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山,古名摩陀嶺,地處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因東晉元帝司馬睿王號封而得名,屬于大別山余脈,森林覆蓋率高,景色優(yōu)美。<br> 北宋文學(xué)家歐陽修曾驚嘆于這里的美:“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睂樼鹕酵葡驑O致,身名遠揚。<br> 循著古人的足跡,走進瑯琊山,擇其精華,一探究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醉翁亭</font></b></h1> 在瑯琊山,最有名的莫過于始建于宋代的醉翁亭了,醉翁亭為中國傳統(tǒng)的歇山式建筑,吻獸伏脊,亭角夸張地飛起,如鳥展翅,為我國四大名亭之一。<br> 相傳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并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而醉翁亭也被譽為“天下第一亭”。<br> 現(xiàn)存醉翁亭為清光緒七年(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建成。 醉翁亭不大,但布局錯落有致,二賢堂,馮公祠,寶宋齋,古梅亭,怡亭,九曲流觴,醒園,都在移步換景,驀然回首中,別具一格的生動展現(xiàn)。<br> 著名的歐陽修文,蘇東坡手書的《醉翁亭記》全文石刻,為宋代流傳下來的稀世珍寶,明顯存在文革時被破壞的痕跡,留存至今顯得彌足珍貴。 醉翁亭周邊建筑為九院七亭布局,顯得嚴(yán)謹(jǐn)小巧,曲折幽深。在景區(qū)中心位置的影香亭與古梅亭之間有一株古杏梅,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br> 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雖經(jīng)幾百年風(fēng)霜雨雪仍顯得蒼顏多瘢,枝茁虬枝,將歐陽修被貶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而又傲骨嶙嶙的文骨韌勁,展現(xiàn)的淋漓精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瑯琊寺</font></b></h1> 離開醉翁亭,沿著瑯琊古道上行1.5公里,就到了瑯琊寺。<br> 瑯琊寺,原名寶興寺,始建于唐大歷六年(771年),現(xiàn)存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寺院,也有百年歷史。<div> 它依山就勢,隱于密林,為皖東著名的佛教勝地。</div> 走進寺廟,可見瑯琊寺香火鼎沸,游人香客絡(luò)繹不絕,祈福飄帶與山花爛漫的相互映襯,將北方皇家園林建筑風(fēng)格一覽無遺。<br> 踱入側(cè)山禪房,又可見粉墻細木柱和漏窗小青瓦的江南園林小巧建筑點綴其中,仿佛是南北文化相融貫通,讓山林的靈秀之氣,更加增添深山古寺的幽靜歸隱和古樸厚重。 “踏石披云一徑通,翠微環(huán)合見禪宮”,出自宋代詩人王吉詩作《游瑯琊山呈銳公長老》。<br> 寥寥數(shù)語,傳神入畫,已將瑯琊山的幽靜禪意、自然山水和瑯琊寺的紅墻拱門、禪宗文化融為一體,令人向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南天門</font></b></h1> 出了瑯琊寺,沿“二九云徑”大概300級臺階就到達瑯琊山頂峰南天門。<br> 七層瑯琊閣是瑯琊山景區(qū)內(nèi)最高的建筑物,是在南天門的明代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后建的,同樣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古樸大方。 登上瑯琊閣,極目遠望,山色蒼茫,群山逶迤,匍匐腳下,一覽眾山小。<br> 循著古人的眼光,探索歐陽修的足跡,默默回想念叨他的《醉翁亭記》開篇句段,感覺慰為貼切。 <h3> <font color="#ed2308"><b>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后記</font></b></h1> 瑯琊山水寺,意在醉翁行。再讀歐陽修,循著《醉翁亭記》文章的筆觸描繪去實地走訪目睹了瑯琊山水的幽深秀美,也在古跡尋覓中感受到歐陽修文學(xué)大家的灑脫自信。<br> 或許,我說是或許,在歐陽修與民同樂、游賞宴飲、把酒言歡、寄情山水的生活樂趣背后,是在宴席散盡、微醺獨處、對月抒懷、捫心自問中對自己四十歲的盛年自號“醉翁”的郁郁之情。<br> 酒醺人醉讀天下,自詡醉翁也性情。翻讀史書中歐陽修的進士及第,入試學(xué)士院,再經(jīng)歷直言遭貶、新政失敗外放,又回京任翰林學(xué)士,到了晚年遭詆毀后堅決請辭的人生蹤跡,可以說是三起三落,跌宕起伏。 瑯琊山之行,讓我們見識了也體會了歐陽修新政失敗外放滁州的"意在山水之間"的醉翁之意,也讓我們受教于心,受益匪淺。<br> "仁者見山,智者見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注定就是擁有不凡的人生,留給后人的也注定是不朽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