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親年事已高,頗不服老,依舊心勁很強。父親一生的愛好是爬格子,快 80歲了仍然按時上班,還時常東奔西走,講課、座談,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相較于同齡人,父親身體還算硬朗,讓我很欣慰。但畢竟高齡了,老年病一大堆,牙病嚴重,長時間只能吃豆腐;嚴重便秘,前列腺腫大,苦不堪言;長期血壓高,供血不足,稍稍體力勞動,手腫得老厚,頭暈目眩,就得躺下休息;視力也差,做了白內(nèi)障手術(shù)也不見效,頗為苦惱。</p><p class="ql-block">父母兩人現(xiàn)住在灞浐之濱的《天鵝湖》小區(qū),這里雖然不見天鵝,但地處河邊濕地,流水潺潺,葦草飄香,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適宜,不時飛來幾只白鷺,游過幾只野鴨,生氣靈動。出門便有商店小販,公園廣場,不遠就是縣醫(yī)院,門口還有衛(wèi)生室,生活方便,我們做兒女的也放心。母親勤勞賢惠,雖也是多病纏身,卻能操持一日三餐,照顧父親生活起居,把家里事務主持得井井有條。父母親與鄰里之間相親相愛,與幾家好得像一家人,我和倆妹時常不在父母身邊,鄰居的幾個孩子如親人般常照顧。周末閑暇,父母總愛上白鹿原,父親在《白鹿書屋》寫寫字,看看書,在陽臺曬曬太陽,喝個茶;母親卻忙著打理她的菜園子,辣子蒜苗、豇豆黃瓜,茄子蔬菜,填滿四季生活。</p><p class="ql-block">2023 年 7 月,全家人偕同部分親朋給父親過了八十大壽,其樂融融,喜氣洋洋。自此后,父親好像有些認老了,決定到來年底就不再上班。實際上父親從前年就開始整理自己的文集,已結(jié)成了《卞壽堂綜合文集選編》《白鹿原民間文學風情集》《白鹿原文集》《業(yè)務工作文集》《卞壽堂作品評論集》《序言前言綜述志評集》《詩詞檔案集》?!秷D說人生》便是這其中的最后一本,實際就是亦圖亦文的人生回憶??粗鴺痈逦液脦状螠I流滿面,心潮澎湃,禁不住也要寫點東西,說說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家。</p> <p class="ql-block">父親做事倔強,堅韌,雖有才氣,但沒財運,一生清苦,但精神富足。而這種性格的形成也是有淵源的:</p><p class="ql-block">就全國而言,卞氏人丁不旺?!对托兆搿酚涊d,卞姓也是黃帝子孫,始祖姬明因被封在卞國,史稱卞明王,后代子孫即以國為姓,至目前,全國卞姓人口大約只有 31 萬。卞氏子孫多忠勇,且不善權(quán)變,有如卞隨投江,卞和獻玉,卞壸忠貞。正因為不善權(quán)變的這種性格,故歷史上多遭遇滅門之災。</p><p class="ql-block">我們卞家族系的傳承,據(jù)華胥卞家寨子老人說來源于山西大槐樹。后來卞家寨子部分人遷居到藍田縣城北關(guān)卞家堡子。大約清道光年間,卞家堡有兩兄弟遷至白鹿原,形成我們卞家莊村。傳到我爺爺時已是第六代。爺爺在門里排行老八,解放初當過校董,早早就把姑姑、父親送去上學。三年困難時,當小隊長的爺爺帶領(lǐng)群眾在天馬山割白草不慎墜入懸崖,摔斷脊椎醫(yī)治無效而亡。父親一直記得爺爺留下的幾句話:“把地種好,把糧納早,不走邪道,鬼神不叫?!备赣H說這就是爺爺留下的最樸素的家訓。爺爺走后,裹小腳的奶奶帶著四個孩子過活,那時,大姑已出嫁了,父親也只有 15 歲。奶奶白天上工,晚上喂牲口,那是何等的艱難歲月!債務纏身,口糧只夠半年,為掙工分奶奶除了上工又承擔起喂牲口的工作,一次為給牲口絞水差點跌到井里。于是,父親決定退學,但卻被奶奶哭著趕回學校,上演了一出現(xiàn)實版的“三娘教子”。奶奶從小就喜歡讀書人,更希望她的孩子知書達理,奶奶常給子女說:“過日子要細發(fā),待客要富華?!彼部偸前鸭依锸帐暗镁袟l。駐隊的干部就常安排在我們家里。毫無疑問,這樣的家族背景是造就父親忠貞、堅韌、倔強、上進性格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父親從小就才氣滿滿,他從來就不信自己的命運是上帝安排的,他的抗爭就是迎著艱難困苦堅持自學。當年他輟學回村時,隊長就曾說:“誰不知道你是咱村的小秀才,天生吃‘清閑飯’ 的料,你還是好好上學,農(nóng)業(yè)社不是你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但父親還是堅定地撐起了這個家,一邊勞動一邊自學,做到顧家學習兩不誤。直到父親兄弟三個分家后,家里依然貧困,父親常說我上大學很節(jié)儉。其實我知道我是生活清苦,而家里更不容易,我好歹還有助學金。我在學校有時借同學的褲子穿,也曾和一個一樣窮的同學兩人合打一份菜來吃。后來找個竅門先去操場鍛煉,待到食堂快下班時,就可以掏半份菜錢打兩份菜的量,卻只能是有啥吃啥了。記得父親唯一一次到學校請我打牙祭,要了一大份豬頭肉,吃得我拉了幾天肚子。大學畢業(yè)時,1 米 73 的我不到 120 斤,瘦得母親都不忍看。記得 1995 年我和妻準備結(jié)婚時,我們一起去竹笆市看家具,在考察一件刨花板大衣柜時,父親拉了一下抽屜,結(jié)果把手掉了,父親仍說:“要不就這個吧!”老婆扭頭就走。生活上,父親是一竅不通,說是給我做飯,下掛面是家常便飯,幾乎沒有炒菜,一根蒜苗半根蔥了事。偶爾打個牙祭,是父親從單位灶上帶回一個白面饅頭,掰開一股小麥醇香。最好吃的是灶上的餛飩,鮮湯肉餡。而最難吃是每天早上的稀飯,父親為了省事,先天晚上睡覺前把大米放在盛了開水的暖水瓶里,早上只需倒在鍋里燒開即可,雖然省時,但那種味道實難下咽。有一次下大雨前,一個西紅柿攤準備收攤,我五毛錢買了整整兩小簸箕西紅柿,兩個星期內(nèi),父親都做西紅柿雞蛋面,香味至今難忘。高考前幾天,父親破天荒買了盤劣質(zhì)蚊香,怕蚊子叮咬影響我睡覺,蚊子不知道熏死沒,我卻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差點被熏暈了。</p><p class="ql-block">母親自小離娘,由外爺一手撫養(yǎng)大,雖然從小吃苦,但心靈手巧、好學勤勞。父親在外面上班,娘在家照顧我們?nèi)置?。除了種地,還要養(yǎng)豬、養(yǎng)雞。為了換點錢,舍不得吃雞蛋,有次攢一籃雞蛋去賣,還被以投機倒把罪名沒收,一路哭著回家。有一次,為了給全家人弄吃食,去溝里掐苜蓿,被看護人發(fā)現(xiàn),慌不擇路,摔壞腰椎,如今落下病根。那時家里在鯨魚溝分了幾分地,小麥長勢不錯,收割卻是個苦差事。三伏天,溝里密不透風,割好的麥個子,要一捆一捆扛到溝上,那是一條五六十米高的很陡的流水渠。只能用手镢挖成一個個小腳窩,扛著幾十斤重的麥個子往上爬。 最難忘的是一次收麥子,那天陰云狂風,眼看暴雨來臨,滿場的麥個子需要積成集子,十二三歲的我在地上往上扔不動,在上面又不會積壓,妹妹拖著麥個子大哭,母親火急火燎,淚水汗水雨水滿身滿臉,喊聲、哭聲交織在風雨雷電中。生活如此艱苦,我們只能忍痛咬牙負重前行。</p> <p class="ql-block">父親也想發(fā)財,讓家里人過上好日子。所以也做了許多努力,他先看廣告買了高麗參種子,試種后也收了不少種子,但他一看參不合格,也就沒有賣。后來又買了好幾種中藥種子試種,都上當了。又種了超大穗小麥,倒是長得很好,結(jié)果剛熟就被人偷割了,氣得再也不種了。后來他又種了 2 畝多桿多穗玉米,長勢倒好,但前期蟲害,中期干旱,后期冰雹打壞了不少,成熟后又來了獾,大量糟蹋,所剩無幾。他不愿別人也受害,只虧了自己并未把種子賣錢。下來是打芋箔,由父親聯(lián)系包過幾片芋園,母親和幾個人自己割,扛上原,拉回家,刷掉葉子,然后一根一根用麻繩在木架子上連成方丈的箔子,由父親再拉到西安售賣。這事好辛苦,但母親堅持了很多年,一雙手像榆樹皮一樣。特別是冬季,手背胳膊上滿是密密麻麻的血口子。后來,父親把母親轉(zhuǎn)為居民住在縣城,可父親不愿走后門給母親安排工作,只好在縣委大院發(fā)豆芽,實驗倒是成功了,但因影響大院公共衛(wèi)生,不久就收攤了。母親還在縣城期間做過許多小生意,賣過明信片、賀年卡、玩具、熟玉米、小孩衣服等,至今家里還剩下不少。父親說過,家里情況的轉(zhuǎn)機是我和小妹陸續(xù)參加工作之后開始的。后來,一輩子喜歡畫畫的父親瞅上了賣年畫的小生意,每逢過年前,全家齊動員賣年畫。那時,兩個妹妹的未婚夫也來幫忙,人丁興旺,欣欣向榮。父親幕后幫忙,母親臺前主力,春節(jié)前十幾天就賺下平時半年的錢,可把母親高興壞了。自此,父母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p><p class="ql-block">由于家境原因,父親為這個家做出了許多犧牲,錯失了不少機會。1962 年,因為放心不下奶奶和一家人的生活放棄繼續(xù)上學;再是 1978 年,為照顧家里而拒絕調(diào)往渭南地區(qū)防疫站;再是 1982 年,因知道我們母子龍口奪食集麥垛子的慘狀而放棄到省里的工作。但父親憑借著自己的天賦和堅韌,使他的才華一步步得到發(fā)展和認可。 第一是繪畫,他通過自學繪畫,從臨摹到速寫,從工筆畫到水粉畫、碳素畫、油畫。從給人畫窯窩蓋兒,到畫主席油畫像,總算謀得一口吃食,交得一班朋友。那時父親的畫技在藍田還有一點名聲,《龍旗寨村志》記載當時原上繪畫界有“三龍二虎”,名聲很高,父親便是其中一“虎”。第二是寫作。父親有廣泛的閱歷和生活,有深刻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堅持不懈地寫作和給廣播電臺、雜志、報紙投稿,通過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大學函授教育,走出一條自學成才之路。第三便是學醫(yī),為了自己并方便群眾,自學針灸和中草藥,成為一名醫(yī)生。我驚嘆年輕時的老爸真的膽大,自學醫(yī)術(shù)給人扎針還真的救了不少人,成為小有名氣的赤腳醫(yī)生。隨后陽安鐵路民兵師衛(wèi)生隊工作經(jīng)歷,是父親這些技能集中的提升和的升華,也從而被招干,正式成為公家人。這些愛好和興趣伴隨了父親一輩子的生活與工作,為家鄉(xiāng)的衛(wèi)生防疫,尤其是文化事業(yè)做出了一定貢獻。 《走進白鹿原》《鯨魚溝》以及新出版的《藍田縣志》等數(shù)十部著作就是他一生中回饋故鄉(xiāng)的文學和文化成果。</p> <p class="ql-block">父親當過社員、教師、赤腳醫(yī)生、畫師、單位職工及政府官員,但是根子里是妥妥的一個文人,而且是“真文人”。世上稱為文人的不少,但是真文人真的不多。真文人是一段時間被斥為“臭老九”,“窮酸”。這種窮酸,源于舊時文人的“士族”精神,這個沒落族群雖為天朝庶子,卻沒有權(quán)利,沒有資產(chǎn),只是受過教育,有知識專長,有貴族氣質(zhì),有錚錚傲骨,有憂國憂民抱負,所以做人有道德,為官有法度。父親就是這樣,一生靠自己真本領(lǐng),和同志者肝膽相照,對奸媚者嗤之以鼻。例如編修縣志嘔心瀝血,不夾雜個人情感,力求公允公正,不畏權(quán)勢,秉筆直書;正如前輩牛兆濂先生在續(xù)修藍田縣志里面關(guān)于共產(chǎn)黨的客觀記述,也正如陳忠實先生怒斥一個不懂行的官員“你倒知道個錘子”。父親在做黨史研究時,也不為形勢所屈,實事求是,如實記述。其次是要做真文人,當“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貧寒”,有不趨炎附勢、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和意志,這點父親也做到了。在這本書中,父親記錄曾有人給他算過命,說他一生清貧。其實不用算,我老早就說父親只是個爬格子的命,清苦沒財運。父親一生在多個部門間調(diào)動,但卻總是選擇去清水衙門。最后選擇的檔案局工作,經(jīng)費朝不保夕??粗罅康恼滟F檔案在窯洞里發(fā)霉腐爛,心如刀絞,一生沒求人的父親,拿著政府文件,從藍田到西安,從西安到北京,打家鄉(xiāng)牌,打苦情牌,打真誠牌,承蒙貴人幫忙,幾年內(nèi)在一窮二白的藍田老區(qū)豎立起一座嶄新的檔案大樓; 父親太過正直,買東西尚且不會搞價,還多次被人誆騙。有次父親對我說,其實他種多穗玉米算是成功了,如果賣玉米種子應該能掙不少錢,但他不忍心。多虧沒賣,玉米異花授粉,不能留種,不然會被人罵死。父親有的只是微薄的死工資,偶爾有點稿費講課費。</p><p class="ql-block">父親自幼受傳統(tǒng)教育,對金錢權(quán)利絕不爭搶,崇尚大道至簡,樂于抱貧守困。那年父親兄弟三人分家后,我們一家五口擠在老宅中的一間,估計有二十個平方,實在需要有個新宅。他向隊里申請莊基,先批在一家人的隔壁空地,把磚瓦都拉了過去,那家人卻說那地方他要給他的孩子留著。父親和隊長商量,又批在大場的一塊空地,結(jié)果又被人說那地方是他家的老場面,無奈最后選在自家老宅的菜地,一處兩面墳地的地方。母親不樂意,叫來風水先生看,說是位置不好,父親把風水先生趕走,說不用信那玩意,就在此湊合著蓋起三間房。盡管簡陋,他依舊讓舅爺在門楣上用磚刻了“終南映秀” 四個大字。 父母多堅強,兄妹亦爭氣,家庭發(fā)展越來越好。</p><p class="ql-block">2017 年,扒掉老房又起了一座三合頭樓房,藍瓦灰墻,頗為雅致。 門樓是父親一位小友送做的,古樸莊重,父親一高興,親書“白鹿書屋” 四個大字懸于其上。</p><p class="ql-block">新宅建成,父親爬上二樓陽臺,像個小孩一樣躺在水泥地上,還喊了一嗓子。父親終于滿足了。</p><p class="ql-block">父親寫東西的嚴謹和博學都來自讀書,他曾有詩說:“掌心不生斂財紋,淡泊一世無積存。幸有藏書逾萬卷,也敢人前說不貧。”我們家不富裕,家具簡陋,生活簡樸。唯有很多的書;家里地方再緊,總要有個書房,故而在縣城有一個書房,原上屋子也有一個書房。父親寫的東西很多,他的資料非常豐富,寫的文史類文章都有出處,有根有據(jù);開始他不會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大部分資料都是從書里一頁一頁翻出來,或者是出外調(diào)研的。至今仍不會用電腦,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用筆一個一個寫出來的,攢的書稿能裝幾大箱。那年他寫《走進白鹿原》,為趕稿,戴著眼鏡在燈下一坐就是一整天,吃飯都不挪窩,腿腳浮腫,一壓一個大坑,被母親批評了許多次。這幾年我們給他換了智能手機,學會在網(wǎng)上查東西,方便了許多,于是手機又成了他的新寵,為操作手機,飯總是放涼了才吃,又被老娘經(jīng)常批評。</p><p class="ql-block">父親的舊傳統(tǒng)觀念也與時俱進有了改變。早些年曾去一家做客,主人拿著拖鞋給他換,他故意假裝沒看見,頭一扭進屋去了,搞得主人好難看。他回頭對我說是人家不知道尊重人。如今他一回家,第一件事也是先換鞋。經(jīng)過歲月洗禮、信奉老莊的我自認豁達,認為“世事無對錯,只是角度問題,時機問題,有的只是適合不適合。”但父親還是愛憎分明,對我的說法很不以為然,他說:“人要有信念,有立場,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世界觀必須正確?!?lt;/p><p class="ql-block">年輕時,我和父親總有些分歧,如今彼此都改變了許多。當初大學畢業(yè)父親讓我進政府機關(guān)或事業(yè)單位(我們是最后一屆包分配的),我躊躇滿志,又逢改革開放的春風,毅然放棄去西農(nóng)教書和雁塔區(qū)農(nóng)林局的工作機會,投身企業(yè)闖天下,如今多年過去,工作生活還算過得去,但過往經(jīng)歷,起起伏伏好生辛苦,疫情肆虐,大多行業(yè)歇業(yè)。我看著那些在政府、事業(yè)單位、國企工作的同學,生起一絲羨慕,如今想來,父親的話還是對的。父親喜歡吃糝糝面,就著酸菜(蘿卜纓子)吃得蠻香。我則喜歡要不喝玉米糝就酸菜,要不面條爁根蒜苗,最好加一塊豬板油。這讓這讓做飯的母親不知所措。如今,端著糝糝面的我,呼嚕呼嚕吸著吃,幾絲蒜苗飄在碗上油綠而竄香。</p> <p class="ql-block">2017 年 12 月,原上老家的新居落成儀式上,父親的幾位文友盡獻墨寶,各顯風采,其中王立哲先生一幅《福地壽堂》讓我眼前一亮,六尺長赭黃宣紙,迎風一展,分外耀眼。我認為這幅題贈頗有深意。</p><p class="ql-block">第一層是贊府邸是個好地方,借的是《白鹿原》白嘉軒一句話:“白鹿原是個好地方”的意思。我亦有楹聯(lián)一副:</p><p class="ql-block">冠黃天履厚土承天地瑞氣;</p><p class="ql-block">倚秦嶺擁灞水佑世代太平。</p><p class="ql-block">書法家的第二層含義比較明顯,他是把父親的名字融進去,“壽堂”既是父親一生不二的名字,也是真誠的祝福。</p><p class="ql-block">我更認可這幅字的第三層含義。世人建房皆看風水,找庇護,避邪兇。我也找來一位風水老師,說起兩面臨墳,他說那是鬼抬轎。臨走,大師又悄悄對我說:“你家人好,父母善良仁義,兄妹豁達孝順,諸事當然順遂!你不知道,人間最好的風水是人品!”想來想去,他這說的可能就是所謂的福報。這是父母的福報,也是父母給兒女的福報。</p><p class="ql-block">白鹿原上,鯨魚溝旁,白鹿書屋。母親的菜園子碩果累累,辣椒一嘟嚕一嘟嚕的,豇豆、絲瓜、黃瓜垂的老長,佛手瓜藤上開著小黃花。家里的藏書對所有人開放,常有鄉(xiāng)親、朋友甚至遠道的貴客光臨造訪,還真有些書香味道。</p><p class="ql-block">秋日的夜晚,天空如此的明亮,鄉(xiāng)村格外寧靜。二樓陽臺上,涼風習習,明亮的燈光下秋蟲飛舞。一方小桌,幾把軟椅。一壺熱茶,一盤西瓜。一家人圍坐,聊生活百態(tài)、聊家長里短、聊家國情懷,聊兒孫成長,聽父母絮叨往事。聊著聊著,父母就會感慨:“我最放心的是咱家孩子們都好,全家人關(guān)系都好。”每每這時,父母的眉梢間盡是滿足的喜悅。</p><p class="ql-block">父親躺在專有躺椅上,接過孫子遞過來一杯熱茶,搖起那把舊蒲扇。繁星點點,一輪圓月?lián)u曳在白云間。遠處飄來隱約的秦腔,還有絲絲蟲鳴。秋風吹過,望了一眼光膀子的父親,母親急急的拿來幾件衣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卞先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 年 12 月 30 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