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楊維楨是上海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開山宗師</p><p class="ql-block">1,上海自元代楊維楨《云間竹枝詞》開始,云間是松江的別稱,所以云間竹枝詞也可以理解為楊維楨居住在松江時寫的竹枝詞。上海從此以后流傳的竹枝詞達萬首以上。特別自上海開埠后,當?shù)匚娜?,以及各地游屐,深感洋場風(fēng)聲氣息之殊異,奇技淫巧之紛陳,寫下了大量的竹枝詞,一般都有類似筆記掌故的注解,是一宗不容忽視的有關(guān)上海的歷史資料。</p><p class="ql-block">顧炳權(quán)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起從事地方史志工作,對于竹枝詞“以詩補史”的特別功效一直深有體會并用心搜集?!渡虾Q髨鲋裰υ~》收入有關(guān)上海洋場之竹枝詞共74種,計4000余首,分為前后兩編。</p><p class="ql-block">前編16種,為各時期出版之竹枝詞單行本或抄、稿本;后編59種,系編者從當時出版之報刊圖書中輯錄者,是上海史和民俗學(xué)研究者極好的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2,在劉禹錫之后,元代詩人楊維楨同樣熱衷于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寫下引人矚目的《西湖竹枝詞九首》。與此同時,楊維楨將119人的西湖竹枝詞整理匯編為《西湖竹枝集》,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竹枝歌專集,在當時掀起了一場空前絕后的竹枝歌運動。</p><p class="ql-block">竹枝詞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其起源于古代(商代)巴蜀地區(qū)的民歌“竹枝”。</p><p class="ql-block">“竹枝”流傳年代久遠,最初是民間歌者即興創(chuàng)作、自由歌唱或集體歌詠的歌曲,常用于賽神、婚嫁、祭祀等民間活動。這種民歌含思婉轉(zhuǎn),多帶有“苦”“怨”之情,鄉(xiāng)土風(fēng)味濃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巴蜀人民當時的生活狀況以及所受的苦難和壓迫。</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唐時期,劉禹錫被貶至巴蜀之地,他接觸到當?shù)氐摹爸裰Α泵窀韬?,受其啟發(fā)開始進行雅化創(chuàng)作。劉禹錫在創(chuàng)作時遵循民歌不拘平仄、音韻的特點,去掉民歌和聲,采用“七言四句”的形式,同時保留一定的方言俚語,把風(fēng)土人情與詩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民歌色彩的文人詩歌。這不僅為后世竹枝詞提供了創(chuàng)作范式,還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竹枝之風(fēng)”。后來,人們就把這種源于巴蜀民歌“竹枝”,且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詩歌形式稱為“竹枝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