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 雖然我居住的中關村周圍名勝古跡很多,大鐘寺應該算是離家最近的了。四十幾年前就去過,那時好像不但不收門票還有不少古鐘堆在寺廟的院子里。后來經(jīng)過修繕,南面的寺院大門也開了。寺廟也變成博物館。但是四十多年了就再也沒有去過。疫情期間沒法滿世界跑了,就挖掘附近方便去的景點。大鐘寺當然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之一。</h3></br><h3>? ? 大鐘寺是老百姓的俗稱,正式名字應該是覺生寺。因為寺內(nèi)有一口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而被老百姓稱為大鐘寺。覺生寺挺古老的了,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至今近三百年了。大鐘寺是1980年開始對外展出的,1985年正式成立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看來我上一次去參觀是在對外展出之后博物館成立之前。反正上一次參觀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忘得精光,這次參觀就像從來沒有去過一樣。</h3></br><h3>? ? 大鐘寺雖然是一個古寺,但這僅僅是建筑意義上的。內(nèi)容則完全是博物館。寺院的建筑內(nèi)部完全按古鐘博物館的展示需要來布置。我當然最關心的還是那口永樂大鐘了,有好幾年的新年鐘聲就是在這里敲響的。我沿著中軸線觀賞了建筑外形直達大鐘樓仔細看看永樂大鐘,然后在其他殿堂里參觀各種古鐘。</h3></br><h3> <h3>?[1]山門殿。門前有一個很大的廣場,可以停車。</h3></br><h3> <h3>?[2]山門點門楣上還有題刻“敕建覺生寺”。</h3></br><h3> <h3>?[3]鐘樓。</h3></br><h3> <h3>?[4]鼓樓。</h3></br><h3> <h3>?[5]天王殿。我沿著中軸線一直往前,當然也因為反正里面是沒有四大天王的。</h3></br><h3> <h3>?[6]大雄寶殿,現(xiàn)在里面展示編鐘。</h3></br><h3> <h3>?[7]觀音殿。</h3></br><h3> <h3>?[8]藏經(jīng)樓。</h3></br><h3> <h3>?[9]藏經(jīng)樓是兩層的,可以上樓但不開放參觀。</h3></br><h3> <h3>?[10]藏經(jīng)樓的后面就是大鐘樓,這里也是我這次重游大鐘寺的主要目標。這口大鐘被稱為永樂大鐘是因為它鑄造于明永樂年間。鑄就后萬歷皇帝把它放置于萬壽寺。雍正十一年敕建覺生寺時準備將大鐘放在覺生寺。但建好這座大鐘樓時已是乾隆八年(1743年)。大鐘樓外觀為兩層,底層為三個開間的方形建筑,上層則為圓形尖頂。是不是代表了天圓地方,這僅僅是我的猜測吧。<br></br></h3></br><h3> <h3>?[11]一層屋檐下的匾額上題寫這“華嚴覺海”四個大字,這是乾隆御筆。</h3></br><h3> <h3>?[12]從里面看大鐘樓其實只有一層大鐘被懸掛在圓頂里結實的木質大梁上。永樂大鐘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銅鐘,重達46.5噸。要掛住這么重的鐘這根木梁要有多結實。大鐘樓是可以上去的,但現(xiàn)在不開放??床磺宕箸姂覓斓那闆r。</h3></br><h3> <h3>?[13]大鐘是青銅鑄造的,鐘身內(nèi)外都鑄滿了經(jīng)文。</h3></br><h3> <h3>?[14]經(jīng)文均用漢字楷書書寫,字體工整。</h3></br><h3> <h3>?[15]鐘下面有一個坑,從那里可以看到大鐘內(nèi)面的經(jīng)文。現(xiàn)在當然沒法進去參觀了。</h3></br><h3> <h3>?[16]永樂大鐘敲起來聲音渾厚洪亮,可遠傳九十里。這張鑲嵌在地上的銅地圖展示了鐘聲傳達到北京各重要景點的情況。</h3></br><h3> <h3>?[17]觀音殿展出的是一些重要的鐘。這是智化寺的鐘。</h3></br><h3> <h3>?[18]潭柘寺鐘。這個展廳里鐘都懸掛在大廳里,鐘下地上有銅牌標出鐘的出處。大廳四測墻上都是這些鐘的介紹。<br></br></h3></br><h3> <h3>?[19]明正德年間鑄造的鶴紋鐘。</h3></br><h3> <h3>?[20]這口刻滿龍紋的是乾隆朝鐘。</h3></br><h3> <h3>?[21]這里真的不愧為中國古鐘博物館,大雄寶殿的東配殿里掛滿了各種古鐘。</h3></br><h3> <h3>?[23]大雄寶殿里展出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秦公镈,這是我看到過最古老的鐘了。不過是復制品。<br></br></h3></br><h3> <h3>?[24]南朝陳太建七年銅鐘,是目前學術界公認存世最早的中國梵鐘。</h3></br><h3> <h3>?[25]元代的八方蓮花小銅鐘,形體挺有特色。</h3></br><h3> <h3>?[26]法華寺鐘(明代),鐘裙有波濤海水紋是其特色。</h3></br><h3> <h3>?[27]龍紋銅鐘(明代)。</h3></br><h3> <h3>?[28]弘治道鐘,上面刻了“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h3></br><h3> <h3>?[29]藏文銅鐘(清代)。</h3></br><h3> <h3>?[30]曾侯乙編鐘(公元前433年)。原件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h3></br><h3> <h3>?[31]藏經(jīng)樓東配殿,里面展出外國鐘。</h3></br><h3> <h3>?[32]約瑟夫鐘,1867年鑄于法國圖盧茲。</h3></br><h3> <h3>?[33]歐洲鐘琴,一種用腳踏板通過金屬線牽動懸掛著的鐘的響聲的樂器。最早出現(xiàn)于1480年左右。</h3></br><h3> <h3>?[34]大雄寶殿西配殿。</h3></br><h3> <h3>?[35]介紹了雍正年敕建覺生寺的歷史。</h3></br><h3> <h3>? [36]這個當年敕建覺生寺的模型非常好,給人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只是最后面的大鐘樓拍得不清楚。</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hBY0sXoAgqY_U77x5dKb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