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對青州的期待,源于河北省博物院一名志愿者的強烈推薦。踏著暮色我們來到青州古城,它高聳的城門、遍布古街的牌坊、斑駁的青石板路、大量明清建筑的遺存、老字號商鋪……讓我們確信這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文化的名城。</p> <p class="ql-block"> 青州是山東省濰坊市下轄的縣級市,因地處東海和泰山之間,位于中國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青州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九州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兩千余年的建城史。這里是東夷文化的發(fā)祥地,自西晉永嘉五年(311年)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之間的一千多年里,青州一直是山東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有“信美東方第一州”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青州古城是國內(nèi)罕見、至今保存完好的山水城一體的明清古城。踏入青州古城,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的繁華市集。古城內(nèi),古街古巷縱橫交錯,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發(fā)亮。兩旁的明清建筑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每一處細節(jié)都彰顯著古人精湛的技藝。</p> <p class="ql-block"> 偶園原為衡王府東花園,后由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馮溥改建為告老還鄉(xiāng)后的住所。這座濃縮了江南園林之秀與北方園林之雄的私家園林,園內(nèi)亭臺樓閣、假山池沼相得益彰。偶園內(nèi)最著名的要屬衡王府遺留的“福、壽、康、寧”四大奇石。這些奇石玲瓏剔透,氣度不凡,在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的說法,可見這些天然巨石的珍貴。</p> <p class="ql-block"> 青州府貢院,原為明代初期山東布政司衙署。因為衙署的搬遷,后改為“云門書院”,同時作為青州府科考選士的場所。在民國初年廢除科舉后改為山東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現(xiàn)為青州科舉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青州自古民風崇儒尚學,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科舉繁盛。據(jù)統(tǒng)計,青州府轄區(qū)內(nèi),共出過11名狀元,800名進士,約3000名舉人。其中,13人位至宰相。從青州府貢院里,走出了許多名人。</p> 古代考棚 <p class="ql-block"> 如果說青州古城是一部立體的史書,那么青州博物館就是一座歷史的寶庫。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5萬余件,國家珍貴文物3000余件。它的場館之大、藏品之豐富、珍品之精美超出了我的想象,即使與一些省級博物館相比它也絕不遜色。</p> <p class="ql-block"> 東漢“宜子孫”玉璧,滿含吉祥的祝福。玉壁體形大,雕技精湛,是目前僅見的有字漢璧。</p> <p class="ql-block"> 明代殿試狀元卷,由趙秉忠所作,這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保存下來的殿試卷真跡。1598年殿試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在殿試中脫穎而出,萬歷皇帝親筆批示“第一甲第一名”,這份珍貴的試卷共2460字,無一涂改,工整的小楷,每一筆都透露出嚴謹與規(guī)范。我根本想象不出,在那樣的考試中該是怎樣的心態(tài)和才氣才能做到如此卓越。</p> <p class="ql-block"> 1996年青州龍興寺遺址被發(fā)現(xiàn),遺址內(nèi)一次性發(fā)掘了北魏到北宋500年間的400多件窖藏佛教造,被列為199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龍興寺出土的魏晉南北朝造像被分別陳列于此,這是我參觀青州博物館最期待的部分。這里的青州佛造像,衣飾華麗,雕刻精美,面帶微笑,被譽為“永恒的微笑”,太治愈了,一定要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點贊。在這里我們好似穿越千年,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歲月沉淀的悠然與從容。</p> <p class="ql-block"> 青州的自然風光同樣美不勝收。遠遠望去,云門山猶如一個巨大的屏風,橫亙在青州城南。云門山主峰海拔421米,相對高度218米,山勢不高但溝谷交錯,洞穴密布。夏秋季節(jié),云霧繚繞,穿洞而過,形成“云門仙境”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 山陽處有隋唐時代開鑿的佛造像石窟,石佛272尊,可惜許多佛像的身首已不可見。</p> <p class="ql-block"> 山陰處有國內(nèi)罕見的明代摩崖巨刻“壽”字,通高7.5米,寬3.7米,僅“壽”字下面的“寸”字就高達2.3米,所以當?shù)亓鱾髦皦郾饶仙?、人無寸高”之說。</p> <p class="ql-block"> 青州,這座集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于一體的名城,就像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每一頁都充滿了驚喜與感動。對青州的未來,我充滿了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