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多麼短暫,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人真的很渺小,但有的人恰如黑夜一顆閃耀的流星,雖已逝去,但那道閃光依然璀璨奪目。</p><p class="ql-block"> 認識大伯父,我是從認識他的字開始的。大伯父留下來的泛黃的紙張一絲不茍的如印刷字體的親筆字跡,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那是小學二年級期末考試后,數學考試成績低,父親給我逐一訂正后皺緊眉頭說:“萬事開頭難,你現在是小學生了,一定要從小就養(yǎng)成認真做事的好習慣?!闭f著父親從床底下拉出一只棕色的小皮箱,打開一看是一些三四十年代的舊照片,還有一個牛皮紙袋,有一沓有些泛黃的白紙?!斑@是你大伯父寫的工作論文,你看他寫字多么認真??!你的大伯父叫朱起漢,畢業(yè)于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這所大學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各科老師教學和考試卷全部用英語,按考試成績分數高低順序來排座位,你大伯父總是坐在第一座,考第一,盡管他是一米八二的大個子。后來他三十二歲時,竟考取全國公費留美第一名!看看他寫的字吧,好好向他學。”</p><p class="ql-block"> 望著這壓在箱底多年的泛黃的紙張,看著伯父的親筆真跡,我震撼了!這是用“手”寫的嗎?這簡直是打字機打印出來的啊!再看看自己寫的七扭八歪的漢字,簡直是羞愧難當,無地自容。</p><p class="ql-block"> 1912 年中華民國元年,湖南湘潭縣城正街泗洲庵 38 號四合院里,一聲男嬰的啼哭,劃破沉寂的夜空,朱家長門喜得貴子了!曾祖父有了后嗣,樂得嘴都合不攏,名字按族譜是起字輩,民國元年,萬象更新,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贏得了民眾的響應,推翻清朝,興我大漢!就叫“朱起漢”吧,興起我大漢!這名字多么大氣響亮,曾祖朱后仁、祖父朱先卓兩個文化人一番斟酌,最后敲定。</p><p class="ql-block"> 要說大伯父的故事,得從我的奶奶匡杏元說起,所謂有其母,必有其子。遺傳基因子像母。</p><p class="ql-block"> 我的親奶奶父親是教書的,姓匡,湖南湘潭有匡家大屋,大屋,即高大豪華的意思。杜甫有詩:“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备赣H在世說:“匡家清朝興旺,民國沒落。 ”匡家有四女一男,匡家老大就是我的親奶奶,她叫匡杏元,元有首的意思,杏月即二月,估計是二月生人。網上查到杏元名字含義:“杏腮桃頰,包元履德?!毙尤翌a,是形容女子之意,白里透紅,秀麗的容顏?!鞍牡隆笔怯懈呱衅返?。杏元名字的寓意為:“文秀嫻雅,首屈一指,獨占鰲頭?!倍嗪玫拿职?!對照奶奶的舊照片,奶奶圓圓的臉像白里透紅的桃子??,杏腮桃頰,看她的照片,天庭飽滿,地額方圓。她有一個聰明的大腦門子。她皮膚白嫩,眉清目秀,大手大腳,湖南女子集北方和南方女人優(yōu)點。身體健碩微胖。她生了五個子女,老大就是大伯父。大伯父汲取了奶奶的優(yōu)秀遺傳基因,從小就天資聰敏,讀書甚佳,此源自于奶奶的家庭教養(yǎng)和其遺傳基因。</p><p class="ql-block"> 看我大伯父的面相:濃眉大眼,長方臉,眼睛長得非常慈善,和祖母匡杏元眼睛一樣,透射出一種善良仁義的光芒,他承繼朱匡兩家的優(yōu)秀遺傳基因,學習工作極為優(yōu)秀,堪稱朱家后人學習之楷模。</p><p class="ql-block"> 小學、初中、高中他一路順風,考試常常名列前茅。1932 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北洋大學。那時北方學新潮,辦新學,所以大伯父只身北方讀大學,也算趕西式新潮。</p><p class="ql-block"> 伯父學習勤奮尤為刻苦認真,是朱家起字輩十個子女中學習最為優(yōu)秀者。</p><p class="ql-block"> 他所讀的北洋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由李鴻章洋務運動興起,創(chuàng)建于1895年10月2日。自創(chuàng)辦之始,當時所有功課都由外籍教習擔任,要求學生外語基礎好,教科書使用外文原版,仿照美國的大學模式,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西學。除漢文課,全部是外語授課。學生實驗所用的各種器具設施都從美國進口。</p><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辦者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早年曾中秀才,是李鴻章幕僚。他是李鴻章的“洋務運動”的積極支持者。他認識到當時中國最缺乏懂技術、懂外語、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會讀經史、寫八股的學究,在洋務事業(yè)中根本沒有多大用處。</p><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他便下決心著手培養(yǎng)新式人才。他給天津北洋西學學堂的學員定了嚴格的規(guī)則,最明顯的就是要求學員一定要精鉆本專業(yè),不可心有旁騖,要循序漸進,不容紊亂。他認為打牢知識基礎很重要,決不可“學無次序,淺嘗輒止”。另外,他不贊成學員單純學習外語,認為外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學員要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學習外語,這是他有感于中國缺少高技術人才而提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創(chuàng)辦者盛宣懷這樣的辦學理念下,北洋大學為我國近現代科技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奠基的專家學者,他們多為國家社會所倚重,對采礦、冶金,土木、水利、機械工程、鐵路交通、財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此外,北洋大學堂還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保證能夠實現培養(yǎng)高層科學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學嚴謹,校風樸實,與哈佛、耶魯相伯仲,畢業(yè)生可免試進入美國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因而被譽為“東方康奈爾”。</p><p class="ql-block"> 看了北洋大學的辦學理念、治學方法和培養(yǎng)目標,我由此揭開了伯父英文之所以書寫端正漂亮標準如印刷體般之迷。由此可見北洋大學治學嚴謹。</p><p class="ql-block"> 1936 年大伯父畢業(yè)于北洋大學冶金系。師從中國著名鋼鐵專家李公達。李公達畢業(yè)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后在該院攻讀博士,師從美國著名學者丁,契普教授,獲冶金工程博士。</p><p class="ql-block"> 1935年李公達博士學成后回國,任北洋大學教授,一年后,兼礦冶系主任,在校期間他籌建了冶金實驗室。解放以后,李公達成為我國著名的冶金學家、煉鐵專家,我國鋼鐵界專家。</p><p class="ql-block"> 而李公達博士正是大伯父的系主任和頂頭上司,后其在四川重慶任資和煉鐵廠廠長。</p><p class="ql-block">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把刺刀插進了北平。很快,我國華東、華北等地落入日寇之手。南京失守!安慶失守!九江失守!緊接著,武漢、廣州失守!原來遠離前線的湘贛兩省告急!我國近 80%的工業(yè)直接處于日本帝國主義炮火的直接威脅之下!戰(zhàn)爭進入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在抗戰(zhàn)的大后方,重慶,則成為國民政府和民族工業(yè)新的歸宿。</p><p class="ql-block"> 大伯父畢業(yè)后先是在武漢大昌冶煉廠工作,后隨戰(zhàn)亂就職于重慶資和鋼鐵廠。之前李公達在興業(yè)公司。1944 年 3 月李公達出任資和鋼鐵廠廠長,伯父在他麾下任總工程師,參與設計了建造新式小型煉鐵爐、煉鋼平爐、中、小型軋鋼機,貝色麥爐低溫氧化去磷法,廢熱式煉焦爐,坩堝煉制合金鋼,純鐵冶煉及電解銅、鋅生產技術等多項技術研究,抗戰(zhàn)非常時期,這些主要技術成果在我國近代冶金工業(y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作為我國第一代冶金技術人才,伯父和許多有志之士一樣,抱著“工業(yè)救國”的愿望,刻苦鉆研技術??箲?zhàn)前,他苦于無用武之地和報效祖國的機會;抗戰(zhàn)后,他憑借一技之長,大顯身手,成為國防工業(yè)建設的主力骨干。他在抗日戰(zhàn)爭極為艱苦條件下刻苦實踐,從鋼鐵廠工作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我國冶金戰(zhàn)線上最早的技術骨干。</p><p class="ql-block"> 據查,1938~1945 年的8 年中,重慶鋼鐵基地共生產生鐵 412980 噸,鋼品 45264噸,大力支持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后方軍工生產和工業(yè)建設的需要,為兵工廠制造提供鋼鐵,為抗戰(zhàn)制造槍炮,為中國民國期間冶金工業(yè)的建立,立下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p><p class="ql-block"> 重慶大后方這些鋼鐵廠在我國近代工業(yè)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對抗日原料,成為大后方軍械工業(yè)用原料的重要基地??箲?zhàn)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戰(zhàn)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粗@些抗戰(zhàn)期間的鋼鐵界光輝的業(yè)績,這里面確實就有我大伯父流下的辛勤汗水。</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初期,日本鬼子炸毀我們湖南湘潭朱家房子!好幾間房子毀于一炬,家仇國難,激起大伯父的憤怒,毀我家園這個仇,一定要報!</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戰(zhàn),大伯父夜以繼日,奔波在重慶資和鋼鐵廠的山上,戰(zhàn)斗在煉鐵高爐旁,他帶領工人們煉出大量生鐵,造出槍炮,狠揍小鬼子,為了保家衛(wèi)國,為了捍衛(wèi)民族的生存權力,為了不受日本鬼子的欺侮蹂躪,他是一個埋頭拼命干硬干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 1944 年他在職期間,參加了全國碩士考試,考取公費赴美留學第一名!可惜得到通知后,厄運傳來,體檢時查出他患有腎結核,這病當時屬不治之癥。親人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痛苦地離世。</p><p class="ql-block"> 八一五光復,日本鬼子投降了,八年抗戰(zhàn)勝利了,伯父卻活活累死了。腎結核病因就是這八年來伯父工作太認真,因“過勞死”所致。</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勝利后,大伯父他的同事們在他的墳墓石碑上刻有文字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英魂可慰報降倭,大志未成思建國?!边@段碑文正是對他獻身祖國鋼鐵事業(yè)的真實寫照。我的大伯父是一位抗日鋼鐵英雄!</p><p class="ql-block"> 倘若大伯父能活到解放以后,他會跟著李公達恩師繼續(xù)為祖國的鋼鐵事業(yè)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作為我國第一代冶金技術人才,他應該是資格最老的鋼鐵界技術權威。據我小叔叔講,當時資和鋼鐵廠劉剛,他去了美國留學,回來之后,成為中國冶金部主要領導。</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歲,唉,太可惜了!當聽到伯父去世的消息后,爺爺痛不欲生,宛如晴天霹靂,早年喪妻子,中年喪子,爺爺怎能承受得了這樣巨大的雙重打擊???</p><p class="ql-block"> 大伯父不僅是抗日愛國志士,更是愛我朱家人的大孝子。他曾經與表妹朱永芝有過一段戀情,兩人情投意合,但是祖父母和父母們極力反對,說同姓不通婚,他便孝順了家長,因而放棄了這段美好姻線。與黃家大戶聯姻。</p><p class="ql-block"> 他大學畢業(yè)上班開資,就月月必拿出大部分薪水寄給家里,以貼補家用,來喂養(yǎng)一大家子兄弟姊妹眾多張嘴,來回報曾祖父母和祖父母對他的養(yǎng)育之恩。</p><p class="ql-block"> 他見爺爺負擔不起父親讀大學的學費,就出資資助我父親讀書。我父親因為家里供給不了自己上高中和上大學的費用,毅然投考航空機械學校,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對于他的弟弟我的父親,大伯父倍加關心愛護,當他工作以后盡全力支持幫助。</p><p class="ql-block"> 父親當機械士,因不堪國民黨飛行員欺負</p><p class="ql-block">凌辱,憤然逃出航校。此時是大伯父慷慨解囊相助,從 1939 年至 1944 年長達六年供給父親上高中補習班和上大學的學費,父親在自傳里這樣寫道:“我敬愛的大哥,他真如俗語所說的那樣‘長兄如父’,應該肯定地說我如果沒有大哥的培養(yǎng)也絕不可能有今天啊!這是必然的,也是無可非議的了,他待我甚至超過他自己,當我在永川求學時,有一次他因公路過永川時,他見我一身穿得破破爛爛,于是他馬上領我一同去縫衣店為我添置衣服,使我穿著煥然一新,他這種深厚的友愛早已超過一般,應該說是罕見的,是難能可貴的啊!”伯父臨死還再三叮囑伯母一定要繼續(xù)支付弟弟最后一年的學費,讓我父親順利完成大學學業(yè)。</p><p class="ql-block"> 他心里想的是朱家親人,為了接濟家人困難,他從來都省吃儉用,從來沒考慮過自己的身體;對待同事工友,他秉承曾祖和祖父的為人善良仁義、正派無私的美德,據父親講,他幫助了別人,從不收別人禮物,不求回報。</p><p class="ql-block"> 對待工作事業(yè),父親在自傳里寫道:“哥哥事業(yè)心很重,自入社會以來就是一個勤勤懇懇刻苦耐勞的好工作人員,可是,在那樣一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終于為萬惡的社會所并吞,由于他這樣的認真肯干,最后落得早死?!备赣H一度受到哥哥過勞死的精神打擊,有過消沉情緒,父親想干嘛要那樣賣命工作?得過且過不是也活得挺好嗎?他傷心地坐在哥哥的墳前留影,以表對哥哥的深切懷念之情。后來伯母支付父親最后一年大學學費,讀完大學。父親也報答了大伯父母困難之際接濟他讀大學的恩情,成為朱氏家人熟知的一段佳話。</p><p class="ql-block"> 伯父朱起漢,是我們朱家的驕傲,也是北洋大學驕傲,他無愧于遠祖北宋大將軍名門之后;他是一位大公無私、奮不顧身、舍身救國的抗日鋼鐵英雄;他是一個仁愛、善良、克己為人的伯父;他那勤勉刻苦學習現代冶金技術報效祖國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好好學習。</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伯父的英雄事跡,應該載入中國鋼鐵工業(yè)抗戰(zhàn)時期光輝史冊,英魂不死,彪炳干秋!</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起這首歌, “昨夜的星辰已墜落,消失在遙遠的星河,想憶起,卻又怕忘記;愛,是不變的星辰,愛,是永恒的星辰決不會在銀河墜落……</p> <p class="ql-block">爺爺,朱先卓,字蔭生。</p> <p class="ql-block">湖南湘潭的“匡家大屋”</p> <p class="ql-block">左,我的姨奶奶,她特別像我的父親;右,我的匡杏元奶奶,果然是“杏腮桃頰,包元履德。”</p> <p class="ql-block">李公達,中國鋼鐵界著名專家。</p> <p class="ql-block">左二,即李公達,左三,我的大伯父朱起漢。</p> <p class="ql-block">大伯父朱起漢之墓。碑上題字:“ 英魂可慰報降倭,大志未成思建國?!?lt;/p><p class="ql-block">父親朱起陽,字仲怡,父親于大伯父墓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居中者是劉剛,他與大伯父同一年參加全國碩士招生考試,留美后回國,在大冶鋼廠當廠長,后調冶金部擔任領導工作。</p> <p class="ql-block">父親朱起陽,后改名字朱盾,字仲怡。</p> <p class="ql-block">《風雨湘人路》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公開出版。</p> <p class="ql-block">雨露滋潤,陽光照耀,家族傳承,薪火相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