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宋荊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稱:楊柳岸曉風(fēn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號 :14177377</b></p> <p class="ql-block">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路聯(lián)想橋北側(cè),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寺原為皇家佛教寺廟,1985年被授名為古鐘博物館,館內(nèi)展示古今中外鐘鈴四百多件。</p> <p class="ql-block"> 館舍由大鐘寺古建筑群和現(xiàn)代仿古建筑組成,總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其中大鐘寺古建筑群始建于公元1733年。大鐘寺是清朝雍正皇帝敕建的佛教寺院,因寺內(nèi)懸有明朝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大鐘寺整個古建筑群由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jīng)樓、大鐘樓以及東西兩路配殿、廊房組成。在館內(nèi)設(shè)有閱古鐘林、禮樂回響、質(zhì)器莊嚴、妙境梵音、敕建覺生、金火流光、永樂大鐘、詩韻鐘聲、外國鐘鈴等九個常設(shè)展覽。</p> <p class="ql-block"> 觀音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闊五間,硬山頂。觀音殿作為主題"質(zhì)器莊嚴"的展廳,主要從古鐘分類的角度,展示了古鐘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p> <p class="ql-block"> 每口古鐘的鑄造既是金與火的技術(shù),也是形與聲的藝術(shù),每一口鐘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觀音殿內(nèi)懸掛有五口大型古鐘,它們分別是乾隆朝鐘、太監(jiān)鑄道教鐘、三十五佛名鐘、嘉靖地壇鐘和元代更鐘,都是大名鼎鼎、引人注目的梵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嘉靖地壇鐘與元代更鐘</p><p class="ql-block"> 每口古鐘的鑄造既是金與火的技術(shù),也是形與聲的藝術(shù),每一口鐘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觀音殿內(nèi)懸掛有五口大型古鐘,它們分別是乾隆朝鐘、太監(jiān)鑄道教鐘、三十五佛名鐘、嘉靖地壇鐘和元代更鐘,都是大名鼎鼎、引人注目的梵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源寺銅鐘</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鐘文化中,梵鐘是人們對漢代以來橫截面為圓形的正圓體鐘的一種泛稱。包括朝鐘、佛道用鐘和更鐘等幾類。梵鐘端莊厚重、鑄造精美,給人一種神圣的感覺。此外,形制上借鑒梵鐘樣式的各種用途的鈴。也豐富著梵鐘的內(nèi)涵與外延,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質(zhì)器莊嚴的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邢州開元寺鐵鐘</p><p class="ql-block"> 朝鐘與壇廟鐘,是古代皇室用于朝會、典禮或國家祀典等政治活動的禮儀用鐘。朝鐘與壇廟鐘通常器形碩大,鑄工精湛,是古代帝王的號令工具,更是威嚴皇權(quán)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嘉靖地壇鐘</p><p class="ql-block"> 嘉靖地壇鐘,鑄于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又稱中和韶樂鐘,是懸掛在地壇鐘樓內(nèi)的一座巨大銅鐘。這座銅鐘通高252cm,口徑約154cm,重達2242kg。銅鐘的表面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文字,圖案包括龍、鳳、麒麟等祥瑞之物,文字則是一些祈福的話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朝鐘</p><p class="ql-block"> 乾隆銅鐘,青銅材質(zhì),鑄于清乾隆年(1736~1796年),體高210.7厘米,鈕高43.5厘米,口徑157厘米,重3108千克。鐘鈕為雙龍頭蒲牢鈕,鐘體自肩下逐漸外敞,鐘肩飾蓮瓣花紋二十朵,蓮瓣內(nèi)亦有紋飾。鐘體鑄有二十二條神態(tài)各異的龍紋,在鐘裙部鑄有八個八卦符號中的‘乾’卦符號,而乾卦的乾與龍暗合‘乾隆’之意,因此這口鐘亦被稱為‘乾隆朝鐘’。鐘上的紋樣,則延續(xù)了清朝初期云紋、海水紋、龍紋的基本樣式,同時采取了高浮雕的技法,精湛的鑄造工藝展現(xiàn)了皇室的氣相和天子的威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朝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朝鐘局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朝鐘局部</p><p class="ql-block"> 佛鐘與道鐘是梵鐘的主要門類,為現(xiàn)存古代梵鐘類文物的大宗。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jīng)過歷代不斷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國佛教,對中國古代鐘鈴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寺院里,佛鐘不僅是有實用功能的報時器、警示集眾作用的響聲器,更是佛教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法器,寺院生活的一切幾乎全由"鐘"來引導(dǎo)和決定。道鐘的形制與功能效法佛鐘而來,鐘體上的銘文和紋飾是其區(qū)別于佛鐘的最顯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監(jiān)鑄道教鐘</p><p class="ql-block"> 這口太監(jiān)鑄道教鐘鑄于明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通高156cm , 口徑 91cm。太監(jiān)鑄鐘的習(xí)俗在明清兩代非常普遍。太監(jiān)們出資興建寺院、道觀以及鑄鐘,主要是為了在生前積德行善,表明自己的慈悲心腸,并求得佛祖的保佑,以便在晚年有一個安身之所??。此外,太監(jiān)去世后不能葬入祖墳,通常會被安葬在寺廟中或附近,并讓寺中的僧人世代為他燒香超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十五佛名鐘</p><p class="ql-block"> 以鑄于明正德七年的三十五佛名鐘為例,這口鐘是由太監(jiān)捐資鑄造的,通高97cm , 口徑62cm。重量114kg。鐘的形制獨特,鐘鈕為雙龍頭蒲牢鈕,鐘肩飾有十六朵蓮瓣花紋,鐘裙鑄滿波浪及四個鐘月。鐘體上半部銘文區(qū)內(nèi)鑄滿了三十五佛名號,下半部則鑄有捐資鑄鐘的太監(jiān)姓名??。這種將佛名號鑄在鐘上的做法在當(dāng)時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向寺廟捐助布施佛經(jīng)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花石窗</p><p class="ql-block"> 更鐘是中國古代城市中向公眾統(tǒng)一報時的鐘,懸掛在鐘樓之上。鐘樓一般為高臺建筑,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區(qū)域。根據(jù)文獻記載,用于報時的更鐘在漢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佛鐘出現(xiàn)以后,更鐘借用了佛鐘的形制,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元代更鐘</p><p class="ql-block"> ? 元代更鐘的歷史原型?是元代的一種大型報時用鐘。元代更鐘的通高為211.5厘米,口徑為130厘米,重量為2048公斤?。這種鐘通常懸掛在鐘樓之上,用于向公眾統(tǒng)一報時,是古代城市報時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現(xiàn)了陶鈴,但先秦文獻中對鈴的記載不多。寺廟道觀中的鈴,主要作為宗教的樂器與法器,以及建筑的裝飾。目前所見鈴的形制主要受梵鐘的影響,鈴體與鐘體造型相似,但發(fā)聲方式不同,鈴是通過鈴體與內(nèi)懸的鈴舌碰撞發(fā)出聲響。</p> <p class="ql-block"> 金剛鈴,鑄于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p> <p class="ql-block"> 金剛鈴,鑄于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四季平安鈴,鑄于清(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通高8.2cm ,口徑7.8cm。</p> <p class="ql-block"> 馬鈴,鑄于民國(公元1912年一公元1949年),通高8.9cm ,口徑7cm。</p> <p class="ql-block"> 馬到成功鈴,鑄于民國(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通高4.6cm , 口徑4.3cm。</p> <p class="ql-block"> 風(fēng)鈴,鑄于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通高14.7cm ,口徑9.7cm,重0.7kg。</p> <p class="ql-block"> 中國古鐘文化,煥彩于東亞,屹立于世界古鐘文化之林。縱觀歷史上的中國古鐘,不僅是演奏的樂器與報時的響器,更是政治的符號、禮樂的載體、宗教的法器。其發(fā)展不息,內(nèi)涵宏富,影響深廣,已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