟。兩排房子之間,前門相對巷道寬4米,后門巷道較窄。1901年由浙江三兄弟合資在此建房成里,并在此開設三德商號,故名三德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公德里,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在三德里西北,東口接三德里,南接宏偉里,西路通車站路。由5條巷道組成,主巷道長60米,寬4.5米,房屋28棟,街口房屋16棟,系4層西式建筑,里內房屋12棟,糸兩層西式建筑。此地1902年成為法租界擴展區(qū),清末民初設法文學校。1924年,由義品洋行資助,法租界工部局在此建房出租。以法國領事勒公德(法文為G.E.Lecomte)之名命名為公德里。1920年勒公德開始駐漢口總領事的任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6年,任中共漢口市委書記的林育英(又名張浩,林彪堂兄),租公德里14號一棟四層的樓房,一樓開“義興公”木器店,靠銷售木器、家具作為黨組織的活動經(jīng)費。惲代英、陳潭秋、蕭楚女、項英等常在此聚會。1928年林育英離開武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坤厚里,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山大道。歐式建筑風格,2層聯(lián)排,磚混結構。坤厚里被中山大道、勝利街、一元路和一元小路圍成一個長方形。西口通中山大道,南口通一元路,北有四口通一元小路。占地面積14607平方米。主巷道東西走向,寬4米,支巷8條,寬約1米,水泥路面。房屋96棟。1912年由英國和記洋行華人買辦楊坤山和他的副手黃厚卿合資興建,取兩人名字中的一字而命名。該里現(xiàn)在顯得陳舊擁擠有待改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昌曇華林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擴建定型后逐漸形成了一條老街,距今已有700年歷史。位于武昌老城東北角,東起武昌中山路,西至得勝橋,全長1200米。包括戈甲營、太平試館、馬道門、三義村等。曇華林街區(qū)有”一湖三山”之說,即北臨沙湖,西靠鳳凰山,環(huán)抱花園山和螃蟹岬。1861年,漢口開埠,武昌曇華林一帶逐漸形成華洋雜處,比鄰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有意大利、美國、瑞典傳教士在此傳教、辦學、辦醫(yī)。中國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學科(文華大學圖書??茖W校)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戰(zhàn)士在此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革命團體,吳祿貞領導的”花園山聚會”、劉靜庵領導的”日知會”、熊十力領導的”黃岡軍學會”等相繼在這里誕生,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義的仁人志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昌花園山主任牧師樓,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曇華林90號。屬北歐風格,外廊式近代住宅,建于1920年。2層磚木結構,對稱式平面,均等5開間。 紅瓦四坡頂,主墻面紅灰兩色相間的清水磚外墻。通透式外廊采用連續(xù)性平券拱及磚柱等分,陽臺、老虎窗、柱類等建筑的細部有歐式建筑風格。整個建筑色彩精美,比例均衡,施工細致,古樸典雅?,F(xiàn)為融園咖啡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瑞典教區(qū)舊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曇華林92一100號。屬北歐風格建筑,1890年建成。磚木結構,2-4層,外柱廊采用券拱式,瑞典教區(qū)系基督教瑞典行道會于1890年創(chuàng)建,為該教會在中國最大教區(qū),且為行道會在湖北總會駐地。行道會在漢先后修建基督教道路堂、主任牧師樓、真理中學等??箲?zhàn)時期,瑞典駐漢領事夏定川將瑞典領事館遷入教區(qū)內,并代理英美等國與武漢日偽政府的有關事務。1952年瑞典領事館閉館?,F(xiàn)保存的幾棟房舎為民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文華大學禮拜堂,位于式漢武昌區(qū)云架橋110號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校園內。屬古典文藝復興建筑。建于1871年。矩型平面,兩坡鐵皮屋頂,四面壁欄附加變形多立克敞廊,兼有四方圓柱角與中間重檐形式特征,主入口在山墻面,外凸加建兩柱山花門斗,整體造型獨特,國內少見,是武漢現(xiàn)存唯一的此類建筑,有較高建筑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該建筑所在地原系美國圣公會創(chuàng)辦的文華書院(1871一1903)。1903年文華書院在美國哥倫比亞特區(qū)注冊,學校正式命名為“文華大學?!薄?924年9月28日,由文華大學,武昌博文書院大學部、漢口博學書院大學部組成的“私立武昌華中大學”在原文華大學校址成立。1951年,私立華中大學與中原大學教育學院合并,改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公立華中大學、湖北省教育學院、私立中華大學等校合并,名為華中高等師范學校。1953年改名為華中師范學院,校址仍在武昌曇華林。1955年,華師新校區(qū)在武昌南湖旁桂子山動工。1956年至1957年師生陸續(xù)遷入新校區(qū)。曇華林校區(qū)后置換給湖北中醫(yī)學院及湖北美術學院。1985年,華中師范學院改名為華中師范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文華大學男生宿舎博育堂舊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云架橋110號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校園內。屬文藝復興建筑風格,建于1901年。建筑平面呈對稱布局,底層每開間設鐵壁柱,并以半圓拱券相連,拱券下設拱券窗。二層從腰線起扶壁柱,設于每開間處,直達屋檐。入口處為中部的拱券門廊,整個建筑圍繞拱券,相互呼應,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文華大學文學院舊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云架橋110號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校園內。中西合璧建筑,建于1915年,底層門窗呈連讀半券式,第二層東西側設敞廊露臺,磚木組合欄桿,欄桿磚雕上豎雙柱支撐屋檐,檐部額枋做上下枋,兩枋之間做木雕花格裝飾,正面主入口上方局部也仿側面敞廊做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華大學文學院內下沉天井條石鋪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0年陳獨秀到文華大學演講,入住文華大學文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翟雅各健身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云架橋110號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校園內。以原文華大學首任校長詹姆斯.杰克遜(James Jackson,中文名翟雅各)的名字命名。建于1921年,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兩層建筑,正面二層劃分,底層清水紅磚墻,用水泥框套做券門及柱角方窗。第二層處理成中國傳統(tǒng)柱柱廊形式,下有麻石柱基,上有額枋梁頭、雀磬,柱間單勾窗根,采用南方民居形式,屋檐為綠琉璃瓦,仿宋式重檐廡殿柱。健身所按西方體育館功能設計,當時國內這種建筑形式很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仁濟醫(yī)院,位于武昌區(qū)云架橋110號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內。建于1895年,原名英國倫敦會醫(yī)院。1864年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建武昌戈甲營禮拜堂,后又辦了一所義塾、一所診所。1868年義塾、診所遷往曇華林并擴建。1883年診所改名”仁濟醫(yī)院”,并擴建此樓。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式,既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廊柱,又有中國式樣下沉回廊。底層為連續(xù)羅馬券拱廊,上層為簡化多立克柱廊。門診部平面矩形,2層。上下四周回廊環(huán)繞,碉樓平面呈“回”形,中間是下沉式庭院。附樓石拱門浮雕圖案精致?,F(xiàn)為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行政辦公大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樸園,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華中村1一40號湖北美術學院內。建于1936年,是私立華中大學修建的新公寓之一。二層磚木結構。四坡屋頂,半圓形大門。抗戰(zhàn)時期一度成為日軍憲兵司令部。1946年,在華中大學任教的國學大師錢基博(錢鐘書父親)入住此樓,度過他人生最后的11年?,F(xiàn)為湖北美術學院藝術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榆園,位于武昌區(qū)華中村湖北美術學院內。建于1936年,系私立華中大學修建的教工寓所?,F(xiàn)為湖北省美術學院藝術沙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鼓架坡59、60、61號,位于武昌曇華林附近。西式閣樓式住宅建筑,1903年建成,磚墻瓦頂,正面主入口有柱式山花門廊。1909年房屋歸屬基督教美國圣公會所辦大學一一文華大學,為教師寓所。1924年轉英美教會聯(lián)合開辦的文華中學。1952年文華中學校舍劃歸華中高等師范學校(即今華中師范大學)。其中59號樓為華師教務長卞彭故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武漢市基督教崇真堂,位于武漢市武昌曇華林戈甲營44號。平面為拉丁十字形,門窗采用二心尖券和彩色玻璃。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楊格非牧師主持興建于1864年。系基督教在湖北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楊格非1861年來武漢傳教布道,是近代最先到華中地區(qū)傳道的外國傳教士。1924年崇真堂維修改造保存至今。一次可容納500人做禮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天主教鄂東代牧區(qū)主教公署,位于武議市武昌區(qū)花園山2號。屬晚期文藝復興式建筑,1882年建成。1862年意大利天主教方濟各會湖北代牧區(qū)主教明信篤委托作為建筑師的繼任主教江德成設計建造主教公署。以后陸續(xù)創(chuàng)建主教座堂、育嬰堂、天文臺等附屬建筑。公署大樓主立面三段式,對稱構圖。主入口上方為五開門柱廊山花,主教堂為古羅馬巴西利亞式平面,設五大祭壇,中廳內空高20米,天頂落井花紋系金錢鑲嵌。外墻堅實厚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嘉諾撒仁愛修女禮拜堂,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花園山4號。屬古典主義建筑,1888年建成。嘉諾撒仁愛修女會于1860年創(chuàng)建于意大利,總會設在羅馬。1888年,嘉諾撒修女會在天主教湖北教區(qū)代牧主教明信篤委托下派教會人員來漢。在武昌置地,創(chuàng)建嘉諾撒仁愛修女會會院,并辦育嬰堂、教課程、工藝所等公益事業(yè),建有修女居住處和仁愛修女禮拜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為石瑛舊居,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曇華林三義村。石瑛(1878一1943),字衡青,湖北陽新人。民主革命者。1904年赴歐洲留學,次年加入孫中山組織的歐洲同盟會。曾任孫中山軍事秘書、全國禁煙公所主任、上海兵工廠廠長、湖北建設廳廳長、武漢大學工學院院長、南京市市長、湖北參議會議長等職,被譽為”民國第一清官”。1943年病逝于重慶歌樂山。此住宅建于1930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為徐源泉別墅,位于武昌區(qū)曇華林141號。仿西式古典風格建筑。立面對稱,居中主入口有愛奧尼柱式門廊,廊頂為二樓陽臺。女兒墻瓦砌空欄。屋頂為花欄大露臺。徐源泉(1886一1960)湖北武漢黃陂倉埠鎮(zhèn)人,國民黨高級將領,參加過中原會戰(zhàn)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等重要戰(zhàn)役。1945年退出軍界,從事修路、辦廠等實業(yè)。1946年建此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