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井岡山的紅杜鵑》</p><p class="ql-block"> 黃磊</p><p class="ql-block"> 上海,被無數(shù)的人們神侃細(xì)喚為魔都。但清晨中的上海卻并不完全盡然,它在幽適之中透著一股淡淡的恬謐之美。當(dāng)你起床更衣緩慢地走出了臥室,并于客廳里輕輕的推開窗門,望著晨曦中含著濕露的這座美麗的城市,既感染不到喧囂,也感染不到煩躁,放眼望去猶如一幅水墨畫慢慢的展開,就如同靜默之中觸碰了甜蜜,又如同靜默之中觸碰了溫馨。此刻,假如你依然站在窗前,站在窗前的這種等待之中,眺望著東方的第一輪曙光,心情便會隨著呼吸不斷的起伏,這一天的美好從此開始。上海實在是太美了,這種于清晨中喚醒的上海,不由得使你對它流露出內(nèi)心的情不自禁的愛意。</p><p class="ql-block"> 一天之中總會有美好的、難舍的心情。心情好了,似乎接觸到的事物也有了靈感,自然也就會好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 4月13日,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日子。但是,于我來講又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日子。這一日,我將和朋友們一起去往井岡山,去領(lǐng)略層巒疊嶂、波濤起伏的井岡山,去領(lǐng)略絕不一般的、雄偉的井岡山,尤其是藏在我心中的井岡山的紅杜鵑。</p><p class="ql-block"> 上海虹橋火車站,我登上了7點15分開往萍鄉(xiāng)北站的G2373次高速列車。列車啟動,加速飛行,車窗外的景物在我眼前一件件的飄過,飄過了杭州,又飄過了撫州。也就是一個時辰之后,我看見了在飛馳的車窗外的紅土地,我從心里不免的一陣激動:江西到了,井岡山就要到了,這是一塊圣土,一塊永遠(yuǎn)臥于我心中的圣土。</p><p class="ql-block"> 車廂里穿著整齊的人們坐于柔軟舒適的沙發(fā)椅上,或刷動握于手中的手機;或微微的側(cè)過臉看著車窗外的景物;還有的乘客則逸閑自得,閉目養(yǎng)神。哦,忽然我想起了,不是有人說中國大陸的高鐵沒有靠背嗎?好像是一個臺灣人說的話吧?我不由得又在想,不會是所有的那邊的人都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吧?</p><p class="ql-block"> 一群從井岡山時期就輸?shù)袅艘磺械娜恕?lt;/p> <p class="ql-block"> 此刻,在我的腦海里又是不斷的翻騰,又是逼迫我不得不憤而想起了,臥于我心中永遠(yuǎn)放不下的井岡山的紅杜鵑,永遠(yuǎn)惦記著的在血雨腥風(fēng)的日子里,倒下的一位又一位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就如同被摧殘的一枝又一枝的紅杜鵑。不是嗎?那一株又一株的紅杜鵑不就是仍然活在我們心中的紅軍戰(zhàn)士嗎?它在我的心里依然是那樣的鮮艷,鮮艷的仿佛就是滴下的一滴又一滴的鮮紅的血液,這些鮮紅的血液隨后又染紅成千朵萬朵的杜鵑花,并經(jīng)過28個春秋年輪的侵染,終究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茨坪。一天的早晨,我輕輕的起了床,一股清爽的微風(fēng)襲來,我有了一點想出去走一走的想法。隨后,我便隨意的著衣悄然的走出飯店,沿著擁軍路緩慢的上行,一路前行一路觀察,好像總是希望看見更多的事物,好像總是希望看見不一樣的東西。東方泛白,路兩旁的燈光也熄了,首先映入我眼簾的讓我看的更加真切的,是道路兩旁一簇一簇盛開著的杜鵑花。我忽然想起,同行的朋友說:井岡山的杜鵑花節(jié)昨天召開了。這是一般的機緣巧合嗎?我們一群從上海來到井岡山的老兵,如此看到滿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而且這些杜鵑花姹紫嫣紅,于人們又是那樣的喜愛。我望著路旁的一片片的杜鵑花,這不就是一群群革命的紅軍戰(zhàn)士嗎?他們不死,他們沒有死,他們永遠(yuǎn)的活在我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該死的,海峽對岸的那么一小撮人。</p> <p class="ql-block"> 我繼續(xù)的信步前行。不一會兒,我來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杜鵑花廣場。杜鵑花廣場上樹立著碩大的語錄牌,語錄牌上書寫著:“井岡山精神永放光芒!”。是的,井岡山精神是我黨我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字字千金,直抵心窩。但是還有多少人記得,又有多少人知道井岡山精神是什么?曾經(jīng)我們又是那么樣的熟悉,如今仿佛距離我們又是那么的遙遠(yuǎn)。</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lǐng)秋收起義的工農(nóng)武裝,到達(dá)羅霄山脈的井岡山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進(jìn)行土地革命,恢復(fù)和建立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quán)和赤衛(wèi)隊。1928年10月,毛澤東寫作了《中國的紅色政權(quán)為什么能夠存在?》,他指出:“一國之內(nèi),在四周白色政權(quán)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quán)的區(qū)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睂Υ?,只有毛澤東率領(lǐng)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能夠解答并堅定的做到。同時,我又想到金一南教授在《苦難輝煌》一書,向中國共產(chǎn)黨人發(fā)出的:“我們從哪里來?”的振聾發(fā)聵之問。這是大樹對根須的詢問,也是我們此次井岡山之行尋找答案之問。</p> <p class="ql-block"> 千問千尋,千問千答。只有當(dāng)你來到了井岡山,雙腳踩于井岡山的紅土地上,并親身領(lǐng)會井岡山人民對黨的熱愛,親身接受井岡山人民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你才會親身的體會偉大的毛澤東的旗幟,你才會親身的體會偉大的井岡山精神。井岡山精神是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和偉大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凝聚的紅色革命精神,誕生于土地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內(nèi)涵十分的豐富,重點體現(xiàn)在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定堅持黨的絕對領(lǐng)導(dǎo); 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fēng);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以及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fēng),等等。井岡山精神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人民解放軍的傳家寶。</p> <p class="ql-block"> 我立于井岡山的山腳之下,眼望著滿山遍野的紅杜鵑,最不能忘懷的就是井岡山人民對黨的摯愛,對人民子弟兵的摯愛。</p><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我們又來到了毛澤東的故居等一些紅色紀(jì)念地,所到之處人頭攢動,人們相擁向前,這種心情和行為著實的讓我們十分的感動。由此,也給予了我深深的教育和體會,這種體會來自于人民所具有的堅定的信仰,國家抵抗強大風(fēng)險的基礎(chǔ)和無窮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從上海到井岡山;從黨的初心始發(fā)地到黨領(lǐng)導(dǎo)創(chuàng)建的第一塊革命根據(jù)地。一脈相承,一以貫之。</p><p class="ql-block"> 吃水不忘挖井人。</p><p class="ql-block"> 井岡山,一座曾經(jīng)托舉起中國土地革命的地方,并于新征程上依然托舉起中國脊梁的革命圣地,也是共產(chǎn)黨人藏于心窩、吸取力量之地。因此,我們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依然會繼續(xù)踏著先輩們留下的足跡,矢志不渝,奮力前行。</p><p class="ql-block"> 因為,我們永遠(yuǎn)惦記著的還是那一片又一片的井岡山的紅杜鵑。</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4日于井岡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