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車輪碾過河西走廊的晨霧,限行焦慮如同盤旋在擋風玻璃前的沙塵,直到皋蘭山的輪廓從地平線升起——這座被黃河剖開的城市,正以母親臂彎般的弧度擁抱八方來客。</p> <p class="ql-block">初見蘭州時,黃河正以水袖般的弧度漫卷城垣。中山橋鑄鐵的筋骨上懸著七十年車轍織就的流蘇,對岸白塔山垂下滿坡碧玉簪——這座被季風打磨的城池,竟把西北的粗糲釀成了翡翠的漣漪。</p> <p class="ql-block">當陽光漫過省博的玻璃幕墻,那些曾在地下沉睡的文物開始蘇醒。銅馬車鈴在展柜里搖響當代藝術的回音,簡牘墨跡在射燈下生長出新的敘事枝椏。這座建筑早已超越博物館的物理邊界,成為解碼黃河文明最精妙的羅塞塔石碑——每個走出館門的人,都將攜帶重新編程的文化基因,在中山橋的晚風里,聽見自己血脈中流淌的青銅回聲。</p> <p class="ql-block">甘肅省博物館不僅是甘肅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詮釋者。其以文物為紐帶,連接古今,溝通中外,持續(xù)書寫著絲綢之路的當代傳奇。</p> <p class="ql-block">馬踏飛燕(正式名稱“銅奔馬”)是中國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的青銅藝術巔峰之作,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為該館鎮(zhèn)館之寶。這件文物以其精湛的鑄造工藝、獨特的造型設計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被譽為“天馬行空”的藝術典范。</p> <p class="ql-block">中山橋(原名蘭州黃河鐵橋)是中國近代橋梁史上的里程碑,也是蘭州市的標志性建筑。這座橫跨黃河的百年鐵橋,不僅承載著西北交通的歷史重任,更以其獨特的建筑美學和文化符號意義,成為中華文明與西方工業(yè)文明碰撞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中山橋的百年歷程,是一部中國從傳統(tǒng)農耕文明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轉型的縮影。它見證了洋務運動的技術引進、抗戰(zhàn)烽火的淬煉、改革開放的復興,更以持續(xù)的功能更新(從車馬通行到步行觀光)詮釋了歷史建筑的生命力。正如橋頭碑文所言:“橋固則河安,河安則民樂”——這座鐵橋不僅連接著黃河兩岸,更架起了過去與未來的對話,成為蘭州乃至中國西北最具辨識度的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黃河大橋夜景(夜游黃河時拍攝的圖片)</p> <p class="ql-block">從蘭州黃河鐵橋的鋼鐵脊梁,到省博物館的彩陶鎏金;從漢墓出土的天馬行空,到古鎮(zhèn)夜色的煙火人間——這一日,我們跨越兩千年,觸摸中華文明跳動的脈搏。</p><p class="ql-block">明日,車輪將碾過蜀道的青石板,在昭化古鎮(zhèn)的飛檐斗拱間尋找三國遺風。那里的嘉陵江依然濤聲依舊,而我們,正沿著張騫鑿空的絲路軌跡,繼續(xù)書寫屬于自己的文明長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