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愛情講門當戶對嗎?在我國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中門當戶對,一直影響著人們,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門當戶對婚姻觀,產(chǎn)生了不同的認知?,F(xiàn)在,門當戶對人們的影響雖仍然存在。 但是,她并不是決定婚姻的主要因素。</p> <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幾年,</span>母親幾乎年年都要來我工作單位催婚。母親每次來了,都會向與我同住一室的縣領導絮叨,“小智二十大幾了,還沒對象,我這次來,見不到他的女朋友,我就不走了 ”。母親的催婚,都讓我的心焦如焚!</p><p class="ql-block"> 說來也是緣為天定,分不由人。沒幾天,我同住一室的縣革委會付主任真的給母親領來一個剛從省城衛(wèi)校畢業(yè),待分配臨時在天津6,26 醫(yī)療隊當司藥的姑娘 。沒想到這樁沒有戀愛基礎,成為我門不當,戶不對的姻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9年 我與妻子結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的婚姻很不匹配。妻子在省城長大,家庭經(jīng)濟條件,社會關係優(yōu)越。父親是建國前,援蒙的老干部,曾任呼和浩特市第一任市長秘書,兩個舅舅一個曾是駐緬甸、美國外交官,一個是天津文化局老干部…… </p><p class="ql-block"> 而我是家居貧困農(nóng)村的窮孩子、苦孩子,生長在一個孤兒寡母家庭,媽媽是殘疾人,時年,自己掙著33元工資,既要維持自己日常生活,又要接濟在農(nóng)村的母親大哥一 家人。</p><p class="ql-block"> 我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妻子結婚后,她對我這個窮困家庭沒有一句怨言,與我共同</span>撐起了孝敬婆婆,接劑農(nóng)村大伯哥的責任。</p><p class="ql-block"> 1978年大哥的兒子智柱高初中畢業(yè),為了侄兒的前程,她讓侄兒來我倆工作的縣城讀高中,吃住在家里兩年多,讀完高中后,妻子又送他參軍入伍,體檢時肺上鈣化點超標,她又找負責體驗縣醫(yī)院院長,又找縣人武部政委,政工科長,終于把侄兒送到部隊,爭氣的侄兒在部隊從一名戰(zhàn)士成長為副師級軍官,(大校)</p><p class="ql-block"> 1992年大哥的兩個孫女分別高中,初中畢業(yè),因為不好就業(yè),她親自把兩個孩子從集寧帶到平山,為她倆安排了工作、直到大哥家里條件好轉,孫女才回到內(nèi)蒙?,F(xiàn)在,孫女智巧梅是內(nèi)蒙古詩詞學會最年輕的會員,她的作品經(jīng)常發(fā)表在國家和省內(nèi)報刋上,成為自治區(qū)一名最年青作家,詩人。 </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的婚事、當年,在我心里一直是個迷團,我每次問妻子她總是一句話說是“緣分”直到 2015 年妻子自知她在世時間不多了,才向我吐露了當年我倆這樁門不當,戶不對婚姻的緣由。時年,在文革年代,她爺爺是地主、還戴著叛徒反革命的帽子(文革后才平反為烈士)她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總覺得自己在政治上抬不起頭,只有找個成分好、政治可靠的老公,才能改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當縣<span style="font-size:18px;">領導向她介紹了我的情況、她果斷的認定了這門親事。實際上在那個唯成分論的年代,這樣的婚姻又何止我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天下之本在于家”,就這樣我倆這個不門當戶對的婚姻,有了我倆貼心孝順的三個小棉襖,有了六個出息的外孫(女)這樁婚姻,成了讓人羨慕,一家四代十五口人幸福和諧之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家四代十五口幸福大家庭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姊妹倆同考事業(yè)編,在全縣雙雙奪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弟兄倆都上大二、一個211 ,一個河北機電學院心儀專業(yè)。這是倆人與小外孫女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倆個讀初一,小學六年級外孫女,與重外甥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我和妻子這樁不門當戶對的婚姻,夫唱婦隨,一路走來從邊疆四子王,察右中旗,走到河北平山、這一生我倆相依相伴,走過四十七個春秋。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個女兒(婿)都有自己心儀,體面的工作:六個外孫(女)個個爭氣,有兩個外孫女大學畢業(yè)后,都以平山笫一名的成績考上事業(yè)編;一個在縣職教中心任專業(yè)教師、一個是平山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兩個外孫一個考上211河工大; 一個考上了自己的心儀河北機電學院汽車工程專業(yè),兩個最小的外孫女讀書也很出息,這是妻子家教的結果,也是這個家庭幸福的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 寫于2023 年 4 月 13 日</p><p class="ql-block"> 石家莊平山上東區(q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