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上回說道,黃宗昌在完成了他的《嶗山志》初稿及自序后仍在繼續(xù)完善和追加內(nèi)容,可惜沒有最終出書。之前,黃宗昌就找了他的親友、生前的詩友、玉蕊樓教書先生宋繼澄和張允掄,分別為其所撰《嶗山志》作了序。后來,他的兒子名叫黃坦,又對《嶗山志》進行了少量增補,且找到了黃家的好友顧炎武為《嶗山志》作序,編撰成書時列為第一序位置,將宋、張所作序,列在二、三位。</p> 宋繼澄,男,1594出生于今山東萊陽城里。字澄嵐,號淥溪,又號萬柳居士,晚年自稱海上病叟。原籍長清人,明永樂年間遷徙道萊陽。父親宋兆祥,萬歷乙酉(1585)舉人,汝寧同知,兩淮鹽運副使。生有三子,長子繼登,甲辰進士,官至南京鴻臚寺卿;次繼發(fā),崇禎年戊辰(1628)進士,長洲知縣;少子繼澄,幼負(fù)才俊,淡于榮利。<br> <p class="ql-block"> 繼澄年十八,補博士弟子員。劬(qu)志于學(xué),不問家事。至乙卯,始薦賢書(中了舉人)。文名滿海內(nèi),與子宋璉在復(fù)社,倡導(dǎo)海濱復(fù)社,始于丙寅丁卯間。明亡后,滿清入主中原,隱居不出仕。他是即墨黃家女婿,與黃宗昌還是詩友。即墨黃文培為仇家誣陷,宋繼澄以文字牽連入獄,三年冤事得白,釋歸。未幾卒,終年83歲,私謚文貞。</p> <p class="ql-block"> 【原文】 <b>序</b></p><p class="ql-block"><b> 山之有志也,志其盛與。夫山所自有率,皆述其山之得于人者也,而人之得于山者不少概見。</b></p><p class="ql-block"><b> 嶗無志,志之自黃侍御先生,則先生之所自為,俯仰于嶗山滄海間者也。先生直諫觸奸,退而處潛,風(fēng)雨晦明,天地之紀(jì),庶其在茲。而先生曰:“吾其以白草寒煙發(fā)二嶗之光乎于其中,而遭逢曾不為?!毕壬灼渚友?,此豈易持之人道哉?</b></p> <p class="ql-block"><b>惟嶗盤結(jié)聳峙,收齊魯之秀,會大海氣蓄而不泄,持地維于永終,而有以獲乎?節(jié)之所止,其征動 發(fā)舒、卓然特立者,造化之形容也。君子比德焉,彼浮而不切之緣,判乎其不相入矣。故先生志之。</b></p><p class="ql-block"><b> 海上病叟 宋繼澄 澄嵐氏題</b></p> <p class="ql-block"> 【翻譯】</p><p class="ql-block"> 一座山有了山志以后,本志會幫助這座山的名氣提升。山是原來就有了的,詳細(xì)介紹山是得益于人,而人之名氣得益于山者不多見。</p><p class="ql-block"> 嶗山原無志,但是從黃侍御先生這兒有《嶗山志》了,則先生的所作所為,也俯仰于嶗山的滄海山川傳名。以前先生直諫觸犯了奸賊們,退而處在嶗山潛修,風(fēng)雨洗去了晦暗,天地都在看著他,而他依然樂在其中。黃先生說:“我拿草紙和黑墨寫成文字以激發(fā)出大嶗山、小嶗山的光芒,就是給我回復(fù)原職也不去了?!毕壬m換了住處(玉蕊樓),難道還能換去持道之人之恒心嗎?</p> <p class="ql-block"> 只有這座嶗山才盤根結(jié)臂聳立對峙,盡收了齊魯大地的物華秀色,加上大海的仙氣蓄而不發(fā),保持地平維度到永恒,而其他地方能找出這樣的勝景嗎?枝節(jié)有所至,其特征一動則發(fā)舒、卓然獨立者,是嶗山景色的真面目。君子以比較道德高低來論勝敗,一些浮夸的事物無緣分寫進志里,一看就可判斷出有沒有進入志中。所以,黃先生寫出了這本《嶗山志》。</p><p class="ql-block"> 海上病叟 宋繼澄 澄嵐氏題</p> 【后語】最初,一接觸到這本由明天啟二年進士、官至御史、晚年隱居嶗山的即墨人黃宗昌所著、黃坦補充的《嶗山志》,我真的是愛不釋手,反復(fù)看了幾遍仍覺未及其皮毛,直到今日還在研學(xué)當(dāng)中,故而斗膽推薦予您。本章部分文字和圖片采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我來刪除。后續(xù)由自然國地把對黃宗昌編纂《嶗山志》及其相關(guān)故事的研讀心得捋順與您來共享,敬請期待。 2025.02.27.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