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自公元229年三國孫權定都以來,先后繼有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以及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選此為首善之地,但無一例外都是地區(qū)性的王朝或政權。唯明朝定都南京,方打破了中國漫長封建社會中首個以長江流域建都并統(tǒng)一北方的先例,開創(chuàng)了276年的王朝。多年來, 一直希望找個時間能尋覓大明王朝在虎踞龍蟠南京的夙興夜寐蹤跡,直到退休后方如愿以嘗。</p><p class="ql-block"> 1.中華門——地處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此門明朝叫聚寶門,因門外有聚寶山(今名雨花臺)故名。它是明初1366—1393年所建京城的十三個城門之一,也是迄今唯一保存下來的當年明都“六個甕城”中最大的城堡。明朝建都南京筑宮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層,其中京城城墻全長35公里,是一個突破方型矩型傳統(tǒng)、完全按金陵山水地形蜿蜒構筑的,具有天然防御性質的城垣。</p><p class="ql-block"> 其它十二門依循南西北東環(huán)列,依次是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西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今中山門)、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歷經(jīng)明清六百年,至今猶聞朱元璋采納徽州耆老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遠謀以及京城13門民謠:“神策金川近鐘阜,儀鳳定淮清石城,三山聚寶連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p><p class="ql-block"> 明朝應天京城十三個城門,除了石城門、三山門、聚寶門分別沿襲了南唐都城的大西門、水西門和正南門舊址外,其余10座城門都是洪武年新建的。</p><p class="ql-block"> 2.胭脂河——是一條開鑿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南接石臼湖、北通秦淮河,溝通皖浙與應天府的全長7.5公里新漕運水路。這條人工運河因橫穿今南京市溧水縣胭脂崗石頭山而名。建都之初,明朝京城糧食物產(chǎn)一直依賴舊時元朝的大運河航線,經(jīng)長江運至南京。為確保京城供給安全,1393年朱元璋下令崇山侯李新監(jiān)工,歷時三年完成了這條“開山取直、移石通流”的連接蘇南糧倉新運河。</p> <p class="ql-block"> 3.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洪武十五年(1382),為長久計——強化思想控制、穩(wěn)固統(tǒng)治秩序及為國輸送人才,朱元璋再次恢復科舉制度,并對八月鄉(xiāng)試、二月會試、殿試遴選作出了更細規(guī)定。“十載辛勤變化魚龍地,一生期許飛翔鸞鳳天”。為天下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登上仕途,開辟了天地。</p><p class="ql-block"> 之前,朱元璋初定金陵時改“應天府學”為國子監(jiān),置祭酒、司業(yè)、博士、助教、學正及監(jiān)丞各一員,國子監(jiān)鼎盛時學子逾千。之后,萬歷十三年(1585)明朝更于南京江南貢院之地,興建文德橋、武定橋;萬歷十六年(1588)又于夫子廟泮池前再豎“天下文樞”牌坊。今人有聯(lián)云:“源脈悠長詩禮江山昭日月,人文薈萃弦歌畫舫又春秋”。意思是,明朝的江南貢院取士以儒學為主源遠流長,由詩書易禮為基礎建立的江山與日月同輝。</p><p class="ql-block"> 4.吳王府——現(xiàn)遺址何處今人仍在搜考,幸史籍勾勒出范圍:“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慶路(今南京),取元御史臺舊址(亦南唐皇宮、南宋行宮地)建立了江南行中書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稱吳王,改江南行中書省為吳王府?!?lt;/p><p class="ql-block"> 南唐皇宮遺址,據(jù)《建康實錄》為今天的南京市秦淮區(qū)張府園南側至建鄴路之北,包括新街口白下路、戶部街一帶。又據(jù)《明史·徐達列傳》:朱元璋稱帝遷明故宮后曾有意將吳王府賜徐達,但達堅辭不受。后太祖又再次把吳王府對面的一塊地賜予徐達建造新府(即今南京的瞻園)。</p><p class="ql-block"> 王府遺跡今雖難見,但吳王府主人卻有清晰記載:朱元璋原本布衣,生于1328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天下大亂投紅巾軍郭子興部;至正十五年因軍功被郭子興命為總諸將。時有定遠人馮國用投效,獻策“先占建康做為根本,俟站穩(wěn)再圖發(fā)展”。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集慶下之,改為應天府。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攻應天,元璋大敗之。翌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滅陳友諒后自立為吳王。</p> <p class="ql-block"> 5.明故宮——位于今南京城東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肮试鲋鲁?,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余里,規(guī)制雄壯,盡據(jù)山川之勝焉?!苯ㄖ河蓪m城和皇城組成,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竣工于吳王元年(1367)。為什么要選擇城東,據(jù)傳是朱元璋為避免擾民(拆遷民居)走舊朝老路,同時亦可展示新朝傳德于天下。如今諾大的皇城宮城中軸線,從南到北洪武門、奉天門、端門、午門、玄武門(后更名厚載門),除殘存的午門及宮城的五龍橋外,其余均蕩然無存,包括皇城南面的太廟與社稷壇。</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開國時間與地點,都是朱元璋欽定的:“是用明年(1368)正月四日于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祗。”只是國號據(jù)傳是采納了青田(今浙江溫州)人劉基的建議。元朝以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為等級,統(tǒng)治中國已達97年,新的朝代應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光明時代。理由二:新朝起于南方,和以前各朝從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赤;北方是水屬陰,神是玄冥顏色黑。元朝建都北平,起自更北的大漠,那么以火制水、以陽克陰、以光明取代黑暗,也正好符合明教的教義。</p><p class="ql-block"> 如今朱元璋開國詔告天下的南郊社稷壇已無處覓蹤,此地僅余六百年風雨之后的宮城東華門、皇城西安門以及御道街地名,供后人鑒興亡懷古。</p><p class="ql-block"> 6.閱江樓——位于今南京城北獅子山之巔,下有長江如虹貫蜿蜓向東。據(jù)記載,洪武六年(1373)九月,朱元璋曾親臨此山,為紀念當年于此親自指揮八萬伏兵,大敗陳友諒四十萬水軍,取得“龍灣之戰(zhàn)”勝利,遂“命工因山為臺,構樓以覆山首,名曰閱江樓”。次年興工,至臺基筑成時終因財力匱貶而停罷。</p><p class="ql-block"> “龍灣之戰(zhàn)”是朱元璋占據(jù)南京后面對的一場新政權生死之戰(zhàn),至正二十年(1360),盤踞長江中游的陳友諒聯(lián)合當時占據(jù)長江下游的張士誠,企圖一舉殲滅以應天府為根據(jù)地的朱元璋。時陳友諒率軍四十萬、巨艦百余艘,自安徽太平沿江而下,而朱元璋取劉基謀略:先破強敵,以時投朱元璋但曾是陳友諒故交的康茂才誘敵深入。此役陳友諒果然中計,兵至南京城西至幕府山之間的龍江灣中伏,損兵二萬,被俘七千,巨艦遭焚無數(shù),大敗而逃,成為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者實力此消彼長的轉折點。之后,立足而捷的朱元璋乘勝追擊,歷時三歲連克被陳友諒占據(jù)的荊楚之地,并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鄱陽湖大戰(zhàn)”最終消滅了陳友諒。</p><p class="ql-block"> 今閱江樓建成于2001年9月,從此結束了此地六百年來一直“有記無樓”的歷史,并成為長江上下游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齊名,登臨長江攬勝、憑吊歷史的獨特風景。</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當年停建閱江樓的同時,亦將此地的盧龍山賜名獅子山,意圖將沿江的虎山、象山猛獸環(huán)伺聯(lián)成一線,拱衛(wèi)京師。</p><p class="ql-block"> 新閱江樓下,至今仍保存了當年朱元璋為建此樓親撰御文《閱江樓記》,以及大學士宋濂同題的兩篇絕世文章。</p><p class="ql-block"> 太祖文:“此樓之興,豈欲玩燕趙之窈窕,吳越之美人,飛舞盤旋,酣歌夜飲。實在便籌謀以安民,壯京師以鎮(zhèn)遐邇,故造斯樓”。</p><p class="ql-block"> 宋濂文:“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賜嘉名為‘閱江’……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沭風櫛雨,戰(zhàn)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lián)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古之民,益思有以安之?!?lt;/p> <p class="ql-block"> 7.鐘鼓樓——今天巍然屹立在南京城市中心,地處劃分“北玄武、南秦淮”的鐘山余脈雞籠山(北極閣)前方。它是南京建城史上首個都城地標建筑。據(jù)《洪武京城圖志》記載:“鼓樓在今北城兵馬司東南,俗名黃泥崗,鐘樓在鼓樓西”。</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來鐘鼓樓多見于寺廟,至元明以后鐘樓、鼓樓方走進城市。走進城市的鐘鼓樓分工:“鼓樓報時”、“鐘樓報警”。</p><p class="ql-block"> 明朝南京的鼓樓按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親自制定國子監(jiān)布局時的諭旨:“左列鼓架、右建鐘樓”,次年即在南京中心的制高點黃泥崗上,東建鼓樓,西建鐘樓。建成后的鼓樓高30米,為上下二層。下為城闕狀基座,設三個拱形門洞,東西兩側(門洞)各有青石臺階40級陡峭通殿。上有巨鼓兩面,小鼓二十四面,有御鼓官率兵鎮(zhèn)守。平時報時,儀式時用于迎賓、納妃、接詔、祭天圣地。</p><p class="ql-block"> 明代鐘樓現(xiàn)已無存,今位于鼓樓東北面的大鐘亭乃清代“江寧布政使許振祎”于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頂部為重檐六角攢尖頂,下層設兩面木制柵欄門。亭雖清代,但大鐘卻是明朝原鐘樓舊物,高3.65米,口徑2.3米,上有銘文“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吉日鑄”。此吉日,應是明朝北伐攻克元大都二十年慶。</p><p class="ql-block"> 今鐘亭南門有聯(lián):“西北東南天象當楚尾吳頭”,下聯(lián)“左右中間地勢接龍蟠虎踞”。</p><p class="ql-block"> 8.朝天宮——位于今南京城西秦淮河右岸的冶山之上,這里有深厚文化背景,是南京主城的發(fā)源地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親賜御筆“朝天宮”,意思是“朝覲天子”之地。明成化大學士商輅《奉敕重建朝天宮碑》文載:“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定鼎金陵,辨方正位,宏建都邑,首開明堂,以朝諸侯,尋飾琳宇,以崇上帝,若朝天宮者,實百官遇節(jié)朝賀,先期習儀之所……其地在宋為天慶觀,在元為永壽宮,而‘朝天’之額則太祖所賜者也”。</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明初朝天宮歸國子監(jiān)管、隸屬禮部。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分官生與民生兩類,畢業(yè)后或直接派往各地任職或進而參加科舉,而教授禮儀、大典則是必修課。</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明律》自開國伊始便由左丞相李善長和御史中丞劉基負責起草,至洪武六年(1373)經(jīng)朱元璋審定正式頒布?!洞竺髀伞?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將義軍昔日聚眾的明教和白蓮社、彌勒教等一并視為邪教予以禁止;二是空前尊儒,大談“君權神授”、“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已復禮”。明史權威吳晗認為:《大明律》的頒布進一步反映了新政權從明教到儒教的轉變。</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見,當年朝天宮日日奏樂,行“五拜三叩”之禮,每日功課,迤邐不絕。</p><p class="ql-block"> 9.明孝陵——地址為朱元璋隸選,陵建洪武十四年(1381),直至永樂十一年(1413)朱棣親立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竣工,方標志整個工程完成。前后歷經(jīng)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共計30余年。</p><p class="ql-block"> 這座選址南京鐘山天堡峰海拔百米獨龍阜的明祖陵,自洪武十五年(1382)先行安葬謚號“孝慈”的馬皇后起便稱孝陵。至朱元璋1398年去世,《明史》稱其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而明成祖朱棣所立“神功圣德碑”則謚號太祖“圣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tǒng)天大孝高皇帝”。其中 “欽明”、“俊德”用語均取自《尚書·堯典》,前者意為敬肅明察元朝統(tǒng)治下的社會疾苦,拯民于水火;后者意為才德杰出之人。據(jù)說朱棣在《神功圣德碑》上所寫的十九字謚號,只是在建文帝(朱允炆)十五字原文前增加了“圣神文武”四個字。</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今占地1.7平方公里,其中朱元璋生前便完成了下馬坊、大金門、外廓城、享殿、方城、明樓、寶城以及石像生神道等。今游人前往,留下最深記憶的便是那條長達865米的神道,其中翁仲路長250米,由二對文臣武將組成,武將分一年輕一年長,文臣亦前長者后后生,且“文近武隨”見太祖創(chuàng)業(yè)更重視運籌帷幄;石象路長615米,由外而內排列獅、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六對,每對一跪一立,彰顯生動。關于明孝陵神道歷來視角各異:一是傳統(tǒng)說,獅為猛獸故當先,獬豸辨忠奸,大象是力量象征,麒麟為祥端,馬具忠誠品格;另一說似更近歷史,明朝疆域達1300萬平方公里,歷代神道均無駱駝,所以除獬豸、麒麟神獸外,獅、駝、象、馬更象征太祖生前的八方朝貢。</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 南京</p><p class="ql-block">(文章原創(chuàng),圖片選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