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從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在武漢的一個鐵路單位工作,當時單位有一千三百多人,除了幾十個外地人外,其余都是武漢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基本上是在“罵”中進行的,初入社會的我對武漢人之間交流慣用語——“漢罵”十分反感。</p><p class="ql-block"> 那時,大街小巷,“個斑馬”“老子”“個婊子”等等不絕于耳。其實,這個“漢罵”并非只在陌生人之間或吵架時用,更多的是朋友日常交流時說的最多,不乏有兒子對父親說“老子要不是看到你是老子的老子,老子早就對你不客氣……”。</p><p class="ql-block"> 武漢人用“漢罵”對熟人打招呼認為是親切、時髦、“玩味”,不帶這些“渣滓”似乎不瀟灑,甚至被認為“慫”,所以滿街的“漢罵”籠罩著整個城市。</p><p class="ql-block"> “漢罵”確實有損武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到過武漢的人無不認為武漢人的素質差。但仔細品味,“漢罵”只是一種說話習慣,朋友之間的“漢罵”絲毫沒有謾罵之意。</p><p class="ql-block"> 其實,朋友之間交流開口閉口以“老子”自居,就相當于“我”自稱;“個斑馬”則是對別人意見的否定;“個婊子養(yǎng)的,幾過癮哦!”是對某個事情的驚喜和感嘆;</p><p class="ql-block"> “個婊子養(yǎng)的,真是掉的大!”表示對某個事情的憤慨和遺憾。如此這般,語氣里絲毫沒有罵對話者之意。</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們單位有個女司機,長的人高馬大,十分潑辣,心腸蠻好,人緣不錯。她曾經開過好幾年公交車,說話帶的“把子”圓而又圓。那個年代,人們聽她“漢罵”感覺是一種享受,否則還覺得不過癮。她講故事不“漢罵”似乎缺少一點什么,聽起來感覺乏味,不精彩。她在眾人的心目中是個罵得很幽默的女人,大家喜歡和她交往就是沖著她的無拘無束的“漢罵”。</p><p class="ql-block"> 三十幾年過去了,那個女司機已近古稀之年。今天我在大街上偶遇她。她穿的很時尚,帶著一副眼鏡,精神抖擻,全然像一個知識分子。她老遠就認出來了我,操著普通話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十分詫異,雞皮疙瘩頓起。交談中她好像變了一個人,昔日的“漢罵”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很納悶地問她:“現(xiàn)在不像以前那樣說武漢話了?”,她說:“這些年社會發(fā)展太快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有禮有節(jié),再像過去那樣咋咋呼呼的,有失大雅?!彼倘灰恍?,溫文爾雅。</p><p class="ql-block"> 的確,漫步武漢街頭,特別是公共場所,講普通話的越來越多,似乎占據了大半壁江山。如今講普通話不再是外地人的專利,本地人也跟著講普通話,即使說武漢話也很少聽到“漢罵”的,特別是武漢年青一代沒有幾個會“漢罵”的,“漢罵”大有“失傳”的味道,這使得不知經歷了多少年的“漢罵”逐漸失去了生存的溫床,文明由此自然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