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

薈萃閣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巴比倫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p> <p class="ql-block">埃及學(xué)家通常把古埃及歷史劃分為:</p><p class="ql-block"> 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和古埃及后期等9個時期。</p> <p class="ql-block">  從來沒有哪一個展,門口有那么多的專職或者業(yè)余講解隊伍,一波一波的主動邀請觀眾購買講解,我覺得這是好事,以前是想請一個專業(yè)一點的人講解請不到。</p> <p class="ql-block">  一共有3個展廳:法老的國度、圖坦卡蒙時代、薩卡拉的秘密,按順序參觀即可。</p> <p class="ql-block">  上埃及、 下埃及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00年左右形成的兩個各自獨立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  上埃及崇尚白色,圓錐型白色王冠,禿鷹守護神,百合花國徽、蓮花象征</p><p class="ql-block"> 下埃及崇尚紅色,椅子狀紅色王冠,彎曲的植草 守護神眼鏡蛇,蜜蜂國徽</p> <p class="ql-block">  大約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征服了下埃及</p> 古埃及文明史: <p class="ql-block">  埃及神明體系比較復(fù)雜,有的相互延伸不斷變化,在古埃及的出土文物中,有太多關(guān)于神明的形象,以下是比較常見其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太陽神拉</p> <p class="ql-block">  荷魯斯之眼</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的各種神明形象</p>    鷹頭人身的神有四個,太陽神Ra、鷹神Horus、月神Khensu、戰(zhàn)爭神Monthu。<br><br>  但主角只有兩個,太陽神Ra和鷹神荷魯斯Horus。區(qū)別的方法就是看他們頭上戴的王冠:<br><br>  Ra戴著眼鏡蛇環(huán)繞著的太陽盤王冠;<br><br>  Horus在神話中是上埃及與下埃及第一個統(tǒng)治者,所以戴著上下埃及的雙王冠;<br><br>  Khens是月神,所以戴的月牙托著滿月的冠飾。 1. 太陽神拉 Ra<br>  古埃及“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的太陽神,大約公元前2494年至前2345年起的第五王朝,國王開始使用“拉神之子”的頭銜。<br>  他通常以一個頭帶圣蛇烏拉賴烏斯環(huán)繞的太陽盤王冠的鷹首人身的形象出現(xiàn)。<br><br>2. 荷魯斯神 Horus<br>  鷹首人身;當他和太陽神Ra結(jié)合的時候,叫“拉?赫拉克特”(Ra-Herekhty),意思是“雙地平線之荷魯斯”。<br><br>3. 孔蘇 Khensu<br>  月亮神,是阿蒙神和穆特女神的兒子,亦司掌醫(yī)藥。他的形象是鷹首人身,頭戴滿月和新月狀的王冠。<br><br>4. 戰(zhàn)爭神 Monthu<br>  Monthu帶著有太陽圓盤與眼鏡蛇的雙羽毛。 奧西里斯神話體系:<br>  這個神話貫穿了大部分的神廟壁畫。<br>  中王國時期,“荷魯斯之子”成為法老們新的頭銜;<br>  最早期荷魯斯是一只宇宙之鷹,它的眼睛就是太陽和月亮。<div>  后來奧西里斯神話體系崛起,荷魯斯成為埃及的統(tǒng)治者、王室之后,荷魯斯是豐饒之神奧西里斯神和愛神伊希斯女神的兒子。</div><div> 父親奧西里斯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因為政績突出,遭到弟弟——風(fēng)暴和沙漠之神塞特的嫉妒,而慘造殺害。他將奧西里斯騙進一個精美的棺木中,連同棺木一起扔入尼羅河,伊希斯歷經(jīng)千辛萬苦尋回遺體并安葬;不久,塞特知道了此事,他擔(dān)心哥哥復(fù)活,于是再次將奧西里斯的尸體分成14塊丟在埃及各處。但堅強、執(zhí)著的伊希斯再一次的踏上了尋找丈夫尸塊之路,最后,她終于尋回了其中的13塊,而最后有丈夫生殖器的那塊被魚吃了,再也沒辦法找回。無奈之下只能用黃金做了一個代替品并制成了木乃伊。<br> 伊希斯的愛感天動地,終于使奧西里斯復(fù)活并使自己受孕生下了鷹首人身的荷魯斯(鷹神)。</div><div> 為了躲避塞特追殺年幼的荷魯斯,伊希斯將襁褓中的荷魯斯交給鱷魚神索貝克,讓他護送荷魯斯找哈索爾女神代為撫養(yǎng)。荷魯斯長大之后,娶了哈索爾為妻,并且與殺害父親的塞特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交戰(zhàn)最終奪得勝利,當上了上下埃及的國王。父親奧西里斯神則成了冥界之神,掌管死后的世界。</div><div> 所以,健在國王為荷魯斯,即王權(quán)守護者;已故國王為奧西里斯。</div> 5. 奧西里斯 Osiris<br>  “豐饒之神”,文明賜予者,死后為冥界之主。他以一身綠色皮膚,頭戴白色上埃及王冠、手持連枷及赫卡權(quán)杖的木乃伊形象出現(xiàn)。<br><br>6. 伊希斯 Isis<br>  古埃及的母性與生育之神,最初伊希斯是一位掌管皇權(quán)的女神(在象形文字中,她的名字里包括“王座”一詞),與她的姐妹奈芙蒂斯同為死者的守護神,她們常在棺材的兩端以人形現(xiàn)身,伸開翅膀保護死者。有時候她會戴哈索爾的牛角太陽盤王冠表示扮演了哈索爾的角色,有了哈索爾女神的神力。<br><br>7. 賽特 Seth<br>  賽特的形象通常是一位豺頭人身的神祇,長有長方形的耳朵和彎曲凸出的長嘴。 8. 哈索爾 Hathor<br>  埃及的豐饒女神,是古埃及所有女神中最美的,外形幻化成牡牛。在奧西里斯神話中,她是荷魯斯的養(yǎng)母和妻子?;旧厦恳活^頭上有太陽圓盤的牛就是她的化身。 9. 敏 Min<br>  阿蒙神的另一個化身,當他的生殖器出現(xiàn)的時候,就是生育之神,在很多壁畫上,法老經(jīng)常向他禱告賜予生命之水。<br><br>10. 奈芙蒂斯 Nephthys<br>  她是伊希斯的妹妹,死者的保護神,通常和伊希斯一起張開翅膀保護死者。她被描繪成頭頂一只籃子或一座小房屋,有時是生有雙翅的女性。<br><br>11. 阿蒙神 Amon<br>  原底比斯地方神,因底比斯的興起而成為主神,后來與太陽神拉Ra結(jié)合,變成成諸神之王“阿蒙·拉神”。他有時候會以頭戴太陽盤的公羊首或整只公羊出現(xiàn)。 12. 穆特 Mut<br>  阿蒙神的妻子,月亮神孔蘇之母,外形幻化成母獅。<br><br>13. 托特 Thoth<br>  智慧之神,負責(zé)守護文藝和書記的工作。古埃及文字的發(fā)明者,鷺首人身,經(jīng)常跟荷魯斯一起為法老進行凈化加冕儀式。<br><br>14. 泰芙努特 Tefnut / 塞赫邁特 Sekhmet<br> 泰芙努特Tefnut是雨云女神,塞赫邁特Sekhmet是戰(zhàn)爭女神,這兩位女神的形象都是頭戴太陽圓盤的母獅,或是獅首人身。前者象征著風(fēng)調(diào)雨順,后者是法老的守護神。 15. 阿努比斯 Anubis<br>  俗稱胡狼神,以胡狼頭人身或胡狼出現(xiàn)。古埃及神話中亡靈的引導(dǎo)者和守護者,木乃伊制作之神。奧西里斯神話中,他是奧西里斯與奈芙蒂斯的私生子。 <p class="ql-block">一. 法老的國度展廳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畫有動物和人的陶罐 </p><p class="ql-block">?陶、顏料, 前王朝時期</p> <p class="ql-block">  這尊雕像相當罕見地表現(xiàn)了冥界之主復(fù)活的一幕。奧賽里斯俯臥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體兩側(cè),頭部抬起,直視前方,顯示了他從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三神像 奧賽里斯 伊西絲 荷魯斯</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古王國町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伊斯梅利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紅白雙冠Double crown</p><p class="ql-block">?灰花崗巖</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頭像Head of Osiris</p><p class="ql-block">玄武巖</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村664一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頭像</p> <p class="ql-block">奧賽里斯站像</p><p class="ql-block">第26王朝(公元前664一前52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奧賽里斯像通常呈現(xiàn)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態(tài),手握象征神圣王權(quán)的連枷與權(quán)杖,身體被裹尸布緊緊纏繞,象征其所代表的復(fù)活與永生。</p> <p class="ql-block">象牙標簽</p><p class="ql-block">第1王朝(約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帶有甲蟲掛墜的護身符,帶有鷹型掛墜的項鏈</p><p class="ql-block">第1王期( 公元 3000-12890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刻有獵豹、蝎子-荷魯斯等動物的調(diào)色板</p><p class="ql-block">早王朝時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瓦賽赫金項圈</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達舒爾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哈特謝普蘇特雕像</p><p class="ql-block">紅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 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有拉美西斯四世銘文)</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戴爾 ?埃爾-麥迪納工匠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石碑描繪了身著盛裝的第18王朝國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兩個王名圈,周圍一圈銘文則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明石碑制作時間遠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統(tǒng)治時期。麥迪納工匠村中的工匠群體將國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及其母后神化并奉為自己的保護神,這件石碑應(yīng)出自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時期卻依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無名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大普二世坐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二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爾-謝赫?阿巴達神廟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許多雕像以彰顯權(quán)力和威嚴,并挪用大量中王國和新王國早期的國王與神雕像,以此增強自己與先王和諸神間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 這件雕像最初描繪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難以確定,因其特征已被覆蓋。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時通過許多方式將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貝神廟中,國王的神化形象就與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戴有假湖須的國王像</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  新王國時期的雕刻藝木趨干成熟,相較以往端莊、威嚴、呆板的國王雕像,這時的雕像更突出優(yōu)雅、柔和、精致的風(fēng)格,雖然依舊遵循許多古典的準則,但表現(xiàn)較為自由。</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崗閃長巖</p><p class="ql-block">第25王朝(公元前747一 前656年)</p><p class="ql-block">卡納克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頭街,她們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雙羽冠和禿鷲或眼鏡蛇組成的王冠。</p><p class="ql-block">? 這一女性神職最早出現(xiàn)在新王國時期,當時的阿蒙祭司集團越發(fā)強大,國王因而設(shè)置了阿蒙神妻這一職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擔(dān)任;神妻也掌握著神廟中的一部分財權(quán)和人事任免權(quán),這個職位的存在暗示著王室與祭司集團之間的權(quán)力博弈。</p> <p class="ql-block">羊皮彩繪手鼓</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手鼓常用于宗教儀式的奏樂環(huán)節(jié),正如鼓面中央描繪的奏樂悅神場景。古埃及人將音樂舞蹈之樂趣視為諸神賜予的禮物,在宗教儀式和節(jié)慶宴飲中吃喝唱跳、焚香祭酒以實現(xiàn)人神共樂。</p> <p class="ql-block">帶哈托爾頭像的叉鈴</p><p class="ql-block">青銅、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叉鈴是一種樂器,其清脆的聲音被古埃及人認為能驅(qū)散邪惡,帶來神的祝福。也是哈托爾和巴斯泰特兩位女神的象征,這兩位女神司掌宴飲、歌舞、以及愛情的歡愉。在祭祀女神的儀式中,女祭司使用叉鈴來為其頌唱伴奏,同時也呼喚女神力量的降臨。</p> <p class="ql-block">荷魯斯圣船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尊青銅雕像刻畫的是鱷魚神背上的荷魯斯圣船。鱷魚代表索貝克神,同時也象征國王的權(quán)柄與力量,它背上的荷魯斯圣船中載有荷魯斯的神龕,呈現(xiàn)了荷魯斯戰(zhàn)勝惡神塞特的慶祝場景。塞特象征著風(fēng)暴、貧瘠和死亡,荷魯斯神的祭司每年都會在節(jié)日中上演荷魯斯與塞特戰(zhàn)斗的宗教戲劇,以歌頌荷魯斯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青銅盾形掛墜</p><p class="ql-block">青銅、金</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黃金舍布伊項圈</p><p class="ql-block">金、青金石、鉛質(zhì)玻璃</p><p class="ql-block">第21王朝(公元前1069一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國王以黃金作為給予有功之臣的賞賜,這種黃金也被稱為 “榮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項圈的形式。舍布伊項圈由黃金珠串組成,象征太陽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國王自己也佩戴這種項圈作為首飾。</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人喜愛以各類貴金屬和寶石、半寶石作為裝飾,除去黃金,他們也鐘愛青金石,常使用它來鑲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瑞特王后的黃金串珠項鏈</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一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56號墓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某王后的斯芬克斯像</p><p class="ql-block">蛇紋石</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帶有荷魯斯之眼的手鐲</p><p class="ql-block">金、鐵</p><p class="ql-block">第22王朝(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馬特魯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圖特摩斯三世坐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泰哈杰省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雕像呈現(xiàn)奧賽里斯式坐姿,雙手抱于胸前,握持連加和權(quán)杖,兩腿井坐,頭藏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撐物,椅子兩側(cè)展示了 上下埃及統(tǒng)一的場景。</p><p class="ql-block"> 圖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繼位初期,繼母哈特謝普蘇特攝政并很快掌權(quán)。女王去世后,圖特摩斯開始了一系列軍事征服行動,在亞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國統(tǒng)治的基礎(chǔ)。外國統(tǒng)治者們開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領(lǐng)士,他們繳納貢品,井將兒子作為人質(zhì)送往埃及以接受宮廷教育,這也使他們的文化觀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1901至1905年間于卡納克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刻有王名的石碗</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2王朝(公元前2890一前2686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石碗外側(cè)刻寫了國王哈特普賽赫姆威的荷魯斯名,表現(xiàn)形式為荷魯斯站在象征宮殿的符號"塞拉林”(Serekh)上,符號內(nèi)寫有國王的荷魯斯名,意為“兩股力量皆獲滿足”表明這位國王在位期間維護了上、下埃及的統(tǒng)一與秩序。</p> <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蘇伊士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懷抱阿蒙神的瑪胡林跪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二. 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廳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兒彩繪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顏料</p><p class="ql-block">第6王朝(公元 前2345一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彩繪太陽船模型</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 太陽船與拉神密不可分。神話中,大陽神拉在白天駕太陽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間;晚上則進入冥界,擊敗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p><p class="ql-block">? 太陽船模型通常作為隨葬品放在國王和貴族墓中,以幫助死者穿過冥界,到達永恒的神之領(lǐng)城。</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與釀酒像</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一前2160年)</p> <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銅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銅、金、銀</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時國王喬賽爾的宰相也是薩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設(shè)計者。由于開創(chuàng)性地發(fā)明了金宇塔這種紀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漸社神化為智慧與學(xué)識的化身,這種變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為書寫和醫(yī)藥之神,希臘人將其等同于自己的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p> <p class="ql-block">森奈穆特與公主奈芙爾拉像</p><p class="ql-block">灰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1904年于卡納克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書吏坐像</p><p class="ql-block">灰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5王朝(公元前2494一 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座書吏雕像以工作時最常見的姿勢盤腿而坐,頭上的中分式假發(fā)是古王國時期流行的發(fā)式。</p><p class="ql-block"> 書吏的工作包括撰寫法庭文書、整理歸檔信件、抄寫宗教文本、記錄國王功績等,還參與人口普查、土地測量、征繳稅務(wù)、工程營造、采礦遠征、商業(yè)貿(mào)易、軍事活動等重大事務(wù)。成為一名書吏需要接受長期的文化教育,不僅要學(xué)習(xí)撰寫各類文書,也要學(xué)習(xí)包括數(shù)學(xué)、幾何學(xué)和宗教在內(nèi)的各種知識。</p> <p class="ql-block">包金朱鷺像</p><p class="ql-block">青銅、金、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類朱鷺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鷺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區(qū),神廟附近的水域飼養(yǎng)著大批朱鷺,它們活著時是圖特在人間的化身,死后則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鷺雕像或帶蓋陶罐。朝圣者會購買與自己信仰的神明相關(guān)的神圣動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廟的祭壇上,用于探問神諭、祈求保護或虔誠還愿。</p> <p class="ql-block">舍尚克二世與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新22王明(公元前945一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馬特魯省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在這件雕像中,國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對神的虔敬,這是后期埃及出現(xiàn)的一種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時期,神的形像通常位于國王形象兩側(cè),二者大小相近,后到了新王國后期,開始出現(xiàn)國王和官員懷抱神像或者神龕的雕像,國王形像大于神,盡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達對神的虔誠,但人與神之間的距離感增加了。</p> <p class="ql-block">三種文字書寫的雙語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羅馬埃及時期(公元麗30一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1913年于丹德拉出土</p><p class="ql-block">埮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石碑的名文分別為圣書體埃及文、世俗體埃及文和希臘文。文本記錄了帕納斯之子托勒密為伊西斯—德而莫提斯(伊西斯女神的半人半蛇形態(tài))神廟捐獻土地的事跡。據(jù)推測時間奧古斯都統(tǒng)治時期。有趣之處在于雙語重點的不同:希臘文強調(diào)他以埃及人身份進入羅馬政府高等官職,埃及文則突出其在外國政府內(nèi)對傳統(tǒng)宗教可貴的虔誠。</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懷抱荷魯斯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阿蒙-拉站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綰</p> <p class="ql-block">守護國王的鷹神雕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30王朝(公元前380蘭前343年)</p><p class="ql-block">拉希納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蟲</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p><p class="ql-block">? 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統(tǒng)治者,賜予他生命活力!</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頭像</p><p class="ql-block">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頭像的平頂冠及兩側(cè)殘存的雙羽飾表明它來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語中的含義為“隱藏”或“不可見”。從中王國時期開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國時期,阿蒙成為整個國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稱為“眾神之王”,埃及人為他修建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神廟。</p><p class="ql-block"> 阿蒙通常表現(xiàn)為戴著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兩根長長的羽毛。他也會以公羊頭人身的形象出現(xiàn),獅子、巨蛇和埃及雁時常被作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飾有黃金、象牙和費昂斯的木箱,帶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木、費昂斯、金、象牙、烏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號墓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亞和圖雅的墓葬,出士時內(nèi)部還裝有藍色圓棒(因裝飾物丟失而功能不明)和黃金制作的哈托爾女神頭像。木箱制作工藝極其考究,帶有國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宇,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國王夫婦送給王后父母的禮物。</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花崗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納吞的母親、圖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這在以母系血綠決定王位繼示(即以迎妥嫡公主為先決條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見的。泰伊王后在國王心中有著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宇和形款幾乎一起出現(xiàn)在當時所有的紀念碑上,她也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活躍于帝國的外交事務(wù)中,在埃赫納吞統(tǒng)治早期也具有相當?shù)耐懥Α?lt;/p><p class="ql-block"> 王后雕像身著貼身長袍,頭戴假發(fā),手持蠅拂。蠅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細材料制成,兼具實用功能和象征意義,它代表替權(quán)威、聲望以及神的卷顧。揮舞蠅佛的動作象征者統(tǒng)治者在天地兩界維持秩序和堂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帶有貝斯神形象的木椅</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帝王谷46號墓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亞和圖雅的墓葬。在圖坦卡蒙墓被發(fā)現(xiàn)之前,尤亞和圖雅落(KV46)堪稱帝王谷中保存最為完好、隨葬品最精美豐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國案中,侏儒模樣的貝斯神站在兩位持刀的塔洪瑞特女神之間。貝斯是家庭的保護神,也司掌音樂和舞蹈。塔洪瑞特則通常被刻畫成雙足具有貓科動物特征的雌河馬。雌性河馬因其兇猛的護忠行為而被古埃及人尊為家庭的保護神。塔沃瑞特與貝斯兩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職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繪有植物和鳥類的地磚</p><p class="ql-block">石膏、 顏料</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阿瑪爾納出士</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阿瑪爾納時期因18王朝晚期國王埃赫納吞遷都“阿赫塔吞”即今天中埃及的阿瑪爾納而得名,這一時期始于埃赫納吞的宗教改革,終結(jié)于圖坦卡蒙繼位后對原有多神信仰的恢復(fù)。伴隨著宗教改革的進行,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準則被打破,新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誕生。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shù)傾向于以自然主義的方式描繪自然萬物與生活場景,動植物成為重要題材。宗教改革失敗后,阿瑪爾納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依然有一部分保留了下來,并影響了后來的埃及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 這件彩繪地磚來自阿瑪爾納的“南宮”,即埃赫納吞為其長女梅麗塔吞建造的宮殿“瑪汝阿吞”(Maru-Aten)。彩繪中的沼澤畫面里有蘆葦、紙莎草和蓮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飛的野鴨。</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沼澤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豐富的物產(chǎn)而成為豐饒和收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納吞)巨像</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其執(zhí)政的第四年改名為埃赫納吞,意為“阿吞神的阿赫”,井大力推行以日輪之神阿吞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舉搭。</p><p class="ql-block"> 這座埃赫納吞巨像是一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這組國王巨像高約四米,曾品立于卡納克神廟東側(cè)的一座阿吞神廟中。不同手傳統(tǒng)國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風(fēng)格,埃赫納吞的形象陰柔,有若狹長的雙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背上刻有埃赫納吞宗教的鑄文:萬歲!</p><p class="ql-block"> 在地平線上歡慶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樣!</p> <p class="ql-block">納芙蒂蒂頭像</p><p class="ql-block">石英巖</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件雕像最初被記錄為“第18王朝末期一</p><p class="ql-block">位英俊國王的頭像”,后來被確認屬于納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組合雕像的頭部。</p><p class="ql-block"> 納芙蒂蒂是埃赫納吞的王后,雕像刻畫了她的優(yōu)雅容貌,細節(jié)寫實,線條柔美,具有阿瑪爾納時期藝術(shù)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阿赫納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結(jié)晶石灰?guī)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塊石灰?guī)r板曾用于裝飾通往阿赫塔吞(阿瑪爾納)王宮中央大廳的坡道。浮雕畫面中,埃赫納吞及其家人正在為阿吞神舉行儀式,阿吞神呈現(xiàn)為日輪的形式,其光線未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將神的恩賜傳遞給國王一家。這些光線帶來生命、歡樂與繁盛,照耀著人間的每個角落。</p><p class="ql-block"> 阿瑪爾納時期,阿吞被升格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著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納吞宣稱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與神之間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員能參與儀式并與阿吞神互動。阿吞神廟在建筑形式方面也與傳統(tǒng)神廟不同,它沒有屋頂,完全敞開在蒼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廟的任一角落。</p> <p class="ql-block">圖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倫布挪用</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埃赫納吞死后,年幼的圖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實權(quán)顯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將軍赫倫布手中。在即位的第二年,圖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將名字中帶有-阿吞”的部分改為了“阿蒙”,標志者傳統(tǒng)信仰的全面回歸。</p><p class="ql-block">? 1931年,芝加哥考古隊在戶克素發(fā)現(xiàn)了一座由埃耶(約公元前1327一前1323年)建造、赫倫布(約公元前1323一前1295年)完成的祭廟。遺址中出土了兩座紅色石英巖雕像,其中一座相對完整,收藏于埃及國家博物館,另一座出士時破損嚴重,修復(fù)后藏于芝加哥大學(xué)東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倫布的名宇,說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繪的顯然不是上了年紀的埃耶。面容的細節(jié)顯示,雕像所刻畫的是年輕的國王圖坦卡蒙,他以儀式性的姿態(tài)站立,戴著寬項圈和尼美斯頭巾、穿著象征王室的短裙,流暢的身體線條以及面部與肢體的細致刻畫,又凸顯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與兩女神像</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期(公元前1295一前1059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這件雕像原本屬于中王國國王辛努塞爾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側(cè)為伊西所,左側(cè)為哈托爾,國王頭戴尼美斯頭巾,女神們則頭戴三分式假發(fā),雕像背面和王座側(cè)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兩位女神的名字及頭街。</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與赫梯帝國達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和平條約——卡疊什條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期修建了大量紀念建筑,同時也將多位前任國王的紀念物挪為己用,這座雕像于1895年被納入埃及國家博物館的館藏中。</p> <p class="ql-block">三. 薩卡拉的秘密展廳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秀鷲形態(tài)的穆特女神木雕</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語中,“穆特”意為“母親”。作為至高神阿蒙的妻子,穆特是諸神之母,也是諸神的王后,她的一種形態(tài)是禿鷺,也以頭戴禿鷲頭飾的女性形象出現(xiàn)。穆特的崇拜中心位于上埃及的底比斯,但在孟菲斯地區(qū),特別是赫利奧波利斯和吉薩,也發(fā)現(xiàn)了穆特神廟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牛犢臥像</p><p class="ql-block">粘合材料、木、石膏、亞麻布</p><p class="ql-block">托勒密埃及時期(公元前332一前30年)</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由埃及探險學(xué)會于拉迪姆發(fā)掘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貓坐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貓坐像</p><p class="ql-block">木</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 <p class="ql-block">斯泰特立像</p><p class="ql-block">青銅</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塞赫邁特女神坐像護身符</p><p class="ql-block">費昂斯</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國家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彩繪木制金字塔錐</p><p class="ql-block">木顏料</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一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 金宇塔錐以紅、綠、白相間的橫紋作裝飾,四面各繪有一位木乃伊形態(tài)的神,分別是塞赫邁特、阿努比斯、拉神和阿蒙神,一旁附有標注其身份的銘文。</p> <p class="ql-block">男性座像及妻兒像</p><p class="ql-block">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薩卡拉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古埃及男性:他頭戴短假發(fā),胸前飾有寬項圈,皮膚用相對較深的紅色表達,區(qū)別于女性的較白膚色。雕像主人左手放于膝上,右手彎曲手胸前,手中曾持有物品,現(xiàn)已不存。在他的座椅兩側(cè)是其妻兒的形象,現(xiàn)已殘損。這種一家三口以不同的大小予以展現(xiàn)的家庭群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古王國造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