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七十年前老河口的國樂社印象尚存,以前叫國樂,現(xiàn)在叫民樂,就象小學課本以前叫國文,現(xiàn)在叫語文。進化了。我小時還撿漏聽說國樂社1958年還到北京參加了民族匯演,再早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國樂社主打就是一個鑼鼓架子,打擊樂器,再加上民族器樂。每到星期六在中山公園西門茶館內一眾群藝愛好精通者玩的不亦樂乎。他們依原始的鼓譜,重捶的鑼鼓點變化多變給人以亢奮,或鑼鼓點平穩(wěn)而使人愉悅。再或彈奏優(yōu)美的曲調?;貞洰敃r聆聽感覺就是天籟之音。</p><p class="ql-block"> 他們時而也結合地方宣傳巡游街道。那架勢獨特六七十年后 還有印象。首先前面兩個人各拿一根長竹桿,竹梢梆個雞毛撣子一邊走一邊上下?lián)]動長竹桿,很有儀式感。現(xiàn)在想起來可能是當時街道窄,驅趕追隨亂竄看熱鬧的小孩以保他們安全而開道。而后一漢子腰扎布腰帶背后別根竹片子,利用竹片子的彈性韌性吊著一個大鑼鳴道。這些做法我在外地沒看見過。</p><p class="ql-block"> 隨后,前后二人抬著鑼鼓架子鼓師居中,鑼鼓架子有裝飾花花綠綠,架子一邊還掛著大大小小的鑼。周邊簇擁著吹打鑼鈸。</p><p class="ql-block"> 辛勤的氛圍也需要熱鬧,他們有意無意間傳播著民間傳承,快樂自己也把愉悅傳遞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全生 2025年3月4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