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七八十年代的龍泉驛,那獨特的趕場氛圍就像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深深地印刻在人們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于陳阿婆來說,趕場不僅僅是買賣物品,更是一種生活的儀式。每到趕場的日子,天還未亮,她就早早地起床,準(zhǔn)備好背篼和篼篼,精心梳理一番后便踏上那條熟悉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鄰里鄉(xiāng)親們也紛紛結(jié)伴而行,大家有說有笑,談?wù)撝依锏默嵤潞蛯r(nóng)貿(mào)市的期待。陳阿婆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心里盤算著今天要賣出多少雞蛋,又能給家里添些什么物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了逢場,那熱鬧擁擠的場面讓人心潮澎湃。街沿邊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攤位,賣雞蛋的、賣菜秧秧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陳阿婆熟練地找了個位置,將自己的雞蛋擺放整齊,開始了一天的生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孩子們在人群中穿梭,眼睛里滿是好奇和興奮。小明緊緊跟在陳阿婆身邊,時不時被街邊的新奇玩意兒吸引目光。那賣糖人的小攤前總是圍著一群孩子,攤主的巧手仿佛有魔法一般,能將糖漿變成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小明看得入了迷,陳阿婆雖然心疼錢,但還是給小明買了一個。小明拿著糖人,笑得合不攏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市場中的美食香氣撲鼻,那窩子油糕的金黃酥脆、大碗燴面的熱氣騰騰、油炸麻花的香甜可口,都讓人們垂涎欲滴。然而,像陳阿婆這樣的家庭,大多數(shù)時候只能望而興嘆。小明雖然餓著肚皮,卻也懂事地不吵不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午時分,集市中的小酒館熱鬧非凡。農(nóng)閑的漢子們圍坐在一起,大方桌上擺著花生米和豬頭肉,手里端著二兩高粱酒,高聲談?wù)撝謇锎逋獾拇笫滦∏?。陳阿婆帶著小明路過時,小明好奇地張望著,想象著自己長大后也能像這些大人一樣,在這里暢快地喝酒聊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午,散場的時間到了,陳阿婆賣完了雞蛋,買了些菜秧秧,帶著小明踏上回家的路。小明手里拿著糖人,一路上興奮地跟陳阿婆講述著自己看到的種種熱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中,雖然疲憊,但陳阿婆的心里卻是滿滿的充實。趕場的日子雖然辛苦,卻也充滿了希望和溫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然而,時光匆匆,社會在發(fā)展,物質(zhì)水平逐漸提高。網(wǎng)購、商場和百貨大樓逐漸興起,曾經(jīng)熱鬧的趕場漸漸變得冷清。陳阿婆的孫子小剛出生在了這個新時代,對于趕場的記憶幾乎為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小明好奇地問陳阿婆:“奶奶,什么是趕場???”陳阿婆眼中閃過一絲懷念,緩緩地說道:“孩子,趕場啊,那是奶奶年輕時最期待的日子,是充滿了煙火氣和人情味的時光?!闭f著,陳阿婆拿出了一張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輕時的她在趕場的場景。小明看著照片,似懂非懂,但他能感受到奶奶話語中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盡管時代在變遷,但那段趕場的歲月,永遠留在了陳阿婆和像她一樣經(jīng)歷過的人們的心中,成為了一份珍貴而永恒的甜美記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小明已經(jīng)長大成人。在繁華都市的喧囂中,他總是會想起奶奶口中描述的趕場時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明回到了龍泉驛的老家。看著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沖動,想要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趕場記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開始四處打聽當(dāng)年趕場的那些人和事,拜訪了許多還健在的老人。他們眼中閃爍著光芒,講述著過去的點點滴滴,小剛聽得入了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了解的過程中,小明發(fā)現(xiàn)雖然傳統(tǒng)的趕場形式已經(jīng)逐漸消失,但其中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卻不應(yīng)該被遺忘。他決定要做點什么,讓這份珍貴的傳統(tǒng)得以傳承和延續(x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明聯(lián)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一個“趕場文化保護小組”。他們收集老物件、整理老故事,還舉辦了一系列關(guān)于趕場文化的展覽和活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開始,響應(yīng)的人并不多,但小明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深入鄉(xiāng)村,尋找當(dāng)年的手藝人,邀請他們重新出山展示技藝。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到他們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在當(dāng)年的集市舊址上,小明他們組織了一場盛大的“復(fù)古趕場活動”。街沿邊邊重現(xiàn)了當(dāng)年的攤位,賣雞蛋的、賣菜秧秧的,還有那熟悉的吆喝聲。畫糖人的、捏糖人的手藝人也再次展現(xiàn)他們的絕活,周圍圍滿了好奇的孩子和懷舊的大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活動現(xiàn)場,還準(zhǔn)備了當(dāng)年的美食,窩子油糕、大碗燴面、油炸麻花等等,人們品嘗著這些美食,仿佛穿越回了過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酒館里,人們再次圍坐在一起,談?wù)撝畹淖兓筒蛔兊那楦?。小明看著這熱鬧的場景,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次活動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媒體紛紛報道。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一活動,決定給予支持和幫助,將趕場文化作為當(dāng)?shù)氐奶厣糜雾椖窟M行推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趕場文化逐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不僅吸引了本地人的參與,還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小明知道,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份珍貴的傳統(tǒng)在新時代里找到了新的位置,繼續(xù)傳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對于小明來說,他不僅找回了奶奶的回憶,也為家鄉(xiāng)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隨著趕場文化的復(fù)興,越來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一時間,各種打著“傳統(tǒng)趕場”旗號的商業(yè)活動紛紛涌現(xiàn)。然而,在這看似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一些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利潤,開始大量生產(chǎn)和銷售粗制濫造的“傳統(tǒng)”商品,那些曾經(jīng)充滿手工溫度的物件變得千篇一律。美食攤位上,為了節(jié)省成本,使用的食材不再新鮮,制作工藝也不再遵循傳統(tǒng),味道大不如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強是一位從小就跟著父親在集市上賣手工竹制品的手藝人,他看著如今的變化,心中滿是憂慮。他堅持使用優(yōu)質(zhì)的竹子,精心打磨每一件作品,但在價格上卻競爭不過那些量產(chǎn)的商品。生意越來越差,阿強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堅持是否還有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一些古老的建筑和街道為了給新的商業(yè)開發(fā)讓路,面臨著被拆除的危險。曾經(jīng)承載著無數(shù)趕場回憶的老街老鋪面,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搖搖欲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阿婆看著這一切,心痛不已。她和一群老人自發(fā)地組織起來,試圖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他們四處奔走,呼吁人們關(guān)注趕場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而不僅僅是追求商業(yè)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個過程中,阿強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盡管面臨著種種困難,但他們依然堅守著心中那份對趕場文化的熱愛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情況終于開始有所好轉(zhuǎn)。政府相關(guān)部門聽到了民眾的呼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規(guī)范和引導(dǎo)趕場文化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對于那些粗制濫造的商品和不誠信的商家,進行了嚴(yán)格的整頓和處罰。同時,鼓勵和支持像阿強這樣的傳統(tǒng)手藝人,提供資金和技術(shù)支持,幫助他們傳承和創(chuàng)新手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保護方面,政府投入資金對老街進行了修繕和保護,保留了其原有的風(fēng)貌,并將其打造成了一個文化旅游景點。游客們可以在這里親身感受趕場的歷史和文化氛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外,為了讓趕場文化更好地適應(yīng)新時代的需求,一些年輕人也加入了進來。他們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將趕場文化推廣到更廣泛的人群中。通過線上直播、短視頻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趕場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趕場文化在新時代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fā)展之路。它不再僅僅是一種買賣交易的場所,更是一個傳承文化、凝聚情感、促進交流的平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龍泉驛,趕場又恢復(fù)了往日的熱鬧與繁榮。每個趕場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臉上洋溢著喜悅和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陳阿婆依然會背著背篼來到集市,雖然她已經(jīng)不再需要為了生計奔波,但她喜歡這里的氛圍,喜歡和老朋友們聊聊天。阿強的竹制品攤位前總是圍滿了顧客,他的手藝得到了大家的認(rèn)可和喜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明也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了趕場的現(xiàn)場,他給孩子講述著奶奶曾經(jīng)的故事,讓這份趕場情懷在下一代心中生根發(fā)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趕場,這個承載著無數(shù)回憶和情感的活動,在歲月的長河中歷久彌新。它見證了人們生活的變遷,也見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那份深深的趕場情懷永遠不會消逝,它將如同璀璨的星辰,在人們的心中永恒閃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