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六站三亞。三亞四季如夏,鮮花盛開,以其獨特的熱帶氣候、美麗的海灘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著名。三亞是國內(nèi)少有的熱帶地區(qū),冬天可以室外游泳的全國僅此一地,住了半個月,最得意的是,幾乎天天下午游泳、泡溫泉。三亞開發(fā)的早,海棠灣、三亞灣、亞龍灣,尤其是海棠灣,可能是全國高檔酒店最密集的地方。這幾年,寒區(qū)居民來避寒康養(yǎng),加上體制內(nèi)出國受限,國內(nèi)大量有錢有身份的人出不去,一般景點又看不上,都擠到海南了,致使春節(jié)長假的海南,一度人滿為患一票難求。今年開始人們理智了,大家汲取教訓(xùn)開始分流去周邊了。但臨近春節(jié),原計劃去泰國的游客,因明星藝人被卷入電信詐騙事件,讓赴泰國度假的游客,春節(jié)前又轉(zhuǎn)入海南了。致使三亞鳳凰機場客流驟增,單日客流量超9萬人次創(chuàng)新高。三亞作為海南的熱門旅游城市,旅游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非常完善,對游客也很友好。游客也有選擇余地,沒錢就跟團,三亞周邊也挺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①三亞灣:天涯海角、椰夢長廊、南山</span></p><p class="ql-block">“請到天涯海角來,</p><p class="ql-block">這里四季春常在”。</p><p class="ql-block">伴隨著歌聲,</p><p class="ql-block">感受了海南島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星,不銹鋼制作,三個圓弧分別代表"子午環(huán)"、"赤緯環(huán)"、"赤經(jīng)環(huán)";環(huán)中心的一顆水晶制星體代表"天涯海角星"。雕塑底座刻有"美麗三亞浪漫天涯",水池的周邊24只蟾蜍,代表天球赤道坐標(biāo)系中赤經(jīng)環(huán)的"24時"刻度和農(nóng)歷24節(jié)氣。</p> <p class="ql-block">我們也“漂到了”三亞,去了三亞灣,吹了海風(fēng),嘗了椰子。吃了雞鴨吃海鮮,踩了沙子放煙花,雖沒實現(xiàn)去西沙南沙的愿望,去了西島也坐了坐船。</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說三亞,主題景觀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這里依山傍海,有陽光、沙灘、大海、森林,山、海、河、城渾然一體,椰林、波濤、海燕交相輝映,形成了南國獨特的椰風(fēng)海韻。</p> <p class="ql-block">天涯海角,因兩塊巨石分別刻有“天涯”、“海角”及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天涯海角游覽區(qū)”而得名。風(fēng)景區(qū)背負馬嶺山,面向茫茫大海,以美麗迷人的熱帶風(fēng)光,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濃郁多彩的民族風(fēng)情而馳名海內(nèi)外,是海南省第一旅游名勝。</p> <p class="ql-block">來到“天涯海角”游覽區(qū),我們所看到的刻石,都是歷史的遺存。它們早已不再是自然意義上的石頭,而是與歷史相契合的一道文化景觀。<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一特色文化景觀始于“海判南天”,</span>天涯石、海角石、日月石、南天一柱,它們不僅是天涯海角的守望者,更是大自然不朽的詩篇,每一塊巖石,都以其獨有的形態(tài)和故事,編織著海邊動人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南天一柱"石,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崖州知州范云梯題"南天一柱"。南天一柱石,圓錐形,高約7米,側(cè)面看像"雙桅帆"。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1980年、1990年版第四套貳圓人民幣,都采用了"南天一柱"石作為背面圖案。</p> <p class="ql-block">情侶樹 </p><p class="ql-block">Lovers Trees</p><p class="ql-block">"情侶樹"是海南椰風(fēng)海韻的極佳代表,是臺風(fēng)造景而形成的植物奇觀,曾多次成為旅游報刊的封面,是天涯海角游覽區(qū)的明星樹。景中的兩棵椰子樹,樹干相互依靠,椰葉相互交融,彼此訴說著相親相愛,幸福甜蜜的生活,是情侶不可錯過的合影點。</p> <p class="ql-block">“天涯”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崖州知州程哲在此巨石題刻"天涯"二字。"天涯"石是景區(qū)的標(biāo)志和象征。高約10米,周長約60多米。郭沫若游覽天涯海角,查閱當(dāng)?shù)亍堆轮葜尽?,看到一條記載,稱"天涯"石刻為雍正年間崖州知州程哲所書。親自登竹梯察看,從殘跡上查到"天涯"石刻二字旁邊落款,左刻小字"程哲",右鐫"雍正丁未"。</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在"天涯"石的另一側(cè),題寫"天涯海角游覽區(qū)",并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p><p class="ql-block">波青灣面闊,沙白磊頭圓。</p><p class="ql-block">勞力同群眾,雄心藐大千。</p><p class="ql-block">南天一柱立,相與共盤旋。</p> <p class="ql-block">來到"天涯海角"。大家主要是奔著"天涯"和"海角"兩塊"大石頭"來的,看到“天涯”石后,很多人找不到“海角”石,這是因為“海角”石的位置受限。漲潮時,在"海角"石的入口處都有明顯的警戒線,應(yīng)該是漲潮時限行。關(guān)于“海角”石,據(jù)說1938年10月,1939年1月8日在馬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天涯鎮(zhèn)舉行六千黎民歃血會盟共赴國難動員大會,國民黨將軍王毅對黎民致訓(xùn),號召黎民百姓團結(jié)起來,共同抗日。后來到下馬嶺海濱,刻"海角"于石上。</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我國歷史上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版圖《皇輿全覽圖》的測繪活動,位于海南島南端的天涯海角所在地,成為這次測繪中國陸地版圖南極點的標(biāo)志。負責(zé)測繪的三位欽差奉旨在下馬嶺海邊題刻“海判南天”石刻,“以為標(biāo)志,并須永久保存”。于是,欽差官員在此剖石鐫書,刻下了“海判南天”四個大字,以此作為中國疆域“天南海北”的分界標(biāo)志。由此“海判南天”也成為天涯海角游覽區(qū)內(nèi)最早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海判南天"300周年雕塑墻??滴跄觊g為繪制《皇輿全覽圖》的大測繪,是中國乃至世界地圖測繪史上前所未有的盛舉,2014年,在"海判南天"剖石刻寫300周年之際,建造了這座雕塑紀念墻,墻上的浮雕描繪了康熙皇帝與法國科學(xué)家研討天文測量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玉蘭含苞"石,一塊橢圓形的花崗石,在漫長的海蝕風(fēng)化過程中分裂成幾瓣,形成"玉蘭含苞"的奇特造型,與遠處的南山海上觀音遙遙相對,據(jù)說這就是南海觀音"蓮花橋"的來歷。</p> <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游覽天涯海角時,題詩一首:</p><p class="ql-block">不知何處有天涯,四季和風(fēng)四季花;</p><p class="ql-block">為愛晚霞餐海色,不辭坐占白鷗沙。</p> <p class="ql-block">天涯第一樹,其樹干和樹根均被壓在巨石之下,卻不向命運低頭,而是在巨石的重壓之下尋找逢隙頑強的生長且枝繁葉茂!實乃忍辱負重、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遍尋海角何來角,</p><p class="ql-block">今到天涯不見涯。</p><p class="ql-block">南望茫茫無盡處,</p><p class="ql-block">分明還是我中華。</p> <p class="ql-block">椰夢長廊,是“三亞灣”別稱,位于三亞灣濱海路,是環(huán)三亞灣的一條著名的海濱風(fēng)景大道,地處海南島最南端。椰夢長廊全長20公里,從市區(qū)向西延伸至天涯海角。放眼望去,東、西玳瑁洲(俗稱東島、西島)兩座小島浮于海中。相鄰而望,東島駐軍戒備森嚴,西島漁家出入自由。灣長沙細,岸上綠樹如帶,構(gòu)成三亞濱海旅游城市美麗動人的風(fēng)景線。</p> <p class="ql-block">晚飯前,自駕從鹿回頭經(jīng)三亞灣椰夢長廊回住地,三亞灣面朝南,海岸線長35.7公里,西至天涯海角景區(qū),東至鹿回頭風(fēng)景區(qū),海南邊種植了長達二十里的椰樹林,形成了一條充滿詩意浪漫的綠色長廊?,F(xiàn)在海邊沙灘、步道和停車場等設(shè)施都很完善,沙灘也很細膩。飯后日落時分,很多游客都到椰夢長廊,到海邊來散步來打卡,來欣賞路邊的房車,這就是一天的度假時光。</p> <p class="ql-block">湯湯南海,粲粲三亞??祻?fù)療養(yǎng)中心地處旅游康養(yǎng)勝地,坐落在風(fēng)光旖旎的三亞灣畔,充分利用三亞特有的陽光、沙灘、大海、森林等天然療養(yǎng)因子,行走在椰夢長廊,不僅是擁抱生活,更是擁抱自然。</p> <p class="ql-block">傍晚時分游覽椰夢長廊是一天最具情調(diào)的事情。三亞所處的位置比北京靠西,因此日落的時間也較晚,春節(jié)的落日大概在晚上六點坐左右??粗栆稽c點的西沉,聞著陣陣海風(fēng)吹來的海邊特有的腥味,心情愉悅卻又平靜。岸上的游客被這美景震撼住,紛紛掏出手機、相機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南山,山高500余米,形似巨鱉,別稱鰲山。從遠方來看就是一座龍頭龜身的大鰲,代表長壽安康,難怪南山歷來都被稱為福澤之地。我國傳揚千古的名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道出了南山與福壽文化的悠久淵源。福壽南山,這里是祖國最南端的山,生長著國內(nèi)規(guī)模罕見、樹齡數(shù)千年的不老松林,是"壽比南山不老松"的福壽地。</p> <p class="ql-block">園區(qū)大門的正面,即"不二"法門,唐代風(fēng)格門樓。佛經(jīng)中的“不二”意指無彼此之別。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盡管在現(xiàn)象上有千差萬別,但從佛性上來看都是沒有分別的,只不過是因緣湊合,都是虛無的,沒有相對,也沒有絕對。</p> <p class="ql-block">不二法門 </p><p class="ql-block">The only approach</p><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guī)范,稱之為法;所有得道的圣人都是在這里證悟的,又稱之為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見圣道,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 境界。從佛教哲學(xué)觀來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眾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演繹闡述的是世間萬物本質(zhì)與表象的關(guān)系,《維摩經(jīng)》記載: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dāng)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詰默然不應(yīng)。文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文辭練達,禪機頗深、是需要用心參悟的。南山不二法門是景區(qū)大門景觀,為南北朝風(fēng)格建筑。游客進入此門,便進入了吉祥清靜的南山佛教圣地。大門外的"不二"和大門內(nèi)的"一實"系已故著名書法家顧廷龍老先生九十四歲時所題。"一實"是"不二"的對應(yīng)。</p> <p class="ql-block">一位苦行僧以三步一叩、五體投地的修行方式朝拜南海觀音,人們看到的是信仰和虔誠。</p> <p class="ql-block">南山文化旅游區(qū)是一座融佛教文化、建筑園林、觀光休憩于一體的現(xiàn)代佛教新興寺院,是一座仿古盛唐風(fēng)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趙樸初親題"海天叢林",南山寺創(chuàng)造了世界之最,高達108米,造價6億人民幣的海上觀音,還有價值1.92億元人民幣的世界手工藝之一絕的國寶——世界首尊金玉觀世音菩薩塑像,因其奇絕的藝術(shù)魅力和觀世音菩薩與南山的殊緣吸引著八方游人。</p> <p class="ql-block">南山海上觀音文化苑簡介 </p><p class="ql-block">Profile on Nanshan Kwan-yin Cultural Park 三亞南山地處南海之濱,形似巨鰲,故稱鰲山,有觀音菩薩坐騎之相,史記唐朝鑒真法師先后五次東渡日本未果,第五次漂流至南山,并建造大云寺傳法布道一年余,于此第六次成功東渡日本,故南山歷來被佛家視為因緣殊勝、福澤之地。據(jù)佛教經(jīng)典記載,觀音菩薩曾發(fā)下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即為"常居南海愿",為弘揚正法,利益眾生,了遂觀音菩薩常居南海之大愿,經(jīng)國務(wù)院宗教事務(wù)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集十方善信愿力,發(fā)心敬造一體化三尊南山海上觀音菩薩圣像,以承天意,還宏愿,順民心。</p><p class="ql-block">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圣像設(shè)計凝聚著海內(nèi)外諸多著名高僧大德、建筑設(shè)計、工藝美術(shù)、民間藝術(shù)大師及其他社會各界賢達的智慧之光,圣象建造將古老的佛教文化、燦爛的華夏民族文明與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諧的融為一體,詮釋了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形象,開創(chuàng)了世界佛教界制作海上露天單尊巨型佛像的先河。</p><p class="ql-block">浩瀚無邊的南海碧波,莊嚴殊勝的圓通寶殿,氣貫長虹的跨海棧橋普濟橋,纖塵不立的觀音廣場,郁郁蔥蔥的妙金山菩提園,禪意悠然的海景禮佛精舍南山迎賓館一一再現(xiàn)了一片海天佛國、人間凈土的圣地風(fēng)光。每一位到來的信眾游客,既是一場旅行,更是一次修行,縱覽熱帶風(fēng)光,共沐無量佛光。</p><p class="ql-block">南海拜觀音,家和萬事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